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畸形论文_王磊

导读:本文包含了脊柱畸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脊柱,畸形,强直性脊柱炎,白求恩,个体化,医疗,腰椎。

脊柱畸形论文文献综述

王磊[1](2019)在《脊髓内移术联合脊柱后路矫形内固定术对脊柱角状侧后凸畸形患者神经功能的改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脊髓内移术联合脊柱后路矫形内固定术对脊柱角状侧后凸畸形患者的神经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行脊髓内移术联合脊柱后路矫形内固定术治疗的脊柱角状侧后凸畸形患者病例资料,术后随访1年,拍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全脊柱CT和MRI检查,测量冠状面主弯Cobb角、后凸Cobb角,并观察手术前后波幅及潜伏期变化、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并记录并发症情况。结果:19例患者术后均完成1年随访,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个月时均恢复至E级;术后冠状面主弯Cobb角及后突面主弯Cobb角度均显着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波幅明显上升,潜伏期显着下降,和术前及术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疼痛、心理状况、自我形象、功能状况及生活质量总评分显着较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19例患者术后均未出现瘫痪、死亡及内固定松动及假关节形成等并发症。结论:脊髓内移术联合脊柱后路矫形内固定术治疗脊柱角状侧后凸畸形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矫正脊柱畸形,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且安全性高。(本文来源于《吉林医学》期刊2019年12期)

范军界,李勇,金正帅,陈胜,吴卫东[2](2019)在《单节段脊柱去松质骨截骨与双节段经椎弓根截骨矫正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并对比单节段脊柱去松质骨截骨(VCD)与双节段经椎弓根截骨(PSO)矫正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苏州市第九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47例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矫形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均行40°~65°截骨,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VCD组(n=22)患者行单节段VCD治疗,PSO组(n=25)患者行双节段PSO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手术指标,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胸腰椎最大后凸角(GK)、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等影像学指标,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 VCD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少于PSO组[(4. 32±0. 83) h vs.(6. 59±1. 24) h、(1 235±603) ml vs.(1 969±1 214) 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PSO组中,治疗后的GK、TK、LL、PI、PT、SS均较治疗前有显着改善[(64. 3±15. 7)°vs.(31. 4±14. 2)°、(58. 7±13. 8)°vs.(49. 7±14. 8)°、(4. 7±18. 7)°vs.(52. 9±14. 6)°、(50. 2±15. 3)°vs.(40. 8±15. 3)°、(42. 6±15. 3)°vs.(20. 1±14. 3)°、(12. 7±9. 9)°vs.(30. 6±8. 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VCD组中,治疗后的GK、LL、PI、PT、SS均较治疗前有显着改善[(65. 3±14. 2)°vs.(32. 6±12. 8)°、(5. 9±19. 5)°vs.(53. 5±11. 6)°、(49. 6±14. 3)°vs.(41. 6±16. 3)°、(40. 8±14. 6)°vs.(20. 9±15. 6)°、(12. 4±9. 6)°vs.(29. 6±8. 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但TK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6. 7±12. 4)°vs.(52. 2±15. 6)°,P> 0. 05]。治疗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ODI均较治疗前显着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ODI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单节段VCD与双节段PSO矫正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接近,两种术式重建矢状面平衡与改善生活质量均令人满意,但前者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条件允许时,建议行单节段VCD矫正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本文来源于《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23期)

张瑾[3](2019)在《帮患者挺起“自主脱贫”的脊梁》一文中研究指出继2017年、2018年成功承办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之后,今年,白求恩公益基金会深度贫困地区低收入残疾人脊柱畸形或退变矫正帮扶项目再次获得立项。该基金会理事长邱贵兴说:“执行中央财政支持项目帮助贫困地区尽快脱贫致富,就是要把党和政(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报》期刊2019-12-09)

徐贝宇,孙浩林,李淳德[4](2019)在《头盆环牵引在重度脊柱畸形矫形治疗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头盆环牵引可以给重度脊柱畸形患者提供有效、持续、可控的矫正牵引力。重度脊柱畸形患者直接行一期矫形手术风险大、术后并发症多,术前配合头盆环牵引可以有效地降低术中矫形压力及手术风险。本文对头盆环牵引发展历史和进展、生物力学、临床应用、适应证和禁忌证及牵引并发症作一综述。(本文来源于《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杨森,罗飞,许建中[5](2019)在《退变性脊柱畸形患者腰背肌力量耐力水平及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退变性脊柱畸形患者(degenerative spinal deformity, DSD)腰背肌最大等长力量和耐力状态,并分析其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本院2018年5月至2019年3月DSD患者56例作为畸形组,同期健康体检者32例作为对照组。入院后通过站立位等长拉力测试评估两组人群腰背肌最大等长力量(maximal voluntary exertion, MVE)和耐力(endurance time, ET),采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和36项简易健康问卷(SF-36)评分,畸形组同时收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和Roland-Morris腰痛功能障碍评分(RMD)。畸形组腰背肌MVE和ET分别与VAS、ODI、RMD、SF-36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畸形组腰背肌MVE、SF-36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ODI评分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E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畸形组腰背肌MVE与VAS、ODI、RMD均呈显着负相关(P<0.05),与SF-36总分及量表中的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活力、社会功能均呈显着正相关(P<0.05),畸形组腰背肌ET与生活质量各量表评分均无显着相关性。结论 DSD患者伴有腰背肌最大等长力量下降,提高腰背肌肌力对改善退变性脊柱畸形患者生活质量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第叁军医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21期)

李红艳[6](2019)在《1例肺部肿瘤、脊柱后突畸形患者骨突部压疮的护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压疮主要是指局部组织长时间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局部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导致的软组织溃烂和坏死,常见于瘫痪和长期卧床患者。本科于2018年5月3日收治1例肺部肿瘤、脊柱后突畸形合并骨突部压疮的患者,经过一系列抗感染、营养支持以及压疮护理等治疗,患者的一般情况得以改善,骨突部压疮也得到很大改善。本人对该护理治疗过程进行总结,现报道如下。1 病例报告患者,女,56岁,4月余前开始出现阵发性胸闷,无明显诱因,每次持续4~5 min(本文来源于《当代护士(下旬刊)》期刊2019年11期)

刘辉,陆永珍[7](2019)在《重度强直性脊柱炎并后凸畸形的护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重度强直性脊柱炎并后凸畸形的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3月~2019年4月期间本院收治的52例重度强直性脊柱炎并后凸畸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重度强直性脊柱炎并后凸畸形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个体化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干预1个月后、干预3个月后、干预6个月后生活质量评分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度强直性脊柱炎并后凸畸形临床护理中采取个体化护理措施,可有效提升患者预后生活质量,临床应用效果良好。(本文来源于《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44期)

乔木,钱邦平,邱勇,王斌,赵师州[8](2019)在《顶椎远端截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顶椎远端经椎弓根椎体截骨(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胸腰椎后凸畸形的适应证和疗效。方法:2001年1月~2017年8月采用顶椎远端PSO手术治疗39例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男35例,女4例;年龄20~59岁(38.2±10.5岁)。顶椎分布于T9~L1之间。9例合并假关节,其中5例位于顶椎远端者伴神经功能损害,4例位于顶椎者不伴神经功能损害。2例术前已行双侧髋关节置换术;37例术前伴一侧或双侧髋关节功能障碍,巴氏AS放射指数(BASRI)左侧为2.56±0.77分,右侧为2.42±0.65分,其中24例患者单侧或双侧髋关节间隙明显狭窄(BASRI≥3分)。22例术前腰椎前凸不足,1例腰椎后凸。腰背痛VAS评分4.83±2.03。记录患者的截骨节段和手术并发症;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胸腰椎最大后凸角(global kyphosis,GK)、矢状面躯干偏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is,LL)、固定节段后凸角(angle of fused segments,AFS)和颌眉角(chin-brow vertical angle,CBVA)。结果:39例患者均完成矫形手术,截骨节段:T12 2例,L1 8例,L2 16例,L3 12例,L5 1例。1例术中截骨椎脱位;1例术中不良置钉;1例术中硬脊膜破裂,术后脑脊液漏;无术中大血管损伤、术后无感染等并发症。术后所有患者后凸畸形及平视功能得到改善,腰背痛症状缓解。随访14~144个月(40.26±28.52个月),2例内固定断裂,其中1例行翻修术,3个月随访内固定在位,融合良好;1例无症状,固定区域稳定,未处理。所有患者术后无假关节形成。术前GK、LL、SVA、CBVA分别为69.47°±14.37°、19.32°±19.19°、120.77±48.34mm、23.00°±17.08°,术后分别为28.76°±12.83°、51.62°±16.08°、26.56±41.12mm、4.19°±6.58°,末次随访时分别为30.53°±13.95°、49.32°±16.64°、32.56±35.14mm、4.78°±6.22°,术后与术前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AFS平均为22.77°±10.86°,末次随访时为24.29°±10.99°,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为1.82±1.64,与术前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于顶椎远端行PSO手术可以明显改善矢状面平衡,对以矫正SVA为主要目的、术前顶椎区假关节不伴有神经损害、顶椎远端假关节伴有神经损害、术前髋关节功能受限、顶椎位置位于胸腰段以上、腰椎前凸不足或后凸且顶椎位置位于胸腰交界处的患者,于顶椎远端截骨可以取得满意手术疗效。(本文来源于《中国脊柱脊髓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郑国权,王天昊,宋迪煜,王征,王岩[9](2019)在《伴颈椎过伸的强直性脊柱炎脊柱后凸畸形1例报道》一文中研究指出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主要累及中轴骨及关节,常从骶髂关节向头侧逐渐进展,晚期常易出现胸腰段后凸畸形。部分AS患者常常累及整个脊柱的强直,包括颈椎、胸椎、腰椎的强直,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颈椎畸形多为颈椎后凸畸形,如颌-胸畸形(chin-onchest deformity),而颈椎过伸畸形相对较为少见,畸形不严重者多无需外科干预。我们在临床中可以遇到某些极特殊的病例,胸腰段后凸畸形很大,但颌眉角(chin-brow vertical angle,CBVA)增大幅度不大,甚至仍然在正常范(本文来源于《中国脊柱脊髓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何守玉,王斌,闵继康,张强华,李海东[10](2019)在《共平面排列技术在成人胸腰椎脊柱畸形中的临床应用与效果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将脊柱共平面技术(VCA)技术应用于成人胸腰椎脊柱侧凸并观察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VCA技术的成人胸腰椎脊柱侧凸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比较患者手术前后脊柱冠状面主胸弯侧凸Cobb角,矢状面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评价脊柱冠、矢状面畸形矫正情况,对比顶椎肋骨隆起间距(RH)、顶椎椎体肋骨比(AVB-R)、椎体旋转角(RAsac)评价椎体轴向旋转的矫正情况。结果共有30例接受VCA技术的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平均年龄26.3岁。总体胸椎后凸及腰椎前凸术后维持良好。平背及过度胸椎后凸的患者术后胸椎后凸均矫形至正常范围,轴向旋转畸形相关参数均在术后获得明显矫正,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所有患者均获得1年以上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5.2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脊柱冠、矢状面形态维持良好,无明显矫正丢失。结论 VCA技术可以有效地用于治疗主胸弯型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其在获得良好脊柱冠状面、轴向旋转畸形矫正的同时,可恢复并维持胸椎后凸的正常序列,从而实现脊柱叁维畸形的矫正。(本文来源于《现代实用医学》期刊2019年10期)

脊柱畸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观察并对比单节段脊柱去松质骨截骨(VCD)与双节段经椎弓根截骨(PSO)矫正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苏州市第九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47例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矫形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均行40°~65°截骨,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VCD组(n=22)患者行单节段VCD治疗,PSO组(n=25)患者行双节段PSO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手术指标,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胸腰椎最大后凸角(GK)、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等影像学指标,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 VCD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少于PSO组[(4. 32±0. 83) h vs.(6. 59±1. 24) h、(1 235±603) ml vs.(1 969±1 214) 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PSO组中,治疗后的GK、TK、LL、PI、PT、SS均较治疗前有显着改善[(64. 3±15. 7)°vs.(31. 4±14. 2)°、(58. 7±13. 8)°vs.(49. 7±14. 8)°、(4. 7±18. 7)°vs.(52. 9±14. 6)°、(50. 2±15. 3)°vs.(40. 8±15. 3)°、(42. 6±15. 3)°vs.(20. 1±14. 3)°、(12. 7±9. 9)°vs.(30. 6±8. 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VCD组中,治疗后的GK、LL、PI、PT、SS均较治疗前有显着改善[(65. 3±14. 2)°vs.(32. 6±12. 8)°、(5. 9±19. 5)°vs.(53. 5±11. 6)°、(49. 6±14. 3)°vs.(41. 6±16. 3)°、(40. 8±14. 6)°vs.(20. 9±15. 6)°、(12. 4±9. 6)°vs.(29. 6±8. 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但TK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6. 7±12. 4)°vs.(52. 2±15. 6)°,P> 0. 05]。治疗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ODI均较治疗前显着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ODI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单节段VCD与双节段PSO矫正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接近,两种术式重建矢状面平衡与改善生活质量均令人满意,但前者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条件允许时,建议行单节段VCD矫正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脊柱畸形论文参考文献

[1].王磊.脊髓内移术联合脊柱后路矫形内固定术对脊柱角状侧后凸畸形患者神经功能的改善作用[J].吉林医学.2019

[2].范军界,李勇,金正帅,陈胜,吴卫东.单节段脊柱去松质骨截骨与双节段经椎弓根截骨矫正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比较[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9

[3].张瑾.帮患者挺起“自主脱贫”的脊梁[N].中国社会报.2019

[4].徐贝宇,孙浩林,李淳德.头盆环牵引在重度脊柱畸形矫形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2019

[5].杨森,罗飞,许建中.退变性脊柱畸形患者腰背肌力量耐力水平及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分析[J].第叁军医大学学报.2019

[6].李红艳.1例肺部肿瘤、脊柱后突畸形患者骨突部压疮的护理[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9

[7].刘辉,陆永珍.重度强直性脊柱炎并后凸畸形的护理[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

[8].乔木,钱邦平,邱勇,王斌,赵师州.顶椎远端截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9

[9].郑国权,王天昊,宋迪煜,王征,王岩.伴颈椎过伸的强直性脊柱炎脊柱后凸畸形1例报道[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9

[10].何守玉,王斌,闵继康,张强华,李海东.共平面排列技术在成人胸腰椎脊柱畸形中的临床应用与效果评价[J].现代实用医学.2019

论文知识图

脊柱椎弓根螺钉置入手术术前计划虚拟...脊柱椎弓根螺钉置入手术术前计划虚拟...脊柱椎弓根螺钉置入前克氏针置入的正...在虚拟系统的横断面CT图像上进行距离...~6胎儿脊柱畸形产前超声声像图6重度僵硬脊柱畸形患者MRI片...

标签:;  ;  ;  ;  ;  ;  ;  

脊柱畸形论文_王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