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工业园建设中的企业耦合研究

生态工业园建设中的企业耦合研究

杨博[1]2007年在《煤化工生态工业园建设及评价研究》文中指出能源紧缺与石油价格的持续上涨已经影响到我国的政治安全与经济发展。我国在能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方面不尽人意,主要是环境污染问题和能源生产过程中浪费严重以及由此引发的能源短缺。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进入了一个加快发展的黄金时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全面加快,能源和环境问题日益显着。煤化工洁净煤技术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展起来的,而煤化工生态工业园是我国发展煤化工的重要形式,是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最佳运作形式。工业园建设水平是评价煤化工生态工业园的核心内容,因此本文对于煤化工生态工业园的建设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应用价值。当前煤化工生态工业园的评价尚处在不完善阶段,本文在研究国内外煤化工生态工业园相关理论及实践现状的基础上,围绕如何建立煤化工企业耦合以及工业园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等问题展开研究的。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在于:1)本文在对国内外生态工业园的发展现状和实践情况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煤化工生态工业园建设的相关理论,据此研究了煤化工生态工业园企业耦合的原则、内容和步骤。并以NM煤化工生态工业园为例建立了其生态产业链网,为后面煤化工生态工业园经济效益分析打下了基础。2)通过具体的分析步骤和流动模型,对煤化工生态工业园进行了比较详细的经济效益分析。从分析结果中得到煤化工生态工业园的建立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结论,为从经济、环境、社会叁方面评价其建设水平提供了事实依据。3)通过参考各种标准以及总结大量的国内外资料,根据煤化工行业特点建立了煤化工生态工业园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权法和专家打分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评价指标的权重,最终建立了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最后运用模型对实例进行研究分析,并针对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程金香[2]2004年在《生态工业园建设中的企业耦合研究》文中提出生态工业是仿照自然生态过程物质循环思想方式来构筑工业生产系统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式,其应用和实践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政府和学术界的重视。生态工业园作为生态工业的主要实践形式,其建设在国内外已取得了显着的成就。 本文在大量文献及实例研究的基础上,以生态工业园建设中的企业耦合研究为重点,以龙门生态工业园企业之间耦合为对象,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取得以下结论: 第一,在总结国内外生态工业园发展历程和耦合思想应用的基础上,提出了在生态工业园建设中,存在企业内部、企业之间、园区与区域叁个层次上的耦合,通过各层次耦合作用的分析,指出企业之间的耦合是生态工业园建设中最为重要的部分。 第二,通过企业之间耦合问题研究,提出了企业耦合的原则、内容、步骤和方法,指出物质代谢分析、优化分析和耦合评价等方法是进行企业耦合的重要工具。 第叁,以陕西韩城市龙门生态工业园区为研究对象,在产业发展和园区物质利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产业拓展和链接,提出了园区总体及行业的企业耦合思路和模式。 第四,以园区主要物质为对象,运用代谢分析方法,对园区整体耦合效果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园区资源利用效率提升较为明显,各类废弃物质利用程度显着提高。 最后,生态工业园企业耦合效果和效益分析表明,园区各项耦合指标均有显着改善,企业及园区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显着,企业耦合效果及效益明显。

杨琳茹[3]2014年在《企业耦合在生态工业园建设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生态工业园是依照大自然生态系统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工业形式。工业园相对来说属于工业集中发展区,对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又会对当地的自然资源和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本文利用工业生态学的思想,对龙门工业园进行现状改造,既可以增强工业园的活力,又能促进工业园区的长久稳定协调的发展。在工业生态学理论、循环经济理论、清洁生产理论和耦合思想等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探讨了工业园生态化建设的理论和方法,并以韩城市龙门工业园为例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以下成果:以工业园区所在区域面临的资源和环境问题为根本出发点,分析了生态工业园的建设的叁个层次、方法和需要注意的问题,指出了生态工业园的建设是实现生态工业和区域循环经济的最主要的途径;本文提出了工业园进行生态化建设的必要性,指出了生态工业学、循环经济理论、清洁生产理论和耦合思想是建设生态工业园的理论基础,水资源和能量的的逐级利用、代谢产物的相互利用及工业园区基础设施的共享是生态工业园建设的基本方法。本文指出了生态工业园建设过程中的耦合分叁个层次:以清洁生产为主的企业内部的耦合;以代谢产物和富余能量相互利用的企业之间的耦合;以整个工业园区为研究对象的工业园区与所在区域的耦合。同时指出在工业园区实施耦合的过程中应该遵循多样性、整体性、循环性和效率与效益的原则等。韩城市龙门工业园是一个能源重工业园区,主要依赖当地丰富的煤炭矿产资源发展起来的钢铁、电力、煤化工等企业,原材料的耗量大、代谢产物富余量多和环境污染严重是龙门工业园区最主要的特点,所以工业园区进行生态化建设的重点工作是对各企业之间代谢产物的相互利用。通过对韩城市龙门工业园的现状进行分析,以企业之间的物质利用为重点,构建了工业园区的总体链接示意图,同时提出了建立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的规划,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产业链。以上措施的实施促进了工业园区与所在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而且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实现了整个工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边均兴[4]2005年在《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工业园建设理论与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借鉴发达国家“生态工业园”建设的成功经验,结合中国国情,研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工业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根据工业生态学原理,对生态工业园运作模式及其可持续发展路径展开深入研究,可以为我国顺利进行生态工业园的建设提供理论参考依据。具体研究内容及结构如下:第一章绪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综述了我国生态工业发展现状和世界生态工业发展趋势,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框架和思路,总结出主要内容、结构和创新点。第二章生态工业园相关理论基础:较全面地阐述了生态工业园的相关理论基础及其概念,为论文的研究与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研究思路。第叁章生态工业园模式构建与价值链管理:将价值链管理思想引入生态工业园管理。围绕生态产业链的结构进行了研究,提出其结构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分析,最后总结了生态工业园的规划方法和技术,为顺利推进我国生态工业国的建设提供理论参考。第四章生态工业园共生网络运作模式:对生态工业园建设中的系统耦合关系进行解析,重点讨论了园内企业间的生态耦合机制及其途径;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了生态工业园中四种代表性工业共生网络运作模式;对共生体组织结构与运行的稳定性展开了分析;最后,针对生态工业网络运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创新提出柔性化管理对策。第五章生态工业园绿色管理与评价:比较了绿色管理与传统管理的分野;分析了生态工业园绿色制造体系,总结了绿色设计的主要内容和关键技术;剖析了生态工业园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对绿色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SCOR模型)进行总结,运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绿色供应链进行综合评价。第六章生态工业园循环经济系统评价:对生态工业园循环经济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构造原则、筛选方法和层次结构进行了系统研究;构建了生态工业园循环经济系统模型及其一般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了生态工业园循环经济的资源利用效率,同时又使用经济效率理论分析了生态工业园循环经济的资源配置效率。第七章生态工业园实证分析——汉沽开发区生态工业园:以天津市汉沽开发区生态工业园为案例展开实证研究。基于对汉沽开发区现状和问题的把握,提出了生态工业园总体规划方案和生态系统建设模式。第八章全文总结与展望。

马俊杰[5]2007年在《工业园生态化建设方法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工业生态学是一门新的交叉学科,其在实践中的应用体现为生态工业、生态工业园和循环经济建设与发展研究。工业园区作为工业集中发展区,在促进区域发展中起着很大的带动作用,但同时又产生了较为严重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利用工业生态学思想,改造现有工业园,既可进一步增强工业园的活力,又可促进园区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本文在全面查阅工业清洁生产、工业生态学、生态工业园及循环经济等文献的基础上,较为深入地探讨了工业园生态化建设的理论与方法,以韩城市龙门工业园区为例进行了工业园区生态化建设实证研究。取得了以下成果:(1)全面分析了工业生态学、生态工业、生态工业园和循环经济的研究层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发展趋势,指出基于工业园区的生态工业园建设是工业园区的发展方向,不断深化生态工业学理论、生态工业园及循环经济建设实践与方法研究是实施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2)从工业园的特点和工业园区改造的必要性,探讨了工业园生态化改造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方法,指出生态学理论、工业生态学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和清洁生产理论是工业园生态化改造的理论基础,物质集成、能源集成、水集成、技术集成、信息共享和设施共享是工业园生态化改造的基本方法。(3)提出了企业内部生态耦合、企业之间生态耦合、园区与区域生态融合、信息系统与政策保障等工业园生态化建设的系统构架,以及园区企业清洁生产推进、生态链接与产业发展、环保基础设施与景观生态建设、园区管理信息系统及管理政策建设等工业园生态化建设方法。(4)提出了基于企业清洁生产评价标准和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的园区清洁生产推进企业筛选方法;提出了以物能代谢分析为基础的再循环和再利用率、原料生产力和污染物排放率等园区工业代谢度量指标;理清了主要污染物识别、废弃物资源化途径寻找与论证及生态链网优化、生态连接效果评价等园区生态链网构建与产业发展方案的制定方法;提出了基于环境容量分析的园区环境整治和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思路;按照景观生态学思想,提出了园区景观生态建设原则和要求。(5)通过韩城市龙门工业园实例分析研究,指出代谢产物大量富余是园区的基本特征,以废弃物综合利用为对象是园区生态化改造的核心。通过分行业清洁生产水平分析,提出了园区分行业清洁生产推进计划;以园区主要废弃物利用为对象,提出了园区总体链接模式,冶金、电力、煤化工及建材等行业企业群落链接模式及产业发展规划。以大气环境容量计算为基础,提出了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措施;制定了污水处理厂和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场建设规划及园区景观生态建设思路。

马俊杰, 程金香, 张志杰, 王伯铎[6]2004年在《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中的耦合问题及其实施途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结合生态工业园的特征和耦合的概念,提出了生态工业因区建设中企业内部、企业之间、因区与区域耦合的梯级耦合系统,指出基于清洁生产的企业之间耦合是生态工业团区建设的重点和关键。最后,探讨了生态工业园梯级耦合系统建设的实施途径。

韩玉堂[7]2009年在《生态工业园中的生态产业链系统构建研究》文中认为生态工业是指人类仿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方式来规划工业生产系统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生态工业园(eco-industrial parks,EIPs)是生态工业的重要实践形式。EIPs中的生态产业链(eco-industrial chain,EIC)系统构建是工业生态学理论的重要研究领域。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短缺和工业污染问题,人类的工业活动应当模仿自然生态系统,使工业系统和谐地纳入自然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大系统中,一个生产过程的废物或副产品成为另一个生产过程的原料,使整个工业体系“进化”为各种资源(物质、能源、水和原料)循环流动的闭环系统(closed-loop circle),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本文从EIC的链接及其生态效率、EIC系统构建、EIC系统运营的稳定性评价3个维度,对生态工业园中的生态产业链系统的构建及稳定性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工业生态学理论是园区生态产业链的重要研究基础,它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循环经济理论、清洁生产和绿色制造理论、生态工业园区的理论与实践等,都与生态产业链的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对相关领域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发现,基于工业生态学理论指导,作为区域层面的循环经济实践的载体——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都必然要求贯彻以清洁生产和绿色制造为核心内容的循环经济理念。生态工业园是建立在一定地域上的、由生态产业链系统内相互链接的制造企业和服务企业共同形成的企业社区,在该社区内,各成员单位通过共同管理环境事宜和经济事宜来获取最大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生态产业链系统是在生态工业园区内,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基于成熟的产业规划基础上,借鉴并运用自然生态规律,人为构建起来的,以废物和副产品为纽带,最终实现资源、能源等在区域范围内循环流动,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工业生态系统。搜寻成本、信息成本、谈判成本、讨价还价和决策成本等事先的交易成本,以及履约成本、风险成本等事后的交易成本,都不利于生态工业园中的生态产业链企业稳健发展,且增加了互利共生的成本,是摩擦力,因此,弄清这些交易成本及其成因,对于园区生态产业链系统的构建及稳定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针对园区生态产业链链接的不同发展阶段,分析产业链企业净收益和社会净收益的变化趋势;基于环境资源的公共物品属性,分别从生产者、消费者角度分析生态产业链下和线性生产链下的市场供求状况,研究表明,生态产业链下的产品供给量小于线性生产链下的产品供给量,生态产业链下的产品需求量小于线性生产链下的产品需求量;资源利用效率的比较体现产业链企业采用循环经济技术较传统线性经济所带来的效益变化情况。要实现园区生态产业链上游至下游的顺利链接,即博弈结果为“下游接受,上游提供”,除了政府在这个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外,上、下游企业之间废物或副产品利用的一些具体因素都将影响企业决策。依据生态工业系统中物质、能量、信息流动的规律和各成员之间在类别、规模、方位上的匹配,实现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完善资源利用和物质循环,构建EIC系统;在已有研究基础上补充并完善了4种EIC系统模式:依存型(单中心、多中心)EIC系统,平等型EIC系统,混合型EIC系统,虚拟型EIC系统。基于EIC系统的核心企业与围核企业研究,分析了甘肃金昌河西堡工业园EIC系统构成。EIC系统运营风险包括:EIC企业之间的投机行为导致的风险;EIC系统内的结构性风险;EIC系统内的关系风险;企业的文化背景与地域习惯差异导致的风险。因此必须加以切实有效的防范和控制。那种将园区EIC系统过于理想化的观点是不现实的。为此,根据生态学理论,在参考国家有关标准基础上,综合考虑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筛选方法,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构建生态产业链系统稳定性的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主要分为:外部影响指标、生态产业链企业指标、生态产业链系统整体指标3类一级指标;国家宏观政策、市场环境、企业竞争力、企业应变力、企业效益水平、系统信息化水平、系统柔韧性7类二级指标;21个叁级具体指标。其中,叁级指标包括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具体在进行园区规划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和特殊条件而定。以Kalunborg和青啤为例,通过对EIC系统的稳定性研究得到以下结论:一个园区内生态产业链系统网络的结构越复杂,越完善,其稳定性就越强;生态产业链系统稳定性的特征表现为,它是一种开放的稳定性,动态中的稳定性,整体的稳定性;单中心依存型EIC系统是一种容易达到系统稳定状态的EIC系统,是生态工业园区的一种理想的工业共生模式;单条EIC的长度越短越稳定。基于上述有关理论,对海尔工业园区生态产业链系统的稳定性、青岛新天地静脉产业园区生态效率评价体系等作了实证研究,并针对两园区存在的共同问题,提出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杨丽花[8]2013年在《松花江流域(吉林省段)经济环境效应与产业空间组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流域经济快速发展与环境质量不断恶化的背景下,如何推动产业系统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气候变化的积极响应,创新流域产业发展模式,构建产业空间组织优化模式,成为流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松花江流域(吉林省段)是我国重要的重化工基地和重要粮食主产区,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其环境质量,尤其是水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居民生活状况以及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本研究基于人地系统理论,顺应全球环境变化背景下人与环境系统耦合作用研究的新趋向,从流域经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及产业空间组织入手,分析流域经济-环境系统耦合特征、主要污染物的空间格局特征、探讨产业系统与环境系统的耦合作用机理,提出不同尺度产业空间组织的发展模式,以期推动流域环境质量的改善,促进流域经济-环境协调发展。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5个方面:1.对经济-环境系统研究、产业空间组织理论研究进行系统回顾和分析;从经济-环境发展的不同阶段及模式,及产业空间组织的内涵出发,揭示产业空间组织与环境质量的内在联系;揭示经济-环境效应分析框架与产业空间组织作用的一般规律,丰富经济地理学、产业生态学及环境科学等学科的理论内涵。2.采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分析松花江流域经济-环境演变的时空特征;建立经济-水环境复合生态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模型,对经济增长与水环境质量的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进而分析经济发展与水环境质量的耦合作用机理。3.以各监测断面为对象,运用GIS手段和空间关联分析方法,分析各断面污染物浓度,对主要污染物进行判别,进一步确定流域重点污染地区和重点污染物。4.选择重点污染物进行行业特征分析,确定这些污染物的主要行业来源,同时对污染物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进一步确定重污染区域。5.综合以上的分析,基于松花江流域(吉林省段)不同尺度污染程度的不同,以及现有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的不同,对调整流域产业结构与优化空间组织进行思考,提出了针对研究区域不同尺度产业空间组织模式,以及发展的建议。主要结论包括:1.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人均GDP与GDP都呈现增长趋势。从产业结构演变来看,第一产业呈现下降趋势,第二产业先下降后上升,第叁产业一直处于增长趋势,各产业就业人口变化趋势与产业GDP比重相同,虽然第一产业就业人口不断下降,但仍占据主要比重。2.利用EKC曲线对人均GDP与区域环境污染物排放量、人均排放量指标进行拟合,不同污染物呈现不同变化趋势。其中,废水排放量、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人均工业废气排放量、人均废水排放量、拟合曲线呈“U”型特征;人均工业SO2排放量的拟合曲线呈现倒“U”型;COD排放量与人均排放量呈现“N”字型变动趋势;人均工业废水排放量的拟合曲线呈“U”+倒“U”型,人均生活废水排放量的拟合曲线呈近直线上升型;人均烟尘排放量、人均粉尘排放量的拟合效果不佳,并未通过检验。3.经济发展与水环境指数在时间序列上呈现基本同步上升的趋势,表明两者发展呈现基本协调的状态,经济的发展并未对水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从耦合协调度来看,系统交互耦合具有复杂性、非线性和时变性的特点,整体上经历了较低水平耦合阶段、拮抗时期以及磨合阶段叁个阶段;从总体趋势上看由不协调,到协调发展;从流域耦合度来看,耦合度数处于第一象限,呈现基本协调的发展阶段。4.耦合度在空间上具有复杂性,长春、吉林两市耦合度高于松原白城,呈现东高西低的特征,按照河流流向来看,表现为上游耦合度较高,下游较低。原因在于位于上游的长、吉两市的经济发展明显高于下游城市,但他们在环境质量保护以及减少污染排放方面采取了严格的措施,水环境质量较高。经济发展与水环境质量的交互作用不仅仅取决于城市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还与其内部的产业结构,以及城市之间的联系等相关因素有关。5.对城市重点行业进行判别,并对各市产业集聚水平进行测算,发现产业集聚度与产业空间集中度表现出较强的相关性。从产业集聚度来看,长春市得分最高,可见长春市产业集聚发展水平最高,吉林市分值最低,松原和白城两市居于长吉之中。可见区内资源型或资源依赖型城市产业集聚水平较高,而发展水平较低的综合型城市产业集聚发展水平较低。6.对重点行业污染物进行分析, COD主要来源于造纸及纸制品业、汽车制造业以及农副食品加工业,氨氮主要来源于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农副食品加工也、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等,石油类主要来源于汽车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挥发酚主要来自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从空间排放特征来看,六种污染物的最主要来源是吉林市和长春市区,其他县市较少。针对以上结论,提出研究区域不同尺度产业空间组织的优化模式。

张晶[9]2016年在《生态工业园区内企业空间布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生态工业园区是通过物质和能量等在各企业间的循环利用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工业园区,在该园区内,企业间建立了一种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生态产业链,即一些企业会将另一些企业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原料。通过这种运行模式,能够有效降低资源的消耗、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的产生量、改善园区整体及所在区域的生态环境。而通过对园区内企业空间位置的合理、紧凑布局,还能够合理、高效利用园区内有限的土地资源,尽量缩短物质或能量在各企业间运输的距离、降低运输成本,进而达到园区整体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双赢的目的。现如今,发展生态工业园区已经成为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大措施。基于此,论文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介绍了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的基础上,将系统布置设计理论与工业生态学理论相结合,创新性地将解决企业内部设施布置及工厂平面布局的系统布置设计方法应用于解决生态工业园区内企业的空间布局这一问题上,促进了多学科的相互融合与借鉴,为生态工业园区内企业的空间布局提供了一种新的、定量化的研究方法;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系统布置设计理论和工业工程思想的应用范围,使其能够被最大限度地应用于解决人们在生产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论文首先介绍了工业生态学理论、循环经济理论、工业工程理论和系统工程理论,并用它们来指导生态工业园区内企业的空间布局;其次从SLP法的应用条件和系统布置设计与生态工业园区内企业空间布局的目标一致性两个方面分析了应用SLP法解决生态工业园区内企业空间布局问题的可行性;再次从园区内的企业类型和企业间的物流关系两个方面论述了企业的空间布局与生态产业链之间的耦合方式,进而提出了针对不同产业结构特点的生态工业园区内企业空间布局的不同模式;最后详细论述了应用SLP法对生态工业园区内的企业进行空间布局的基本流程,并以青白江生态工业园区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可以为其它类似的生态工业园区内企业的空间布局提供决策参考。

王小君[10]2008年在《生态产业链的构建与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生态产业链是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有效模式,生态产业链通过链内企业间物质、能量的循环,最大程度的实现资源和能量的高效利用及废弃物的最小排放,从而达到发展经济,保护环境的目的。而我国生态产业链的构建还处于探索阶段,现有的产业链往往是不稳定的。因此研究生态产业链构建及其稳定性对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应用经济学、生态学、管理学的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对生态产业链构建及其稳定性进行了系统研究,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综述了生态产业链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生态工业园的国内外实践,论述了生态产业链及其稳定性研究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比较了自然生态系统与工业生态系统,通过自然生态系统理论,分析自然生态系统能够长久稳定发展的原因,把自然生态系统的理论及成功的生态模式应用到生态产业链的构建中,在产业链的构建过程中考虑其稳定性,为产业链的稳定发展奠定基础。根据生态产业链中企业的不同的共生关系,论文将生态产业链分为单向依存与互利共生两种类型,分别讨论两种共生关系的特征,论述生态效益理论及生态学中的Logistic增长理论,将Logistic增长模型应用到企业中,分析企业的生态效益的增长趋势,分析不同共生关系中企业生态效益的增长模式及企业的稳定性。最后实例分析中对应两种共生关系,分别以北疆电厂和天津经济开发区为例,分析北疆电厂与天津经济开发区的生态产业链的构建,并通过回归分析拟合出北疆电厂及其卫星企业的生态效益增长函数与天津经济开发区的四大支柱产业的生态效益增长函数,计算企业之间的相互影响的程度,分析其稳定性。

参考文献:

[1]. 煤化工生态工业园建设及评价研究[D]. 杨博. 天津大学. 2007

[2]. 生态工业园建设中的企业耦合研究[D]. 程金香. 西北大学. 2004

[3]. 企业耦合在生态工业园建设中的应用研究[D]. 杨琳茹.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4

[4].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工业园建设理论与方法研究[D]. 边均兴. 天津大学. 2005

[5]. 工业园生态化建设方法与应用研究[D]. 马俊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7

[6]. 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中的耦合问题及其实施途径研究[J]. 马俊杰, 程金香, 张志杰, 王伯铎. 地球科学进展. 2004

[7]. 生态工业园中的生态产业链系统构建研究[D]. 韩玉堂. 中国海洋大学. 2009

[8]. 松花江流域(吉林省段)经济环境效应与产业空间组织研究[D]. 杨丽花.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13

[9]. 生态工业园区内企业空间布局研究[D]. 张晶. 成都理工大学. 2016

[10]. 生态产业链的构建与稳定性研究[D]. 王小君. 天津理工大学. 2008

标签:;  ;  ;  ;  ;  ;  ;  ;  ;  ;  ;  ;  ;  ;  

生态工业园建设中的企业耦合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