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朗读指导的探究

语文课堂朗读指导的探究

焦作市沁阳市联盟中学马艳红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教学建议里也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在我国两千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朗读、吟诵历来受到重视。这种教学方法讲究直觉的感受、经验的积累和意会的领悟,“涵泳玩索,久之当有自见”。充分挖掘和阐扬我国优秀的语文教育传统,不仅对于认识我国古代灿烂的教育文化遗产具有积极意义,也是新世纪语文教育改革无法逾越的起点。因此,朗读应成为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永恒的主题。

一、朗读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朗读的时间太少。一节课45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常常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种形式。

2.朗读的目的性不强。齐读,分组读,个人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养成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的不良习惯。

3.朗读的面太窄。语文教学最基本的目的之一就是会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又怎么能达到会读呢?

4.教师的朗读指导单一。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xxx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融“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

5.朗读只求形式不求实效。一节课朗读安排了许多次,但有朗读却未到位,有形式却无多大实效,往往是朗朗书声骤然响起,不到1分钟,又在教师的示意下戛然而止,或者是老师一味的为渲染课堂气氛,一而再再而三的强调“大声、再大声点”,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学生喊叫着读、失去了文本之意,文章之美荡然无存。

二、在中学语文课堂培养学朗读能力的方法

在语文课堂训练中,朗读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训练。语文课堂上,琅琅的读书声最美,当静止的文字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表达出来时,文字便成为一幅幅画面,一段段音乐。它用声音感染人,它可以跨越时空,沟通文本与读者的心灵。因此,说语文教学应“以读为本”,当不以为过。在“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明义”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我们应该怎样指导朗读?

1.关注全体,把读熟落到实处。一是课前预习读。要求学生做到:自读课文不少于4遍。第一遍读圈画生字新词;第二遍读圈画不理解的字词,利用自己已掌握的方法尝试解决;第三遍读画出“你认为读得最拿手的语段”,多读几遍;第四遍读画出“你认为最难读的语段”。这样,每读一遍都有明确的目的和任务,学生带着任务就会用心去读,久而久之,学生定能养成读书的习惯,掌握一定的读书方法。二是课中反馈读。这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熟练最关键的一环。一节课的时间是个常数,如果课堂上让一个学生读一段,“开一列火车”读,试想:一篇文章短则三四段,多则十来段,一轮下来,有几个学生能有幸轮上?大部分学生似乎都坐上了“冷板凳”。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让反馈读进行一些花样的翻新,拓宽读书的参与面,增加读书的趣味性,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加入到读书的行列中来呢?我常以4人一组,给足时间交流读书,保证人人都能读一遍课文,建议组内互帮互读,尤其要注意一些后进生,也可以组与组之间进行赛读。面向全体,交流自己最喜欢的语段,也可以指出自己认为最难读的语段,或教师或同学给予范读。这样,运用互帮互读、朗读竞赛的形式,可以调动全体学生的朗读兴趣,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分别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也使得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三是课后有针对性地指导朗读。这是针对个别后进生而言。一个班级的学生犹如十个手指头,长短不一,面对不同的学生应该用不同的方法。对一些后进生,我常给他们“开小灶”,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一对一指导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朗读指导首先在于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兴趣的培养需要靠语文老师在每一堂语文课堂教学中,经常采取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朗读方式,比如合作读、表演读、分角色读、比赛读等,让学生体验朗读的兴趣,从而爱上朗读。朗读前提和基础是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尊重学生,讲究教学民主,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读书氛围,使学生打消怕读错的顾虑,消除紧张的情绪,变得敢于读书,乐于读书。同时要善于创设情境,通过激情朗读,以情激情;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或是插图、人物生平故事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从而提高朗读指导的实效性领会课文的重点、难点和思想感情,以激起感情的共鸣,得到美的享受。二是明确朗读目的,体现朗读层次。朗读指导要注意三点:要通读全文,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感情基调;要处理好语速、语气的问题;老师要提高自身素质,讲普通话。新课标实行以来,我们欣喜地看到,朗朗的读书声已经成为语文课堂的主旋律。但是我们又发现了新的问题,许多课堂中虽然读书声不绝于耳,但是一堂课下来,学生的朗读在反复进行,然而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并没有随着朗读的深入而更进一步。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在朗读时缺乏必要的目标的引领。语文课堂中的每一次朗读都必须有清晰的目的性,必须体现朗读的层次性。对于每一篇课文来说,初读、精读、与品读都有着不同的要求与目标;对于每一个学段来说,低中高段也有着不同的要求,而这些要求是随着学段的升高螺旋上升、环环相扣的。当然对于不同的文体、不同的语段,朗读的要求与目的也是不完全相同的,需要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细细揣摩,潜心备课。另外,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原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读读书。让学生通过眼前所读到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老师要退至后台,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三是范读就是最好的指导。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要给学生传授一些基本的朗读方法。当然我们在朗读技巧的指导上要降低要求,不刻意追求系统的方法。率先垂范,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摹仿是学生的天性,范读能使学生很快入境。有的学生摹仿出来的一点也不亚于老师的“原汁原味”。摹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识积累,那么读书的能力也就形成了。教师的朗读水平高,才能正确地指导、点拨学生、感染学生。教师的表情丰富了,学生才可能做到声情并茂。所以作为语文老师一定要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范读一般有三种形式:讲前范读、讲中范读、讲后范读。好的范读,不仅有指导作用,而且有启迪、激趣的作用,所以为笔者备课时首先备读。老师最大的艺术就是如何将一篇静态的课文和学生丰富的、动态的心灵世界之间搭建桥梁,化静为动。实践告诉我们,课文读懂了,读出味来了,教学方法往往也就随之有了,好的教学方法也是读出来的。在这里,笔者想借用一段话:老师的范读,也是一种指导,而且是更现实、更直接的指导。

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朗读质量。总之,培养学生的朗读的能力,学习兴趣是前提,教师引导是关键,教学方法是路径,实践运用是目标。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它们相辅相成,协同并进,最终实现提高学生朗读学习能力的目标。

标签:;  ;  ;  

语文课堂朗读指导的探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