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第一医院内分泌代谢科、长沙市糖尿病研究所410011
摘要:目的:对多样性护理方式对于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病情的干预作用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7月-2015年7月收治的94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接受多样性护理,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对比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病情管理能力、护理效果、冠心病治疗有效率以及护理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样性护理方式对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病情干预作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多样性护理方式;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干预
糖尿病和冠心病都是临床发病率较高的疾病,随着糖尿病患者人数的不断增加,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数量也显著升高,两种疾病互为因果关系,合并两种疾病的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率和死亡率大大增加[1]。传统多采用调节患者身体状态的方式来对患者进行护理,护理效果差强人意。基于此,我院以收治的94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为观察对象,分析探讨了多样性护理方式的干预作用,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7月-2015年7月收治的94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作为本次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关于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诊断标准,排除严重营养不良、恶性肿瘤等的其他疾病以及精神类疾病的患者。采用随机法将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7例,男29例,女18例,年龄33-74岁,平均年龄(50.7±19.5)岁,病程3-20年,平均病程(16.2±5.1)年;对照组47例,男26例,女21例,年龄35-76岁,平均年龄(51.0±18.7)岁,病程2-22年,平均病程(17.5±6.2)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观察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包括严格检测生命体征变化、按时给药、给予饮食指导等。对照组患者接受多样性护理,具体:①疾病知识护理教育[2],利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向患者普及疾病知识,培养患者养成自律、良好的生活习惯,鼓励患者将每日生活行为详细记录,以充分引起患者对于病情的重视,嘱咐患者将包含硝酸酯类药物的保健盒随身携带。②药物护理,详细告知患者常用药物的服用禁忌以及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告知患者药物如胰岛素等的最佳使用方式和使用时间,叮嘱患者按时按量服药。③饮食护理,培养患者养成清淡的饮食习惯,适度控制体重,告知患者标准体重的计算方式。④生活方式护理[3],为患者制定锻炼计划,以有氧运动为主,每周运动不少于5次,叮嘱患者接触烟、酒、晚睡等不良生活习惯。
1.3观察指标
采用自制问卷对患者的自我病情管理进行评分,共5个项目(疾病认知、症状管理、情绪管理、药物使用、依从性),每个项目含5个条目,条目评分1-5分,满分125分,分数越高表示病情管理能力越高;检测并记录患者护理后3个月的FBG/(mmol/L)、2hPBG/(mmol/L);评测患者冠心病的治疗效果,有效:各项症状完全消失或得到显著改善,心脏功能改善程度至少达到1级;采取本院自制问卷表对患者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总分10分,非常满意:8分及以上,满意:6-8分,不满意:6分及以下,总满意率=非常满意率+满意率。
1.4统计学分析
2.结果
观察组患者护理效果更显著,病情管理能力、冠心病治疗有效率等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3.讨论
随着社会节奏的不断加快,现代人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生活压力,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使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给人们的生活甚至生命安全带来了严重危害,该疾病成因复杂,大部分患者不能遵守医嘱严格用药、控制血糖水平、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导致该病的预后较差[4]。
本次研究中,接受多样性护理的观察组患者病情管理能力、治疗效果、冠心病治疗有效率以及护理满意度均显著高于接受常规护理的对照组。结果表明,多样性护理方式通过生理、心理护理,用药指导、知识教育等方式给予患者全面的护理干预,能够帮助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提高自我管理能力,进而能够起到提高患者护理有效率、减少疾病危险因素的作用。
综上所述,多样性护理方式对于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干预作用显著,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王立华.多样性护理方式对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病情的干预作用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76):171-172.
[2]李红.多样性护理方式在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护理中的作用评价[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30):222-223.
[3]王咏梅.多样性护理方式在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04):13-16.
[4]郭雪英.多样性护理方式对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病情的干预作用[J].糖尿病新世界,2015,(17):176-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