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耕人为土论文_章明奎,邱志腾,杨良觎

导读:本文包含了水耕人为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地形,土壤,土壤学,发生,环境,系统,贵州。

水耕人为土论文文献综述

章明奎,邱志腾,杨良觎[1](2019)在《成陆时间和沉积环境对宁绍平原水耕人为土形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低平原地区水耕人为土分布的空间规律,以宁绍平原为例,探讨了成陆时间和沉积环境对水耕人为土性状与剖面发育的影响。田间调查表明,宁绍平原因成陆时间和成因的差异可被划分为近代浅海沉积区、低洼湖沼沉积区、古水陆相沉积区和古滨岸河湖沉积区等4种沉积环境,相应地分布的水耕人为土类型及性状有较大的差别。近代浅海沉积区主要分布普通简育水耕人为土,其性状变化与海涂围垦时间有关。低洼湖沼沉积区主要分布普通潜育水耕人为土或底潜简育水耕人为土,其性状的差异主要与距古湖沼中心距离有关。古水陆相沉积区主要分布普通铁聚水耕人为土,局部区域因上层滞水可形成铁聚潜育水耕人为土。古滨岸河湖沉积区的土壤类型主要为普通铁聚水耕人为土或普通简育水耕人为土。研究认为,通过沉积环境的识别有助于低平原地区水耕人为土类型的鉴定。(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33期)

章明奎,杨良觎,邱志腾[2](2019)在《地形对水耕人为土类型及其诊断特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构建地形景观与水耕人为土土类及相关诊断层、诊断特性的关系,笔者以浙江省为研究案例,观察了254个水耕人为土的剖面特征。结果表明,铁聚水耕人为土出现的典型地貌有河谷平原、水网平原高地、洪积扇、丘陵坡岗地、滨海平原与水网平原的交接区域;潜育水耕人为土出现的典型地貌有水网平原的洼地、洋心田、河谷平原与丘陵过渡区和山垄;铁渗水耕人为土出现的典型地貌丘陵缓坡、河漫滩高地。铁聚层的层位和厚度在空间上较为稳定,而潜育特征和铁渗层的深度和厚度在空间上可有较大的变化。研究认为,地形条件是影响水耕人为土土类分异的主要因素,对水耕人为土中铁聚层、铁渗层和潜育特征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农学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章明奎,邱志腾,杨良觎[3](2019)在《现代水耕人为土形成年代探讨——以浙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浙江省为例,基于地形特征及其形成、人口演变与土地开发、水利建设与农业技术发展等的历史变化分析,探讨了现代水耕人为土形成的年代。分析认为,虽然研究区水稻种植已有7 000 a左右的历史,但规模化水稻种植的历史基本上在2 000 a内。先秦以前,农业技术发展水平较低,难以形成大规模的稻田土壤水旱交替的环境,植稻土壤缺少现代水耕人为土的诊断特征。唐宋、明清和20世纪50—70年代是研究区水耕人为土形成的3个主要时期,水耕人为土面积迅速扩大。洪积扇和河谷平原地区可能是研究区内最早形成现代水耕人为土的主要区域。不同地貌区间大面积的水耕人为土的形成时间顺序大致为水网平原、河谷平原早于滨海平原早于丘陵山地。研究认为,稻作环境改善是现代水耕人为土形成的前提,农作技术发展和人口增加是水耕人为土面积扩大的主要动力。(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章明奎,邱志腾,杨良觎[4](2019)在《历史时期宁绍平原稻作环境与现代水耕人为土的形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分析宁绍平原形成、水利建设、人口变化及古代粮食种植业与农业技术发展等的历史,探讨了该平原水耕人为土形成过程。分析认为,宁绍平原地区水稻种植虽然已有7000 a以上的历史,但现代水耕人为土大约起于西汉之后,形成时间不足2000 a,在唐宋、明清和20世纪50~70年代有较快速的发展;水耕人为土形成大概可划分为5个时期。最早的水稻种植区为平原与丘陵山地过渡区的洪积扇上,水网平原区大规模水稻种植主要在唐宋之后,多数成土时间约1000 a左右;滨海平原区种植水稻时间较短,多数在500 a之内。研究认为,水分环境改善、农作技术发展和人口增加是宁绍平原水耕人为土形成、发展和演变的主要动力。(本文来源于《土壤通报》期刊2019年01期)

余展,张杨珠,张亮,盛浩,周清[5](2018)在《水耕人为土的发生学特性与系统分类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水耕人为土对农业生产与生态调控具有重要作用,其发生特性与分类较自然土壤更为复杂,历来是农业土壤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对象。在综述中国水耕人为土的主要发生特性及其系统分类的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对未来水耕人为土的研究予以了展望,以期深入了解认识中国目前水耕人为土壤的发生学特性与分类的研究现状,并为水稻种植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必要的理论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土壤通报》期刊2018年06期)

邱志腾,杨良觎,章明奎[6](2018)在《浙江省水耕人为土的主要类型及分布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定量化分类是国内外土壤分类的发展趋势。本文应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方法研究浙江省水耕人为土的分类、分布及其与成土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全省水耕人为土可分为潜育水耕人为土、铁渗水耕人为土、铁聚水耕人为土和简育水耕人为土等4个土类,包括铁聚潜育水耕人为土、普通潜育水耕人为土、底潜铁渗水耕人为土、普通铁渗水耕人为土、底潜铁聚水耕人为土、漂白铁聚水耕人为土、普通铁聚水耕人为土、弱盐简育水耕人为土、漂白简育水耕人为土和普通简育水耕人为土等10个亚类。出现的诊断层有"水耕表层""铁渗淋亚层""(铁聚)水耕氧化还原层""漂白层",鉴出的诊断特性有"潜育特征""盐积现象"。地形条件是影响水耕人为土土类分异的主要因素。浙江省水耕人为土主要属于铁聚水耕人为土和简育水耕人为土。(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11期)

韩光中,谢贤健,李山泉[7](2019)在《南方丘陵区不同母质水耕人为土发育速率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如何度量水耕人为土的发育程度和发育速率是土壤发生学的一个难题。选择南方丘陵区3种常见母质(紫色砂页岩类坡积物PS、第四纪红黏土RC和红砂岩类坡积物RS)发育的水耕人为土时间序列作为研究对象,尝试利用属性距离和土壤发育指数来表征水耕人为土的发育程度,揭示母质对水耕人为土发育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水耕人为土剖面形态特征经定量后和属性距离一样能够表征水耕人为土发育的时间趋势,在指示水耕人为土的发育程度和估算发育速率上有重要意义。有机碳(SOC)、pH、黏粒含量和磁化率(MS)在计算发生层距离(HD)中贡献很大,而土壤颜色和湿结持性在计算发生层指数(HI)中起着重要作用。RC母质的土壤,土层较厚,颜色红,黏粒含量较高,保肥和保水状况好,土粒的黏结性和可塑性较好,SOC容易累积,发育速率最快。PS母质的土壤,土层较厚,细颗粒(黏粒+细粉粒,<0.01mm)含量高,保肥和保水状况好,土粒有一定的黏结性和可塑性,SOC容易累积,发育速率次之。RS母质的土壤,黏粒和细颗粒含量均很低,土层薄,保肥和保水状况以及黏结性和可塑性差,SOC很难累积,发育速率最慢。母质对水耕人为土发育过程的影响可以通过影响其发育速率表现出来。研究同时显示,水耕人为土平均发育速率远较自然土壤快,并在人为培育下快速定向发育。但随着种稻年限的增加,水耕人为土的发育速率普遍下降,水耕人为土发育速率和成土年龄的关系大致符合对数关系。这种定量方法可以提高对水耕人为土形成过程的理解并能实现不同地区水耕人为发育速率的定量比较,有较好的使用前景。但此方法仍处于试验探讨阶段,有待更多的研究来验证和改进。(本文来源于《土壤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宋佳龄,盛浩,张亮,张凤,周清[8](2018)在《湘东地区水耕人为土的碳氮磷化学计量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水耕人为土碳氮磷的元素组成及其养分限制作用,通过调查湘东地区不同母质发育的水耕人为土,野外共挖掘39个样点的土壤剖面并采集不同发生层的土壤样品,研究区域尺度上母质、土类和发生层对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和全磷(T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结果表明,水耕人为土耕作层SOC、TN (二级水平)和TP (一级水平)含量丰富。虽然SOC与TN的相关性显着,但SOC与TP、TN与TP却无显着相关性,水耕人为土中也没有存在稳定的C∶N∶P。C∶N剖面加权平均值的范围介于6. 30~31. 38 (均值为11. 22),C∶P介于1. 91~29. 79 (均值为11. 62),N∶P介于0. 12~2. 70 (均值为1. 05)。母质对水耕人为土的碳氮磷化学计量比无显着影响。潜育水耕人为土的C∶N、C∶P和N∶P均显着高于简育、铁聚水耕人为土,这显示出土类强烈地影响土壤碳氮磷的化学计量比。随着土壤剖面的加深,C∶N、C∶P和N∶P均显着降低,SOC降幅远高于TN和TP,底土中氮、磷的限制作用减弱。本研究表明,水耕人为土氮磷的限制作用可能与母质无关,但受到土类和土壤发生层的强烈影响。(本文来源于《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杨良觎,邱志腾,章明奎[9](2018)在《潜育水耕人为土成土环境研究——以浙江省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成土环境对潜育水耕人为土形成及其空间分布的影响,构建地形景观与潜育水耕人为土分布的关系,调查了浙江省水网平原、滨海平原、河谷平原和山丘谷地等地貌区潜育水耕人为土的特征及其分布的微地形、成土母质和土地利用方式。结果表明,微地形可直接改变土壤水分状况,是影响潜育水耕人为土形成的最重要的成土因素。潜育水耕人为土主要分布在水网平原、滨海平原、河谷平原及山丘谷地的低洼区域,其成土母质主要为湖沼相、河流沉积物、海相沉积物及岩石风化物的再积物,具较高的有机质含量,质地主要为粘壤至粘土,多显酸性和中性。潜育水耕人为土分布区的地下水位多在30~55cm。水网平原区内潜育水耕人为土的潜育特征土层厚度明显大于其它地貌区。长期种植茭白、莲藕、菱、席草或发展稻田养鱼,可促使其它类型的水耕人为土向潜育水耕人为土转变。(本文来源于《安徽农学通报》期刊2018年13期)

姚玉才,邱志腾,杨良觎,章明奎[10](2018)在《贵州省典型水耕人为土的发生学性状与系统分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贵州省第二次土壤普查获取的水稻土(水耕人为土)土种典型剖面信息,结合成土要素综合分析,选取了18个代表性水耕人为土样点,通过田间调查与室内测定分析,分析了其发生学性状,确定了其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高级单元类型,并讨论了其地理发生分类类型与系统分类类型之间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土壤质地以黏土和壤土为主,剖面分化较为明显,多数呈中性和酸性,全铁、全锰含量呈现从表层向底土增加的趋势,锰的游离度大于铁,二者的垂直分布较为相似,表现出明显的淀积特点,但锰的活化迁移比铁更加活跃。18个样点的土壤在地理发生分类分别隶属淹育、潴育、渗育和漂洗4个亚类,在系统分类中则分别隶属漂白铁渗、普通铁聚、复钙简育、普通简育和漂白简育5个亚类,地理发生分类与系统分类类型之间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但也存在着优势的对比关系。(本文来源于《土壤通报》期刊2018年02期)

水耕人为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构建地形景观与水耕人为土土类及相关诊断层、诊断特性的关系,笔者以浙江省为研究案例,观察了254个水耕人为土的剖面特征。结果表明,铁聚水耕人为土出现的典型地貌有河谷平原、水网平原高地、洪积扇、丘陵坡岗地、滨海平原与水网平原的交接区域;潜育水耕人为土出现的典型地貌有水网平原的洼地、洋心田、河谷平原与丘陵过渡区和山垄;铁渗水耕人为土出现的典型地貌丘陵缓坡、河漫滩高地。铁聚层的层位和厚度在空间上较为稳定,而潜育特征和铁渗层的深度和厚度在空间上可有较大的变化。研究认为,地形条件是影响水耕人为土土类分异的主要因素,对水耕人为土中铁聚层、铁渗层和潜育特征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水耕人为土论文参考文献

[1].章明奎,邱志腾,杨良觎.成陆时间和沉积环境对宁绍平原水耕人为土形成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9

[2].章明奎,杨良觎,邱志腾.地形对水耕人为土类型及其诊断特征的影响[J].农学学报.2019

[3].章明奎,邱志腾,杨良觎.现代水耕人为土形成年代探讨——以浙江为例[J].浙江农业学报.2019

[4].章明奎,邱志腾,杨良觎.历史时期宁绍平原稻作环境与现代水耕人为土的形成[J].土壤通报.2019

[5].余展,张杨珠,张亮,盛浩,周清.水耕人为土的发生学特性与系统分类研究进展[J].土壤通报.2018

[6].邱志腾,杨良觎,章明奎.浙江省水耕人为土的主要类型及分布规律[J].浙江农业科学.2018

[7].韩光中,谢贤健,李山泉.南方丘陵区不同母质水耕人为土发育速率的比较[J].土壤学报.2019

[8].宋佳龄,盛浩,张亮,张凤,周清.湘东地区水耕人为土的碳氮磷化学计量学特征[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18

[9].杨良觎,邱志腾,章明奎.潜育水耕人为土成土环境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2018

[10].姚玉才,邱志腾,杨良觎,章明奎.贵州省典型水耕人为土的发生学性状与系统分类研究[J].土壤通报.2018

论文知识图

不同年代水耕人为土(a)和肥熟旱耕...水耕人为土剖面的粘化特征古老水耕人为土(a)和深厚的城市土...水耕人为土(a)和人为新成土(城市...一1张家港市土壤类型分布图不同母质水耕人为土时间序列属性...

标签:;  ;  ;  ;  ;  ;  ;  

水耕人为土论文_章明奎,邱志腾,杨良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