中华水韭论文_庄枫红,马姜明,张雅君,苏静,于方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华水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中华,特性,生理,荧光,土壤,生化,条件。

中华水韭论文文献综述

庄枫红,马姜明,张雅君,苏静,于方明[1](2018)在《中华水韭对不同光照条件的生理生态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水培法研究不同光照条件对中华水韭叶片生理生化特性和光合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生长光强的降低,生理生化指标中的可溶性糖、脯氨酸和丙二醛的含量以及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与此同时,叶绿素含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光合荧光特性中除了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外,PSⅡ的有效量子产量Yield、最大量子产量Fv/Fm、光化学猝灭系数qP、快速光响应曲线初始斜率α、最大潜在相对电子传递速率Pm和半饱和光强Ik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对中华水韭的生理生化和光合作用有利的光照强度是全光照的70%左右,说明适度遮荫可以提高中华水韭的碳同化能力,增加光合产物的积累,促进其生长。(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何丹,费晓笑[2](2018)在《植物“活化石”中华水韭再现诸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这两天,一个非常重要的植物保护小区在诸暨五泄林区设立,诸暨市农林局工作人员正在和植物学教授抓紧协商相关保护方案,保护刚刚发现的300多株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中华水韭。300株中华水韭长势喜人上个月,浙江省着名植物分类专家、(本文来源于《绍兴日报》期刊2018-07-06)

刘晶[3](2018)在《稻瘟灵对中华水韭生理特性及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水韭是水韭亚门孑遗的原始维管植物,因生境受到严重威胁,野生种群数量逐年减少,几近灭绝。目前,我国的水韭属植物都已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稻瘟灵是我国水稻产区常用的农药之一,它的使用会对中华水韭产生怎样的影响并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选用稻瘟灵,采用生理指标和土壤酶常规测定方法、Biolog-Eco微平板法和高通量测序法等,研究不同浓度下中华水韭的生理特性和根际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揭示农药胁迫对中华水韭的伤害机理,为中华水韭的进一步保护提供资料。结果表明:(1)随着稻瘟灵浓度的升高和处理时间的增长,中华水韭的光合系统和膜系统均受到了一定的毒害作用,而保护酶系统的活性升高,能够增强中华水韭对稻瘟灵的抗性。在处理后期,除MDA含量和膜的相对电导率外,中华水韭的各项生理指标均有恢复的趋势。表明稻瘟灵虽然对中华水韭有毒害作用,但这种作用相对较弱,可以恢复。(2)随着稻瘟灵浓度的升高,土壤脱氢酶、过氧化氢酶、脲酶、淀粉酶、纤维素酶、蔗糖酶和酸性磷酸酶的活性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说明低浓度的稻瘟灵对这7种土壤酶的活性具有促进作用,高浓度的稻瘟灵对这7种土壤酶的活性具有抑制作用。(3)用biolog-Eco板研究了不同浓度稻瘟灵处理下中华水韭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能力和功能多样性的差异,研究表明,低浓度下稻瘟灵对中华水韭根际土壤微生物的活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高浓度下有抑制作用。低浓度的稻瘟灵对土壤微生物利用6类碳源的程度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高浓度的稻瘟灵对土壤微生物利用这6类碳源的程度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虽然稻瘟灵对大多数的碳源利用率都是抑制作用,但是对吐温80、α-环式糊精、1-磷酸葡萄糖、D,L-α-磷酸甘油、D-葡糖胺酸、2-羟基苯甲酸、L-精氨酸、L-苯丙氨酸和甘氨酰-L-谷氨酸的利用率具有促进作用。(4)通过高通量测序(HTS)技术研究了不同浓度稻瘟灵胁迫下中华水韭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本实验中,稻瘟灵对中华水韭根际土壤细菌的多样性没有太大的影响,对土壤真菌多样性的影响较大。不同浓度稻瘟灵处理下,各浓度土壤微生物之间有一定的相似性。10 mg·kg~(-1)和50 mg·kg~(-1)、30 mg·kg~(-1)和40 mg·kg~(-1)的土壤细菌结构具有一定相似性;对照组和20 mg·kg~(-1)的土壤真菌结构具有一定相似性。综上所述,不同浓度的稻瘟灵对中华水韭植株具有一定的毒害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毒害作用降低;中华水韭根际土壤酶的活性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不同的酶对稻瘟灵的敏感度不同;本文首次利用Biolog-Eco微平板法和高通量测序法对中华水韭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功能多样性和结构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稻瘟灵使中华水韭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结构发生了改变,碳源利用情况也发生了改变。(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庄枫红,马姜明,覃扬浍,梅军林,于方明[4](2017)在《中华水韭对不同营养条件的生理生态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水培法,研究了不同营养条件对中华水韭叶片生理生化特性和光合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营养液中氮、磷浓度的升高,中华水韭叶片的生理生化特性除叶绿素含量呈下降的变化趋势外,可溶性糖、丙二醛、脯氨酸含量、过氧化氢酶活性(CAT)均呈上升趋势,而过氧化物酶活性(POD)则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同时叶片光合荧光特性中除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呈上升的趋势外,PSⅡ的最大量子产量(Fv/Fm)、有效量子产量(Yield)、光化学猝灭系数(qP)、最大潜在相对电子传递速率(Pm)以及快速光响应曲线初始斜率(α)和半饱和光强(Ik)均呈下降的趋势。研究表明,随着水体氮、磷浓度的升高,中华水韭在中度营养条件下(N 0.4mg·L~(-1)、P0.04mg·L~(-1))耐受性较好,但在高营养条件下(N 1.2mg·L~(-1)、P 0.12mg·L~(-1))耐受性较差,其渗透调节能力和抗氧化能力上升,但光合作用能力下降,抑制了中华水韭的正常光合生理活动,进而影响其生长,推测水体富营养化可能是造成中华水韭濒危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庄枫红,马姜明,陈丽婷,苏静,张雅君[5](2017)在《中华水韭对不同pH处理的生理生态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水培法研究不同pH处理(6.4~7.2)对中华水韭叶片生理生化特性和光合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pH值的升高,中华水韭叶片的生理指标中叶绿素含量、PSⅡ的最大量子产量(Fv/Fm)、有效量子产量(Yield)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最大潜在相对电子传递速率(Pm)、快速光曲线初始斜率(α)、半饱和光强(Ik)则是先上升后下降的单峰曲线变化趋势,其中pH6.6处理下,中华水韭的叶绿素含量、Fv/Fm、Yield、qP、Pm、α、Ik最高。中华水韭叶片的可溶性糖、丙二醛、脯氨酸含量、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其中pH6.6处理下,中华水韭的可溶性糖、丙二醛、脯氨酸含量、POD、CAT及qN最低,可见偏酸性水体较适合中华水韭的生长。(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2期)

庄枫红[6](2017)在《不同生境条件下中华水韭和莼菜的生理生态响应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水韭(Isoetes sinensis)和莼菜(Brasenia schreberi)均为我国一级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因其自然居群的大量丧失和种群数目急剧减少而濒危,而人类活动导致野生生境的破坏及适宜生境发生变迁是其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目前,对于濒危植物的保护措施主要是原生境保护和异地保护。本研究以中华水韭和莼菜为研究对象,采用水培法,分别观测不同pH处理(设置营养液初始pH为6.4、6.6、6.8、7.0和7.2等5个梯度栽培)、营养条件(设置对照、中营养条件和高营养条件3个营养模式栽培)和光照条件(设置全光照条件、70%光照条件和40%光照条件3个光照模式栽培)对中华水韭和莼菜叶片的生理生化特性和光合荧光特性的影响,通过测定其叶片的叶绿素、丙二醛、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保护酶活性以及光合系统的变化,揭示中华水韭和莼菜对不同生境条件的生理生态响应特性,旨在探讨中华水韭和莼菜对pH、氮、磷浓度和光照等生态环境因子的适应能力,以期为中华水韭和莼菜的保护及生境选择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随着pH升高,中华水韭的生理生化特性除叶绿素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外,可溶性糖、丙二醛、脯氨酸含量、过氧化物酶活性(POD)和过氧化氢酶活性(CAT)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其中pH 6.6处理时,中华水韭的叶绿素含量最高,可溶性糖、丙二醛、脯氨酸含量、POD和CAT酶活性最低。光合荧光特性中除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外,PSII的最大量子产量(Fv/Fm)、有效量子产量(Yield)、光化学猝灭系数(qP)、最大潜在相对电子传递速率(PPm)、快速光响应曲线初始斜率(α)和半饱和光强(IIk)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其中pH 6.6处理时,中华水韭的qN最低,Fv/Fm、Yield、qP、Pm、α和Ik最高。说明偏酸性水体较适合中华水韭生长,而在水体偏碱性环境中受到一定胁迫。(2)随着pH升高,莼菜的生理生化特性除叶绿素含量呈下降的变化趋势外,可溶性糖、丙二醛、脯氨酸含量、POD和CAT酶活性均呈上升的变化趋势,其中pH 6.4处理时,莼菜的叶绿素含量最高,可溶性糖、丙二醛、脯氨酸含量、POD和CAT酶活性最低。光合荧光特性中除qN呈上升的变化趋势外,Fv/Fm、Yield、qP、Pm、α和Ik均呈下降的变化趋势,其中pH 6.4处理时,莼菜的qN最低,Fv/Fm、Yield、qP、Pm、α和Ik最高。说明偏酸性水体较适合莼菜的生长,而在水体偏碱性环境中受到一定的胁迫。(3)随着氮、磷浓度升高,中华水韭叶片的生理生化特性除叶绿素含量呈下降的变化趋势外,可溶性糖、丙二醛、脯氨酸含量和CAT酶活性均呈上升的变化趋势,而POD酶活性则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光合荧光特性中除qN呈上升的变化趋势外,Fv/Fm、Yield、qP、Pn、α和Ik均呈下降的变化趋势。说明了中华水韭在中营养条件下(N 0.4 mg·L-1、P 0.04 mg·L-1)耐受性较好,但在高营养条件下(N 1.2 mg·L-1、P 0.12 mg·L-1)耐受性较差,各项生理指标均显示出较大的损伤,其渗透调节能力和抗氧化能力上升,但光合作用能力下降,抑制了中华水韭的光合生理活动,进而影响其生长。因此,水体富营养化可能是造成中华水韭濒危的一个重要原因。(4)随着氮、磷浓度升高,莼菜叶片的生理生化特性除叶绿素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外,丙二醛、脯氨酸含量、POD和CAT酶活性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而可溶性糖含量则呈下降的变化趋势。光合荧光特性中除qN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外,Fv/Fm、Yield、qP、α、Pm和Ik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说明莼菜在较高的氮、磷浓度水体中生长良好,较好地适应中营养条件(N 0.4 mg·L-1、P 0.04 mgnL-1),但在对照条件下因氮、磷浓度过低,导致其渗透调节能力和抗氧化能力上升,光合作用能力下降,进而影响其生长。因此可以将莼菜种植于富营养化的湿地、湖泊中,更有利于莼菜的生长。(5)随着光照强度降低,中华水韭叶片的生理生化特性除叶绿素含量呈先上升下降的变化趋势外,可溶性糖、丙二醛、脯氨酸含量、POD和CAT酶活性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光合荧光特性中除qN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外,Fv/Fm、Yiedd、qP、α、Pm和Ik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对中华水韭的生理生化和光合作用有利的光照强度是全光照的70%左右,说明适度遮荫可以提高中华水韭的碳同化能力,增加光合产物的积累,促进其生长。(6)随着光照强度降低,莼菜叶片的生理生化特性即叶绿素、可溶性糖、丙二醛、脯氨酸含量、POD和CAT酶活性均呈上升的趋势。光合荧光特性中除qN呈上升的趋势外,Fv/Fm、qP、α、Pm和Ik均呈下降的趋势,而Yield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对莼菜的生理生化和光合作用有利的光照强度是全光照,说明较强的光照有利于莼菜生长发育,弱光对莼菜的生长不利。(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17-04-01)

黄钰倩,李想,周亚东,李小燕,刘星[7](2017)在《基于核基因LEAFY的中国珍稀濒危植物中华水韭的遗传多样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核基因LEAFY第二个内含子片段对中国现存中华水韭(Isoetes sinensis Palmer)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探讨了中华水韭自然居群的遗传多样性结构及其形成机制。结果显示:现存中华水韭7个自然居群共105个样本中存在78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H_d)为0.989,核苷酸多样性(π)为0.021,遗传差异主要存在于居群内(72%),且存在较高的基因流(N_m=0.59)。同时,居群遗传学分析结果发现中华水韭居群不存在明显的谱系地理格局(G_(ST)>N_(ST));Mantel检验中Rxy值为-0.286,P(rxy-rand≥rxy-data)值为0.370,表明居群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之间没有明显相关性;UPGMA聚类分析显示处于海拔较高位置的2个居群与其它5个居群遗传关系较远;中性检验(Taijima's D、Fu&Li's D*和F*)检测结果均为负值,基于稳定模型的失配分布检测显示为多峰。根据中华水韭居群的地理位置,推测中华水韭的遗传结构可能与水系、海拔分布及其杂交后代多倍化的物种形成过程相关。(本文来源于《植物科学学报》期刊2017年01期)

丁国华,郭丹蒂,关旸,刘保东,池春玉[8](2017)在《重金属铅镉对濒危植物中华水韭(Isoetes sinensis)DNA甲基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古老植物对重金属胁迫的分子水平的响应,探究重金属对濒危植物DNA甲基化影响的特点,选择两种重金属Pb和Cd对濒危植物中华水韭进行胁迫处理,每种重金属设置3个处理浓度,胁迫处理至第28 d选取叶片,采用MSAP(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技术测定DNA甲基化程度。试验结果表明:重金属铅和镉均能够对中华水韭DNA甲基化产生影响,甲基化总体水平基本一致(对照、Pb处理和Cd处理分别为46.96%、48.23%和48.1%),但全甲基化水平(Pb处理是28.34%,Cd处理是20.25%)均低于对照(33.91%),而半甲基化水平(Pb处理是19.89%,Cd处理是27.85%)均高于对照(13.04%)。甲基化增强的变化,以无甲基化或内外侧胞嘧啶半甲基化向内外侧胞嘧啶全甲基化变化的模式为主。去甲基化的变化,以内外侧胞嘧啶全甲基化向无甲基化或内侧胞嘧啶半甲基化或全甲基化变化的模式为主。铅和镉胁迫在导致中华水韭DNA甲基化增强所占比率方面几乎相等(39.04%和39.71%),而在去甲基化所占比率方面镉(46.86%)高于铅(33.92%)。(本文来源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韩旭[9](2016)在《中华水韭对叁种重金属的富集能力及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重金属污染正在给人类生活带来越来越大的影响。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干扰植物生长,甚至造成植被退化。更危险的是在食物链的富集作用下,这些进入植物的重金属会被以它为食的动物、微生物摄取,并最终传递到人类体内,这对人类的身体健康是一个重大的隐患。中华水韭(Isoetes sinensis Palmer)是一种古老石松类植物,也是在我国最早发现的水韭属(Isoetes L.)植物。因其起源古老和进化特殊,在系统演化上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但是由于其自身生存特性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中华水韭目前处于极度濒危的状态,被列为国家一级濒危植物。前期研究发现中华水韭对铅有很强的耐受性和较高的吸收能力,为进一步探究其他重金属胁迫对中华水韭的影响,本试验选择环境污染中较严重的镉、汞、铬叁种重金属盐CdCl2、HgCl2和K2Cr2O7对中华水韭进行胁迫处理,浓度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中叁级污染进行设定。测定被处理植物各个部分的叁种重金属含量、叶片抗氧化酶活性以及7条差异表达基因片段的表达量,为研究中华水韭的濒危机制和耐重金属机理奠定基础。试验结果发现:1)重金属Cd、Hg和Cr可以通过中华水韭的根系及叶片进入体内,根部进入的重金属可以向上运输至叶片和块茎。2)中华水韭的叶片对重金属Cd、Hg和Cr都有很强的吸收作用。在1mg/L的CdCl2溶液中和1.5mg/L的HgCl2溶液中培养10天之后,直接接触污染液的叶片Cd含量和Hg含量分别达到255.20mg/kg(干重)和120.12mg/kg(干重),而在400mg/L的Cr溶液中处理的中华水韭,叶片中Cr的含量高达22155.89mg/kg(干重),这个含量比相同处理中根部的Cr含量还要略高一些。Cd和Hg胁迫植株的生长状态没有明显的变化,但Cr胁迫下的中华水韭的生长却受到了比较严重的抑制。3)中华水韭叁种抗氧化酶活性在Cd和Hg胁迫下都有上升,这对提高中华水韭对重金属的抗性有重要作用。但在Cr胁迫下的植株抗氧化酶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分析其原因是Cr处理浓度高出中华水韭抗氧化酶体系的承受阈值所致。4)对前期分离得到的7个中华水韭重金属胁迫差异表达基因片段进行表达分析,其中有TDF9、TDF10、TDF11和TDF12在正常情况下表达量非常微弱,但伴随重金属胁迫的进行,目的基因的表达开始逐步增强,在胁迫至72h表达又开始下降。TDF1、TDF2和TDF3在胁迫前有较强表达,胁迫开始后表达迅速下调,后又逐渐上升。上述7个差异表达基因的表达受到重金属胁迫的影响,该结果为进一步研究中华水韭受重金属胁迫的分子机理提供研究基础。(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1)

赵文磊,边雪莲,岳中辉,刘保东[10](2016)在《不同栽培条件下中华水韭生长对土壤养分、微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人工繁殖复壮极度濒危物种中华水韭,了解中华水韭适宜的土壤环境条件。采用3种不同的人工栽培方式(恒温条件CTC,大棚条件GHC,室外条件ODC)培养中华水韭,分析中华水韭生长后的土壤养分、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原土相比,中华水韭生长后,土壤p H都增加(P<0.05);大棚和室外培养后土壤细菌数量(BAC)降低(P<0.05),室外培养后土壤真菌(FUN)、放线菌数量(ACT)增加(P<0.05);3种不同条件培养后土壤全氮(TN)和速效磷(AP)含量、转化酶(INT)和蛋白酶(PRO)活性都下降(P<0.05),而土壤碱解氮(AN)、全磷(TP)和有机质含量(OM)、磷酸酶(ACP)和脲酶(UR)活性只在大棚条件下降低(P<0.05);土壤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只在恒温条件培养后降低(P<0.05)。这一结果说明不同培养条件对中华水韭生长后土壤微生物、养分和酶活性的影响不同。在栽培中华水韭时,应根据不同条件来合理施肥和调节土壤的生物活性。(本文来源于《农学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中华水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报讯 这两天,一个非常重要的植物保护小区在诸暨五泄林区设立,诸暨市农林局工作人员正在和植物学教授抓紧协商相关保护方案,保护刚刚发现的300多株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中华水韭。300株中华水韭长势喜人上个月,浙江省着名植物分类专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华水韭论文参考文献

[1].庄枫红,马姜明,张雅君,苏静,于方明.中华水韭对不同光照条件的生理生态响应[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2].何丹,费晓笑.植物“活化石”中华水韭再现诸暨[N].绍兴日报.2018

[3].刘晶.稻瘟灵对中华水韭生理特性及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8

[4].庄枫红,马姜明,覃扬浍,梅军林,于方明.中华水韭对不同营养条件的生理生态响应[J].西北植物学报.2017

[5].庄枫红,马姜明,陈丽婷,苏静,张雅君.中华水韭对不同pH处理的生理生态响应[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6].庄枫红.不同生境条件下中华水韭和莼菜的生理生态响应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7

[7].黄钰倩,李想,周亚东,李小燕,刘星.基于核基因LEAFY的中国珍稀濒危植物中华水韭的遗传多样性分析[J].植物科学学报.2017

[8].丁国华,郭丹蒂,关旸,刘保东,池春玉.重金属铅镉对濒危植物中华水韭(Isoetessinensis)DNA甲基化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7

[9].韩旭.中华水韭对叁种重金属的富集能力及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

[10].赵文磊,边雪莲,岳中辉,刘保东.不同栽培条件下中华水韭生长对土壤养分、微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影响[J].农学学报.2016

论文知识图

哈尔滨市中华水韭室内栽植实验区...东方水韭和中华水韭72个个体的UP...中华水韭孢子的萌发过程中华水韭安徽居群分布及取样图向深圳仙湖植物园(上,2008年12月)、七星...扫描电子显微镜下中华水韭大、小...

标签:;  ;  ;  ;  ;  ;  ;  

中华水韭论文_庄枫红,马姜明,张雅君,苏静,于方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