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身体流浪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流浪儿童,身体社会学,身体排斥,身体技术
身体流浪论文文献综述
王晓强[1](2019)在《身体社会学视角下流浪儿童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迄今为止,学界尚无从身体社会学视角研究流浪儿童的先例。从身体的角度重新审视该群体后发现,整个流浪生涯中他们的身体都处在被排斥、伤害和过度规训之下。因此,追求身体的平等、受保护、去污名化和解放理应成为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的题中之义。同时,流浪儿童也通过身体的出走、隐身、逃逸,身体技术的习得等方式进行着无言的抗争,体现着一定程度上的能动性。这一发现也有助于消解流浪儿童研究中存在的社会排斥视角和优势视角之间的冲突。因此,从身体社会学视角出发,不仅有助于挖掘以往未曾探究过的新议题,还可以为流浪儿童研究提供一种新的分析范式。(本文来源于《少年儿童研究》期刊2019年09期)
赵海潮[2](2017)在《赏析《流浪者之歌》——从身体语言和多模态话语媒介角度》一文中研究指出菩提树下的顿悟成就了《流浪者之歌》,它为诡异、拜金、暴力的上世纪80年代台湾社会大环境带去了一抹阳光,宁静却又温暖,抚化观者燥热的内心,为观者带来了一场"视觉朝圣"。《流浪者之歌》的身体语言汇聚了中西方的精髓。运用身体语言学和多模态话语媒介系统视角从形式层面和内容层面对这部舞剧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宋慧娟[3](2017)在《漂泊于都市的流浪者——从《身体上的国境线》论当代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失落》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力逐步渗透到文学研究领域,在这样的市场语境中,当代知识分子的生存境况遭遇严峻的挑战,精神堡垒也不断地蜕变与妥协。贺奕的《身体上的国境线》是以当代知识分子熟悉的环境作为考察对象和写作资源而创作的小说,是作为精神贵族的知识分子逐步向世俗解构自我的过程。(本文来源于《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1期)
姜肖[4](2015)在《身体的漂泊与精神的流浪——读《云梦泽》记》一文中研究指出《云梦泽》是一篇典型的"诗人游记",纪实、审美、哲思互为依傍,相得益彰。一方面,它是一篇行船的手记。"我"离开城市,漂泊于中国南部的庞大水系,观澜山河,描摹景致,体验水上人家的现实生存,记录见闻。另一方面,它也是一场精神的流浪。"我"乘桴浮于江河,与水同行,静思玄想,独白灵魂。在文明代差的历史语境下,灵魂自由的寻觅,往往同对"现代"的斥离同构。于是,离开"河岸",象征对现代文明丰沛物质积累、异化道德环境、直线前行速率的拒斥;寄身"江河",则获得返璞归真,回到原初的思维方(本文来源于《青春》期刊2015年03期)
张花[5](2010)在《叁餐不“流浪”才有好身体》一文中研究指出1989年5月20日,我国启动了“中国学生营养日”活动。同年成立的中国学生营养促进会将每年的5月20日确定为中国学生营养日,旨在广泛深入地宣传学生时期合理摄取营养的重要性,大力普及营养知识。那么,酒泉各校在读学生的营养状况如何?周刊带您一起去了解。$(本文来源于《酒泉日报》期刊2010-05-20)
黄轶,李玉杰[6](2009)在《身体·权力·知识·流浪——阎连科小说中耙耧山人改变困境的若干形式》一文中研究指出阎连科的耙耧世界,是典型的对于乡土中国的荒野想象;而生存主体为反抗生存困境,采取了诸种手段,包括肉身、权力、知识、流浪等,由于自身以及外在的种种因素,反抗不免归于失败。面对内中体现的人物的悲哀、无奈、奋起以及无路可走,作家传达的是情感的复杂。(本文来源于《平顶山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01期)
单晓英[7](2008)在《身体在旅行,爱情在流浪》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日,孙淼回到了南京,据她自己说,在外面玩了6年之后,这是她第一次回来。这几年来,她始终没有停止过背包生涯,身体从这个地方流浪到那个地方,心从这个男人流浪到那个男人。(本文来源于《新青年(珍情)》期刊2008年09期)
柳文文[8](2008)在《身体的流浪精神的追寻——重读《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一文中研究指出流浪汉小说是一种常见的文学表现形式。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美国流浪汉小说的经典代表作,它生动地描述了主人公哈克与逃跑黑奴吉姆在密西西比河上的流浪经历,以孩子的所见所闻来揭示一个客观真实的现实世界,强烈批判了种族主义制度。本文拟将其主题与流浪汉小说这一创作风格结合进行分析,为研究这部小说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本文来源于《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08年05期)
秦海英[9](2004)在《流浪的身体 安居的灵魂——《手机》中严守一分裂形象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全中国人情味儿最浓的年关时节,《手机》在人们头上炸响了。尽管影片和观众见面之前已做了些许提示,说不再延续以往冯氏贺岁片的老路子,但它一上映还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让许多人头皮发紧,脊背发麻。《手机》的爆炸又是无声的,如同大内高手的绝顶内功,虽摧得人五脏六腑地动山摇,可表面一点问题也看不出,只是隐隐地痛。你还得打起笑脸对人由衷地(本文来源于《电影文学》期刊2004年04期)
橙子[10](2003)在《我的灵魂和身体一起流浪》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这个漂泊的城市里,你的臂膀是我暂时休憩的港湾。(本文来源于《中国女性(中文海外版)》期刊2003年03期)
身体流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菩提树下的顿悟成就了《流浪者之歌》,它为诡异、拜金、暴力的上世纪80年代台湾社会大环境带去了一抹阳光,宁静却又温暖,抚化观者燥热的内心,为观者带来了一场"视觉朝圣"。《流浪者之歌》的身体语言汇聚了中西方的精髓。运用身体语言学和多模态话语媒介系统视角从形式层面和内容层面对这部舞剧进行了分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身体流浪论文参考文献
[1].王晓强.身体社会学视角下流浪儿童问题研究[J].少年儿童研究.2019
[2].赵海潮.赏析《流浪者之歌》——从身体语言和多模态话语媒介角度[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
[3].宋慧娟.漂泊于都市的流浪者——从《身体上的国境线》论当代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失落[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4].姜肖.身体的漂泊与精神的流浪——读《云梦泽》记[J].青春.2015
[5].张花.叁餐不“流浪”才有好身体[N].酒泉日报.2010
[6].黄轶,李玉杰.身体·权力·知识·流浪——阎连科小说中耙耧山人改变困境的若干形式[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9
[7].单晓英.身体在旅行,爱情在流浪[J].新青年(珍情).2008
[8].柳文文.身体的流浪精神的追寻——重读《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
[9].秦海英.流浪的身体安居的灵魂——《手机》中严守一分裂形象之分析[J].电影文学.2004
[10].橙子.我的灵魂和身体一起流浪[J].中国女性(中文海外版).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