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蔡邕碑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蔡邕,墓碑文,人物品评
蔡邕碑文论文文献综述
杨素惠[1](2016)在《蔡邕墓碑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蔡邕墓碑文是汉末墓碑文的代表。他的墓碑文符合礼制要求,对碑主的评价受到时人认可,其墓碑文中的人物品评标准和方法是汉末人物品评风气的体现,因此,深入分析蔡邕墓碑文人物品评,对于了解汉末人物品评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有助于梳理汉末至魏晋人物品鉴的发展脉络。本文首先梳理了汉末墓碑文发展概括和蔡邕墓碑文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从人物品评的角度对蔡邕墓碑文进行研究,分析并总结蔡邕墓碑文中人物品评标准和品评方法,同时将蔡邕墓碑文人物品评与史传人物品评进行对比,分析有关蔡邕“谀碑”问题的形成原因,由此探讨墓碑文在人物品评方面的特殊性。论文最后探究了蔡邕墓碑文人物品评的价值与影响。(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6-03-25)
赵德波[2](2015)在《蔡邕碑文称引《论语》典故考论》一文中研究指出蔡邕碑文称引《论语》典故颇多,在称引时格外注重对《论语》中富有文学色彩事象的吸纳。称引形式多样且富于变化,常见的有摘句型、紧缩型、密集型、整合型四种形式。同时,碑文中称引的《论语》典故在经义选择上也相对自由。东汉中期以前,汉代士人着述中对《论语》典故的称引较为少见,东汉中期开始增多,东汉后期臻于鼎盛。《论语》典故称引的兴盛与《论语》在当时的经学地位上升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学术研究》期刊2015年10期)
陈海燕[3](2012)在《蔡邕碑文“谀墓受金”说考辨》一文中研究指出碑至东汉而大盛,其中成就最高者当推蔡邕,蔡邕以自己的华美文辞为碑文创制了至高的典范,受到了时人及后世的极高评价。顾炎武提出的"蔡邕谀墓受金"说以及钱钟书《管锥编》对蔡邕的批驳,都是特殊历史背景下得出的结论,虽然具有一定的意义,但难免有失偏颇,难为公允。(本文来源于《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3期)
何如月[4](2012)在《汉碑的经典化进程及其影响——以蔡邕碑文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汉代是碑文文体的开创和奠基时期,也是碑文发展史上第一个高峰时期,出现了许多碑文撰作大家及作品,蔡邕即其中翘楚。其作品由于丰富的内在价值,备受后代文论家的关注探讨、文学家的肯定揄扬、文选家的选辑收录、文士的追摹取法,从而极大推动了汉碑的经典化进程,使蔡邕碑文最终具有了永久的生命力,成为碑文典范,流传至今。(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4期)
陈君[5](2010)在《东汉立碑之风与蔡邕碑文的成就》一文中研究指出东汉时代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它不仅继承了西汉以辞赋创作为主的文学传统,而且“文体大备”(刘师培语)。后代的许多重要文体均繁荣、成熟于这一时期,碑铭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种。作为东汉碑文大家,蔡邕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主要是由他的碑文成就确立的。《昭明文选》(本文来源于《古典文学知识》期刊2010年03期)
何如月[6](2009)在《蔡邕碑文创作成就再认识》一文中研究指出蔡邕是东汉末年碑文创作大家,一生创作了大量碑铭,获得后世高度赞誉,但同时也受到不少非议。蔡邕出仕董卓自是他人生的一个失误,而由蔡邕碑作的某些特点进而怀疑其文品、人品,使其碑文创作成就遭到忽视和冷遇,则有失公允;以蔡邕早年间的感慨来定论他一生的碑文创作,认为"每有碑作,便有愧色"更是过于武断。蔡邕碑作大多精心结构,咏颂得当,文质相扶,在征史的基础上,还融入个人的道德判断和价值取向,尽可能把史学精神和美文追求结合起来,从而取得很高成就,奠定了碑文创作的最初典范,应得到固有的评价。(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04期)
徐海容[7](2009)在《论蔡邕碑文的“谀墓”——与王银忠先生商榷》一文中研究指出蔡邕碑文谀墓之弊,前人早有论述,但尚有系统论证的必要,对照蔡邕碑志人物与史传记载的差异,联系时代风气及蔡邕碑文的创作风格,都可证明蔡邕的谀墓,因此王银忠先生《论蔡邕碑文非"谀碑"》一文确有商榷之处。(本文来源于《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03期)
李贵银[8](2007)在《蔡邕的碑文创作观——由《郭有道碑》争议谈起》一文中研究指出蔡邕的碑文作品为碑文创作树立了典范,被誉为表墓之作的正宗。《郭有道碑》是蔡邕碑文的代表作,蔡邕曾有"吾为碑铭多矣,皆有惭德,唯郭有道无愧色耳"之语,此语往往成为人们批评他碑文创作失实的佐证。将蔡邕的《释诲》篇与《郭有道碑》结合起来看,并将郭有道的立身行事与蔡邕碑文的其他碑主相比较,蔡邕此语可理解为对郭有道人品与立身行事的赞美与认同,而非后人理解的为蔡邕反省自己碑文创作失实之语。造成这种误解,源于人们未能从蔡邕对碑文创作的理解与认识出发来考察他此语的本意与他的碑文创作。蔡邕的碑文观主要体现在《铭论》中。他认为碑是继承铭文发展而来的,具有"昭德纪功"的文体职能,并要遵守一定的等级性。从蔡邕的碑文作品中也可抽绎出他的碑文观,这与《铭论》中所体现的碑文观具有一致性。(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辑刊》期刊2007年06期)
王银忠[9](2006)在《蔡邕碑文文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碑文在东汉十分兴盛,其中蔡邕的碑文文学成就最高。蔡邕碑文叙颂结合,以歌颂形容为主,并巧妙地引用经书和典故,言简意赅。蔡邕开碑文中进行议论的先河,同时,蔡邕碑文风格多样,不乏诙谐幽默。(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6年02期)
王银忠[10](2006)在《蔡邕碑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以蔡邕的碑文为研究对象,主体部分共分四章。 第一章论述碑文的形成及其在东汉的兴盛。碑文的形成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其形成是社会不断发展的结果,也是文体自身演进的结果。碑的形制由古代的识日影、丽牲、下棺之碑发展到汉代的墓碑,汉碑的形成还受刻石文字等的影响。一般来讲,碑文主要是指墓碑文。碑文在汉代特别是东汉最为兴盛,其形成的原因有叁个方面:社会厚葬的风气;政府察举的用人制度;士大夫与朝廷的疏离。 第二章主要是对蔡邕碑文内容进行研究,选取了四个有代表性的问题,分为四节,分别进行详细充分地论述,这四个问题是:蔡邕碑文的考订;碑额题尊的问题;有关“谀碑”的问题;蔡邕碑文的人物品鉴。 蔡邕所作碑文的数量在东汉后期是最多的,也是成就最高的。本文对蔡邕碑文进行简单的整理考订,认为其所作墓碑文共四十四篇,并对碑主略作分类,还就有些碑文、碑主做了简单考证。碑文由碑额、碑序、碑铭叁部分组成,其中,碑额即碑文的首行。历代所书写碑额的方法很不相同,这些方法的运用与当时的特定时代有很大关系。蔡邕碑文在东汉的成就最高,受到人们极大的推崇。然而,后世有的学者认为其为“谀碑”,这是与事实不符的。蔡邕碑文是人物品评的文学表现,是了解从汉末到魏晋时期人物品鉴发展轨迹不可逾越的鸿沟。蔡邕推崇聪明之人,认为这些人物的聪明禀赋是先天恩赐的,这已经远远地偏离了儒家的论人传统。同时,蔡邕碑文强调儒家的中庸之德,值得注意的是,蔡邕所说的中庸之德有时具有道家的风范。 第叁章论述了蔡邕碑文的艺术成就。蔡邕碑文既是现实的需要,也是蔡邕文学天才的体现。碑文在东汉十分兴盛,其中蔡邕的碑文文学成就最高。蔡邕碑文叙颂结合,以歌颂形容为主,并巧妙地引用经书和典故,言简意赅。蔡邕开碑文中进行议论的先河,同时,蔡邕碑文风格多样,不乏诙谐幽默。 第四章论述了推新尚奇、才学兼备的蔡邕,探索蔡邕其人的特性,力图找出其撰写碑文所具有的独特的主观因素。蔡邕是一个推荐奇人、欣赏奇文的鉴赏家。蔡邕对边让、王粲等奇人的品鉴推崇,对奇文奇书的爱不释手,均是其尚奇思想的表(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06-04-28)
蔡邕碑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蔡邕碑文称引《论语》典故颇多,在称引时格外注重对《论语》中富有文学色彩事象的吸纳。称引形式多样且富于变化,常见的有摘句型、紧缩型、密集型、整合型四种形式。同时,碑文中称引的《论语》典故在经义选择上也相对自由。东汉中期以前,汉代士人着述中对《论语》典故的称引较为少见,东汉中期开始增多,东汉后期臻于鼎盛。《论语》典故称引的兴盛与《论语》在当时的经学地位上升密切相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蔡邕碑文论文参考文献
[1].杨素惠.蔡邕墓碑文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6
[2].赵德波.蔡邕碑文称引《论语》典故考论[J].学术研究.2015
[3].陈海燕.蔡邕碑文“谀墓受金”说考辨[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4].何如月.汉碑的经典化进程及其影响——以蔡邕碑文为例[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5].陈君.东汉立碑之风与蔡邕碑文的成就[J].古典文学知识.2010
[6].何如月.蔡邕碑文创作成就再认识[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7].徐海容.论蔡邕碑文的“谀墓”——与王银忠先生商榷[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8].李贵银.蔡邕的碑文创作观——由《郭有道碑》争议谈起[J].社会科学辑刊.2007
[9].王银忠.蔡邕碑文文学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10].王银忠.蔡邕碑文研究[D].山东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