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饮食健康护理教育,慢性浅表性胃炎,油茶
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论文文献综述
樊颖颖[1](2018)在《饮食健康护理教育对慢性浅表性胃炎(平坦糜烂型)嗜油茶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慢性浅表性胃炎(平坦糜烂型)嗜油茶患者进行饮食健康护理教育,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0月,到我院进行治疗的112例慢性浅表性胃炎(平坦糜烂型)嗜油茶患者。所有患者均采取药物治疗,进行健康教育,根据患者的遵医行为,将患者分为依从组(n=64)和不依从组(n=48)。结果依从组糜烂愈合率为98.44%,不依从组糜烂愈合率为70.83%,差异明显(P<0.05);依从组治疗满意度95.31%,不依从组满意度62.5%,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慢性浅表性胃炎(平坦糜烂型)嗜油茶患者治疗中应用饮食健康护理教育,能够提升治疗效果,且患者满意度更高。(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8年20期)
熊国卫[2](2017)在《加味柴胡疏肝散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临床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加味柴胡疏肝散对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的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5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柴胡疏肝散加减+奥美拉唑治疗,对照组予多潘立酮+奥美拉唑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周,治疗后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中医临床症状及胃镜下糜烂灶大小变化。结果在改善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胃镜表现上,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柴胡疏肝散加减对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有较好临床疗效。(本文来源于《中国处方药》期刊2017年10期)
吴建飞,滕劲松[3](2012)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46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是指不同病因引起胃黏膜表层上皮的慢性胃黏膜病变外,还伴有糜烂病灶。本病病程较长,部分患者迁延难愈。近年来,笔者采用自拟戊己泻心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46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本文来源于《浙江中医杂志》期刊2012年05期)
王冬梅[4](2010)在《慢性浅表性胃炎(平坦糜烂型)嗜油茶患者的饮食健康教育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对嗜油茶的平坦糜烂型慢性胃炎患者进行饮食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对来本院治疗且经胃镜检查确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平坦糜烂型)的嗜油茶患者进行饮食健康教育,根据依从情况分为依从组(91例),不依从组(59例),2月后行胃镜复查,观察比较依从组与不依从组的胃中糜烂愈合率。结果依从组的胃中糜烂愈合率高于不依从组(p<0.05)。结论对嗜油茶的慢性浅表性胃炎(平坦糜烂型)患者进行有效的饮食健康教育,可提高治愈率。(本文来源于《当代护士(专科版)》期刊2010年04期)
孙文正[5](2008)在《清热化湿方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脾胃湿热证的疗效观察与机理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清热化湿方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机理。方法: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将符合本研究标准的6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口服清热化湿方煎剂,对照组服用清胃止痛微丸,两组均连续治疗8周(1疗程),观察两组病例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胃镜、组织病理学疗效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治愈率分别为93.33%、43.33%,对照组总有效率、治愈率分别为76.67%、23.32%,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结论:清热化湿方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脾胃湿热证疗效确切,无不良反应,其机理可能与抗炎、抗氧化、抑杀Hp、促进胃肠运动及增强胃黏膜屏障功能有关。(本文来源于《山东中医药大学》期刊2008-04-10)
张声生,吴兵,牧童,陶琳,汪红兵[6](2007)在《96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中医证候分布与发病季节、幽门螺杆菌感染、黏膜糜烂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候分布与发病季节、幽门螺杆菌(HP)组染、胃黏膜糜烂的关系。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的调查方法,设计统一表格进行研究。结果慢性浅表性胃炎在春夏秋冬不同季节,各个证候出现的频率各不相同(P<0.05);而证候分布在HP组染和无HP组染及伴有或不伴有胃黏膜糜烂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候分布与发病季节关系密切;但证候分布与是否HP组染及是否伴有胃黏膜糜烂无明显关系。(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期刊2007年04期)
陈静,沈洪,蒋萌,邹建东,周晓虹[7](2006)在《清热化瘀法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慢性浅表性胃炎伴有糜烂为临床常见病,以胃黏膜糜烂、隆起为主要特征,可表现为上腹部灼热样疼痛或烧灼感、嗳气、泛酸或恶心呕吐等。对糜烂灶的修复为治疗上的难点。我们运用清热化瘀的方法,对临床常见的湿热瘀滞证进行前瞻性研究,以客观评价其临床疗效。1临床资料240(本文来源于《山东中医杂志》期刊2006年10期)
辛茜[8](2005)在《利胃胶囊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湿热瘀滞证)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消化系统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伴糜烂的患者临床上多以上腹痛、胃脘痞闷、嗳气、反酸、纳呆食少等症状为特征,病程长,迁延不愈,反复发作,病程日久可导致消化性溃疡、胃出血、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等病发生。中医经过长期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因此,深入研究中医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有效方剂,结合现代制药技术,开发出临床行之有效的新药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利胃胶囊主要由叁七、大黄、白矾和花蕊石等四味药组成,临床前药理研究结果显示该药对酒精诱发的大鼠胃粘膜损伤有保护作用,同时对胃粘膜急性渗出性炎症有治疗作用,体外胃粘膜培养实验结果显示其有抑制幽门螺杆菌生长的作用。本课题旨在前期实验研究的基础,观察利胃胶囊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湿热瘀滞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该药的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方法: 1.临床资料 全部病例均系2003年12月-2005年2月在湖北省中医院消化内科门诊和病房就诊的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湿热瘀滞证)患者,共计120例,采用随机、平行对照的方法,按1:1的比例,分为利胃胶囊治疗组和叁九胃泰胶囊对照组,每组60例,连续用药28天为一个疗程,用药结束后进行疗效评定。 2.治疗方法 治疗组:利胃胶囊,每次服4粒,每日3次,饭前开水冲服;叁九胃泰胶囊,每次服4粒,每日3次,饭前开水冲服。两组均连续用药4周。治疗过程中两组病例均不能使用类似试验药物作用的中药,但其他合并疾病所必须继续服用的药物,如降压药,降血糖药等仍继续服用。 3.疗效评定 主要症状体征于初诊首日,第7、14、21及第28天各观察记录1次,第42天随访记录1次;胃镜及病理检查、实验室各项疗效性检查项目治疗前后各作1次;并做统计学处理,比较两药的临床疗效。 4.安全性检验项目 在治疗前后即初诊首日和用药后第29天各作一次实验室检查,以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作为安全性指标,以确定利胃胶囊是否有毒副作用。 结果: 1.两组患者临床综合疗效比较湖北中医学贾之海外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治疗后治疗组显愈率为67.27%,总有效率为87.27%;对照组显愈率为50.00%,总有效率为82.69%。经统计分析,两组间临床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显愈率有显着差异(p<0 .05),治疗组显愈率优于对照组。说明利胃胶囊对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有显着疗效。 2.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治疗后治疗组显愈率为69.09%,总有效率为92.73%;对照组显愈率为55.77%,总有效率为86.54%。经统计分析,两组显愈率和总有效率均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药物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症状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其中,两组对改善胃脱疼痛、大便粘滞不爽、泛酸症状比较有显着差异(p<0 .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说明利胃胶囊对改善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的中医症状有明显疗效。 3.两组治疗前后幽门螺杆菌变化 两组药物均有使幽门螺杆菌转阴作用,且无明显差异(p>0 .05)。 4.胃镜疗效比较 治疗后治疗组显愈率为49.09%,总有效率为83.64%;对照组显愈率为40.38%,总有效率为71.15%。经统计分析,两组显愈率无显着差异;总有效率有显着差异,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有效率高。说明两组药物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胃砧膜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而利胃胶囊的疗效优于对照组。 5.安全性检测: 经安全性检测,观察患者血、尿、粪常规、心电图、肝肾功能、凝血酶原时间,显示利胃胶囊无毒、副作用,使用安全,疗效可靠。结论: 利胃胶囊为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中医辨证属“湿热疲滞”证的中药新药,其具有“活血解毒,通腑敛疮”之功效。对改善胃院疼痛、大便粘滞不爽、泛酸等症状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试验中未见不良反应,对患者重要脏器无明显损害。可以认为:利胃胶囊是目前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作用明确,具有良好用药安全性,服用携带方便的理想药物,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主题词:‘漫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中医药治疗临床研究@利胃胶囊(本文来源于《湖北中医学院》期刊2005-06-01)
庞莎莎[9](2002)在《益胃欣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疣状糜烂43例》一文中研究指出1999年4月~2001年5月,笔者采用益胃欣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疣状糜烂43例,并与西药雷尼替丁进行对照,疗效较为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全部病例均来自我院门诊,按《消化内镜学》诊断标准确诊。胃镜: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内镜表现及具特征性(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期刊2002年04期)
高晓红,李英华,李智力,李小丽,杨海鹰[10](2001)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疣状胃炎伴或不伴糜烂及慢性浅表性胃炎相关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疣状胃炎 (Verrucous gastritis)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胃炎,而慢性浅表性胃炎 (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十分常见,幽门螺杆菌 (Hp)与这两型胃炎之间关系的对比研究国内少见报道,特别是疣状胃炎伴糜烂及不伴(本文来源于《中华消化内镜杂志》期刊2001年04期)
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通过加味柴胡疏肝散对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的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5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柴胡疏肝散加减+奥美拉唑治疗,对照组予多潘立酮+奥美拉唑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周,治疗后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中医临床症状及胃镜下糜烂灶大小变化。结果在改善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胃镜表现上,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柴胡疏肝散加减对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有较好临床疗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论文参考文献
[1].樊颖颖.饮食健康护理教育对慢性浅表性胃炎(平坦糜烂型)嗜油茶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
[2].熊国卫.加味柴胡疏肝散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处方药.2017
[3].吴建飞,滕劲松.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46例[J].浙江中医杂志.2012
[4].王冬梅.慢性浅表性胃炎(平坦糜烂型)嗜油茶患者的饮食健康教育效果[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0
[5].孙文正.清热化湿方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脾胃湿热证的疗效观察与机理探讨[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
[6].张声生,吴兵,牧童,陶琳,汪红兵.96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中医证候分布与发病季节、幽门螺杆菌感染、黏膜糜烂的关系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7
[7].陈静,沈洪,蒋萌,邹建东,周晓虹.清热化瘀法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临床研究[J].山东中医杂志.2006
[8].辛茜.利胃胶囊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湿热瘀滞证)的临床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5
[9].庞莎莎.益胃欣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疣状糜烂43例[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2
[10].高晓红,李英华,李智力,李小丽,杨海鹰.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疣状胃炎伴或不伴糜烂及慢性浅表性胃炎相关性的研究[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