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能力培养的教学新模式探索——以“管理学文献阅读”改革为例

学术研究能力培养的教学新模式探索——以“管理学文献阅读”改革为例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00)

基金项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教工项目)“研究生科研意识培养策略和能力提升研究

——基于《管理学经典文献阅读》课程实践环节“顶刊英文文献”阅读的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对传统的“管理学文献阅读”课程的改革,以期达到提高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学术研究能力的目标。文章第一部分是提炼出学术论文写作应具备的素质结构;第二部分是教学目标和教学体系设计,将课堂拆分为“课上课堂”+“课下分享”两部分,再提出相应的考核方式;第三部分是课程改革实施的保障措施;第四部分是学术沙龙举办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学术研究能力;管理学文献;课程改革;顶刊英文文献阅读

学术型硕士的论文写作能力是其学术研究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型硕士的科研论文是研究生科研活动成果的最终结晶体。研究生论文写作是一个综合训练的过程,是全面提高自身研究能力的过程,也是对所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进行检验的过程,它能训练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体系建构能力的过程[1]。目前大部分学校采取了论文盲审制度,主要做法是:学校负责研究生管理的部门隐去导师和学生的名字,委托校内外同行专家进行通讯评议。对于有争议的论文,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修改论文、暂缓答辩、延期毕业等措施。由此可见,随着国家对于研究生教学工作的严格要求,为保证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对研究生的科研学术研究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学术研究能力与管理学文献阅读课程的关系

“文献阅读”是以文献阅读报告为考核内容的一门课程,是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学习阶段的重要必修环节,是连接前期课堂教学和后期论文撰写的一个重要纽带[2]。通过管理学文献阅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能够获得科研学术研究的四项基本能力:

1.1专业知识储备

知识储备是研究生进行科研活动的基石。理论是对实践的经验总结,可以用来解释客观现象和指导实践,自身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才能在生活和阅读等信息索取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在之后的深入研究当中,又会倒逼自身进一步加强知识储备,这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管理学文献阅读课程的开设,一来可以通过导师推荐著作和文献来引导学生合理系统的接受知识;二来可以接触和了解目前国内外关于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内最新的学术成果和研究动态。

1.2问题意识

研究生的问题意识是进行科研所应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问题意识主要是指,人们对事物产生的思维性思考问题,是一种心理的表现,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对未知的现象或事物产生疑问,一旦这种疑问的产生就会迫使人们对该事物或者该现象进行探索、研究,从而找出其结果的一种探索问题的心理[3]。现实中存在两种偏差情况,一类学硕根本提不出任何问题;另一类学硕提出的是假问题。鉴别真假问题有两个标准:第一,逻辑上能自洽,这是一个理论标准;第二,实践中能举证,这是一个实践标准[4]。管理学文献阅读课程,可以通过大量阅读名家名篇来训练自己的问题敏感性,增强自己的问题意识。

1.3学术研究方法

学习是有规律的,不是盲目的,不管是课内学习还是课外学习,都应该把握学习的三要素:良好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坚持的行为。大多数高校的管理学院的研究生课程设置中都设置了管理研究方法与运用这一门课程,考虑到学时限制,很多内容无法在该课堂上穷尽。因此,针对那些还没有设置学术研究课程的高校,在管理学文献阅读的课程内容上可以稍加变动,增加学术研究方法这一教学内容来授学生以“渔”。

1.4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正确、合理思考的能力。即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使得问题阐述完整,文章结构合理,脉络清晰。并且,论文的逻辑严谨性是作为论文质量高低的一个评判标准。人力资源管理学文献阅读课程,所讲授与讨论的基本都是人力资源等领域的顶刊的文献,因此,管理学文献阅读可以通过阅读高水平的文献来熟悉国内外知名学者是如何运用逻辑思维能力来阐述自己的研究的,并从中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2“管理学文献阅读”课程创新设计

“管理学文献阅读”课程是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研究生学习中的重要课程之一,以往的这一门课程的教学模式就是基本的课堂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的“讲授式”教学方式,甚至部分高校将这么课程作为选修课程,结果收效甚微。因此,本研究主要是探讨一种课上教学与课下分享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设计。

2.1课堂教学目标确定

课程设计分为课上课堂和课下分享,因此课堂教学目标有两个:基本教学目标和延伸教学目标。前者是在课上教学应达到的目标,使学生能够了解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内的经典文献和著作,以及如何来进行文献阅读进而培养阅读习惯。后者是在课下分享过程中应达到的目标,即通过课下的文献阅读和分享、讨论来激发学生的科研意识和提高科研能力,最直接表现就是提高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

2.2课堂教学体系框架设计

课程的教学形式分为课上教学与课下分享。课上教学的方法以讲授法为主,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教学方法[5],向学生传授阅读方法、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理论知识、学术研究方法。课上教学注重对学生理论功底与学术研究方法的培养,是为了能与课下分享较好的对接,使学生把“基础功”练好。为了弥补传统课堂的不足,会辅助案例教学、情境模拟等方法。本课程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而研究生的科研与研究都比较注重创新,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已知,还应该探索未知,创造新知,要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详细的课上教学形式见表1。

表1“管理学文献阅读”课上教学组织形式

课下分享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采用的形式是学术沙龙式教学。学术沙龙具有互动性、平等性、创新性、开放性、多元性、经济性、科学性等特性,它便于小群体交流,有利于学科、学派的孕育,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科研人才的培养[6]。实际操作为学生课下阅读英文顶刊文献,每周三位同学进行分享,其他学生可提问,教师作为沙龙的主持人。在分享活动开始的前五天,负责人要分享的文献上传至交流群,其他参与人员提前阅读了解,所有分享文献都是英文文献,文献来源是人力资源管理相关领域的顶级期刊,这样就保证了文献的质量以及能够使得学生了解学术研究的前沿动态。提问、答疑、讨论是关键环节,这一环节教师的答疑会帮助学生强化对课上教学内容的理解。每次分享都有记录员记录整场沙龙所分享的文献、提出和解决的问题以及大家讨论的焦点,事后会整理成正式的文件上传至交流群,方便学生从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学术沙龙的时长设置同课上教学,为32学时,两者结合进行考核,但是考虑到学术沙龙的收益性,建议在课程结束后仍然举行,但不计入考核。

2.3课程考核设计

课程最终的成绩考核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更是促进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有力保障,同时考核方式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重点的选择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7]。国内高校研究生课程考核存在以下问题:第一,课程考核方式多以课程论文和闭卷考试为主,考核方式单一,考核难度低,无法全面衡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第二,考核多安排在课程结束后进行,在教学过程中缺乏考核环节,导致学习过程中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不高[8]。课程的考核将课上课堂的考核与课下分享的考核相结合,课上课堂的考核项目主要分为下面几项:第一,出勤(占20%),无故缺勤一次,扣5分,缺勤3次给予不及格处理;第二,课程作业(占40%),视学生作业完成情况给分;第三,期末考核(占40%),根据期末成果进行评分。课下分享的考核项目主要分为以下几项:第一,出勤(占20%),无故缺勤一次,扣5分,缺勤3次给予不及格处理;第二,分享完成效果(占40%),根据学生对文献的熟悉程度、课上课堂教授的研究方法和写作方法的了解程度、学术汇报能力等;第三,参与讨论的积极性(40%),根据学生参与讨论的次数和发言情况来进行打分。课上成绩占总成绩的40%,课下成绩占总成绩的60%,综合成绩不合格者将进行此门课程的重修。

3课程改革实施的保障措施

“课上+课下”教学模式的课程改革的实施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包括外在支持和内在支持。外在支持主要是学院的批准、课下课堂的场地和设备等;内在支持主要是负责教师自身教学的积极性以及教学能力、学生的参与热情等。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几个保障措施和政策建议:

3.1学院的支持

目前国内培养研究生的模式主要是导师组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是由多位导师组成研究生指导团队,每位研究生由一位导师主要指导,同时接受多位导师辅助指导,导师组集体制定并实施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9]。课程的改革首先需要导师组同意并列进研究生培养计划,并付诸实施;其次,学院应当为课下分享提供相应的带多媒体设备的场地。

3.2任课教师的选择

课程的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升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能力,最根本的体现在提高研究生的学术论文写作能力上。针对课程改革的目的,在任课教师上应当选择教学科研型的老师。教学科研型的老师在课上课堂能够很好的将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理论知识通过其多年的科研经验很好的传授给学生;在课下分享活动中,又要选择善于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的老师。因此,老师的控场能力也是在选择任课教师时必须考虑的一个指标。

3.3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研究生的学习更加强调自主学习,在正式之前一定要想办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首先,前期宣传。在一年级研究生正式入学之前,对他们进行宣讲;其次,告知当前国家和社会对研究生毕业的要求,加强自身的紧迫感;最后,要求优秀的老师和上几届的学生进行经验介绍,向同学们展现学术研究的魅力及其重要性,激发学生进行学术研究的兴趣。

4学术沙龙实施的政策建议

“管理学文献阅读”课程改革的重点在于课下分享活动,学术沙龙活动的成功开办是课程改革成功的重要标志。因此,基于其他组织开办学术沙龙的经验,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4.1降低开办频率,提高开办效率

在实际操作中,某高校公共管理学院文献阅读分享活动每周三晚举办一次,每次三位同学进行文献分享。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在活动初期,除了分享人和老师之外,大部分同学对于分享的文献都没有事先进行阅读了解,可能是由于所分享的文献难度大,内容多,全英文的形式加大了阅读难度。这就导致其他同学实际参与度低。鉴于此种情况,可以把开办周期改为每两周一次,提高活动开办质量。

4.2指定提问者,避免活动“冷场”

在文献阅读分享活动当中,很容易出现“冷场”现象。原因之一在于没有提前阅读文献,原因之二可能是出于性格或其他因素不愿意提问。在此情况下,可在每次活动开办之前指定3-4个提问者,一方面可以督促他们阅读分享文献,另一方面可以打破“冷场”局面,活跃气氛,带动其他同学发言。在出现“冷场”局面时,任课老师应当通过各种方法来缓解氛围,将问题由浅入深的引入,吸引学生参与讨论。

4.3写心得体会,避免活动“虎头蛇尾”

学术沙龙活动在形式上具有自由性、灵活性和开放性,其目标是开阔学生的视界、启迪学生对问题的思维,最终使学生有所得[10]。文献阅读分享活动也是如此,在以往的实践中,每次活动完之后,分享人把PPT和自己的读书笔记上传到群里,负责人做好记录汇总之后就没有下文了,而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使每个人有所得,就必须要每个人有一份书面总结。人对于一个知识点的记忆时间有限,因此,写心得体会是一项必要的举措。一来可以帮助同学们记录有创新的想法;二来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甚至可以在此基础上修改成一篇学术型论文进行发表。这样,活动就更好的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其科研热情。

参考文献

[1]南敬实.培养研究生学术写作能力的探讨[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0,(06):100-102.

[2]劳凯声.教育研究的问题意识[J].教育研究,2014,(08):4-14.

[3]章超.关于硕士研究生“文献阅读”课程的教学改革和思考——以核工业研究生部为例[J].学周刊,2014,(34):15-16.

[4]寇俊卿.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问题意识、学理意识和方法意识[J].现代国企研究,2015,(02):244.

[5]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12.

[6]关秀娟.学术沙龙:有效的研究生教学平台[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01):77-78.

[7]孙静,舒昌,梁欢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项目化教学的创新设计——以《薪酬管理》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3,(04):209-211.

[8]田丹.对学术型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6,(33):233-234.

[9]肖文,陈勇.研究生导师组培养模式的实证分析——基于A大学的案例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03):52-55.

[10]张忠华.论提高研究生学术沙龙活动学习效率的策略[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01:38-42.

作者简介:张行(1985年—),男,安徽含山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

谢文杰(1994年—),男,江西宜春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2016级硕士研究生。

标签:;  ;  ;  

学术研究能力培养的教学新模式探索——以“管理学文献阅读”改革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