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治钦[1]2004年在《农用土地和生物资产的确认与计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会计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一套既能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又在重大方面与国际会计惯例相一致的会计核算制度。我国于2000年12月29日颁布了《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制度》取消了行业差别,但是农业企业的会计核算毕竟有着自己不同于其他行业的显着特点,比如土地资产的核算、生物资产的核算等。这些问题都是《企业会计制度》所没有涵盖的,解决这些问题又是当前所必需的。 目前,我国农业企业的生产经营都离不开农用土地,可以说农用土地是此类企业最重要的资产。但是,我国的农用土地是国家和集体公有,因此很大一部分农用土地(除农用土地使用权外)没有在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中进行任何列示,这就造成企业的资产负债情况不能得到全面真实的反映,违背了会计信息真实性的要求。生物资产也是从事种植、畜牧养殖、林业、水产的企业的一项重要资产。目前由于《企业会计制度》没有对生物资产的核算进行单独的说明,因此我国企业对生物资产的核算也很不规范。 本论文从资产的定义入手,讨论了资产确认的一般条件,分别对农用土地和生物资产进行了确认,并认为农用土地应该分别作为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进行确认。 论文在研究和讨论资产计量理论的基础上,确定了农用土地和生物资产的计量模式,并就农用土地和生物资产的计量进行了深入分析。在对农用土地计量前,分析讨论了农用土地价格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并就农用土地的几种估价方法进行了讨论。 在对农用土地和生物资产进行确认和计量的基础上,论文进一步对涉及农用土地和生物资产具体业务的核算方法进行了设计,并通过一个具体案例对具体核算方法进行了说明。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在于: (1)在以往有关确认和计量的相关研究中,一般仅限于对确认和计量一般规律的研究,很少针对某一比较复杂的具体会计要素。论文选择农用土地和生物资产的确认与计量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领域上与选题角度上有特色的。 (2)针对长期以来农业企业对土地资产不核算的现状,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利弊,参照国际的做法,对土地资产的确认和计量进行了探讨,为我国农业企业进行土地资产的核算提供了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3)分析了我国现行新《企业会计制度》对农业企业的不适应性,根据农业企业的特点,参考国际的做法,探讨了我国农业企业生物资产的确认和计量特点,为我国农业企业生物资产的核算提供了理论依据。 (4)设计了农用土地和生物资产具体业务的核算方法,为开展农用土地和生物资产的核算提供了操作指南。
王富炜[2]2010年在《企业非耗竭自然资源会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许多企业中,自然资源是其重要的生产经营要素,依托已有的自然资源分类研究结论,将自然资源分类为耗竭性自然资源和非耗竭自然资源并对非耗竭自然资源展开会计研究。本文以会计学理论、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依托,基于企业会计层面,以规范性研究为主要方法,研究微观主体——企业的非耗竭自然资源会计核算问题,研究目的是提高企业提供会计信息更具有决策相关性,能够更好地评价管理层绩效,也为制定自然资源类会计核算规范提供参考建议。本文结合自然资源已有的分类研究结果和会计研究、会计核算的特点和需要,提出了适合会计核算要求的非耗竭自然资源分类体系,分析我国非耗竭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状况,讨论了包括取得业务、开发利用业务和交易与流转业务等主要的非耗竭自然资源业务类型。以这些基本研究为基础,按照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内容体系,对非耗竭自然资源展开全面研究。在非耗竭自然资源确认研究中,按照一般的会计确认理论,讨论了非耗竭自然资源确认为资产的条件及各具体类别资源的确认,也分析了非耗竭自然资源价值变动的确认问题;在计量研究中,以一般的会计计量理论与方法为基础,分析了非耗竭自然资源资产的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并指出非耗竭自然资源资产的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在非耗竭自然资源的会计核算方面,首先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的非耗竭自然资源核算情况,借鉴国际上的核算理论与实践,构造了我国企业的非耗竭自然资源资产会计核算模式,并具体研究了各种主要的会计核算业务;会计信息披露是实现会计目标的重要环节,本文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非耗竭自然资源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一般的会计信息披露理论与要求,设计了非耗竭自然资源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经过深入的研究,本文形成的主要研究结论有:(1)我国许多企业均涉及非耗竭自然资源业务,按照会计学研究的需要,本文将非耗竭自然资源分为生物性和非生物性两大类,以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为基础,将非耗竭自然资源的使用权分为长期使用权和短期使用权。(2)非耗竭自然资源资产会计确认的内容包括财务报表列报项目的内容,也包括表外信息披露的非耗竭自然资源信息,但财务报表列报内容的确认要求满足价值的货币计量的可靠性。除恒定资源外,其他各种资源均有可能满足确认的条件,企业应当根据资源的实际情况进行会计判断,同时,企业应对非耗竭自然资源资产的价值变动予以确认。(3)在企业会计意义上的非耗竭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应当是能够给企业带来的实际经济利益的量化,而不应当考虑资源的外溢效益,其价值计量可以采用-般的估值技术中的市场法、收益法和成本法等方法。应当在基本满足可靠性要求的情况下对非耗竭自然资源资产的效用损失及非耗竭自然资源资产的减值进行计量,应当将能够可靠计量的资源效用损失计入相关产品的成本。(4)确认为非耗竭自然资源资产的自然资源,满足计量可靠性的应当进入企业的账簿体系进行核算并在财务报表中列报。企业经营中的非耗竭自然资源,需要区分长期使用权和短期使用权分别进行核算。属于一次性支付款项并取得-定期限使用权的非耗竭自然资源作为非耗竭自然资源资产处理,但需要按照实际年限对其进行摊销;取得具有长期使用权的非耗竭自然资源作为非耗竭自然资源资产处理,不进行摊销,只是依据其效用损失和减值发生的情况进行相关的后续计量与核算,但当其被消耗性利用时,应当结转其账面价值。(5)非耗竭自然资源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应当包括资源的流量与存量状况、资源的质量及其变化趋势,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与政策、法律的变动情况,既要披露非耗竭自然资源的实物量信息,也要披露价值量信息。披露模式上应当采用补充报告模式,同时采用分层报告模式将非耗竭自然资源的信息按照其符合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程度,区别不同的披露层次,有的在财务报表中列报,有的以资源报告的形式在财务报告的其他部分作为表外信息披露。
德力格尔[3]2007年在《农业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上市公司群体规模逐渐扩大和信息披露标准的相应规范,有着“特殊资产”、“特殊生产模式”的农业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是否得到改善尚无经验证据。因此本文主要检验了农业上市公司的特殊性是否会影响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或者说农业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是否有信息含量。本文在第一章里通过文献梳理,获取了国内外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研究的理论知识及经验证据,为后续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理论指导和方法准备。第二章阐述了农业上市公司的基本特征及其会计信息,包括农业上市公司的定义、行业分布、农业上市公司的发展状况以及农业上市公司“特殊资产”、“特殊收益模式”导致的会计信息特点,为全文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明确了检验范围。从第叁章开始,信息观视角对农业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水平进行了检验。首先,对农业上市公司非预期盈余信息和证券市场超额回报的关系进行研究后发现,在农业上市公司盈余信息公布的狭窄窗口内,市场做出了适当的反映,但信息的反应明显分散。其次,检验了农业上市公司对外披露的若干类盈余信息中哪类信息向市场传递了更有价值的信号。经检验市场对未预期的主营业务利润、营业利润、投资收益等项目做出了积极的反应,但营业利润的预期方向正好相反,净利润、利润总额的未预期变动没有决策价值。在第四章对现金流量的未预期变动进行检验后发现,农业上市公司的现金流量的决策有用性非常有限,基本上没有信息内涵,但与投资收益和主营业务利润进行混合检验后发现,现金流量信息对利润表的信息起到了一定的补充作用。从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的信息检验来看,报告公布日的市场反映不明显,而信息公布后两周有了市场反映,农业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明显滞后,这与信息观并不吻合。最后,在第五章里结合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的信息,通过设定财务比率充分吸收资产负债表的信息后关注市场是否对其做出反映。其核心就是从定量的角度关注农业上市公司投资者是否关注了非盈余信息。经检验农业上市公司非盈余信息的决策价值非常有限,除资产收益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等叁项指标有一定的信息含量外其他指标的变动并未引起市场反映,与预期的假设不符。第叁章、第四章、第五章的检验都是在信息观的基础上完成的,而第六章从计量观的视角出发,检验了农业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对股价的估计程度。也就是说,从农业上市公司帐面价值入手,研究从帐面价值是否能合理估计市场有可能不恰当估计的公司价值。通过选取样本公司的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经回归确定了选股函数。在报表公布的四月底,通过选股函数计算的选股函数值选取了股票,形成投资组合,持有半年以后计算是否获取了恰当的回报。经检验农业上市公司帐面信息并没有恰当的修正股价,农业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有待提高。最后一章对农业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水平低的原因进行了探讨。本文认为我国会计准则框架下针对农业的细则缺失导致了农业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降低。根据研究结论,本文得到了两点具有普遍意义的启示:第一,加快建设农业会计细则。第二,完善证券市场,尤其是大力培养理性的机构投资者并引进卖空机制。
梁丽媛[4]2008年在《生物资产会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多地少,人均资源相对紧缺,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技术基础相对薄弱。农业的基本特点是动植物的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正是这一特点导致了对农业活动会计确认、计量和披露的复杂性。加上生物资产自身的特殊性,使得我国大部分农业企业目前还无法提供详细的关于生物资产成本核算方面的资料。而农业活动所涉及的生物资产和农产品,经过会计确认、计量与披露,传递给信息的使用者完整、公允、规范的信息是农业会计核算中至关重要的任务。农业企业的生物资产会计核算问题已经成为会计学界乃至经济学界的重点关注问题。因此,研究生物资产会计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我国在2006年2月5日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并要求于2007年1月日起开始实施。为了更好的把握和贯彻新准则,有必要从理论的高度对准则实施一年来农业上市公司生物资产确认、计量和披露状况进行分析和论证,研究准则的执行情况,对进一步完善、贯彻新准则提出有效的建议。本文共分五部分,各部分的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部分:引言部分。简述了本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介绍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对本文的研究范围进行了界定,确立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介绍本文的内容体系、创新之处和不足,为本文的后续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二部分:农业企业生物资产的基本理论。本部分主要阐述了本文研究过程中所涉及的若干相关概念,对生物资产的特征进行了分析。第叁部分:生物资产会计的国际比较。由国际上关于生物资产确认、计量和披露的相关理论叁个部分组成。第四部分:我国生物资产会计的影响因素与现实选择。在对生物资产会计的背景、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之后,提出我国生物资产确认、计量和披露的现实选择。通过对生物资产计量的国际借鉴并结合我国农业企业所处的现实条件,来说明我国目前生物资产的计量为什么不能采用历史成本或公允价值等单一的计量属性,而是选择了一种以历史成本计量为主,适当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复合型计量模式。第五部分:我国生物资产会计准则的执行情况与完善对策分析。本文以现有的35家农业上市公司2007年的财务报告为实证研究对象,对财务报告中涉及生物资产的相关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归类,并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对生物资产会计准则执行前后情况进行了对比,根据整理和分析的结果指出目前我国农业上市公司在生物资产确认、计量和披露方面的实施情况和普遍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对准则的贯彻实施和进一步完善提出了合理建议。
石道金[5]2008年在《我国林地与森林生物资产会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以信息不对称理论、代理理论和相关会计理论为基础,运用规范分析和调查研究的方法,选择林业企业资产中最重要的林地和森林生物资产的财务会计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从会计目标出发,对林地和森林生物资产的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核算和报告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以期为目前林业企业尤其是林业上市公司迫切需要解决的森林资源资产会计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林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现行《企业会计准则》只从重要性原则出发,选择林业企业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林木类生物资产的核算问题进行突破,导致《企业会计准则》没有包含林业企业林地和森林生物资产会计核算的特殊性,不能充分披露林业企业经营业绩和发展前景;从完善我国会计核算体系的角度,有必要规范林业企业林地和森林生物资产具体核算标准,作为我国会计标准的第叁个层次。(2)在决策有用观会计目标下,林地和森林生物资产会计应改变林业会计把林地资产价值包含在林木资产中进行核算的传统做法,林地与森林生物资产应各自独立进行会计核算,并分别进行会计信息列报与披露,以弥补现行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中林地资产会计信息缺失、森林生物资产会计信息不实,造成利益相关者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未来现金流量误判的经济后果。(3)林地资产确认应按“有效控制法”(或称金融合成分析法),即以控制权的转移与否作为确认的标准,虽然我国法律规定土地国家所有,但并不能否定会计学对林地资产的确认;按企业获得林地方式,可把林地资产确认为“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两类进行总分类和明细分类核算;林地资产计量应采用“成本计量模式+实物度量”的形式,以矫正成本计量模式的不足;林地资产信息披露应采用“历史成本+林地面积”的报告模式,在资产负债表中列报外,按林地资产类别在增设的会计报表附表和在附注中予以披露。研究认为《企业会计准则》应增加林地资产核算规范的内容。(4)森林生物资产按确认标准应分为林木类、植物类和动物类生物资产,并按消耗性、生产性和公益性生物资产进行会计核算;其会计核算对象也应按此分类确定,并按林种和生产作业单元设计成本计算单;企业会计准则中营林生产费用资本化标准应进行修正;森林生物资产应采用“历史成本+实物度量”的计量模式;其会计信息披露应采用“历史成本+蓄积量”的报告模式,在资产负债表中列报外,按其类别在增设的会计报表附表和在附注中以披露,可以增强森林生物资产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和代理成本。
王乐锦[6]2008年在《农业活动会计收益计量及信息披露模式研究》文中指出科学合理的会计计量对企业产权效率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收益的会计计量在某种程度上比资产的会计计量更为重要,甚至可以看作是会计计量的核心。农业活动中生物转化过程的复杂性,导致了农业活动会计收益计量及信息披露面临诸多困难,再加上各国农业基本以家庭为经营单位、公众公司数量极少,使得农业活动会计收益计量及信息披露的理论和实务研究长期不被学术界、实务界和准则制定机构所关注。只是近十几年来,随着农业公众公司数量的增加,与农业活动会计收益计量及信息披露的相关研究才有所增加。但已有的研究成果基本集中于农业会计准则制定、生物资产计量属性选择及林木资产核算等方面,专门针对农业活动会计收益计量及信息披露的研究成果少见。本文选择农.业.活.动.会.计.收.益.计.量.及.信.息.披.露.模.式.作为研究主题,既可丰富会计理论研究,又能为农业活动会计收益标准制定和相关会计实务操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本文以公司制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实证分析、规范研究和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着重研究了农业活动会计收益计量方法及信息披露模式的选择。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农业活动会计收益计量及信息披露重要概念辨析。长期以来,经济学家和会计学家对收益内涵的解释有所不同。经济学家认为,收益的本质是企业财富的增加。而会计学家基于收益范围界定的不同,形成了两种观点:当期经营收益观和总括收益观。近年来,总括收益观逐渐得到了会计界的认可,并在会计实务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关于会计收益的可操作性定义,IASB的界定最具代表性。它认为,收益是指“会计期间内经济利益的增加”,“但不包括与权益参与者出资有关的权益增加”。本文的主要观点是,收益源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是企业的经营成果而不单单是交易的结果,这是收益的一个重要特质。会计收益的计量模式有二,即收入费用观和资产负债观。前者通过收入与费用的直接配比计量企业收益,后者则基于资产和负债的变动来计量企业收益。本文认为,农业活动会计收益计量属于衍生性计量,其计量结果无法直接取得,而必须依赖于农业活动收入和与此相关的农业活动费用的计量;并且强调生物资产的初始价值确认和后续增值确认不应属于利得,而属于收入。2.农业活动会计收益计量及信息披露的国际、国内会计标准分析评价。通过分析和评价国际、国内农业会计标准可以看出:在国际上,除了美国和加拿大外,其他大部分国家都采用了公允价值对生物资产进行计量,生物资产增值作为农业活动会计收益的组成部分是一个世界潮流。在我国,长期以来对生物资产的计量一直采用的是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尽管2006年新发布的生物资产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但同时规定了非常苛刻的运用条件。这表明我国准则制定机构并不想大面积地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生物资产。在以历史成本计量生物资产的情况下,农业活动会计收益主要包括那些通过交易实现的农产品以及生物资产的收益额,而未实现交易的生物资产以及农产品的增值只能被排斥在收益之外。3.农业活动会计收益计量及信息披露的国际、国内现状及其应有的逻辑。通过对国内外涉农上市公司2007年财务会计报告的分析发现:国外和国内上市公司都存在着信息披露不充分、不规范等问题。针对这种状况,本文认为,生物资产增值既是客观存在的经济事实,也是农业公司正常经营活动所取得的成果,因而在会计系统中进行生物资产增值的计量及信息披露,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必然要求。4.农业活动会计收益计量及信息披露具体模式探索和设计。既符合国际会计趋同总体要求,又适合我国特有会计环境的农业活动会计收益计量方法及信息披露模式,具体包括以下叁个方面:(1)生物资产价值计量模式。生物资产价值计量是农业活动会计收益计量的关键。从价值变动信息披露的有用性看,生长周期不足一年的生物资产价值变动信息的披露意义不大,出于节约会计操作成本的考虑,不必采用公允价值对这类生物资产进行计量。而生长周期超过一年的生物资产的价值变动具有较高的信息含量,应主要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本文分别以用材林、肉牛和奶牛、果树为例构建了不同类别生物资产的价值计量模式。(2)农业活动的成本流转程序及收益确定模式。农业活动的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对农业活动的成本流转程序、收益确定及其核算产生重要影响。为了使研究成果具有对实务的指导性,本文结合不同农业活动,分别以林木资产、育肥牛、果树资产、奶牛资产为例构建了经营不同类别生物资产农业活动的成本流转及收益确定模式。(3)农业活动会计收益信息的披露模式。本文认为,我国农业活动会计收益披露应包括表内披露和表外披露,其中表内披露主要涉及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两张主表。为了“如实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应增设“短期生物资产”、“长期生产性生物资产”、“长期消耗性生物资产”等项目,以反映农业上市公司各类生物资产的持有金额。在利润表中设置“农业活动收入”、“农业活动成本”和“农业活动增值收益”等项目,以揭示农业活动利润的构成。表外披露应包括农业活动类别及生物资产分类、生物资产增减变动、企业采用的农业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农业活动经营风险及其管理措施、与农业相关的政府补助等信息。本文最后指出,生物资产增值计量及信息披露的难点是公允价值的正确运用,而要增强生物资产增值信息的可验证性,需要政府、企业、中介机构、信息使用者共同行动。
刘梅娟[7]2009年在《森林自然资本公允价值计量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价值理论、产权理论、会计目标理论以及会计计量理论为基础,运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选择林业企业最重要的森林自然资本——森林生物资产和森林生态资产的会计计量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以公允价值计量为主线,对森林自然资本价值的会计计量规范及其公允价值计量的获取技术、计量模式及财务报告进行了系统研究,以期为林业经营组织进行森林自然资本公允价值会计核算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森林生物资产尤其是森林生态资产,其获取技术途径应更多地考虑采用非市场价值的评估技术对其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其估价技术方法应充分借鉴现行成熟的经济学(包括生态学)价值评价方法,但只有符合公允价值定义和条件的评价结果才是公允价值。(2)在森林生物资产的计量模式方面,其初始计量一般应按历史成本进行计量,在后续计量时则应视不同的森林生物资产而定,而森林生态资产的初始及后续计量均比较适合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3)建立在公允价值计量基础上的森林自然资本收益决定模式应以事项基础、总括收益观、名义货币实物资本保持观念、收入费用观与公允价值计量基础进行有机融合作为其收益确认或计量方法选择的理论依据。(4)森林自然资本公允价值会计信息披露方式有补充报告和独立报告两种模式,在现阶段,宜采用独立报告模式,待将来有关的森林自然资本会计理论和方法成熟后,特别是科学地解决了货币计量之后,可采用补充报告模式。
俞丽蓉[8]2011年在《生物资产会计准则的完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是一个农业生产大国,生物资产一直是农业企业重要的生产资料,而生物资产的具体定义、分类、确认、计量与披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生物资产的合理配置,所以生物资产会计准则的具体规定倍受理论界与农业会计从业人员的关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对外贸易的不断加强,这就要求我国不断完善生物资产会计准则相关规定,使准则内容与国际会计准则内容更加趋同。与此同时,正因为我国一直将生物资产默认为农业的生产对象,着重研究生物资产在农业企业中的会计核算问题,所以忽视了微生物也是生物资产的一部分。目前,国家越来越重视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的微生物原材料的会计核算并没有得到相应的解决,所以这就亟需我国在会计准则中明确规定微生物作为资产的相关内容。因此,论文在现有的基础理论上,探讨生物资产会计准则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关完善对策。同时,将微生物纳入生物资产会计准则并研究、探讨在高新技术企业中微生物资产会计核算内容,从而将论文的理论研究应用于具体实际。论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首先,对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和相关研究综述进行阐述。其次,介绍生物资产相关概念,阐述国内外生物资产会计准则相关内容并对国内外生物资产会计准则从定义、确认、计量、披露四方面进行比较评析并陈述比较评析后带来的启示。在前有的基础理论上,探讨目前我国生物资产会计准则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我国具体国情给出完善对策。最后,论文将微生物作为主要原材料的高新技术企业作为具体研究对象。分析目前在此类高新技术企业中生物资产会计准则的运用情况,并研究、探讨此类高新技术企业微生物资产的定义、确认、计量与披露等问题。
丁传武[9]2014年在《生物资产会计研究》文中认为中国是一个人多地少,人均资源相对缺乏的农业大国,要保障13亿多人口的基本生存需要,农业企业承担着重大的责任。农业企业的基本活动是通过对生物资产的管理,促进其生物转化,实现其价值增值。生物资产是农业企业的重要资产,对其进行恰当的会计处理是农业企业走向市场的必要过程,对生物资产的分类、确认、计量及披露是现代农业企业的责任与义务。为规范农业企业生物资产的会计处理,中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并要求中国境内的上市公司于2007年1月1日起执行。本文通过以下六章对准则本身和准则实施效果进行了研究。第一章首先介绍了本文选择生物资产会计处理作为所研究问题的背景,通过相关文献综述回顾了国内外生物资产会计处理的研究现状,据此确定了论文思路、框架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从会计目标理论出发,就国内外对资产的定义进行了探讨,确立了资产的定义、对生物资产及其相关概论进行了定义与甄别、对生物资产的特殊性进行了分析、对生物资产进行了分类。第叁章研究了资产的确认与计量理论、分析了影响会计计量属性选择的因素,并据此对生物资产的确认与计量进行研究。在生物资产确认部分,特别讨论了“公益性生物资产”的确认;在计量部分,研究了国际及国内对生物资产计量属性选择的争议,确认了我国生物资产选择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合理性。特别讨论了天然起源生物资产的计量和自己营造的生物资产的历史成本构成。提出了将天然起源生物资产列入生物资产的不合理性,并建议将有限期限的土地开发成本,分期计入生物资产成本的建议。第四章运用规范研究方法研究了会计信息披露的理论依据,针对生物资产信息披露要求,比较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与《国际会计准则第41号—农业》、《会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与中国证监会《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15号—财务报告的一般规定》、就生物资产信息披露的要求提出了建议。第五章通过对在“农林牧渔”板块上市的61家公司披露的生物资产相关信息进行实证研究,并与《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中国证监会的“规则15”进行比较研究,揭示了《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的执行状况、找出了存在的问题及产出的原因,最后提出了改进的建议。第六章对全文进行了的总结。本文从资产概念入手,运用规范研究方法对生物资产的定义、分类、确认、计量和披露进行了理论研究;运用相关会计理论和中国相关法律、法规,结合中国现状对我国生物资产的分类、确认和计量属性的确定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建议;揭示了《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的执行状况、找出了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产出的问题原因、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杨冬梅[10]2009年在《黑龙江垦区农用土地会计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用土地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农民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农用土地,同时农用土地也是农业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由于我国的特殊土地制度,即国家和集体公有,企业只拥有土地的使用权,而不拥有所有权。尤其是农垦企业的农用土地大多是通过国家行政划拨无偿取得,并没有入账进行会计核算,而只是在账外造册,只进行数量管理,未进行价值管理。农业企业的农用土地没有在企业的财务报告中进行列示,这就造成了企业的资产负债情况不能得到全面、真实的反映。因此导致了企业财务信息的不完整,违背了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要求。我国的新《企业会计准则》没有对农垦企业农用土地入账问题做出相关规定。因此,本文综合分析了农用土地的特点,运用了经济学、土地资源学对农用土地的综合价值进行了评估,提出以征地区片综合地价、社会稳定价格、生态环境价格为基础的农用土地入账价格,并结合黑龙江垦区的实际情况提出建立农用土地会计核算体系的具体方法,从自然资源会计学角度对农用土地的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科目设置和会计信息披露进行了研究。文章提出将农用土地作为资源性资产进行会计确认,采用征地补偿费法进行会计计量,并选取了克山农场为研究对象进行案例分析,将农用土地的会计核算方法实际应用,进而评价农用土地入账的意义。本文结合我国的土地所有制特点,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农用土地资源会计核算体系。首次在黑龙江垦区将农用土地资源入账,为我国农用土地会计核算办法的出台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 农用土地和生物资产的确认与计量研究[D]. 刘治钦. 中国农业大学. 2004
[2]. 企业非耗竭自然资源会计研究[D]. 王富炜. 北京林业大学. 2010
[3]. 农业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研究[D]. 德力格尔.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
[4]. 生物资产会计研究[D]. 梁丽媛. 山东农业大学. 2008
[5]. 我国林地与森林生物资产会计研究[D]. 石道金. 北京林业大学. 2008
[6]. 农业活动会计收益计量及信息披露模式研究[D]. 王乐锦. 山东农业大学. 2008
[7]. 森林自然资本公允价值计量研究[D]. 刘梅娟. 南京林业大学. 2009
[8]. 生物资产会计准则的完善研究[D]. 俞丽蓉. 天津商业大学. 2011
[9]. 生物资产会计研究[D]. 丁传武. 广西大学. 2014
[10]. 黑龙江垦区农用土地会计问题研究[D]. 杨冬梅.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09
标签:农业经济论文; 会计论文; 生物资产论文; 会计核算论文; 会计确认论文; 企业会计制度论文; 会计信息披露论文; 企业会计准则论文; 会计知识论文; 会计核算程序论文;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论文; 企业资产论文; 会计论文; 公允价值论文; 财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