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均质稀薄燃烧论文_王志望,旷云龙,张华,杨林,李连豹

导读:本文包含了准均质稀薄燃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稀薄,汽油机,碳氢,热效率,高效,气门,发动机。

准均质稀薄燃烧论文文献综述

王志望,旷云龙,张华,杨林,李连豹[1](2019)在《高效汽油机均质稀薄燃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均质稀薄燃烧技术由于可大幅提高汽油机效率而成为发动机主要的发展方向之一,稀薄燃烧能够有效降低缸内燃烧温度,抑制爆震,从而允许点火角提前和增大压缩比。同时,减小发动机喷油加浓区域和降低冷却热损失,此外,还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发动机部分负荷的泵气损失功,以及有效降低NOx排放,但是随着过量空气系数的升高,缸内混合气体的燃烧变得更加困难,循环波动率增大,甚至会出现失火等现象,以及燃烧持续期加长,缸内温度下降,工质做功能力会下降。故需要匹配高效的点火系统,以获得稳定的燃烧,探索合适的过量空气系数范围是稀薄燃烧技术应用的关键。在此背景下,探索研究稀薄燃烧对于发动机油耗和NO_x排放的影响。应用高效点火系统,研究高效点火稀薄燃烧特性,以及稀燃情况下的燃烧、油耗和排放情况。试验验证发现,应用高效点火和稀薄燃烧技术之后,在2 416 r/min,BMEP 0.86 MPa,过量空气系数1.51时,获得最低有效燃油消耗率BSFC为203.85 g/(kW·h),发动机热效率约为41%,指示燃油消耗率193.41 g/(kW·h),指示热效率为43.3%。(本文来源于《小型内燃机与车辆技术》期刊2019年03期)

刘海亮,郇新[2](2014)在《汽油机均质稀薄燃烧与二次喷油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针对直喷式汽油机混合气燃烧的核心问题——均质稀薄燃烧与二次喷油展开研究,分别研究了均质稀薄燃烧与二次喷油的原理。(本文来源于《河北农机》期刊2014年10期)

许洪军[3](2004)在《选择还原催化器降低准均质稀薄燃烧汽油机氮氧化物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日益严峻的能源和环境问题是汽车工业发展所面临的严重挑战。稀薄燃烧因其良好的燃油经济性和排放特性,成为车用汽油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但稀燃条件下的富氧尾气使得传统叁效催化器对NOX转化效率降低,吸附还原型稀燃NOX催化器虽然有较高转化效率,但汽油中的高硫含量易使其中毒。鉴于此,本文进行了稀燃汽油机NOX排放碳氢选择还原(HC—SCR)催化方法的实验研究。在动量计式稳流气道试验台上测量了试验用四缸、16气门产品汽油机的进气流动,并采用Ricardo方法进行了评价。实验证明该汽油机具有较强的滚流性能,为实现稀薄燃烧提供了可能。基于虚拟仪器技术,本文提出了将虚拟仪器和发动机电控系统相结合的新思路,开发构建了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准均质稀薄燃烧电控系统,成功实现了准均质稀薄燃烧,稀燃极限达22.5,并为进行选择还原净化稀燃汽油机NOx后处理提供了虚拟仪器催化实验平台。采用原位合成技术制备了分子筛/堇青石整体式稀燃催化剂,并应用XRD、SEM和ICP等方法进行了表征。在进行配气实验的同时,在发动机台架上实验研究了Cu-ZSM5、Cu-Pd-ZSM5、Cu-Rh-ZSM5和Cu-Ir-ZSM5/堇青石整体式分子筛对稀燃汽油机NOx排放的催化特性。实验结果证明,Cu-ZSM5单金属分子筛催化器活性较低,但催化温度特性好,适于作为多金属离子交换的分子筛载体。首次发现钯、铑/堇青石整体式分子筛催化剂组合试样在稀燃温度范围内,NOX的转化效率总体呈现持续稳定趋势,转化率为45%左右。NOX转化温度特性曲线表明:组合实验产生了分段催化的效果,通过将不同活性温度范围的催化剂组合使用,扩大了催化剂起活温度和活性温度窗口。Cu-Ir-ZSM5分子筛小试样催化结果显示,CO参与了NOX的选择还原反应,甚至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发动机台架实验结果还证明,催化剂抗硫中毒、抗高温以及抗水蒸气能力较强。根据发动机尾气催化的实际需要,采用经工业放大的整体式分子筛催化剂大试样(?82×125mm),并结合叁效催化器对稀燃NOX后处理进行研究。稀燃典型工况下,Cu-Ir-ZSM5在空速比为50,000/h时,NOX转化效率最高可达41.6%;同样空速情况下,接有叁效催化器时,NOX转化效率在3650C左右时达到最大值51%。在空速比为18,000/h时,最大NOX转化率为71.6%。超过国家“863”立项指南上对NOx选择还原催化转化效率为60%的要求。(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04-12-01)

王莉[4](2003)在《准均质稀薄燃烧发动机的建模与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汽油机采用电控技术已经成为节能和控制排气污染的必不可少的技术手段。准均质稀混合气燃烧新技术可以充分发挥稀薄燃烧的优势,有利于降低发动机的油耗和排放,但是对发动机控制系统的要求更高。本文针对稀薄燃烧发动机的特点,提出了一个准均质稀薄燃烧发动机模型。该模型以平均值模型为基础,包括进气回路子模型、燃油回路子模型和动力输出子模型叁部分,为准均质稀薄燃烧发动机的空燃比控制方案和采用浓-稀转换的方式进行稀薄燃烧发动机排气后处理的控制方案提供了依据。为了满足稀薄燃烧发动机对空燃比控制的特殊要求,本文将滑模变结构控制和神经网络理论应用于稀薄燃烧发动机的空燃比控制,提出了滑模-神经网络稀薄燃烧发动机空燃比控制策略。采用以反馈为主的滑模变结构方法控制“准稳态”的空燃比,其变结构控制器的设计采用本文所提出的模糊趋近律方法,采用神经网络构造进气量观测器和瞬态燃油补偿。本文提出了一个稀薄燃烧发动机综合控制方案以降低准均质稀薄燃烧发动机排放。该方案针对NOx 吸附催化转化器的工作原理及其对控制系统的特殊要求,采用滑模-神经网络策略控制喷油脉宽、基于稀薄燃烧发动机模型的转换MAP 图加自学习的方式控制节气门开度、以及基于最优扭矩的爆震闭环控制方式控制点火提前角。试验证明该方案可以达到将转速和扭矩的波动控制在较小范围内的目的,学习控制在一定的转换过程之后进一步降低了转速和扭矩的波动,优化了发动机的浓稀转换过程。针对发动机控制试验的要求,自行设计硬件和软件,研制开发了一套功能完善的稀薄燃烧发动机电控开发系统,并以此为平台,在丰田8A 发动机上进行了稀薄燃烧发动机空燃比控制试验和NOx 排放综合控制试验。试验表明采用滑模-神经网络策略对稀薄燃烧发动机空燃比进行控制可以将过渡过程的空燃比超调降低到0.2 个空燃比单位,标定加迭代学习的控制方案控制NOx 吸附-还原催化转化器的浓稀转换过程是切实可行的方案。所开发的电控系统工作稳定可靠,完全满足本课题的应用要求。(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03-10-01)

准均质稀薄燃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针对直喷式汽油机混合气燃烧的核心问题——均质稀薄燃烧与二次喷油展开研究,分别研究了均质稀薄燃烧与二次喷油的原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准均质稀薄燃烧论文参考文献

[1].王志望,旷云龙,张华,杨林,李连豹.高效汽油机均质稀薄燃烧试验研究[J].小型内燃机与车辆技术.2019

[2].刘海亮,郇新.汽油机均质稀薄燃烧与二次喷油研究[J].河北农机.2014

[3].许洪军.选择还原催化器降低准均质稀薄燃烧汽油机氮氧化物实验研究[D].天津大学.2004

[4].王莉.准均质稀薄燃烧发动机的建模与控制[D].天津大学.2003

论文知识图

负荷特性比较双路节气门气流模型试验系统总体布置示意图选择还原与吸附还原催化转化器有硫时...二次燃油喷射方式实施方案二次喷油方式图例

标签:;  ;  ;  ;  ;  ;  ;  

准均质稀薄燃烧论文_王志望,旷云龙,张华,杨林,李连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