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蕊发育论文-王海霞,陶莹芳,丁雨龙

雄蕊发育论文-王海霞,陶莹芳,丁雨龙

导读:本文包含了雄蕊发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花生,花器官发生,雄蕊发育,组织观察

雄蕊发育论文文献综述

王海霞,陶莹芳,丁雨龙[1](2019)在《花生花器官形态建成及异型雄蕊发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观察了四个花生栽培品种和一个异源四倍体野生种的花器官形态建成以及异型雄蕊的发育过程,以期为解释花生花发育相关基因的时空表达和花生育种提供形态解剖学依据。试验以花生普通型弗罗蔓生(Arachis hypogaea var. hypogaea 'Florunner')、龙生型永城小麻壳(A.hypogaea var. hirsuta 'Yong-cheng Xiaomake')、多粒型四粒红(A. hypogaea var. fastigiata 'Silihong')、珍珠豆型白沙1016(A. hypogaea var. vulgaris 'Baisha1016')和异源四倍体野生种A. monticola不同发育时期的花芽为材料,利用扫描电镜、光学显微镜对花生花器官模式形态建成、雄蕊发育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花两侧对称,常见花器官融合。花器官起始顺序为萼片—雄蕊、心皮—花瓣,共同原基的出现打乱了由外向内的器官起始顺序;对萼雄蕊早于对瓣雄蕊发育;旗瓣、翼瓣、龙骨瓣在花发育后期特化形成。五个品种花发育进程相同,对萼雄蕊、对瓣雄蕊环状相间排列,药室分布大致相同,仅退化雄蕊数量上有差别。退化雄蕊仅存花丝,无花药。雄蕊维管的大小与雄蕊发育程度正相关。(本文来源于《花生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李华威,王丽媛,孙鹏,索玉静,韩卫娟[2](2019)在《‘龙岩野柿1号’雄花和两性花雌雄蕊发育的细胞形态学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龙岩野柿子代群体中发现一株雄全同株个体‘龙岩野柿1号’,全株3朵合生聚伞形花序的中间1朵为两性花的概率大于80%,两侧分别为完全雄花。以‘龙岩野柿1号’的雄花和两性花为材料,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法对其雌、雄蕊发育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其两性花雌、雄蕊原基均发育正常,雄花雌蕊原基发育中无子房功能性组织产生;两性花发育早于雄花。雄花和两性花的花药4室,花药壁发育为双子叶型,由表皮、药室内壁、中层和腺质绒毡层组成;四分体为四面体型和对称型,减数分裂为同时型;成熟花粉为2–细胞型,3条萌发沟;单核靠边期存在少量畸形花粉粒和空花粉粒;不同药室及同一药室的小孢子发育存在不同步现象。两性花子房8室,中轴胎座,倒生胚珠,双珠被,薄珠心,单孢原细胞;大孢子四分体直线排列,功能大孢子位于合顶端,蓼型胚囊。(本文来源于《园艺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王金耀,杨阳,宋红贤,李森,邢国明[3](2018)在《大花耧斗菜雄蕊发育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利用常规石蜡切片技术,从显微水平上观察了大花耧斗菜低温春化后雄蕊原基分化及发育的过程,以掌握大花耧斗菜的生殖发育规律。结果表明,雄蕊原基的分化顺序为外部雄蕊原基先发育,而后依次内侧发生,即由外侧向内侧,为向心式分化;雄蕊的发育顺序是从顶端至下端,外侧雄蕊发育滞后于内侧雄蕊,即离心式发育;退化雄蕊的花丝维管束及薄壁细胞逐渐退化,最后只剩表皮细胞,致使花丝膜质化。(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09期)

戴冬洋,袁丽伟,盛云燕,郑群[4](2018)在《甜瓜雄性不育系不同发育时期雄蕊转录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分子水平探讨甜瓜雄性不育雄蕊发育不同时期差异表达基因与花粉败育的相关性,为探究甜瓜雄性不育发生机理提供依据。通过对甜瓜雄性不育系(Male sterile,MS)花蕾(直径为2和5 mm时期)雄蕊进行转录组测序,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并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荧光定量分析。共发现224个差异表达基因,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功能分析显示,全部基因均归属于生物合成、分子功能和细胞组分3大分支,其中与酶类相关的差异基因为9个,2个差异表达基因为羧酸酯酶同源基因,4个为碳水化合物相关酶类的表达基因,细胞信号传导相关表达基因和玉米素生物合成相关表达基因各1个;qRT-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验证表明,与碳水化合物相关酶类的表达基因和玉米素生物合成相关表达基因在雄性不育株2 mm花蕾雄蕊中的表达量均低于5 mm花蕾雄蕊中的表达量,与细胞信号传导相关表达基因在雄性不育株2 mm雄蕊中的表达量高于5 mm雄蕊中的表达量。雄性不育的发生与能量代谢相关基因表达量的上升和细胞信号传导相关表达基因表达量的减少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通报》期刊2018年08期)

李晶晶[5](2018)在《蜡梅雄蕊发育后期转录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蜡梅(Chimonanthus praecox L.)又名黄梅,隶属于蜡梅科(Calycanthaecae),蜡梅属(Chimonanthus Lindl.),为我国特有的传统名花,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花文化。蜡梅花开严冬,傲然于冰雪严寒之中,且香味沁人心脾;寓意忠实、独立、坚韧、创新,自古以来颇受我国文人雅士的喜爱,同时也涌现出许多赞颂蜡梅的诗篇。蜡梅的花为两性花,花朵结构由内而外分别为雌蕊、雄蕊、花被片和苞片。雄蕊从初花到衰老期,属于多雄蕊缓慢运动,逐渐向中心雌蕊靠近;花药由未开裂—开裂—衰老状态转变。这些转变对蜡梅的繁殖进化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在分子方面对蜡梅花发育、花香、花色和抗寒方面研究较多,对蜡梅雄蕊发育和运动方面研究较少;而激素,尤其是生长素,对植物花药的发育和细胞伸长方面有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对蜡梅雄蕊发育后期的四个时期即平卧期(An11),直立未散粉期(An12)、直立散粉期(An13),衰老期(An14)进行转录组测序,并结合石蜡切片观测和IAA处理以及相关基因表达量的测定,以初步探究蜡梅雄蕊后期发育的分子机制,为后续相关方面的研究奠定基础。获得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蜡梅雄蕊做石蜡切片进行观察,结果显示蜡梅花丝弯曲部分的远轴端细胞伸长,近轴端细胞大小基本不变。在An11时期远轴端的细胞明显小于近轴端的细胞;An12时期,两端细胞大小近似。An12时期远轴端细胞明显大于An11远轴端细胞。IAA免疫定位结果显示蜡梅雄蕊中的生长素主要分布在雄蕊花丝的维管束和药室内壁上,其他部位也有生长素的分布但量相对较少。由此可见,蜡梅雄蕊从An11向An12时期转变的过程中,远轴端花丝细胞逐渐变大,近轴端细胞大小基本不变,属于细胞不对称生长,这可能与促进细胞生长的生长素有关。2.采用RNA-seq技术对四个时期的雄蕊进行测序,分别得到55271946、49326090、54791199、57632908条原始序列。对组装出来的潜在转录本(Potential Transcript)和Unigene进行各项指标的统计得到237975条潜在转录本,176726条Unigene。并将基因与数据库Nr、Swiss-Prot、KEGG和COG进行序列比对、功能注释及代谢通路分析,得到蜡梅雄蕊转录组文库。3.通过对差异表达基因(DEGs;︱log2Ratio︱≥1,q≤0.05)进行分析,共筛选出16905条DEGs,An12_An11有4289个DEGs,其中2915个基因激活表达,1374个基因受到抑制;An13_An12共有6478个DEGs,其中2871个激活表达,3607个基因受到抑制;An14_An13共有2993个DEGs,其中1857个基因激活表达,1136个基因受到抑制。通过GO功能富集分析及KEGG富集分析得出这些DEGs主要参与细胞代谢、蛋白质翻译、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等生物学进程。4.在这些DEGs中,共筛选出45个与雄蕊运动和花药开裂相关的基因,如c46107-g1(AUX2))、c74989-g1(PIN)等,这些基因主要参与到木质素和生长素合成代谢途径中,从候选基因中随机挑选16个,并从数据库中随机挑选4个基因进行表达水平验证(qRT-PCR),实验结果与转录组中基因表达量的趋势相符。5.用100μmol/L的生长素处理蜡梅初开期的花朵(切枝处理),蒸馏水处理为对照,每隔一小时观测一次。结果得出蜡梅雄蕊在生长素处理后8h左右出现明显的表型变化,而对照组则稍迟。生长素处理结果表明处理组雄蕊比对照组先达到直立状态,并呈显着性差异(P=0.045)。说明生长素加速雄蕊的运动和花药的开裂。对处理后的雄蕊进行相关基因(如ABCBs)的表达量测定;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材料c71215-g1、c50946-g1等基因表达量显着升高,这些实验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蜡梅雄蕊运动的机理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张晓燕[6](2018)在《防己科(Menispermaceae)叁种植物雄蕊的形态结构与发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典型被子植物(angiosperms)的花由花萼、花冠、雄蕊群和雌蕊群4部分组成。雄蕊作为被子植物的雄性生殖器官是产生花粉的场所,对被子植物的繁殖具有重要的意义。被子植物的雄蕊在数目、长短、结合与分离、附属结构等特征上表现出丰富的多样性,有的甚至出现退化雄蕊,或者雄蕊转变为蜜腺叶。众多学者认为雄性生殖器官形态结构的变化可能对提高传粉和散粉效率具有重要的演化意义。防己科(Menispermaceae)隶属于毛茛目(Ranunculales),花单性且雌雄异株,花器官数目多为3基数。其中,雄蕊在形态和结构上出现了分化,有些类群(如风龙属Sinomenium等)雄蕊多为3基数且离生,在雌花中具有退化雄蕊;而另一些类群则具有聚药雄蕊(如千金藤属Stephania等),且花丝和花药均合生。该科不同类型的雄蕊其发育分化特征如何?本研究采用石蜡切片法、半薄切片法、扫描电镜法及透明法对风龙(Sinomeniumacutum)、千金藤(Stephaniajaponica)及轮环藤(Cyclea racemosa)雄蕊的形态发育、花药壁的形成、小孢子的发生及雄配子体的发育进行了详尽的研究。结果如下:雄蕊的发育:风龙雄花中,9枚离生雄蕊分3轮(3+3+3)轮状发生;风龙雌花中6枚退化雄蕊原基分两轮发生,每轮3枚,发育早期退化雄蕊原基与雄花中正常的雄蕊原基形态相似,发育后期退化雄蕊扁平且不开裂。千金藤聚药雄蕊的发生是由早期花原基剩余部分直接膨大形成的,其中,千金藤聚药雄蕊由3或4个雄蕊聚合而成,轮环藤聚药雄蕊由2个雄蕊聚合而成。花药壁的发育:叁种植物雄蕊花药壁的发育均属于基本型,花药壁由约5-7层细胞组成。花粉成熟时期,花药壁多为2层,即表皮和药室内壁,轮环藤花粉成熟时期有明显的中层残存。其中,风龙和千金藤具有1到2层绒毡层细胞,且均来源于绒毡层细胞自身的不均等分裂;轮环藤绒毡层细胞为单层。风龙和千金藤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时期,绒毡层细胞具2到3个细胞核;轮环藤具1到2个细胞核;风龙和轮环藤绒毡层均属于腺质绒毡层,而千金藤属于变形绒毡层。药室内壁多为单层,仅风龙在花粉母细胞时期,药室内壁部分区域由于部分药室内壁细胞有丝分裂开始分化为两层。雄蕊小孢子发生和雄配子体的发育:叁种植物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细胞质分裂均属于同时型。形成的四分体均多数为正四面体型(约90%),少数为左右对称型(约10%);叁种植物成熟的花粉粒均为2-细胞型,成熟花粉粒极小约11μm-14μm。风龙和轮环藤花粉为叁沟型,千金藤的花粉具萌发孔,风龙花粉表面雕纹为穿孔状,而千金藤与轮环藤花粉表面雕饰为网状。风龙退化雄蕊在次生造孢时期开始退化,退化雄蕊退化阶段较毛茛目其他类群(木通科)较早。从花药壁发育特征来看,防己科和小檗科以及罂粟科比较相似,科内小孢子发生及发育特征与目内多数类群相近,为进一步探讨毛茛目的雄蕊发育及演化提供证据。(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孙少坤[7](2017)在《‘无粉白’百合雄蕊发育转录组和表达谱的分析及再生体系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百合是观赏上重要的鲜切花之一,在世界范围内的花卉市场上占有重要的份额。但是百合花粉量大,百合花药硕大,敞开的花型使得百合花粉极易受到污染,同时也不可避免的污染其他花药。且人工摘除又费时费力,因此,培育出雄性不育百合有较大的现实经济价值及潜在育种价值。本研究以花药退化型雄性不育百合新品种'无粉白'及其重组自交系中有花粉百合为研究对象,利用转录组和表达谱对不用品系不同发育时期的花药进行研究,整理组装拼接得到转录本和差异基因,并与生物数据库进行功能分析。同时利用百合不同部位做外植体,进行愈伤组织和不定芽的诱导,以及根系的诱导,建立离体快速繁殖体系。本试验的主要研究材料为正常有粉雄蕊按大、中、小及无粉品种'无粉白'雄蕊按大、中、小分六个样品,主要结果如下:1.构建了百合花粉不同发育时期雄蕊混合样品文库,进行转录组测序。对原始数据处理,整理得到206942序列重迭群(contig)进而得到98551条转录本(transcript)。从头拼接得到 37699 条 Unigene,对得到的 Unigene 与 GO、KEGG、eggNOG、SwissProt经过聚类分析完成功能注释。2.对有花药百合和花药退化型百合不同发育时期雄蕊进行表达谱分析,共得到69,436,802条reads,通过整体质量评估,显示各样品基因的表达模式符合mRNA不均一性、冗余性的特征。所有时期所有样品差异表达基因数量为5597,并且样品间的表达差异趋势不随表达量大小变化而明显变化。随机选出某一个表达量有差异的基因,进行荧光定量验证,比较表达谱和荧光定量PCR的结果反映表达谱数据的有效性,进而推测出差异基因的功能,为后续百合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依据。3.以珠芽和花器官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以鳞片为外植体诱导分化不定芽和诱导不定芽生根,建立百合再生体系。明确珠芽诱导添加2,4-D 1.mg·L~(-1) + KT O.1mg·L~(-1);花被愈伤诱导添加2,4-D 3.0 mg L~(-1)和KT0.5mg L~(-1);花丝愈伤组织诱导添加2,4-D3.0mg·L~(-1),和0.5mg·L~(-1)。鳞片不定芽诱导添加 6-BA2.Omg·L~(-1) 和 NAA0.2mg·L~(-1),1/2MS 添加 NAAO.1mg·L~(-1),IBAO.1 mg·L~(-1)生根质量好,移栽易成活。(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5)

朱英秀[8](2017)在《体外施加乙烯对拟南芥雄蕊发育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乙烯是一种被人们熟知且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小分子气体植物激素。对模式植物拟南芥的分子遗传研究已建立从信号感知到转录调控的乙烯信号转导模型。乙烯信号途径的有效激活对于植物响应生长和环境信号是必需的,但乙烯信号途径的持续过度激活对植物的生长、繁殖有明显的抑制和毒害作用。目前已经发现乙烯在植物发育过程中细胞程序性死亡方面,植物应对环境胁迫及单性花性别决定过程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乙烯调控植物育性的具体机制并不是非常清楚。为了探究乙烯对植物育性的调控机制,我们首先对拟南芥植株进行了体外乙烯施加实验。通过乙烯处理后植株表型观察,亚历山大染色以及半薄切片实验,我们发现外源乙烯施加抑制雄蕊花丝伸长,并且影响花药绒毡层和小孢子正常发育。乙烯处理后花药发育6-11期的花药绒毡层膨胀或缺失,小孢子母细胞(小孢子)降解。但是,我们发现对乙烯不敏感突变体ein2,ein3 eil1,ein3进行体外乙烯处理,没有出现乙烯处理野生型拟南芥所出现的不正常的表型。这一结果说明乙烯是通过目前公认的乙烯信号通路对拟南芥植株育性产生影响的。与此相吻合的是原位杂交实验结果显示:EIN3在花药发育的第6至8期的绒毡层及小孢子母细胞(小孢子)中均有表达,在第7期表达量最高。其次,ETR1和ERS1是重要的乙烯受体,缺失突变体etr1-7 ers1-2花药发育第7期绒毡层开始逐步出现降解状态,最终花粉呈现破碎状态,没有可育花粉,因此拟南芥花药尤其是绒毡层和小孢子母细胞(小孢子)正常发育需要乙烯精确调控。最后,转录分析表明:乙烯处理后绒毡层功能维持基因,花丝伸长基因及部分核酸酶编码基因转录水平都出现了明显的变化。我们通过ChIP和EMSA实验证实EIN3可以直接结合绒毡层功能维持基因TDF1。因此,我们的实验数据说明乙烯可能通过EIN3直接或间接调控以上几类基因的表达,进而对植物雄蕊发育进行精确地调控。(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7-06-01)

盛云燕,常薇,矫士琦,戴冬洋[9](2016)在《甜瓜雄性不育植株雄蕊发育结构及生理生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索甜瓜细胞核雄性不育系ms5花药败育发生的时期及不同时期雄花物质含量与雄性不育之间的关系,采用甜瓜雄性不育两用系不育株ms5及可育株mf5雄花为研究材料,分别开展花药发育结构的电镜观察,并且对各时期雄花生理生化特性进行物质含量的测定。电镜观察显示ms5花粉育性为0,mf5花粉活力高达98%以上;不育株与可育株花药在四分体时期出现明显差异,可育株花粉囊开裂,花粉粒溢出,而不育株花粉囊干瘪,无开裂迹象。不育株各个时期丙二醛含量均高于可育株(开花前期除外),不育株可溶性糖含量都低于同时期的可育株,不育株蛋白质含量及游离脯氨酸含量均在花药发育四分体时期出现转折变化,说明不育株花器官存在物质能量代谢降低现象,物质元素的积累与甜瓜败育相关。(本文来源于《植物生理学报》期刊2016年07期)

闻金燕,张硕,高素萍,雷霆,罗良旭[10](2016)在《蓝花丹二型花雌、雄蕊发育进程及内源激素对花柱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二型花雌、雄蕊发育进程及内源激素对长、短花柱生长发育的影响,以蓝花丹(Plumbago auriculata Lam.)为材料,观察分析了长花柱(L型)、短花柱(S型)花朵内雌、雄蕊的发育特征,并分别检测了L、S型花柱中的内源激素水平。结果显示:蓝花丹雌、雄蕊发育进程基本符合逻辑斯蒂变化曲线,并可划分为5个时期,即T1初始发育期、T2转折期(一)、T3快速发育期、T4转折期(二)、T5平稳发育期;在整个发育进程中,L型花朵中雌蕊的生长速率始终高于雄蕊;S型花朵中雌蕊的生长速率在T3期由快转慢,导致T3~T5期雌蕊的生长速率始终低于雄蕊,从而形成了雌蕊低于雄蕊的短花柱特征。这说明花柱的分化是在二型花雌、雄蕊快速发育的T3期开始出现,并逐渐形成花柱异长植物最显着的花部形态特征。IAA、IPA和GA含量均在T1~T3期增加、T4~T5期降低,且在L型花柱中的含量始终高于S型,而ABA含量的变化趋势与这3种生长促进类激素相反,说明在蓝花丹花柱发育过程中,IAA、IPA和GA可能参与调控花柱的伸长生长,而ABA主要在发育后期促使花柱成熟。(本文来源于《植物科学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雄蕊发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龙岩野柿子代群体中发现一株雄全同株个体‘龙岩野柿1号’,全株3朵合生聚伞形花序的中间1朵为两性花的概率大于80%,两侧分别为完全雄花。以‘龙岩野柿1号’的雄花和两性花为材料,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法对其雌、雄蕊发育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其两性花雌、雄蕊原基均发育正常,雄花雌蕊原基发育中无子房功能性组织产生;两性花发育早于雄花。雄花和两性花的花药4室,花药壁发育为双子叶型,由表皮、药室内壁、中层和腺质绒毡层组成;四分体为四面体型和对称型,减数分裂为同时型;成熟花粉为2–细胞型,3条萌发沟;单核靠边期存在少量畸形花粉粒和空花粉粒;不同药室及同一药室的小孢子发育存在不同步现象。两性花子房8室,中轴胎座,倒生胚珠,双珠被,薄珠心,单孢原细胞;大孢子四分体直线排列,功能大孢子位于合顶端,蓼型胚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雄蕊发育论文参考文献

[1].王海霞,陶莹芳,丁雨龙.花生花器官形态建成及异型雄蕊发育研究[J].花生学报.2019

[2].李华威,王丽媛,孙鹏,索玉静,韩卫娟.‘龙岩野柿1号’雄花和两性花雌雄蕊发育的细胞形态学观察[J].园艺学报.2019

[3].王金耀,杨阳,宋红贤,李森,邢国明.大花耧斗菜雄蕊发育过程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2018

[4].戴冬洋,袁丽伟,盛云燕,郑群.甜瓜雄性不育系不同发育时期雄蕊转录组分析[J].生物技术通报.2018

[5].李晶晶.蜡梅雄蕊发育后期转录组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8

[6].张晓燕.防己科(Menispermaceae)叁种植物雄蕊的形态结构与发育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8

[7].孙少坤.‘无粉白’百合雄蕊发育转录组和表达谱的分析及再生体系的建立[D].沈阳农业大学.2017

[8].朱英秀.体外施加乙烯对拟南芥雄蕊发育的影响[D].上海师范大学.2017

[9].盛云燕,常薇,矫士琦,戴冬洋.甜瓜雄性不育植株雄蕊发育结构及生理生化特征[J].植物生理学报.2016

[10].闻金燕,张硕,高素萍,雷霆,罗良旭.蓝花丹二型花雌、雄蕊发育进程及内源激素对花柱生长的影响[J].植物科学学报.2016

标签:;  ;  ;  ;  

雄蕊发育论文-王海霞,陶莹芳,丁雨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