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小关节切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关节,腰椎,骨关节炎,骨质疏松,颈椎,力学,腰椎间盘。
小关节切除论文文献综述
郑寅峰,郑建军[1](2019)在《不同CT重建技术评估TF-PEF术后腰椎小关节面切除情况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多平面重建(MPR)与曲面重建(CPR)两种重建技术评估椎间孔入路经皮内镜关节突成型技术(TF-PEF)术后腰椎小关节面切除区域及程度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TF-PEF手术患者20例,分别于术前和术后行术区关节突关节CT扫描,然后进行MPR和CPR重建获得术区上关节突冠状面,通过TF-PEF前后对比,探讨两种重建方法评估腰椎关节突关节(LFJ)关节面切除区域的价值;根据CT横断面上术区上关节突关节面形态分为直面型组、曲面(C型)I组、曲面(非C型)II组,探讨各组内两种重建方法测量手术切除关节面长径和短径的价值。结果曲面(C型)I组及II组MPR与CPR两种重建方法测量切除关节面的长径与短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直面型组MPR与CPR两种重建方法测量切除关节面的长径与短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MPR与CPR两种重建方法均能很好的评估TF-PEF术后LFJ关节面切除的区域;对于切除程度的评估,需要结合CT横断面上术区上关节突面的形态,选择合理的重建方法。(本文来源于《现代实用医学》期刊2019年09期)
吴超,王振宇,林国中,于涛,刘彬[2](2019)在《单侧半椎板及不同程度小关节切除术对羊颈椎生物力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构建颈椎单侧半椎板以及不同程度小关节切除的动物模型,分析单侧半椎板以及不同程度小关节切除对颈椎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将20只实验羊随机分为A、B、C、D 4组,每组5只。A组为空白对照组,B组实施C4-C6右侧半椎板切除术,C组实施C4-C6右侧半椎板+50%右侧C4-C5小关节切除术,D组实施C4-C6右侧半椎板+100%右侧C4-C5小关节切除术,各组常规饲养24周后处死并获得新鲜颈椎标本。比较术后24周生物力学改变:在脊柱叁维运动试验机上,模拟生理活动状态对A、B、C和D组颈椎标本进行生物力学测定,并比较颈椎活动度差异。结果:(1)术后24周颈椎总活动度:D组在屈伸下的活动度(60.2°±8.6°)显着大于A组(40.7°±6.4°)和B组(41.2°±13.1°); D组在侧弯状态下的活动度(81.5°±15.7°)显着大于A组(56.7°±12.2°)和B组(57.7°±12.8°); D组在旋转状态下的活动度(38.5°±17.5°)较A组(26.4°±9.9°)和B组(27.1°±10.9°)无明显增加; C组在屈伸状态的活动度(44.1°±11.7°)、侧弯状态下的活动度(73.6°±11.4°)及旋转状态下的活动度(31.3°±11.5°)较A组和B组无明显增加;(2)术后24周节段间活动度:D组在屈伸状态下的C4-C5活动度(20.3°±4.6°)显着大于A组(11.7°±3.4°)和B组(11.9°±2.1°),在侧弯状态下的C4-C5活动度(26.8°±3.5°)显着大于A组(15.2°±3.1°)和B组(16.2°±3.2°),在旋转状态下的C4-C5活动度(15.2°±3.5°)显着大于A组(6.6°±2.3°)和B组(7.1°±1.9°); C组在侧弯状态下的C4-C5活动度(21.2°±4.1°)显着大于A组和B组,在屈伸状态下的C4-C5活动度(15.7°±3.7°)及旋转状态下的C4-C5活动度(10.3°±3.1°)较A组和B组无明显增加。结论:单纯半椎板切除术不影响颈椎稳定性,半椎板合并50%同侧小关节切除不影响术后远期的颈椎稳定性,半椎板合并100%同侧小关节切除会明显降低术后远期在侧弯和屈伸下的颈椎稳定性。(本文来源于《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吴超,王振宇,林国中,于涛,荣起国[3](2018)在《颈椎单侧半椎板及不同程度小关节切除术后生物力学变化的有限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在人体颈椎有限元模型上观察单侧半椎板及不同程度同侧小关节切除术后颈椎生物力学的改变。方法构建人体正常颈椎C2-T1节段的叁维有限元模型,并在此模型的上模拟C4-6半椎板切除及不同程度(25%,50%,75%)同侧C4-5小关节切除术。将T1椎体下端固定作为边界条件,采用3种加载模式于C2椎体上表面施加1.5 N·m的加载并使其产生前屈、后伸、侧屈和旋转运动。计算得到并比较不同手术模型的椎体节段间活动度及相应状态下韧带的拉力变化,小关节、终板和椎间盘的压力变化。结果在屈伸、侧弯和旋转状态下各手术模型节段间活动度的变化主要在C4-5节段,活动度随着小关节切除范围的增加而增加,在小关节切除范围大于50%时增加显着;叁种运动状态下终板、纤维环和左侧小关节最大应力以及左侧关节囊韧带最大拉力的变化主要发生在C4-5节段,最大应力和最大拉力的增加随着小关节切除范围的增加而增加,在切除范围大于50%时增加显着。结论单侧半椎板切除时,如同时伴小关节切除,术后即刻会降低小关节切除节段的稳定性,切除超过50%时降低显着。单侧半椎板切除合并小关节切除术后会增加小关节切除节段的手术侧关节囊韧带拉力,小关节应力、椎间盘纤维环和终板的应力,破坏超过50%时增加明显。(本文来源于《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期刊2018年04期)
陈天钢[4](2018)在《雷洛昔芬对卵巢切除大鼠腰椎小关节骨质疏松性骨关节炎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雌性Sprague-Dawley(SD)大鼠行双侧卵巢切除手术(ovariectomy,OVX)模拟绝经后女性,探究建立腰椎小关节骨质疏松性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模型的可行性;术后给予雷洛昔芬(raloxifene,RAL)进行干预,探索RAL对腰椎小关节关节软骨及软骨下骨退变的作用。方法30只3月龄SPF级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即:对照组(Sham组)、造模组(OVX+V组)和实验组(OVX+RAL组)。Sham组:SD大鼠只行腹腔暴露,不进行卵巢切除,OVX+V组和OVX+RAL组:SD大鼠行双侧卵巢切除术,术后OVX+RAL组给予RAL(10mg/kg/day)灌胃,OVX+V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所有实验大鼠均于给药12周后行安乐死,取大鼠腰椎小关节(L4-5)及相邻椎体,并放入4%甲醛固定液中。用Micro-CT对腰椎小关节进行扫描测定,所有实验标本脱钙10周,进行包埋、切片、甲苯胺蓝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量软骨平均厚度,应用改良型Mankin评分对关节软骨病变进行分析;IRS评分检测Caspase-3和MMP-13蛋白表达。应用SPSS 20.0对各组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 Micro-CT结果表明:OVX+V组与Sham组比较,骨密度(BMD)、骨体积分数(BV/TV)和骨小梁厚度(Tb.Th)值均明显降低,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OVX+RAL组与OVX+V组比较发现,BMD、BV/TV、Tb.Th值均增加,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OVX+RAL组与Sham组比较,BMD、BV/TV、Tb.Th值均降低,但只有Tb.Th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2改良型Mankin评分:OVX+V组与Sham组比较,OVX+V组评分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OVX+RAL组与OVX+V组比较,OVX+RAL组评分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软骨平均厚度分析:OVX+V组与Sham组比较,软骨平均厚度降低,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OVX+RAL组与OVX+V组比较发现,软骨平均厚度增加,并且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 IRS评分显示:与Sham组比较,OVX+V组Caspase-3和MMP-13阳性表达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OVX+V组比较,OVX+RAL组Caspase-3和MMP-13阳性表达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 3月龄雌性SD大鼠行OVX术后12周可以导致腰椎小关节出现骨质疏松性OA性改变,表现为软骨表面不规则、小裂缝,软骨厚度降低,以及软骨下骨出现骨质疏松性改变。2 OVX术后进行RAL干预,大鼠腰椎小关节软骨病变程度减轻,软骨厚度增加,关节软骨中的Caspase-3和MMP-13表达降低;软骨下骨骨密度增加,微结构得到改善。雷洛昔芬有望成为治疗骨质疏松性OA的潜在药物。(本文来源于《华北理工大学》期刊2018-04-12)
孔庆福[5](2018)在《鲑鱼降钙素对卵巢切除大鼠腰椎小关节骨质疏松性骨关节炎干预效果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对雌性Sprague-Dawley(SD)大鼠行双侧卵巢切除术(Ovariectomy,OVX)建立腰椎小关节(lumbar facet joint,LFJ)骨质疏松性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模型,术后应用鲑鱼降钙素(salmon calcitonin,sCT)进行干预,并研究其对关节软骨及软骨下骨的影响,探索该药物对骨质疏松性OA的作用。方法30只3月龄SPF级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即:对照组(Sham组)、模型组(OVX+V组)和实验组(OVX+sCT组)。Sham组:暴露大鼠腹腔后缝合;OVX+V组和OVX+sCT组:大鼠行双侧卵巢切除术,术后OVX+sCT组给予sCT(16IU/Kg/2d)皮下注射,OVX+V组皮下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给药12周后处死所有动物,取腰椎固定于福尔马林中,Micro-CT对腰椎(L4-5)小关节进行扫描分析,待标本脱钙完全后包埋、切片行番红O固绿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组织形态学应用组织学评分对关节病变进行评级;免疫组化行IRS评分检测ADAMT-4、aggrecan因子蛋白表达。应用SPSS 20.0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关节软骨经组织学评分结果显示:OVX+V组与Sham组比较,OVX+V组评分明显升高,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OVX+sCT组与OVX+V组比较,OVX+sCT组评分较低,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 Micro-CT检测结果显示:与Sham组比较,OVX+V组和OVX+sCT组BMD均显着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OVX+V组比较,OVX+sCT组BMD显着增加,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Sham组比较,OVX+V组骨体积分数(BV/TV)、骨小梁厚度(Tb.Th)均显着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OVX+V组相比较,OVX+sCT组BV/TV、Tb.Th均显着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免疫组化IRS评分显示:与Sham组比较,OVX+V组aggrecan阳性表达显着降低,有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ADAMTS-4阳性表达均显着增加,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OVX+V组比较,OVX+sCT组aggrecan阳性表达显着增加,有统计学差异(P<0.05),ADAMTS-4阳性表达均显着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卵巢切除术后12周能够导致大鼠LFJ关节软骨和软骨下骨退变,成功建立大鼠LFJ骨质疏松相关性OA模型。2皮下注射sCT可减少由OVX导致的LFJ软骨损伤、减少软骨表面微小裂隙,同时增加软骨下骨BMD、BV/TV及Tb.Th等骨参数,改善骨微结构,证明sCT对LFJ骨质疏松相关性OA的进展起到延缓作用。(本文来源于《华北理工大学》期刊2018-04-02)
王兆宁,郑立峰,陈岩,王宝,王可[6](2017)在《L4-5单节段TLIF单侧或者双侧小关节突切除术后临床疗效及影像学参数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L4-5单节段TLIF单侧或者双侧小关节突切除术后患者临床疗效和影像学参数的改变。方法:收集2009年1月份到2012年12月份于我院行L4-5单节段TLIF融合手术且随访时间大于24个月的患者。根据小关节切除的情况分为单侧切除组(单侧组)和双侧切除组(双侧组),分别有42例和34例患者。两组患者分别在术前和随访时测量如下影像学参数: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腰椎前凸角(LL)和节段前凸角(SL),比较术前和随访时的变化。通过术前和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36.5±13.5个月。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110),双侧组术中出血量(311±89.3 mL)大于单侧组(263±69.7 mL)(P<0.05),术中并发症没有统计学差异(P=0.685)。两组患者随访时LL和SL均大于术前,PT小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I均没有明显变化。双侧组术后PT小于单侧组(P<0.001)。两组患者随访时△LL、△SL、△PI和△SS均没有差异(P>0.05),但是双侧组△PT大于单侧组(P<0.001)。两组患者随访时VAS和ODI均较术前明显减小(P<0.05)。双侧组随访时VAS和ODI均小于单侧组(P<0.05)。结论:双侧小关节切除并不能比单侧切除提高更多LL和SL,但是比单侧小关节切除临床疗效好。(本文来源于《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期刊2017年36期)
刘湘,黄志平,朱青安,周若舟,季伟[7](2016)在《椎间盘不对称切除对小关节压力及腰椎稳定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腰椎间盘不对称切除对小关节压力及腰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采用7具人体脊柱标本(L2~3),制备完整椎间盘组、1/4椎间盘切除组、1/2椎间盘切除组,对标本施加7.5 N·m的屈伸、侧弯和轴向旋转方向的纯力偶矩,记录腰椎运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和小关节压力。结果后伸方向,1/4椎间盘切除状态下非切除侧小关节压力显着性增大;侧弯方向,1/2椎间盘切除状态下的两侧小关节压力均有显着性增大;轴向旋转方向,1/2椎间盘切除状态下仅切除侧小关节压力显着性增大。1/4椎间盘切除、1/2椎间盘切除状态下的ROM均大于完整椎间盘,但前屈方向各组间ROM无差别,各组间侧弯和轴向旋转的ROM在左、右侧无差别。结论腰椎间盘不对称切除导致腰椎除前屈方向外稳定性下降和小关节压力不对称性增大,提示腰椎间盘不对称退变引起腰椎不稳和小关节压力增大可产生腰痛。(本文来源于《医用生物力学》期刊2016年03期)
刘湘[8](2016)在《椎间盘不对称切除对小关节压力及腰椎稳定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退行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 DLS)是骨骼成熟后腰椎在冠状面出现Cobb角度大于10°的侧凸畸形,50岁以上人群退行性腰椎侧凸发生率约为6%。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发展,退行性腰椎侧凸的发生越来越常见,已经成为中老年人出现腰背部疼痛、下肢疼痛和神经源性跛行等症状的重要原因。目前一般认为退行性腰椎侧凸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腰椎不同节段椎间盘不对称退变、椎间盘产生楔形变、椎间隙高度不对称降低,使后方小关节受力增大和不均,产生小关节不对称退变,引起腰椎不对称载荷,最终导致腰椎在叁维平面的畸形。正常生理状态下,腰椎间盘除了承担脊柱前方的轴向载荷,纤维环还具有抗牵拉、抗剪切及抗扭转等生物力学特性,在维持椎间盘的完整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纤维环作用的研究有助于临床诊断时更为便捷地掌握椎间盘及其运动节段的生物力学状态,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目前普遍认为椎间盘不对称退变是退行性腰椎侧凸的主要原因和起始因素之一,在退行性腰椎侧凸发生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退行性腰椎侧凸发生发展的具体机制目前仍不甚清楚,有学者通过改变椎间盘来建立脊柱侧凸模型,但仅限于动物研究。而且退行性腰椎侧凸的人体标本难以获得,很难直接对退行性腰椎侧凸人体标本进行实验研究。因此,本实验通过对人体标本L2-L3节段椎间盘不对称逐级切除,模拟退行性腰椎侧凸腰椎发生椎间盘不对称退变、椎间隙高度不对称降低,继而观察腰椎运动范围(Range of motion, ROM)、中性区(Neutral zone, NZ)和后方小关节压力变化,以了解椎间盘和小关节在退行性腰椎侧凸中的发生机制,同时探讨腰椎间盘部分切除后对脊柱的生物力学作用。[研究目的]1、探讨腰椎L2-L3节段椎间盘不对称切除对小关节压力的影响2、探讨腰椎L2-L3节段椎间盘不对称切除对腰椎稳定性的影响[研究方法]1材料与方法1.1实验材料采用7具无脊柱疾患的新鲜成人尸体脊柱制成7个L2-L3功能单位,剔除标本肌肉及脂肪等软组织,保留椎间盘、韧带、关节囊及骨性结构的完整。标本用双层塑料袋密封,储存在-20°C冰箱中备用,实验前8h取出,室温下自然解冻。标本上、下两端用牙托石膏粉包埋。在实验过程中随时用生理盐水喷洒使标本保持湿润。1.2实验设备脊柱叁维试验机,Optotrak Certus叁维运动测量系统(NDI公司,加拿大),压力分布测量系统和6900型压力传感器感应片(Tekscan公司,美国)。1.3生物力学测试1.3.1实验分组实验分3组:①完整椎间盘:Intact)组;②1/4椎间盘切除(1/4Discectomy,1/4 Dis)组;③1/2椎间盘切除(1/2 Discectomy,1/2 Dis)组。根据随机化原则,3例标本切除左侧椎间盘,4例切除右侧椎间盘。1.3.2模型制备游标卡尺测量椎间盘横径后用尖刀于1/4、1/2横径处垂直椎间盘切入,再上下终板平行切入,行1/4、1/2椎间盘切除。L2和L3椎体通过克氏针连接各放置4个红外线标志,应用Optotrak Certus叁维运动测量系统采集标志点的运动范围、中性区。用尖刀在L2-L3节段两侧的小关节囊上做长14mm切口,将约14mm×14mm大小感应片插入小关节间隙,记录双侧小关节压力。1.3.3生物力学测试采用脊柱试验机对标本施加7.5 N-m的屈伸(Flexion extension, FE)、侧弯(Lateral bending, LB)和轴向旋转(Axial rotation, AR)方向的纯力偶矩各3次,加载速度为1°/s,分析第3次加载循环时L2-L3节段运动范围、中性区和小关节压力。1.4 数据分析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处理不同组间数据,组间比较采用Bonfferoni检验,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同一组中左右两侧数据。检验水准a=0.05。[实验结果]实验过程中观察到,完整椎间盘状态下,轴向旋转时同侧小关节不受压力,而对侧小关节承受压力,且旋转至最大腰椎运动范围时压力最大,左、右侧小关节压力在左、右旋过程中交替上升;侧弯时对侧小关节几乎不受力,而同侧小关节承受压力,且侧弯至最大腰椎运动范围时压力最大;后伸时两侧小关节均受力,且后伸至最大腰椎运动范围时两侧小关节压力同时达到最大值;前屈时两侧小关节几乎不受力,故未分析前屈方向小关节压力变化。完整椎间盘时侧弯、旋转方向的小关节两侧平均压力分别为15.45 N、60.94 N,左右两侧无差异(P>0.05),但后伸方向非切除侧小关节压力(13.73 N)大于切除侧(7.81N)(P=0.020)。随着腰椎间盘切除范围扩大,两侧小关节压力变化有差别。后伸方向,1/4椎间盘切除状态下非切除侧小关节压力显着性增大(P<0.05);侧弯方向,1/2椎间盘切除状态下的两侧小关节压力均有显着性增大(P<0.05),非切除侧小关节压力比1/4椎间盘切除状态也有显着性增大(P<0.05);轴向旋转方向,1/2椎间盘切除状态下仅切除侧小关节压力显着性增大(P<0.05)。完整椎间盘时,前屈、后伸、侧弯和轴向旋转方向腰椎运动范围分别为6.40°、3.37°、10.13°、3.96°,侧弯和轴向旋转的腰椎运动范围在左、右两侧无差异(P>0.05)。在1/4椎间盘切除、1/2椎间盘切除时,切除侧侧弯、轴向旋转与对侧腰椎运动范围均无差别(P>0.05)。随着椎间盘切除范围扩大,轴向旋转、侧弯方向腰椎运动范围也逐渐增大,1/4椎间盘切除、1/2椎间盘切除的腰椎运动范围均大于完整椎间盘(P<0.05),但前屈方向各组间腰椎运动范围无差别(P>0.05)。在屈伸方向,1/2椎间盘切除状态的中性区较完整椎间盘时显着性增加(P<0.05),1/4椎间盘切除状态的中性区和完整椎间盘时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种椎间盘切除状态时的中性区差异也无显着性(P>0.05);在侧弯方向,1/2椎间盘切除和1/4椎间盘切除状态都比完整椎间盘时的中性区显着增大(P<0.05),两种椎间盘切除状态时的中性区差异则无显着性(P>0.05);在旋转方向,1/2椎间盘切除比1/4椎间盘切除状态、完整椎间盘时的中性区都显着增大(P<0.05),1/4椎间盘切除状态的中性区和完整椎间盘时比较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腰椎间盘不对称切除导致腰椎在后伸、侧弯和轴向旋转方向稳定性下降和小关节压力不对称性增大,提示腰椎间盘不对称退变引起腰椎不稳和小关节压力增大可产生腰痛;2、摘除髓核或切开纤维环手术,应尽量多保留纤维环的完整性,以防止术后腰椎小关节压力显着增大和腰椎稳定性明显下降;3、椎间盘不对称损伤后,不对称性变化的小关节压力较对称性变化的运动范围能更好地反映脊柱损伤的不对称性,但随着椎间盘损伤范围扩大,小关节压力和运动范围都呈逐渐增大趋势,两者都能较好反映脊柱损伤的严重程度。(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6-05-23)
S.Hellinger[9](2016)在《内镜下椎管内小关节囊肿切除(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经皮内镜囊肿切除术治疗椎管内小关节囊肿的临床疗效及手术技巧。方法 7例采用经皮内镜治疗的椎管内小关节囊肿患者纳入本前瞻性研究。所有患者在术前均进行了6周以上的非手术治疗。根据囊肿形态不同,分别采用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囊肿切除术和椎板间入路囊肿切除术治疗。分析入组患者的住院表,每例均行MRI检查,部分患者行术后影像学检查。随访1年以上。结果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Mac Nab改良的疗效评定标准对患者术后疗效进行评估。经皮内镜切除小关节囊肿后进行囊肿形态观察。平均手术时间为53 min。无明显手术出血。依据Mac Nab标准,2例优,4例良,1例可。在良和可的病例中,术后放射性疼痛和跛行症状缓解较好,而部分患者仍残留腰痛。结论对于熟练的外科医生,经皮内镜手术是治疗椎管内小关节囊肿的一种较好选择。可以避免副损伤和术后不稳定的增加。经皮内镜可视系统为病理结构的切除和良好的椎管减压提供了条件。在行伴或不伴融合的椎板切除术之前应该首先考虑经皮内镜技术。(本文来源于《中国骨与关节杂志》期刊2016年05期)
刘祺[10](2015)在《小关节切除导致的颈椎间盘退变和骨质疏松对其影响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椎间盘退变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疾病,是造成肩颈痛和腰痛的主要病因,严重的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老龄化是椎间盘退变的一个重要因素,在60岁以上的人群中,有60-80%在影像学上出现骨赘、椎间隙狭窄。椎间盘退变作为一系列脊柱退行性变疾病的前提和病理基础,对脊柱疾病发生发展的研究至关重要。造成椎间盘退变的机制包括脊柱异常的生物力学、椎间盘组织细胞的改变以及椎间盘细胞外基质的异常。脊柱的稳定性与椎间盘受到异常机械负荷密切相关,是造成椎间盘退变的因素之一。稳定脊柱的结构分为被动稳定子系统和主动稳定子系统,被动稳定子系统包括椎体、椎间盘以及韧带,而主动稳定子系统包括脊柱的周围肌肉。骨质疏松也是一种年龄相关性疾病,尤其是绝经后的女性最为明显。骨质疏松是由于骨基质和骨矿物质的丢失而引起的骨组织微结构退变的疾病。在绝经后的女性人群中,雌激素缺乏引起骨组织微结构的改变可能是造成骨质疏松的一个重要因素。脊柱退行性变与骨质疏松都是年龄相关的疾患,都会导致生活质量下降,增加伤残率和死亡率,两者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临床上常见患者同时罹患这两种疾病,而这两者之间相互作用仍不确定。为了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本课题组前期制备了颈背部肌肉切除造成脊柱动静力失衡的大鼠颈椎间盘退变的动物模型,观察到典型的椎间盘退变,并同时制备了骨质疏松复合椎间盘退变的复合模型,观察到骨质疏松可能通过影响软骨终板来加重椎间盘退变。该模型通过切除主动稳定脊柱的肌肉来造成椎间盘退变,观察到典型的退变的现象。但是,动静力失衡模型会造成颈椎长节段的退变且节段位置与临床不同,无法模拟临床上常见节段退变。切除颈背部肌肉破坏主动稳定脊柱系统能造成颈椎间盘退变,是否破坏脊柱被动的稳定系统也能造成椎间盘退变呢?因此,本研究切除颈椎小关节,破坏颈椎被动稳定结构来观察是否同样能够造成椎间盘退变,同时观察在复合骨质疏松的情况下,能否加重椎间盘退变,并进一步对椎间盘组织生物化学方面指标进行研究。最后,本研究通过补充雌激素来验证骨质疏松对椎间盘退变的影响是否由雌激素缺乏引起。研究目的1.建立双侧小关节切除的大鼠颈椎间盘退变模型,对切除节段软骨终板的形态、椎体骨小梁的微结构、椎间盘组织学及生物化学指标进行评价;2.探讨在骨质疏松情况下双侧小关节切除节段椎间盘退变的进程。研究方法1.双侧小关节切除大鼠颈椎间盘退变模型的建立。选取28只3月龄的雌性SD大鼠,体重230±20g,将动物随机分为模型组(16只)和对照组(12只),分笼饲养。模型组切除C4/5和C5/6双侧关节突,肌肉不予切除。对照组仅切开皮肤,暴露关节突后直接缝合。于术后12、24周两个时间点分别获取大鼠颈5/6节段和颈4/5椎间盘组织。对C5/6节段进行显微CT扫描、番红O固绿染色。对C4/5椎间盘组织内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情况行RT-PCR检测。测量C5/6椎间高度,并计算该节段上、下软骨终板的磨损面积,并对C5/6椎间盘组织进行退变程度评分。测定C4/5椎间盘组织中蛋白聚糖(Aggrecan)、Ⅱ型胶原(Col2 α 1)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MP)3表达水平。2.建立椎间盘退变复合骨质疏松的动物模型,探讨在骨质疏松情况下椎间盘退变的进程。另外选取44只3月龄的雌性SD大鼠,分为3组,加上前面2组实验动物共分为5组:对照组(12只)、单纯骨质疏松组(12只)、单纯退变组(16只)、骨质疏松复合退变组(16只)和复合组雌激素补充组(16只),以研究骨质疏松对椎间盘退变的影响。通过切除颈4/5和颈5/6双侧小关节制备椎间盘退变模型。通过切除双侧卵巢来制备骨质疏松模型。结合椎间盘退变和骨质疏松模型制备复合组。雌激素补充组则是在复合组的基础上,通过皮下注射雌二醇来补充雌激素。分别于术后12和24周两个时间点获取大鼠颈5/6节段和颈4/5椎间盘组织。显微CT扫描方法同上。对C5/6节段,行石蜡包埋切片,番红O快绿染色及Aggrecan、Col2 a 1和MMP-3免疫组化染色。对C4/5椎间盘组织行Aggrecan、 Col2 a 1和MMP-3的PCR检测。研究结果1.小关节切除后颈椎间盘的退变。1.1椎间高度、软骨终板和骨微结构的改变在12周时,双侧小关节切除后椎间高度的明显下降,较对照组降低0.4mm,而在24周时,高度下降更加显着,两者间差异为0.6mm。两个时间点间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12周时,双侧小关节切12周时除造成C5/6椎间盘上、下两个软骨终板明显的磨损,并且在24周更加严重,两者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2周时,模型组C5椎体骨体积分数(BV/TV)和骨小梁间隙(Tb.Sp)与对照组相比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而骨小梁的厚度(Tb.Th)和骨小梁数目(Tb.N)较对照组有上升趋势,但两者间无明显差异(P>0.05)。而在24周时,模型组BV/TV、Tb.Th、Tb.N和Tb.Sp较对照组均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双侧小关节切除在早期能够使切除节段椎体骨小梁的数目增加、骨小梁厚度变厚、骨小梁间隙变窄,增加了椎体的骨体积分数,而到了后期骨小梁变化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1.2椎间盘组织学观察及其退变评分在12周时,模型组椎间盘的软骨终板形态不规则、出现缺损及少许钙化,髓核细胞出现聚集、数量减少和纤维环排列紊乱;而24周时,模型组软骨终板出现明显的缺损和和钙化,髓核细胞数目显着减少、聚集,纤维化出现较多的裂隙和断裂。椎间盘退变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在12周时模型组和对照组的评分分别为7.1±1.3分和5.3±0.5分,而24周时分别为9.9±1.9分和6.2±1.2分,随着时间的延长其退变评分越高。1.3椎间盘组织RT-PCR检测在12周时,模型组C4/5椎间盘组织Aggrecan、Col2 a 1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仅为对照组的0.45倍和0.44倍。而模型组中MMP-3也出现上升趋势,但差异不显着(P>0.05),为对照组的1.23倍。而24周时,其各项退变指标较对照组均出现显着差异(P<0.05)。2.骨质疏松对椎间盘退变的影响。在12周时,单纯骨质疏松组和复合组C5椎体均出现明显的骨质疏松,即在卵巢切除的大鼠中,BV/TV、Tb.Th、Tb.N和Tb.Sp均有骨质疏松的表现,较未切除卵巢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在卵巢切除12周时,大鼠颈椎出现了骨质疏松。而在雌激素补充组中,BV/TV、Tb.Th、Tb.N和Tb.Sp的变化较单纯骨质疏松组及复合组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与对照组和单纯退变组差异不显着(P>0.05),说明大鼠双侧卵巢切除后补充17-β雌二醇能有效的缓解卵巢切除导致的骨质疏松。2.1软骨终板形态和椎间高度的改变单纯退变组、复合组和雌激素补充组C5/6椎间盘上、下软骨终板均出现明显缺损,下终板主要以腹侧磨损为主,而上终板磨损区域出现在正中及四周,且其磨损面积随时间的延长加重,复合组的磨损率在不同时间点较单纯退变组均明显升高(P<0.05)。复合组与雌激素补充组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雌激素补充组与单纯退变组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在12周和24周两个时间点,单纯退变组、复合组和雌激素补充组在C5/6椎间高度上均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且随时间的延长下降更显着。而复合组与单纯退变组相比,其椎间高度下降更加显着(P<0.05),12周时两者分别为0.504±0.03mm和0.51±0.02mm,而24周是分别为0.45+0.02mm和0.47+0.02mm。复合组与雌激素补充组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但雌激素补充组与单纯退变组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2.2椎间盘组织学观察及其退变评分与单纯退变组相比,复合组在每个时间点上软骨终板形态、磨损情况及髓核和纤维环退变程度均较严重。雌激素补充组与单纯退变组变化不明显。从椎间盘退变评分来看,在12周时,复合组与单纯退变组之间差异不明显(P>0.05),两者评分分别为8.3±1.3分和7.1±113分,但与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24周时,复合组为11.6±1.9分,单纯退变组为9.9±1.9分,对照组为6.2±1.2分,两两间均出现明显差异(P<0.05),复合组退变评分明显升高。雌激素补充组与单纯退变组的趋势相似,两者间无显着性差异。2.3椎间盘组织免疫组织化学在12周时,髓核组织中,单纯退变组与复合组Aggrecan和C012 a 1的染色强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且与单纯退变组相比,复合组的染色强度更低;而MMP-3的染色强度在单纯退变组和复合组中明显强于对照组,复合组染色强度最高;雌激素补充组,Aggrecan、Col2 a 1和MMP-3的染色强度与单纯退变组相似。而在24周时,各项指标呈现相同的趋势,且差异更加明显。2.4椎间盘组织RT-PCR检测在12周时,Aggrecan的RT-PCR结果,单纯退变组仅为对照组的0.54,而复合组为对照组的0.35;在C0l2 β1的表达中,单纯退变组为对照组的0.26,复合组为对照组的0.11。单纯退变组和复合组均较对照组出现明显的降低,且复合组更显着。而MMP-3的表达在单纯退变组与复合组中则显着上升,且复合组的表达上升最显着,分别为对照组的1.23和1.96。在24周时,复合组Aggrecan和Co12α1表达较单纯退变组及对照组明显降低,而MMP-3的表达则显着升高;单纯退变组与对照组相比,Aggrecan和Col2 α 1表达明显下降,而MMP-3显着升高。雌激素补充组各项指标与单纯退变组具有相同趋势。结论1.大鼠颈椎双侧小关节的切除,能够导致切除节段椎间高度的下降、软骨终板的缺损、椎间盘形态性和分子生物学的改变,出现典型的椎间盘退变特征。2.建立了一种椎间盘退变复合骨质疏松的动物模型,并且在骨质疏松情况下,退变节段终板的损伤程度更加明显,椎间盘的退变程度也更加严重,说明骨质疏松能够加重椎间盘退变。(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5-03-20)
小关节切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构建颈椎单侧半椎板以及不同程度小关节切除的动物模型,分析单侧半椎板以及不同程度小关节切除对颈椎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将20只实验羊随机分为A、B、C、D 4组,每组5只。A组为空白对照组,B组实施C4-C6右侧半椎板切除术,C组实施C4-C6右侧半椎板+50%右侧C4-C5小关节切除术,D组实施C4-C6右侧半椎板+100%右侧C4-C5小关节切除术,各组常规饲养24周后处死并获得新鲜颈椎标本。比较术后24周生物力学改变:在脊柱叁维运动试验机上,模拟生理活动状态对A、B、C和D组颈椎标本进行生物力学测定,并比较颈椎活动度差异。结果:(1)术后24周颈椎总活动度:D组在屈伸下的活动度(60.2°±8.6°)显着大于A组(40.7°±6.4°)和B组(41.2°±13.1°); D组在侧弯状态下的活动度(81.5°±15.7°)显着大于A组(56.7°±12.2°)和B组(57.7°±12.8°); D组在旋转状态下的活动度(38.5°±17.5°)较A组(26.4°±9.9°)和B组(27.1°±10.9°)无明显增加; C组在屈伸状态的活动度(44.1°±11.7°)、侧弯状态下的活动度(73.6°±11.4°)及旋转状态下的活动度(31.3°±11.5°)较A组和B组无明显增加;(2)术后24周节段间活动度:D组在屈伸状态下的C4-C5活动度(20.3°±4.6°)显着大于A组(11.7°±3.4°)和B组(11.9°±2.1°),在侧弯状态下的C4-C5活动度(26.8°±3.5°)显着大于A组(15.2°±3.1°)和B组(16.2°±3.2°),在旋转状态下的C4-C5活动度(15.2°±3.5°)显着大于A组(6.6°±2.3°)和B组(7.1°±1.9°); C组在侧弯状态下的C4-C5活动度(21.2°±4.1°)显着大于A组和B组,在屈伸状态下的C4-C5活动度(15.7°±3.7°)及旋转状态下的C4-C5活动度(10.3°±3.1°)较A组和B组无明显增加。结论:单纯半椎板切除术不影响颈椎稳定性,半椎板合并50%同侧小关节切除不影响术后远期的颈椎稳定性,半椎板合并100%同侧小关节切除会明显降低术后远期在侧弯和屈伸下的颈椎稳定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小关节切除论文参考文献
[1].郑寅峰,郑建军.不同CT重建技术评估TF-PEF术后腰椎小关节面切除情况的价值[J].现代实用医学.2019
[2].吴超,王振宇,林国中,于涛,刘彬.单侧半椎板及不同程度小关节切除术对羊颈椎生物力学的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
[3].吴超,王振宇,林国中,于涛,荣起国.颈椎单侧半椎板及不同程度小关节切除术后生物力学变化的有限元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8
[4].陈天钢.雷洛昔芬对卵巢切除大鼠腰椎小关节骨质疏松性骨关节炎的影响[D].华北理工大学.2018
[5].孔庆福.鲑鱼降钙素对卵巢切除大鼠腰椎小关节骨质疏松性骨关节炎干预效果的研究[D].华北理工大学.2018
[6].王兆宁,郑立峰,陈岩,王宝,王可.L4-5单节段TLIF单侧或者双侧小关节突切除术后临床疗效及影像学参数的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7
[7].刘湘,黄志平,朱青安,周若舟,季伟.椎间盘不对称切除对小关节压力及腰椎稳定性的影响[J].医用生物力学.2016
[8].刘湘.椎间盘不对称切除对小关节压力及腰椎稳定性的影响[D].南方医科大学.2016
[9].S.Hellinger.内镜下椎管内小关节囊肿切除(英文)[J].中国骨与关节杂志.2016
[10].刘祺.小关节切除导致的颈椎间盘退变和骨质疏松对其影响的实验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