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林业发展理论及其实践研究

现代林业发展理论及其实践研究

张永利[1]2004年在《现代林业发展理论及其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森林与人类生存与发展,效益与保护为主题,以森林与人类社会可持续性发展为终极目标,以林学、森林学、生态学、经济学、管理学理论为指导,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上,系统研究了现代林业生存、发展、效益、保护四大主题,并对各国围绕现代林业的实践活动予以阐述,强调森林发展的生存与发展、效益与保护的生态观和可持性发展观。第一章导论:首先,阐述了本文的研究主题、理论及其实践意义;其次,较为全面地综述了现代林业理论研究的国内外研究动态,明确了本文的研究方向、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论文创新点。第二章现代林业的内涵外延及其理论形成:本章阐述了现代林业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现代林业理论形成的条件基于森林对于人类社会的不可或缺性,产生于人类生存于森林、发展于森林、思考于森林进而保护森林的过程。这种过程以人类认识自然、思考自然,反思人类为代价。第叁章现代林业理论的生存论:现代林业生存理论的近自然森林经营理论是立足于生态学思想财富,从整体出发观察森林,视其为永续的、多种多样的、生气勃勃的生态系统;现代林业生存理论的生态理论是在不同等级生态水平上巧妙、综合地应用生态知识,以产生期望的资源价值、产品、服务和状况,并维持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生产力。第四章现代林业理论体系的发展论:现代林业可持续性发展理论基于人类可持续性发展的经典理论。可持续林业是对森林生态系统在确保其生产力和可更新能力,以及森林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不受到损害前提下的林业实践活动,反映了现代森林的多重价值观。第五章现代林业理论体系的保护论: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使森林具有准公共物品性,公共物品性的一个根本特性是成本的外部性,这种特性导致市场失灵,也就是讲市场机制对于森林资源的分配存在失灵,森林资源保护就需要政府行使行政和法律的权利进行保护第六章现代林业理论体系的效益论:现代林业的效益理论体系由概念、价值论属性、效益最大化实现、效益的经济计量理论理论体系组成。现代林业效益论的主旨定义是森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现代林业效益的经济计量理论由经济效益计量理论、社会效益测算理论、生态效益测算理论组成。第七章现代林业理论体系思辨:现代经济学的问题在于把经济现实从整个生态系统中分离出来,用狭隘的经济变量如GDP、利润等描述经济现象。在有限的环境中一味追求经济增长,必然导致资源枯竭、环境恶化。新的经济模式应该是生态“资本”观,肯定自然的价值,把“外在性环境变量内在化”。开发可再生能源,倡导绿色消费,控制人口增长。在生态学时代,人类建立了生态世界观,科学走向“生态化”。人类传统经济也要在当代理论科学和生态学的研究范式下重新建构,产生新的效益与保护理论。第八章:现代林业理论的实践:从世界林业实践,发达国家林业实践,发展中国家林业实践和我国林业发展实践上,论述了现代林业理论体系在人类林业发展史上的实践活动。重点阐述了中国目前正在实施的六大工程。本文创新点为:1、把林业的概念从单一的、部门的引向多功能的、生态的、可持续性的完整概念。2、在生存理论上,通过森林与人类生态、经济、哲学意识的演变与思考,揭示了经营森林的近自然理论和生态理论对人类可持续性发展的关系和作用机理,实现了生态学思想和经济学理论以及资源环境学理论有效结合。3、在现代林业发展观中,既注重可持续性发展也强调跨越式发展。4、从理论上和计量方式上建立一整套现代林业效益理论和可测量体系,奠定了现代林业效益理论的分析框架。5、应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充分论证森林准公共物品的外部性,政府保护的必要性,强调政府行政、法律和技术保护的有效结合。

苏宗海[2]2010年在《基于现代林业建设的财政政策研究》文中认为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础产业和公益事业。随着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需要,林业发展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并且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林业发展和建设,首次召开的中央林业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林业的定位并赋予林业以重大使命:“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林业具有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林业具有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林业具有基础地位,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林业具有特殊地位”。“实现科学发展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重大举措,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首要任务,应对气候变化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战略选择,解决‘叁农’问题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重要途径”。林业适应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适时调整林业建设思路和战略布局,明确提出将发展现代林业作为林业工作的总任务,建设生态文明作为林业工作的总目标,促进科学发展作为林业工作的总要求来构建我国林业发展总体格局。林业财政政策是现代林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是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的基石。加速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完善财政支持林业的政策、机制,是现代林业发展的一个重大时代命题。本文在现代林业建设应用理论以及公共财政理论、体制与我国财政政策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对现行林业财政政策成效进行了分析与评价,明确提出现行林业财政政策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目前的财政政策仍不适应现代林业建设的需要;其次,分析了国外林业财政政策的特点,并对其进行总体评价,提出了我国现代林业发展应该借鉴的相关政策;第叁,依据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及其发展趋势,认真分析现代林业发展与公共财政的关系,判断未来发展呈现以下趋势:林业越来越倾向于为全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和需要,越来越依靠政府职能亦即公共财政配置资源;第四,根据理论和实证研究的结果,比较借鉴国外经验,明确了构建适于现代林业建设的财政政策框架体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提出了建立适于现代林业建设的财政政策的构成框架、实现机制和政策使用取向,为国家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提供参考。本文通过对已有研究的综述,在科学评价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确定本研究的重点。从现代林业建设应用理论研究入手,客观评述了现代林业的内涵、特征、主要建设任务和已经取得的巨大成就,通过对国外林业财政政策的对比研究,结合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历史经验与问题,探讨我国现代林业研究的一般理论和实践、我国现行财政政策执行情况以及财政政策与现代林业的关系,系统分析我国现代林业发展的目标和途径,研究探索现代林业对公共财政政策的需求变化及趋势,进而探讨符合现代林业发展规律的公共财政体制和现代林业财政政策支持机制,使林业发展稳定地、更好地、有效地契合于公共财政体制,形成支持现代林业生态、产业、森林生态文化和支撑保障体系建设稳定的资金投入渠道,借鉴国际林业发展经验,为我国林业财政政策的完善与实施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参考。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1)林业财政政策是现代林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是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的基石。现代林业是以多目标可持续经营为基础,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多样化需求的林业。现代林业注重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公共财政与现代林业内在关联的纽带是不断增加社会福利。(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林业财政政策有广泛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所制订的林业长期发展战略、目标明确,采取的措施符合本国国情,并具有针对性。借鉴这些国家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对加速我国现代林业建设,形成财政有效支持林业体制、机制和政策,具有重要意义。(3)通过深入研究现行林业财政政策的现状、成效及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确信我国林业财政政策框架体系已基本建立,同时现行林业财政政策存在明显不足,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要按照现代林业建设对公共财政需求的变化,调整和完善现行财政政策的逻辑关系,确定合理有效的路径选择。(4)通过对现代林业发展目标、实现途径的分析,提出了构建现代林业发展财政政策框架体系的原则与理论依据,并以现代林业的需求为基点,深入分析了现代林业建设资金要求与国家财力及公共财政支出能力的可行性,提出了建立现代林业财政政策的总体构想和各项机制措施。

王迎[3]2013年在《我国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与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文中提出森林经营与森林资源管理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林业工作最重要的内容。重点国有林区是我国面积最大、开发最早,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最大的林区。它主要分布在东北东部山地和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山地、以及西南金沙江、西北白龙江流域,同时还包括新疆天山国有林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开发利用,重点国有林区已成为我国可采成过熟森林资源危机、经济危困、社会发展滞后、职工生活贫困、社会不稳定的地区。剖析存在问题的根源,主要是在计划经济以木材生产为中心思想的束缚下,林区开发建设实行先生产、后生活、小而全、大而全的模式,致使林区社会负担沉重,各项生活设施欠账严重。尤其是,长期坚持以木材生产为中心,忽视森林经营与森林资源管理,后备可采森林资源储备严重不足,致使林区经济发展后劲不强。其深层次原因是长期忽视森林资源经营,森林资源管理体制一直没有理顺,这是我国重点国有林区存在问题的根源所在。本论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以现代林业思想为指导,在总结我国重点国有林区开发建设经验教训基础上,通过借鉴国外林业发达国家在森林经营与森林资源管理上的成功作法和经验,重新设计我国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和森林资源管理体制的新模式以及相应的扶持政策和措施。本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一是为实现将重点国有林区建设成为我国的生态屏障和林产品供应基地的目标,从中国生态恶化、木材短缺的国情出发,也从重点国有林区以天然林为主的林情出发,在重点国有林区推进科学的森林功能区划,即将重点国有林区划分为生态公益林区、兼融林区和商品用材林区。二是在科学的森林功能区划的基础上对我国重点国有林区实施森林的分类经营,即根据不同功能区的经营目标和侧重需求实施不同的森林经营方式,不同的森林资源管理办法,不同的扶持政策和资金管理办法。叁是针对目前我国国有林、地方林范围不清、权属不明的现实,重新划定国有林、地方林和民营林的范围,其划定的原则是:将中央政府管辖的森林划定为国有林;将地方政府、县级政府管辖的森林划定为地方林;将林权改革后农民自主经营的森林划定为民营林。国有林范围的划定可按照分步走的原则,第一步将原中央管辖的重点国有林区(即136个森林工业企业局)划为中央政府管辖的森林,即国有林,以后再逐步扩大。四是在明确中央政府对重点国有林区,即国有林的权属和责任的基础上,从我国的国情和林情出发,借鉴国外林业发达国家在国有林管理上的先进经验,重新构建了我国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新模式,即在国有林林区建立自上而下垂直领导的国有林管理体系。五是为确保森林经营与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设计了相应的财政、信贷、税收等扶持政策以及配套的法律和行政管理措施。

林红[4]2016年在《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把林业放在新常态的大格局中去,林业改革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科学把握、主动适应、全力服务新常态,实现林业新发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林业发展要以建设生态文明为总目标,以改善生态和民生为总任务,着力解决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充分释放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强大功能,为惠民生作贡献,全面提升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发展水平。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丰富,是改善生态民生的物质基础,在我国林业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民生林业是指把保障和改善林区群众的生存发展条件作为主线贯穿于林业改革发展的全过程,以政府为主导,以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尊重人的基本权利为前提,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的良好生存状态、发展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的事业。重点国有林区发展民生林业,保生态、保民生,注重满足人民的生态需求和林产品需求,做到森林资源不破坏、国有资产不流失,保障和改善林区民生,让林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首先,本文系统分析了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的相关研究现状,提出以民生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经济理论、及福利经济学等为研究基础,利用国家林业局重点国有林区民生监测数据,分析了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现状,并分析了发展民生林业的优势和劣势,发现其存在相关问题,并结合民生林业文献研究的相关成果,构建民生林业发展机制,以提高其民生林业的发展水平。其次,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首次运用投影寻踪模型,从收入与消费、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居民生活环境六个方面对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水平进行评价。鉴于教育、医疗卫生、居民生活环境所选取的具体指标更多是涉及政府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因此,这叁个方面统一概括为服务民生。研究表明,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水平四个维度的影响因素就业、收入、社会保障、服务民生对最终目标——民生林业发展作用效应分别为0.0736、0.1094、0.1916、0.2299,即服务民生是对民生林业发展水平所做贡献最大。再次,构建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机制的框架。指出民生林业发展机制的目标、构成、机制运行机理、机制效果监督与保障,从职工转岗就业、收入增长、服务民生、社会保障四个方面构建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机制,分析其相互关系,职工转岗就业是民生林业发展的基本要求,收入增长是民生林业发展的关键所在,服务民生是民生林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社会保障是民生林业发展的安全保证。各个因素之间通过彼此之间关联效应的有效联结,最终影响民生林业发展。进而分析了民生林业运行机制的效果及民生林业发展机制运行的监督保障。最后,以理论框架为指导,以投影寻踪模型的计量结果为依据,设计构建了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的运行机制。分别从职工转岗就业、收入增长、服务民生、社会保障四个方面提出了构建职工转岗就业机制、收入增长长效机制、服务民生的工作机制、社会保障机制具有创新性、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发展民生林业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本文从理论与实践层面探索了提高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水平的具体举措,对促进林区森林的可持续发展,发挥重点国有林区的优势,保障和改善民生,践行生态文明发展战略思想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黎平[5]2008年在《贵州现代林业实现途径研究》文中提出贵州林业发展正面临历史性的选择,传统林业的发展模式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八山一水一分田”所赋予贵州林业发展的广阔空间,既没有使贵州林业的比较优势得到彰显,也没有使广大的山区农民摆脱贫困落后的现实,甚至在一些严重石漠化地区,老百姓还面临极其严重的生存危机问题。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生态文明理念的悄然兴起,人们对林业发展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因此建设现代林业便成为贵州林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必然选择。贵州现代林业建设要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而有着较强竞争力的林业发展道路,必须审时度势,对贵州省情林情有一个清醒而客观的认识,抓住机遇、发挥优势,走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并重的发展道路,并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构建起贵州林业生态建设、林业产业建设、林业文化建设的新格局。本文通过着力于实证角度,采用现代管理学的SWOT研究、统计数据分析方法、系统分析方法和案例分析方法,对贵州现代林业实现途径开展研究。全文共分十章,第一章是导论部分,对国内外研究现代林业及贵州现代林业的现状进行梳理和评价,提出贵州现代林业实现途径研究的重要意义。第二章现代林业理论基础部分,对现代林业的概念及内涵进行研究。第叁章、第四章是对贵州省情林情的介绍,明确贵州现代林业建设的现实条件。第五章、第六章是对贵州林业的历史贡献、现实地位研究及对贵州林业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研究,明确贵州建设现代林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第七章、第八章是贵州现代林业的目标定位及实现途径研究,对贵州现代林业的发展方向和实现目标进行了全新的定位,同时对贵州现代林业实现途径进行选择,并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实现措施。第九章是案例分析,对叁个不同案例的分析进一步说明贵州建设现代林业的有效途径和办法。第十章是对全文的研究进行总结,针对结论展开思考提出建议。本文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贵州林业必须走现代林业的发展道路。传统林业带来的一系列的问题,制约了贵州林业及贵州经济的发展,以全新的现代林业发展理念建设贵州林业是历史的选择和现实的需要。(2)贵州发展现代林业要以生态优先、注重效益为主攻方向。失去了生态也就失去了贵州林业发展的根基,没有效益林业发展就没有活力,贵州林业要从过去的木材林业、生态林业走向生态经济林业和综合协调林业。(3)贵州现代林业产业发展必须突出特色、对接高端市场。因地制宜,以贵州特有优势品种对接林业高端市场,提高林产品的价值和附加值,靠利益机制激活贵州林业市场。(4)贵州现代林业建设是贵州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省情决定了贵州农村潜力在山、希望也在山,贵州林业要抓住新农村建设的契机,在林业生态建设、产业发展及资源的高效利用等方面大展宏图。(5)石漠化治理是贵州发展现代林业的攻坚战。贵州林业一定要在这场攻坚战中积极作为,并从中探索出贵州喀斯特山区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建设共同发展的新路子。(6)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贵州现代林业发展的关键之举。集体林业是贵州林业的大壁江山,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只要相关配套政策措施跟上,并搭建起开放有序的市场平台,贵州林业就会焕发出巨大的潜力。(7)贵州现代林业建设要有风险意识。贵州现代林业建设要通过科技手段提高林业的抗风险水平,同时借助现代金融手段,积极开展森林灾害的保险工作,减少极端灾害给林业生产者带来的损失。本文的研究结论从贵州经济社会发展角度透视出贵州现代林业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全社会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还不高,贵州现代林业的理论指导还有待加强,贵州林业队伍素质有待提高等。因此建议贵州林业要依靠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力量,借生态文明建设契机加快现代林业建设步伐;要加大现代林业理论研究,集中广大林业科技工作者的智慧,尽快形成较为完善的贵州现代林业建设思路和理论;要加大贵州现代林业的人才队伍建设,培育一大批具有现代意识的林业管理队伍、林业科技队伍、林业企业家队伍和林农队伍,形成庞大的人才资源,从而顺利推进贵州现代林业建设。

胡大勇[6]2008年在《基于循环经济视角的现代国有林区建设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林业的兴盛,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全局。林业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面对现代需求和发展方式的改变,现代林业和国有林区必须承担更为广泛的历史使命,不仅要满足不断增长的木材需求,而且还要满足不断产生的环境需求,同时也要对林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予以保证。吉林省国有林区是我国重要的国有林区,其发展对于区域经济的增长、林区社会的稳定、吉林省乃至更大尺度生态环境的保护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对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区域经济和现代林业等相关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有林区发展的实践与现状,提出现代国有林区的概念,并将循环经济的理念与现代国有林区的建设相联系,给出基于循环经济视角的现代国有林区定义,分析其系统结构与构成要素,阐述其特征与建设内容,并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选择相应的方法,结合对吉林省国有林区建设实践的调研,对吉林省现代国有林区建设的发展与区域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全国现代国有林区建设战略,系统构建基于循环经济视角的吉林省现代国有林区建设战略体系,并给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张琦[7]2016年在《黑龙江国有林区现代林业产业生态系统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全球经济变化、气候变化、资源危机等严峻形势,使林业成为了国际关注的焦点,林业的生态功能也成为了国际研究的热点问题。《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中也肯定了林业的生态、经济、社会、碳汇和文化功能,确定了现代林业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历史使命,塑造了现代林业产业体系的基本框架和演进格局。《国家林业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2013-2020)》明确了国家生态红线,强化了林业产业物质产品、生态产品和文化产品的生态效益诉求。黑龙江国有林区长期的木材供给、单一的依托林木资源形成的产业结构使得林区陷入经济、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多重危机中,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有林区的困境,但尚未建立起林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效机制,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凸显。因此,如何在确保林区生态功能的基础上进行产业转型发展,实现黑龙江国有林区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协调统一是黑龙江国有林区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现代林业产业生态系统的构建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有机融合,通过比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使林业产业和自然生态系统之间进行结合,能够缓解国有林区产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实现林区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本研究以产业生态学理论、产业共生理论、循环经济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研究基础,综合运用文献分析、系统分析、模型分析和实证分析方法以解决构建黑龙江国有林区现代林业产业生态系统的关键问题。首先,基于产业生态学理论、产业共生理论对现代林业产业生态系统概念进行界定,阐述现代林业产业生态系统的基本内容及特性;其次,分别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描述目前黑龙江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现状,对其产业结构、产业主导性、产业多样性、产业关联度进行分析和评价,进而揭示目前黑龙江国有林区林业产业存在的问题;第叁,以黑龙江国有林区所辖40个林业局为评价对象,评价目前黑龙江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生态系统的适应性和稳定性。结果显示,黑龙江国有林区仅17.5%的林业局适应能力较强,45%的林业局适应能力较弱,22.5%的林业局稳定性较强,47.5%的林业局稳定性较弱,并按综合评价结果划分适应性一稳定性象限;第四,应用DEMATEL方法从技术性因素、外部性因素、结构性因素和主体性因素对林业产业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国家经济投资、关键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区位资源优势是影响系统的关键因素;第五,构建现代林业产业生态系统,阐述现代林业产业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企业、消费者企业和分解者企业类型,分别将生产者企业、消费者企业和分解者企业映射到黑龙江国有林区所形成的经济一社会一生态复合系统中,从林业资源、产业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四个子系统构建现代林业产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进而阐述其运行模式;第六,根据林业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和稳定性评价结果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从资源引导、资金支撑和产业拉动叁个路径促进其向现代林业产业生态系统演进,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促进林业产业生态系统正向演进的同时,实现现代林业产业生态系统的健康、有序、持续、稳定的运行。

谢仲军[8]2010年在《信阳市现代林业发展水平评价》文中指出林业在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具有首要地.位;从2007年起,中国全面推进现代林业建设,并打算用20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建成生态完善,产业发达和文化繁荣的现代林业体系,最大限度拓展林业多种功能,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因此,确定各地区现代林业发展所处的阶段水平,评价各地区现代林业建设效果,依此提出现代林业发展对策,以便更好地为其现代林业建设服务,将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基础课题。河南信阳市是我国首批现代林业建设的示范市,现代林业建设成为信阳市市委、市政府和林业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论文以信阳市为案例,辨析了传统林业和现代林业、林业现代化的内涵,在对各国现代林业建设理论概述的基础上,依据我国现代林业建设的新内涵与新的建设内容,提出了区域现代林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开展了实证研究,提出了区域现代林业发展的对策措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根据现阶段我国现代林业建设的四大重点即“林业生态体系建设”、“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生态文化体系建设”、“林业基础支撑保障体系建设”,借鉴了国内外现代林业研究的相关成果,并根据区域林业发展现状,采用频度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筛选得出评价信阳市现代林业发展水平的4个方面,共41个评价指标,构建了信阳市现代林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2)通过专家咨询法,参照国内外现代林业发展水平将我国各地区现代林业发展水平划分为5个级别,即“低,较低,中,高,较高”;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了模糊隶属度函数与模糊综合评判矩阵,根据模糊综合评价的最大隶属度原则确定评价结果,得到信阳市现代林业建设水平处于“较低”等级。(3)针对评价结果,对信阳市进行了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分析、信阳市现代林业建设的SWOT分析,最后分别对信阳市林业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生态文化体系和基础支撑体系相应地提出了促进其现代林业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荆立新[9]2009年在《东北国有林区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经济迅速发展对资源的掠夺性利用,导致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环境问题无疑是目前人类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承担者,肩负着建设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治理和改善荒漠生态系统及维护生物多样性、弘扬生态文明的重要职责。因此,林业建设是生态和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要处理好森林生态与林业经济发展的关系,必须选择一种适合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即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研究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国有林业是林业发展矛盾的集中点,我国林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都集中地体现在国有林业上。因此国有林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林业的发展。东北国有林区是我国面积最大、天然林资源分布最集中的重点国有林区,也是我国最大的木材生产基地,其木材产量占全国木材总产量的叁分之一;同时,也是我国东北、华北的生态屏障,其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因此,研究东北国有林区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对于我国林业的建设和发展具有典型意义。本论文运用生态经济理论,在兼收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理论和现代林业理论等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吸收国内外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研究的成果,从宏观和微观视角,对东北国有林区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梳理。对东北国有林区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构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剖析。对林区森林重新进行了分类,将东北国有林区划分为公益林区域和商品林区域两大区域,提出了停止一切主伐,只进行抚育伐的主导思想,并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分区域分别组织构建了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其中,构建的公益林区域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包括以天然防护林保护和培育为主的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森林生态旅游为主的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生态重建与生态移民型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等;商品林区域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包括林农结合型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资源综合利用型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林工一体化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等。就东北国有林区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运行机制进行了构建,建立了东北国有林区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运行支撑保障体系,主要支撑保障体系有体制支撑、宏观政策和制度支撑、资金支撑、法律支撑、科技支撑、宣传支撑和管理支撑等。以大兴安岭林区为例证,在深入剖析大兴安岭林区生态与经济发展现状及现实存在具体问题,构建林区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对林区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初步评价,对大兴安岭林区发展林业生态经济提出了对策建议。

许新桥[10]2007年在《西方近自然林业理论研究及其应用问题探讨》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首先从国外林业理论发展的进程,介绍国外一些主要林业理论及近自然林业理论发展的历史背景,阐述西方国家对近自然林业理论的选择及其应用经验,并以德国为例,介绍其应用近自然林业理论的具体做法和经验及相应的先进林业管理体制。本文较系统地介绍了近自然林业理论的内涵、特征、基本原则,从环境经济学、哲学等角度对这一理论体系进行了评价思考,并参考近自然林业理论在国内试验项目中的应用经验和德国专家的报告,概括描述了近自然林业理论的森林经营方法。本文对我国森林资源现状、林业管理、林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阐述我国林业管理理论发展的历史,针对我国林业现状和林业管理、林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林业建设实践,就近自然林业理论如何指导我国人工造林、现有人工林改造、天然林保护、次生林改造、西部生态恢复等我国林业建设的具体问题,提出相应的应用对策;结合我国当前的现代林业发展战略,讨论近自然林业理论在我国现代林业建设中的地位,就如何以近自然林业理论为指导,确立效益林业的发展目标,做好现代林业建设的生产力布局,建立科学的近自然林业理论研究体系和理论推广体系,循序渐进确立近自然林业的经营模式,以及适应近自然林业经营的国家林业管理体制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本文采用了系统理论归纳法,系统归纳了近自然林业理论的理论要点;根据德援项目近自然林业理论应用实例,采用实例剖析法,结合文献介绍,分析了近自然林业理论的森林经营方法;立足我国林业实际,采取例证法和对比法,结合实地调查研究,剖析我国人工林和森林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阐明了近自然林业理论指导我国林业建设和森林经营的重要指导地位,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应用对策。

参考文献:

[1]. 现代林业发展理论及其实践研究[D]. 张永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4

[2]. 基于现代林业建设的财政政策研究[D]. 苏宗海. 北京林业大学. 2010

[3]. 我国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与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 王迎. 北京林业大学. 2013

[4]. 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机制研究[D]. 林红. 东北林业大学. 2016

[5]. 贵州现代林业实现途径研究[D]. 黎平. 北京林业大学. 2008

[6]. 基于循环经济视角的现代国有林区建设战略研究[D]. 胡大勇. 吉林大学. 2008

[7]. 黑龙江国有林区现代林业产业生态系统构建研究[D]. 张琦. 东北林业大学. 2016

[8]. 信阳市现代林业发展水平评价[D]. 谢仲军.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0

[9].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 荆立新. 东北林业大学. 2009

[10]. 西方近自然林业理论研究及其应用问题探讨[D]. 许新桥.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7

标签:;  ;  ;  ;  ;  ;  ;  ;  ;  ;  ;  ;  ;  ;  

现代林业发展理论及其实践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