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对识别论文_张东升,钱彭华,刘晶静,王腾,申和跃

导读:本文包含了离子对识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离子,分子,吡咯,衍生物,硫脲,折迭,作用。

离子对识别论文文献综述

张东升,钱彭华,刘晶静,王腾,申和跃[1](2015)在《新型双膦酸酯杯[4]吡咯过渡受体离子对识别的理论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含有2个膦酸酯基团的芳环扩展的新型杯[4]吡咯系列化合物可以作为客体烷基铵/鏻氯盐的离子对受体。使用量子力学计算和新的非共价弱相互作用分析方法研究了过渡受体io的离子对识别行为。计算的离子对结合能表明,io与四级鏻氯盐和一级铵氯盐的优势结合模式分别为分离式和接触式,阳离子-π和氢键分别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结合前面的计算结果,发现叁种受体对于这2种氯盐的结合能力顺序与实验结果完全一致,io在其中显示出明显的过渡性质。对几何构型、弱相互作用和基于自然键轨道的电荷转移进行了分析,阐释了io具有过渡性质的原因。本项工作进一步揭示了新型双膦酸酯杯[4]吡咯受体离子对识别机制,为设计基于杯[4]吡咯的离子对受体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与应用化学》期刊2015年12期)

路鹏飞,冯文玲,解菊[2](2012)在《脲基杯[4]二(9-冠-3)对钠-卤素离子对的识别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Oniom方法(B3LYP/LANL2DZ∶PM3)对脲基取代的二(9-冠-3)杯[4]芳烃衍生物(H)与离子对Na+X-(X=F-,Cl-,Br-)的包合作用进行了理论研究.在上述体系中存在2种包合方式:一是阴、阳离子在包合物中是分离的,阴离子与主体分子的上沿主要以N—H…X-氢键作用;二是阴、阳离子在包合物中存在明显的离子配对作用,阴离子主要以阳离子的配对作用存在.通过对包合物Na+X-/H的结构参数、自然键轨道(NBO)以及结合能分析可知,第1种包合方式更有利.研究表明脲基取代的二(9-冠-3)杯[4]芳烃衍生物可成为有效的离子对识别受体,研究结果进一步加深了杯芳烃类受体对离子对识别机理的认识,为实验上设计合成新型离子对受体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分子科学学报》期刊2012年04期)

冯文玲[3](2012)在《杯[4]吡咯及其衍生物对离子及离子对识别作用的分子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杯吡咯是由吡咯环和sp3杂化碳原子通过吡咯环的α位连接而组成的一类非共轭结构的柔性大环化合物。杯[4]吡咯及其衍生物作为离子及离子对的受体已经广泛的应用于生物生命运动过程、化学传感器、离子萃取、盐溶解、膜运输等领域中。本文运用量子化学计算及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从理论上研究了杯[4]吡咯及其衍生物对富电子体系的离子、离子对的识别作用,并从热力学、动力学及电子结构等方面来阐述各方面的性质及识别作用机理。得到的结果如下:1.采用量子化学中的DFT方法在B3LYP/6-311G**水平上进行计算,分别研究了8-甲基杯[4]吡咯,吡咯、苯、呋喃-带状修饰的杯[4]吡咯四个不同主体化合物识别同一Cl-离子及苯、吡咯-带状修饰的杯[4]吡咯两个不同主体化合物分别识别不同卤素阴离子(F,Cl-,Br-)的稳定构型和作用机理。分析了在真空环境下,主体分子识别离子前后的构型变化,并且对识别作用的驱动力——氢键进行了AIM分析、NBO分析和EDA分析,并对识别的相互作用能进行了基组重迭误差校正。研究发现四个主体化合物在识别X-离子前的构象是1,3-交替式或变形的1,3-交替式构象,当识别X-离子形成复合物之后吡咯环构象都转变为稳定的锥式构象。由于吡咯-带状修饰的杯[4]吡咯中带状修饰基团中N-H键可以与卤素阴离子形成较强的N-H…X-氢键,因此增强了对X-离子的识别作用。而苯、呋喃-带状修饰的杯[4]吡咯中带状修饰基团引入的空间位阻作用强于氢键作用,从而降低了对X-离子的识别作用。通过对识别作用的驱动力——氢键的分析可以得出,卤素离子除了与吡咯环中N-H键形成较强的N-H…X-氢键外,还与桥碳上的C-H键、带状修饰基团中的C-H键形成较弱的C-H…X-氢键,而且此类识别作用的驱动力(氢键作用)主要以静电相互作用为主。2.采用量子化学中的DFT方法在B3LYP/LANL2DZp水平上,研究了8-甲基杯[4]吡咯对(Cs+F-,Cs+Cl",Cs+Br-)离子对识别作用的研究。分析了在真空环境下,主客体分子相互作用前后的构型变化,重点分析了识别阳离子Cs+的作用机理。为了更加准确地反映出识别过程中能量变化的规律,对主客体分子相互作用能进行了基组重迭误差校正。计算结果表明,在离子对的识别作用中,主体化合物识别阳离子Cs+的主要驱动力是缺电子体系的铯阳离子易与较近的富电子基团或阴离子发生静电吸引作用,且阴离子对铯阳离子的静电吸引作用占主要部分。3.采用分子动力学建立的溶剂模型模拟了主客体在二氯甲烷(CH2C12)溶液中叁个复合物的简单自组装动力学过程。从动力学模拟的结果中可以得出,二氯甲烷溶剂分子对复合物Cs+F--OC4P简单组装的构象影响较小,而对复合物Cs+Cl--OC4P和Cs+Br--OC4P的简单组装的构象影响较大,成类似折线组装的状态。从体系的总能量方面,我们根据能量越低越稳定原理,可以定性的分析出复合物Cs+F--OC4P是叁个复合物中最容易在二氯甲烷溶液中发生简单组装并能够形成稳定的组装体,且对整个体系稳定性起主要作用的是范德华相互作用。(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2-05-25)

宋艾芳,郭敏杰,樊志[4](2011)在《金属离子对蛋白质印迹聚合物识别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实验使用丙烯酰胺(AM)为功能单体,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为交联剂,并将功能化的聚乙烯醇(PVA)作为辅助识别聚合物链(ARPCs)引入聚合体系中,在聚合过程中引入金属离子,制备了牛血清白蛋白分子印迹聚合物(MIP)。(本文来源于《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1-09-24)

王建英[5](2007)在《吡咯酰胺苯并冠醚离子对识别主体的合成及晶体结构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超分子化学是研究两个或多个化学物种通过分子间弱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实体或聚集体的科学,现已成为化学中发展迅速、极富挑战性的新领域之一。离子对识别是指通过一个主体分子同时识别阴离子和阳离子两种不同电荷的客体,这样就可以消除普通离子识别时相反电荷离子的影响。近年来,离子对识别已经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本论文中,我们通过将吡咯酰胺阴离子识别单元导入冠醚阳离子识别主体中,成功地设计、合成了叁种可能具有离子对识别性能的新型的吡咯酰胺苯并冠醚化合物并研究了它们的晶体结构。本文共分为叁部分,第一部分为前言。该部分主要介绍了分子识别中离子对识别的兴起、发展及应用等。在第二部分中,我们介绍了叁种目标化合物的合成过程,总结出每一步实验的最佳合成方案。共合成了十五种化合物,并通过~1H NMR、MS确定了大部分化合物的结构。其中五种未见文献报道,即4,5-二硝基苯并-12-冠-4(化合物4)、4,5-二氨基苯并-12-冠-4(化合物5)、4,5-二-(1-H-吡咯-2-羰基)-苯并-12-冠-4(化合物8)、4,5-二-(1-H-吡咯-2-羰基)-苯并-15-冠-5(化合物11)和4,5-二-(1-H-吡咯-2-羰基)-苯并-18-冠-6(化合物16),后叁种为目标产物。在第叁部分中,我们通过X-衍射技术研究了叁种目标化合物的晶体结构,发现它们通过不同的氢键模式组装为不同的拓扑结构,如第一个目标化合物8在众多氢键的调节下最后组装为3-D结构,而后两个目标化合物11和16则组装为两种具有不同晶体堆积方式的1-D结构。由于冠醚单元和溶剂甲醇的存在,叁种目标化合物中的吡咯酰胺单元的氢键模式并不像理论分析的那样,而是出现了一些新的氢键模式。如在化合物8和16中出现了吡咯N-H…O(冠醚氧)之间形成的分子间氢键,而在化合物11和16中则出现了吡咯N-H…O(溶剂甲醇氧)之间形成的分子间氢键等。这可能是由冠醚或者甲醇中的氧是一种更强的氢键受体以及分子自身的立体结构等因素所造成的。X-衍射表明它们具有一定的识别能力,是可以作为离子对识别主体应用于分子识别的。(本文来源于《天津师范大学》期刊2007-04-01)

王宇凯,余天祥,周世来[6](2004)在《双硫脲冠醚对无机离子对的识别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合成了两种新的双苯基硫脲二苯并 18 冠 6冠醚(L1,L2),研究了它们对NaH2PO4·2H2O,KH2PO4,KHSO4,KNO3,KHCO3等无机盐的识别能力,并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X 射线粉末衍射分析等方法对配合前后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对这些无机盐而言L2的配合能力优于L1,L1与L2有类似的识别次序:KH2PO4>NaH2PO4>KHSO4>KNO3 KHCO3.(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期刊2004年04期)

王宇凯[7](2004)在《苯并冠醚衍生物的合成及其识别离子对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多识别位点的受体分子来识别无机离子对已发展为超分子化学领域的热点。 本论文合成了一系列苯并冠醚的硫脲、脲和酰胺类衍生物。通过核磁氢谱、红外光谱、质谱和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它们作为识别无机离子对的受体的能力。主要内容如下: 1.绪论 本章介绍了超分子化学的基本概念,总结了识别阳离子和阴离子受体的基本特征,对近年来离子对识别的进展作了较详细的陈述。 2.二苯并—18—冠—6双硫脲衍生物识别无机离子对的研究 本章合成了两种新型的顺反异构的二苯并—18—冠—6双硫脲衍生物受体L_1,L_2,经过核磁共振氢谱、质谱、红外光谱和元素分析等检测方法证实了它们的结构。用核磁氢谱、红外光谱、质谱和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受体L_1,L_2对不同无机盐NaH_2PO_4·2H_2O,KH_2PO_4,KHSO_4,KNO_3,KHCO_3等的识别能力。结果表明:受体L_1,L_2对这些无机盐有相同的识别次序:KH_2PO_4>NaH_2PO_4>KHSO_4>KNO_3>>KHCO_3.L_2的键合能力优于L_1。质谱数据说明受体L_2与KH_2PO_4形成了较稳定的1:1配合物。 3.4′-苯脲基苯并-15冠-5对无机离子对的识别作用研究 本章合成了4′-苯脲基苯并-15冠-5(受体L_3),通过核磁氢谱、质谱、红外光谱和元素分析等证实了它的结构。运用核磁氢谱、红外光谱和质谱研究了受体L_3识别NaH_2PO_4·2H_2O、NaNO_3、NaHCO_3等无机离子对的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受体L_3识别它们的次序为:NaHCO_3>NaH_2PO_4>NaNO_3,质谱数据没能说明受体L_3与NaH_2PO_4形成了稳定的固体配合物。 4.二酸酰胺双苯并-15-冠-5冠醚对无机离子对识别作用的研究 本章设计合成了3种酰胺型双冠醚:3-氧-1,5-戊二酰胺基-[双-(4′-苯并-15-冠-5)](L_4),1,3-苯二甲酰胺基-[双-(4′-苯并-15-冠-5)](L_5)和2,6-吡淀二甲酞胺基一〔双一(4’一苯并一15一冠一5)」(L。),其中L,,L。未见合成报导,并通过核磁、红外光谱、质谱和元素分析等分析测试手段确定了它们的结构。然后运用核磁氢谱、红外光谱和质谱等方法研究了受体L;,L,和L。识别NaZSO;、NaZHPO;和NaZCO3的能力。 结果表明受体L,对这些无机离子对都有较强的键合能力,在DMSO一d。溶液中识别次序为:NaZCO3)NaZHPO;)NaZSO;。受体L。,L。对NaZCO:,的键合能力较强,在DMSO一d6溶液中识别次序为:NaZCO3>)NaZHPO。>NaZSO。。质谱数据说明受体L。与NaZCO::形成了较稳定的1:1配合物。(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04-05-01)

李伟国,祁超,杜丽,刘立岩,赵大庆[8](2003)在《稀土离子对钙调蛋白与单克隆抗体分子识别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 (ELISA)法和荧光标记技术比较了 Ca2 +,La3 +,Eu3 +和 Yb3 +离子对钙调蛋白与单克隆抗体 2 C3之间分子识别的影响 .结果表明 ,金属离子与钙调蛋白作用后会诱导其发生不同的构象变化 ,并进一步影响到钙调蛋白与单克隆抗体 2 C3分子之间的结合强度 .当钙调蛋白分别与 La3 +,Eu3 +,Yb3 +作用后 ,它与单抗 2 C3分子之间的解离常数为 (2 6 .8± 2 .5 ) ,(2 1 .8± 3.4 )和 (6 4 .8± 5 .1 ) nmol/ L,而结合 Ca2 +前后的钙调蛋白与单抗分子的解离常数分别为 (1 77.2± 2 .8)和 (1 5 7± 4 .2 ) nmol/ L.这一结果表明 ,稀土离子诱导钙调蛋白发生的构象变化明显不同于钙离子的作用 ,这种差异可能是稀土与钙离子对钙调蛋白调控作用表现出差别的原因 .(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03年08期)

蒋明,沈涛,徐辉碧,刘长林[9](2002)在《金属离子对蛋白质的折迭、识别、自组装及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属离子不仅影响金属蛋白的空间结构 ,还与生物大分子的识别、自组装等性质和生物功能密切相关。在很多蛋白质中 ,金属离子及其配合物可以诱导周围的肽段折迭成正确的结构 ,我们将其称为金属结合部位作为模板诱导的结构基序 ( template- mediated structural motif,TMSM)。深入研究金属离子在蛋白质 -核酸自组装体系中和生物大分子交联及聚集体中的作用 ,对理解生命的无机化学基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化学进展》期刊2002年04期)

离子对识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Oniom方法(B3LYP/LANL2DZ∶PM3)对脲基取代的二(9-冠-3)杯[4]芳烃衍生物(H)与离子对Na+X-(X=F-,Cl-,Br-)的包合作用进行了理论研究.在上述体系中存在2种包合方式:一是阴、阳离子在包合物中是分离的,阴离子与主体分子的上沿主要以N—H…X-氢键作用;二是阴、阳离子在包合物中存在明显的离子配对作用,阴离子主要以阳离子的配对作用存在.通过对包合物Na+X-/H的结构参数、自然键轨道(NBO)以及结合能分析可知,第1种包合方式更有利.研究表明脲基取代的二(9-冠-3)杯[4]芳烃衍生物可成为有效的离子对识别受体,研究结果进一步加深了杯芳烃类受体对离子对识别机理的认识,为实验上设计合成新型离子对受体提供了理论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离子对识别论文参考文献

[1].张东升,钱彭华,刘晶静,王腾,申和跃.新型双膦酸酯杯[4]吡咯过渡受体离子对识别的理论计算[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15

[2].路鹏飞,冯文玲,解菊.脲基杯[4]二(9-冠-3)对钠-卤素离子对的识别作用[J].分子科学学报.2012

[3].冯文玲.杯[4]吡咯及其衍生物对离子及离子对识别作用的分子模拟研究[D].扬州大学.2012

[4].宋艾芳,郭敏杰,樊志.金属离子对蛋白质印迹聚合物识别性能的影响[C].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2011

[5].王建英.吡咯酰胺苯并冠醚离子对识别主体的合成及晶体结构的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7

[6].王宇凯,余天祥,周世来.双硫脲冠醚对无机离子对的识别作用[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04

[7].王宇凯.苯并冠醚衍生物的合成及其识别离子对性能的研究[D].武汉大学.2004

[8].李伟国,祁超,杜丽,刘立岩,赵大庆.稀土离子对钙调蛋白与单克隆抗体分子识别的影响[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3

[9].蒋明,沈涛,徐辉碧,刘长林.金属离子对蛋白质的折迭、识别、自组装及功能的影响[J].化学进展.2002

论文知识图

杯[4]芳烃修饰的纳米金自组装膜化合物9对不同离子(Cd2+,Co2+,Cr3...加入金属离子后溶液在365nm激发下荧光...化合物5加入Al3+前后的SEM图像分子信标工作原理示意图含酰胺基团的对叔丁基硫杂杯[4]芳烃...

标签:;  ;  ;  ;  ;  ;  ;  

离子对识别论文_张东升,钱彭华,刘晶静,王腾,申和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