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渗透率分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孔隙,正态分布,核磁共振,孔径,砂岩,岩心,各向异性。
渗透率分布论文文献综述
徐刚,金洪伟,李树刚,郝萌[1](2019)在《不同坚固性系数f值煤渗透率分布特征及其井下水力压裂适用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煤层水力压裂存在的盲目性和效果不确定性等焦点问题,首先以潞安矿区夏店煤矿为例,通过渗透性实验研究了煤坚固性系数f值,煤体结构和渗透率之间的关系,构建了基于坚固性系数的煤层水力压裂渗透率预测模型;然后在分析煤层水力压裂增透机理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煤坚固性系数煤层水力压裂的适用性。结果表明:煤体渗透率与坚固性系数f值的关系近似呈正态分布,存在某一确定的f_c值使煤渗透率最大;煤层水力压裂的适用性与其坚固性系数大小有关,当压裂前煤f值小于f_c值时,水力压裂增透作用效果有限;当压裂前煤f值大于f_c值时,压裂后煤渗透率增加较多,增透效果较好,适用于井下水力压裂技术的实施。工程应用结果与理论分析结果一致。(本文来源于《西安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MD,FARID,UDDIN,MEHEDI[2](2019)在《叁维非关联多孔介质中重整化渗透率随机分布的不动点》一文中研究指出渗透率是许多工程领域所需要的重要参数之一,如油藏工程,地球与环境科学工程等。对储层的描述以及油藏数值模拟都需要用到渗透率值,从岩石样品或由地质模型所产生的样本来确定渗透率的有效值,是十分必要的。重整化过程是计算有效渗透率的有效方法。本文研究了叁维的空间无关联多孔介质的渗透率重整化过程和重整化渗透率的吸引子分布。经过足够多次重整化后,吸引子的分布是不变的。众所周知,对于2D情况,吸引子的分布是对数正态的,但3D情况下不是。根据中心极限定理,在3D情况下,吸引子分布是p正态分布,p的取值在0到1之间。本文研究发现,如果渗透率样本服从吸引子分布,则对无穷大系统进行一次重整化后得到的等效渗透率与分布的方差无关,并且用于计算等效渗透率的平均指数与分布的均值和方差都无关。基于这一重要特性,本文利用高效的有限分析法(FAM)对重整化过程开展数值研究,计算了重整化过程中的平均指数函数。模拟区域包括n个方形单元(选择n=642用于2D情况,n=323用于3D情况),然后通过求解类拉普拉斯方程数值计算系统等效渗透率。在计算出等效渗透率后,还可以利用指数平均关系确定出一次重整化所对应的平均指数。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对叁维的空间无关联多孔介质而言,重整化渗透率所对应的吸引子分布接近1/3正态分布。本文还提出了关于d维空间的猜想:对d维的空间无关联多孔介质而言,重整化渗透率所对应的吸引子分布为p正态分布,其中p=(d-2)/d。这一猜想对d=0,1,2和d→∞都是正确的;对d=3,本文的数值结果,也接近猜想值。(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9-05-01)
陈德坡,刘卫[3](2019)在《孤东油田馆陶组曲流河点坝内部渗透率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曲流河点坝是我国陆相湖盆最主要的油气储集砂体类型之一,点坝内部侧积层对油藏开发有重要影响,但缺乏对其物性的深入研究。本文以孤东油田馆陶组典型曲流河沉积为例,通过密闭取心井分析,发现研究区发育两种侧积层类型,分别为泥岩侧积层和泥质粉砂-粉砂质泥岩互层型侧积层;粒度和物性测试数据显示,点坝内部侧积层具有一定的渗透性,其渗透率与粒度中值成正相关关系;在单一点坝内,自下而上,侧积层的粒度变细,渗透性变差,显示出了粒度和物性的韵律性。本文建立了研究区点坝侧积层物性特征及变化的新认识,对油藏精细开发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内江科技》期刊2019年04期)
李立功,张晓雨,李超,张润旭,康天合[4](2019)在《考虑孔径分布的低渗透煤层气体渗透率计算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渗透率是影响煤层气开发的关键参数之一,采用测井方法可以较为全面的获取储层渗透率,但测井方法求取的渗透率的准确度主要依赖于建立孔隙结构与渗透率关系计算模型。目前渗透率计算模型大都是基于平均孔径所建立的,忽略了孔隙分布特征对渗透率的影响。对于孔隙分布较为均匀的常规储层而言,孔隙分布对渗透率的影响不大,但对于孔隙结构复杂的低渗透煤层而言,孔隙分布对渗透率(尤其是气体渗透率)的影响不容忽视。采用上海纽迈公司生产的MesoMR23-060H-Ⅰ型核磁共振仪及太原理工大学自主研发的气体渗透率测试仪对山西西山煤田古交区块8号煤孔径分布特征与气体渗透率的关系进行研究,建立了考虑孔径分布的气体渗透率计算模型;比较新模型、基于平均孔径模型所计算的气体渗透率与实测气体渗透率的差异;以孔径分布符合高斯分布为例,研究了孔隙分布特征对气体渗透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考虑孔径分布的影响后,考虑孔径分布气体渗透率计算模型计算结果与实测值符合度较基于平均孔径计算结果符合度更好;当孔隙分布满足高斯分布时,孔隙率、气体压力和分布期望相同的低渗透煤样,标准差越大,孔隙结构越复杂,气体渗透率越大,与基于平均孔径所计算的气体渗透率差异越大,当标准差从0.05增加到0. 18时考虑孔径分布计算的气体渗透率由3.97×10~(-15)m~2变为4.2×10~(-15)m~2,变化幅度达10. 7%,考虑孔径分布模型与基于平均孔径模型计算气体渗透率结果的差异率由0. 97%变为11.78%;孔隙率、气体压力和标准差相同的低渗透煤样,分布期望值越大,气体渗透率越大,与基于平均孔径所计算的气测渗透率差异越小,当期望由0.35变为0.55时,考虑孔径分布计算的气体渗透率由2. 18×10~(-15)m~2变为4. 86×10~(-15)m~2,变化幅度达123%;在计算孔隙结构较为复杂的低渗透煤储层渗透率时,新模型可以更为准确的计算低渗透煤储层气体渗透率。(本文来源于《煤炭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李冬冬,张艳玉,李朋,韩彬彬,苏玉亮[5](2019)在《基于叁机理模型的孔隙半径分布对页岩岩心表观渗透率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实际状态下页岩岩心中页岩气的表观渗透率及其变化规律,在考虑孔隙内壁的粗糙性、孔隙中的吸附层以及孔隙的弯曲程度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实际状态页岩气在单一孔隙中流动时的叁机理表观渗透率模型。基于此模型,将岩心等效为不同半径的弯曲圆管束,建立页岩岩心中页岩气的表观渗透率模型,计算岩心中黏滞流、Knudsen扩散以及表面扩散对表观渗透率的贡献大小,分析不同孔隙半径分布和岩心中最大孔隙半径对表观渗透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岩心中大孔隙对表观渗透率的影响远远大于小孔隙;随着最大孔隙半径的增加,不同孔隙分布之间的表观渗透率差异越来越小;低压下或低孔隙半径条件下,表面扩散对表观渗透率的影响不可忽略;油藏条件下,相对于Knudsen扩散和表面扩散,页岩岩心中的黏滞流对表观渗透率的贡献占主导地位,而表面扩散的影响可以忽略。(本文来源于《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李滔,李闽,荆雪琪,肖文联,崔庆武[6](2019)在《孔隙尺度各向异性与孔隙分布非均质性对多孔介质渗透率的影响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借助微CT扫描实验,建立致密砂岩的叁维数字岩心,定量评价孔隙尺度各向异性和孔隙分布非均质性;采用四参数随机生成算法,构建叁维各向异性、非均质性多孔介质模型,同时运用多弛豫时间格子-玻尔兹曼模型分析多孔介质渗透率与孔隙尺度各向异性、孔隙分布非均质性的关系,研究对岩心渗透率的微观影响机理。研究表明,致密砂岩孔隙形态复杂,孔隙尺度各向异性、孔隙分布非均质性显着,各向异性因子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孔隙尺度各向异性影响多孔介质中孔隙长轴的取向性及流体流动路径,沿各向异性因子大的方向迂曲度小、流体流动消耗能量小,迂曲度与各向异性的强相关是各向异性影响渗透率的根本原因;孔隙分布非均质性对渗透率的影响表现为迂曲度与比表面积的共同作用,比表面积与迂曲度的乘积与非均质性呈明显负相关,孔隙分布非均质性越强,乘积值越小,渗透率越大;复杂多孔介质的渗透率与迂曲度满足乘幂关系式,拟合精度较高,可用于岩心渗透率的近似估算。图19表5参39(本文来源于《石油勘探与开发》期刊2019年03期)
李志愿,崔云江,关叶钦,王淼[7](2018)在《基于孔径分布和T_2谱的低孔渗储层渗透率确定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能够准确地计算低孔渗储层的渗透率,以渤海某油田低孔渗储层为研究对象,进行孔径分布对渗透率的影响研究。基于压汞孔径分布与核磁共振测井T_2谱均可以表征储层岩石的孔径分布信息,通过利用孔径分布直方图数据刻度核磁共振测井T_2谱数据,从而得到岩石不同孔径区间对应的T_2谱区间。通过渗透率贡献值确定各T_2谱区间每单位孔隙度分量的孔径对渗透率的贡献因子,最终建立基于孔径分布和T_2谱的低孔渗储层渗透率计算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避免了以往基于孔径分布的渗透率计算方法在划分T_2谱区间时的盲目性,以及根据经验确定不同区间贡献值的不可靠性。建立的基于孔径分布和T_2谱的渗透率模型对于低孔渗储层渗透率的评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郭省学,刘涛,郭辽原,巴燕,曹嫣镔[8](2018)在《岩心渗透率对微生物驱油效果及生长分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岩心渗透率对微生物驱油效果的影响规律,通过物理模拟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渗透率条件下微生物在岩心中的生长代谢及驱油效果,并采用扫描电镜分析了岩心内部菌体的分布。研究表明,微生物激活生长以后能够产生驱油作用,渗透率为500×10~(-3)μm~2时微生物驱提高采收率最大(达6.6%),渗透率过高(>1500×10~(-3)μm~2)或过低(<100×10~(-3)μm~2)时微生物驱油效果均变差。渗透率过低时,孔吼半径较小,微生物无法通过孔吼进入岩心内部;渗透率过高时,菌体随产出液驱出,不能在岩心内部产生滞留作用。渗透率在100×10~(-3)~1500×10~(-3)μm~2范围内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吸附和滞留作用,此渗透率范围可以作为微生物驱油油藏渗透率筛选的依据。(本文来源于《油田化学》期刊2018年01期)
马斌,史琳,黄超,许强辉[9](2018)在《孔隙分布不均匀性对渗透率影响的MRTLBM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孔隙率与渗透率是多孔介质非常重要的属性参数,采用MRT LBM研究孔隙率损失与渗透率损失相关性以及同孔隙率异构孔隙对渗透率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存在使孔隙率均匀变小的沉积、沉降或结焦等因素时,渗透率损失率是孔隙率损失率的2倍左右;同孔隙率异构多孔体中,渗透率有巨大差异;同孔隙率异构多孔体中最大孔喉最小孔喉比越大渗透率越小;同孔隙率多孔体中迂曲度越大渗透率越小。(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宁宁,李怡超,刘洪林,周尚文[10](2018)在《不同渗透率岩芯孔径分布与可动流体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释通过压汞毛管压力曲线计算原始含油饱和度偏大的原因,对所选择的样品分别进行核磁共振、高速离心以及常规压汞实验,并将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了不同孔径区间核磁可动流体饱和度和压汞进汞饱和度的区别并解释了其原因。实验结果表明:超低渗储层岩芯(0.1 mD<K<1.0mD)的压汞进汞饱和度要明显大于核磁共振可动流体饱和度,分析认为出现这种差别的主因是小喉道所控制的核磁可动流体体积与压汞进汞量差别较大造成的;特低渗储层岩芯(1.0 mD<K<10.0 mD)的压汞进汞饱和度可能依然高于核磁共振可动流体饱和度;渗透率较大的储层岩芯(渗透率K>10.0 mD)的总核磁可动流体饱和度与压汞进汞饱和度相差不大,压汞进汞体积与核磁可动流体均主要分布在半径大于1.00μm的喉道区间中。(本文来源于《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渗透率分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渗透率是许多工程领域所需要的重要参数之一,如油藏工程,地球与环境科学工程等。对储层的描述以及油藏数值模拟都需要用到渗透率值,从岩石样品或由地质模型所产生的样本来确定渗透率的有效值,是十分必要的。重整化过程是计算有效渗透率的有效方法。本文研究了叁维的空间无关联多孔介质的渗透率重整化过程和重整化渗透率的吸引子分布。经过足够多次重整化后,吸引子的分布是不变的。众所周知,对于2D情况,吸引子的分布是对数正态的,但3D情况下不是。根据中心极限定理,在3D情况下,吸引子分布是p正态分布,p的取值在0到1之间。本文研究发现,如果渗透率样本服从吸引子分布,则对无穷大系统进行一次重整化后得到的等效渗透率与分布的方差无关,并且用于计算等效渗透率的平均指数与分布的均值和方差都无关。基于这一重要特性,本文利用高效的有限分析法(FAM)对重整化过程开展数值研究,计算了重整化过程中的平均指数函数。模拟区域包括n个方形单元(选择n=642用于2D情况,n=323用于3D情况),然后通过求解类拉普拉斯方程数值计算系统等效渗透率。在计算出等效渗透率后,还可以利用指数平均关系确定出一次重整化所对应的平均指数。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对叁维的空间无关联多孔介质而言,重整化渗透率所对应的吸引子分布接近1/3正态分布。本文还提出了关于d维空间的猜想:对d维的空间无关联多孔介质而言,重整化渗透率所对应的吸引子分布为p正态分布,其中p=(d-2)/d。这一猜想对d=0,1,2和d→∞都是正确的;对d=3,本文的数值结果,也接近猜想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渗透率分布论文参考文献
[1].徐刚,金洪伟,李树刚,郝萌.不同坚固性系数f值煤渗透率分布特征及其井下水力压裂适用性分析[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9
[2].MD,FARID,UDDIN,MEHEDI.叁维非关联多孔介质中重整化渗透率随机分布的不动点[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
[3].陈德坡,刘卫.孤东油田馆陶组曲流河点坝内部渗透率分布特征[J].内江科技.2019
[4].李立功,张晓雨,李超,张润旭,康天合.考虑孔径分布的低渗透煤层气体渗透率计算模型[J].煤炭学报.2019
[5].李冬冬,张艳玉,李朋,韩彬彬,苏玉亮.基于叁机理模型的孔隙半径分布对页岩岩心表观渗透率的影响分析[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6].李滔,李闽,荆雪琪,肖文联,崔庆武.孔隙尺度各向异性与孔隙分布非均质性对多孔介质渗透率的影响机理[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9
[7].李志愿,崔云江,关叶钦,王淼.基于孔径分布和T_2谱的低孔渗储层渗透率确定方法[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8].郭省学,刘涛,郭辽原,巴燕,曹嫣镔.岩心渗透率对微生物驱油效果及生长分布的影响[J].油田化学.2018
[9].马斌,史琳,黄超,许强辉.孔隙分布不均匀性对渗透率影响的MRTLBM法研究[J].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2018
[10].宁宁,李怡超,刘洪林,周尚文.不同渗透率岩芯孔径分布与可动流体研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