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花粉粒形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金花茶组植物,花部形态特征,开花物候,花粉粒形态
花粉粒形态论文文献综述
肖丽梅[1](2019)在《金花茶组植物开花生物学特性及花粉粒形态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金花茶组植物是山茶属植物中唯一开黄色花瓣的茶花,极具特色,主要分布于我国广西。金花茶除了有观赏价值外,还有食用价值、药用价值等。本文以金花茶组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游标卡尺、电镜扫描、石蜡切片等方法对花部形态特征、开花物候、花粉粒形态、花芽分化进行研究,试图由表及里探究金花茶组植物开花生物学特性及花粉粒形态特征,以期为其花期调控、分类、园林应用等方面上提供科学参考依据。通过研究,获得以下主要结论:1)10种金花茶组植物的花部形态特征各指标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花蕾直径与花冠直径正相关,花蕾长度与花冠高度、花瓣长度正相关。在花色上,有淡黄色、中黄色、黄色、金黄色等颜色。在花型上,有小花、中花、大花等花型。2)10种金花茶组植物种群花期持续天数为24~55d,其中盛花期持续天数为10~26d;单花开放为3.58~6.37d,常分布于3~8d,其中以5d、6d、7d居多。3)10种金花茶组植物花粉粒大小为(48.86-27.29)μmX(26.59-37.12)μm,形状分别为近球形、扁球形等,极面观为叁裂圆形或叁角形等,具3(拟)孔沟,表面具纹饰。聚类分析发现,毛籽金花茶与东兴金花茶的亲缘关系较近,中东金花茶与崇左金花茶的亲缘关系也较近,而金花茶与显脉金花茶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远。4)根据金花茶花芽特点,在常规的石蜡切片技术上加以优化改良:脱水前,剥去鳞片并用蒸馏水浸泡2h;各级脱水为3h,酒精与透明剂为45min,透明剂为30min,2次;浸蜡采用少量多次进行添加蜡屑。经过优化改良的切片技术适用于其它金花茶花芽切片。5)崇左金花茶花芽分化完成需要1个月左右,毛籽金花茶则需2个月左右,而金花茶为3个月左右。崇左金花茶、毛籽金花茶一年四季可进行花芽分化,金花茶一年只进行1次分化。6)根据花芽分化形态特点,将崇左金花茶、毛籽金花茶、金花茶等花芽分化分为未分化期、分化初期、萼片分化期、花瓣分化期、雄蕊分化期、雌蕊分化期、子房形成期等7个时期。各分化期有重迭现象出现。(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9-06-01)
高玉莹,时欢,王云,陈燕,赖钟雄[2](2018)在《文心兰不育花粉粒形态观察及相关基因克隆与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该研究以文心兰品种‘柠檬绿’(雄性不育)和‘巧克力’(可育)为试验材料,对花粉团和花粉粒的形态进行观察,并在转录组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利用RT-PCR技术从‘柠檬绿’中克隆了1个MYB转录因子基因(OnMYB106),用qRT-PCR技术分析该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以初步鉴定‘柠檬绿’花粉败育特征,揭示花粉败育与OnMYB106基因的调控关系。结果显示:(1)‘柠檬绿’花粉团药室明显变扁,外壁凹陷、皱缩。(2)‘柠檬绿’花粉细胞内含物缺失,细胞质空泡化严重,花粉粒形态异常,花粉壁发育不连续,有许多孔洞(并非萌发孔)。(3)成功克隆获得‘柠檬绿’MYB106的基因序列,命名为OnMYB106,其开放阅读框为819bp,编码272个氨基酸;其基因组序列与cDNA比对显示,OnMYB106基因含有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4)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OnMYB106属于SANT超家族,具有2个连续的MYB DNA-binding结构域,是一个典型的R2R3-MYB转录因子;进化树分析表明,OnMYB106与高粱、水稻和二穗短柄草的MYB106蛋白序列的一致性最高,进化距离最近。(5)qRT-PCR分析显示,OnMYB106在‘柠檬绿’花粉团中下调表达;该基因在‘柠檬绿’不同组织器官中均有表达,但在花中表达量最高,假鳞茎中表达量最低;在不同花期中,花苞期表达量最高,盛开期只有微量表达。研究认为,‘柠檬绿’花粉壁发育异常可能导致其花粉败育;OnMYB106基因可能在‘柠檬绿’花器官的生长发育中起重要的调控作用,并且该基因可能属于花粉发育"早期"表达基因,主要影响‘柠檬绿’花粉壁的的形成。(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刘伟,董晓民,李桂祥,张安宁[3](2017)在《叁个桃品种及其芽变品种(系)的花粉粒形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3个桃品种及芽变品种(系)为试材,以超红桃为对照品种,采用HITACHIE-1010型扫描电镜观察花粉粒的形态结构,研究桃品种及其变异品系花粉粒形态特征在品种演化及新品种鉴定中的规律及作用。结果表明:供试品种花粉粒均为近扁球形,等极,辐射对称,极面为叁角形,叁边略成弧形,赤面均为椭圆形,肥城桃花粉属N3P4C5类型,花粉外壁纹饰均为纵向复合条纹状纹饰,条纹间散生穿孔。叁个品种及其芽变品系的花粉粒形态特征对比结果显示,各品种间纹饰的形态存在差异,桃品种及其芽变品系花粉粒大小的变化为不规则变化,但条脊均变窄且致密,表面纹饰由简单向复杂变化,验证了花粉粒表面纹饰由简单向复杂变化的一般规律,为品种及其芽变品种(系)的鉴定提供了孢粉学证据。(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科学》期刊2017年10期)
孔冬瑞,李璐[4](2017)在《琼榄小孢子发生、雄配子体发育及花粉粒形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光学显微技术和电镜扫描技术研究了琼榄的小孢子发生、雄配子体发育和花粉粒形态以增加广义心翼果科的胚胎学和孢粉学资料。主要结果如下:(1)花药四孢囊;(2)花药壁四层,从外到内分别为表皮、具纤维性加厚的药室内壁、退化早的中层和细胞具2~4核的分泌型绒毡层;(3)小孢子母细胞胞质分裂同时型,形成四面体型排列的小孢子四分体;(4)成熟花粉粒为二细胞型;(5)花粉粒具3个隐形萌发孔,外壁为网状纹饰。琼榄与心翼果属的小孢子发生和雄配子体发育特征非常相似,稍有不同。琼榄的花粉粒形态特征与同属其它种基本相同。(本文来源于《植物研究》期刊2017年02期)
周洁,边丽华,邹琳,邹廷伟,李圣波[5](2016)在《不同品系忍冬花粉粒微形态特征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忍冬种质资源评价和优良品种选育提供微形态学依据。方法:应用扫描电镜对7个不同品系忍冬花粉粒进行微观形态观察,应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不同品系忍冬花粉粒形态差异显着,品系Yt-01和品系Yth-01呈不规则叁角状球形,品系Ytql-01呈典型的心形,其他品系均呈现不规则球形;不同品系忍冬花粉粒大小和萌发沟位置具有差异;花粉粒极轴长(P)和花粉粒赤道轴长(E)与忍冬品系间的亲缘关系具有一定相关性。结论:不同品系忍冬花粉粒微形态特征对于忍冬品系间亲缘关系的探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杂志》期刊2016年02期)
余晓娟,袁月,王继源,陶建敏[6](2015)在《葡萄半不育花粉粒形态和细胞学观察及相关基因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葡萄品种‘魏可’(可育)及其自交后代单株‘魏可实生-3’和‘魏可实生-12’以及品种‘钟山红’(雄性不育)为材料,对花器官特征、花粉萌发率、花粉粒形态以及小孢子发育过程的细胞学特征进行观察,并对绒毡层发育相关基因(DYT1、TDF1和MYB4)的表达进行分析,以初步鉴定葡萄半不育单株的不育特征,揭示花粉败育与基因调控的关系。结果显示:(1)‘魏可实生-3’和‘魏可实生-12’的花粉萌发率均在10%左右,属于半不育花粉;其雄蕊主要特征为花丝卷曲,花丝短于花柱,花药内花粉量少,花药中既有正常长球形花粉粒也有异常近球形花粉粒。(2)‘魏可实生-3’、‘魏可实生-12’没有明显的药室壁结构,小孢子母细胞稀少、疏松;‘魏可实生-3’双核期绒毡层未完全降解,绒毡层细胞中的营养物质滞留没有及时供应小孢子的发育,致后期部分小孢子败育;‘魏可实生-12’绒毡层细胞在单核早期就大部分降解而导致营养供应异常,使部分小孢子败育。(3)在减数分裂期,‘魏可’的绒毡层发育相关基因DYT1和TDF1的表达均最高,MYB4最低,‘钟山红’的3个基因的表达与‘魏可’相反,‘魏可实生-3’和‘魏可实生-12’的表达水平均在‘魏可’与‘钟山红’之间;单核早期以后,3个基因在‘魏可’的表达一直均较低,钟山红’的DYT1基因表达一直最高,其余2个基因均在最低水平,而‘魏可实生-3’的TDF1、MYB4基因在单核早期表达量最高,‘魏可实生-12’的TDF1在双核期表达量最高。研究表明,‘魏可实生-3’的花粉败育发生在单核晚期至双核期,‘魏可实生-12’的花粉败育发生在单核早期;部分药室绒毡层的异常降解,小孢子发育营养供应不均衡可能是导致其花粉半不育发生的原因;‘魏可实生-3’的绒毡层延迟降解与减数分裂期DYT1基因的表达量不足、单核期TDF1基因的过量表达以及MYB4基因在单核期的异常表达有关,而‘魏可实生-12’的绒毡层提前降解与减数分裂期DYT1基因的表达量不足而MYB4基因过量表达,以及双核期TDF1基因过量表达有关。(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15年07期)
马羚,马逾英,古锐,李振斌,张彩虹[7](2014)在《藏药“榜间嘎保”基原植物花粉粒及种皮微形态的扫描电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比研究藏药"榜间嘎保"5种(6个类型)基原植物花粉粒及种皮微形态特征。方法:将花粉粒、种子自然风干,粘台、镀金后用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各样品花粉粒属中等大小,孔沟3,而外壁纹饰及孔眼的疏密有区别;根据种子的形态可分为3个类型,凹窝表面纹饰、棱脊形态及宽度可作为鉴别种的参考依据。结论:为藏药"榜间嘎保"的基原鉴定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中药材》期刊2014年10期)
魏国芹,李芳东,孙玉刚,孙杨,杨兴华[8](2014)在《甜樱桃20个品种花粉粒形态扫描电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甜樱桃品种间花粉粒形态特征差异。【方法】利用JSM-T300型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甜樱桃20个品种花粉粒进行了形态观察。【结果】甜樱桃花粉粒为超长球形或长球形,赤道面观长椭圆形或椭圆形,极面观为叁裂圆形。极轴长36.70~50.98μm;赤道轴长20.58~25.26μm。具3萌发沟,等间距赤道分布,沟长达两极,属于N3P4C5型花粉。外壁纹饰为条纹状,品种间条纹走向、疏密程度、条纹间外壁形态存在明显差异。【结论】花粉粒的形态特征可以作为甜樱桃品种鉴别的重要依据。(本文来源于《果树学报》期刊2014年S1期)
周成蕾,杨竹雅,张洁,赫伟,张彬若[9](2013)在《15种滇产乌头属植物花粉粒形态特征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滇产毛茛科乌头属(Aconitum L.)15种植物花粉粒进行扫描电镜观察,补充云南草乌类药材生药鉴定,为草乌类药材安全使用提供基础保障。方法利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对15种滇产乌头属植物花粉粒进行观察比较研究。结果花粉粒具3个萌发孔;沟膜明显,具颗粒块状物或瘤;覆盖层表面具小刺状纹饰或近光滑,有凹陷;极面观多为叁裂圆形或钝叁角形,偶叁角圆形;赤道面观为近圆形、宽椭圆形或近椭圆形3个类型。结论综合乌头属植物的研究为该属植物的鉴定提供花粉粒形态方面的依据。(本文来源于《云南中医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杨九艳,富象乾[10](2012)在《3种驼绒藜属植物花粉粒形态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华北驼绒藜、驼绒藜和内蒙古驼绒藜10种供试材料花粉粒形态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其花粉粒均为球形,具散孔,分布均匀,孔圆形或近圆形。外壁上具颗粒状纹饰。3种植物花粉粒在大小、孔的数量、孔间距、孔的直径,外壁内、外层的厚度及其外壁纹饰上均有差异。(本文来源于《畜牧与饲料科学》期刊2012年Z2期)
花粉粒形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该研究以文心兰品种‘柠檬绿’(雄性不育)和‘巧克力’(可育)为试验材料,对花粉团和花粉粒的形态进行观察,并在转录组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利用RT-PCR技术从‘柠檬绿’中克隆了1个MYB转录因子基因(OnMYB106),用qRT-PCR技术分析该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以初步鉴定‘柠檬绿’花粉败育特征,揭示花粉败育与OnMYB106基因的调控关系。结果显示:(1)‘柠檬绿’花粉团药室明显变扁,外壁凹陷、皱缩。(2)‘柠檬绿’花粉细胞内含物缺失,细胞质空泡化严重,花粉粒形态异常,花粉壁发育不连续,有许多孔洞(并非萌发孔)。(3)成功克隆获得‘柠檬绿’MYB106的基因序列,命名为OnMYB106,其开放阅读框为819bp,编码272个氨基酸;其基因组序列与cDNA比对显示,OnMYB106基因含有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4)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OnMYB106属于SANT超家族,具有2个连续的MYB DNA-binding结构域,是一个典型的R2R3-MYB转录因子;进化树分析表明,OnMYB106与高粱、水稻和二穗短柄草的MYB106蛋白序列的一致性最高,进化距离最近。(5)qRT-PCR分析显示,OnMYB106在‘柠檬绿’花粉团中下调表达;该基因在‘柠檬绿’不同组织器官中均有表达,但在花中表达量最高,假鳞茎中表达量最低;在不同花期中,花苞期表达量最高,盛开期只有微量表达。研究认为,‘柠檬绿’花粉壁发育异常可能导致其花粉败育;OnMYB106基因可能在‘柠檬绿’花器官的生长发育中起重要的调控作用,并且该基因可能属于花粉发育"早期"表达基因,主要影响‘柠檬绿’花粉壁的的形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花粉粒形态论文参考文献
[1].肖丽梅.金花茶组植物开花生物学特性及花粉粒形态初步研究[D].广西大学.2019
[2].高玉莹,时欢,王云,陈燕,赖钟雄.文心兰不育花粉粒形态观察及相关基因克隆与表达分析[J].西北植物学报.2018
[3].刘伟,董晓民,李桂祥,张安宁.叁个桃品种及其芽变品种(系)的花粉粒形态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17
[4].孔冬瑞,李璐.琼榄小孢子发生、雄配子体发育及花粉粒形态[J].植物研究.2017
[5].周洁,边丽华,邹琳,邹廷伟,李圣波.不同品系忍冬花粉粒微形态特征比较[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
[6].余晓娟,袁月,王继源,陶建敏.葡萄半不育花粉粒形态和细胞学观察及相关基因表达分析[J].西北植物学报.2015
[7].马羚,马逾英,古锐,李振斌,张彩虹.藏药“榜间嘎保”基原植物花粉粒及种皮微形态的扫描电镜观察[J].中药材.2014
[8].魏国芹,李芳东,孙玉刚,孙杨,杨兴华.甜樱桃20个品种花粉粒形态扫描电镜观察[J].果树学报.2014
[9].周成蕾,杨竹雅,张洁,赫伟,张彬若.15种滇产乌头属植物花粉粒形态特征比较研究[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3
[10].杨九艳,富象乾.3种驼绒藜属植物花粉粒形态的研究[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