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环化论文_曹洪,黄勇,叶丽娜,韦建军,张占文

导读:本文包含了热环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聚酰亚胺,聚酰胺,苯乙烯,动力学,双键,薄膜,效应。

热环化论文文献综述

曹洪,黄勇,叶丽娜,韦建军,张占文[1](2013)在《气相沉积法制备聚酰亚胺薄膜的热环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两种单体同时蒸发沉积聚合方法制备得到聚酰亚胺(PI)薄膜。对不同温度下和不同恒温时间的聚酰胺酸(PAA)薄膜进行了红外分析,将300℃恒温3 h以上的薄膜脱膜,用白光干涉仪测量了PI薄膜热环化前后表面质量。采用热重分析仪在不同升温速率条件下对薄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热环化过程中,随着温度增加亚胺化程度逐渐增加。在300℃时随着恒温时间增加亚胺化程度逐渐增加,恒温3 h以上薄膜亚胺化较为完全,可以获得完整且不易破损的自支撑薄膜。在热环化过程中,升温速率较低时薄膜的亚胺化程度在低温区转化率提高,过量单体蒸发更完全,故一般选择较小的升温速率,约10℃/min甚至更低。采用上述热环化工艺得到了亚胺化程度较高且不易破损的PI薄膜,其表面均方根粗糙度为9.8 nm。(本文来源于《强激光与粒子束》期刊2013年08期)

王彬,张海龙,肖士洁,高爱君,徐梁华[2](2010)在《聚丙烯腈纤维低温热稳定化过程中取向结构对热环化反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差式扫描量热(DSC)、红外分析(FT-IR)等方法比较研究了热稳定化过程中聚丙烯腈(PAN)纤维取向结构对热氧化环化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较低的热处理条件下,具有较高取向有序度的纤维表现出相对平缓的热反应放热进程,而具有相对较低取向有序度的纤维,由于其非晶无序区含量较高,从而表现出初期热反应放热剧烈,后期较平缓的特点。纤维相对环化率的研究表明,不同取向有序结构纤维的热反应放热行为与PAN大分子的热环化反应进程是一致的。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PAN纤维的取向有序结构将对纤维的预氧化环化进程产生影响这一创新性观点。(本文来源于《复合材料: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上册)》期刊2010-10-22)

程茹,郭立红,王伟,黄培[3](2005)在《聚酰胺酸薄膜热环化过程热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用差热扫描量热仪(DSC)和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考察了梯度升温过程中聚酰胺酸PAA[由4,4-二胺基二苯醚(ODA)和3,3,4,4-二苯醚四酸二酐(ODPA)制备]薄膜环化度和玻璃化温度(Tg)随反应温度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聚合物薄膜的亚胺化程度和Tg不断增大,且各恒温点的薄膜Tg均高于反应温度。另外,由亚胺化程度与Tg的关系曲线可见,在环化程度低时,薄膜Tg增长缓慢;随着亚胺化程度继续增高,薄膜的Tg迅速增大。用热环化过程中分子活动性的变化解释了酰亚胺化反应过程中环化速率的变化。(本文来源于《塑料工业》期刊2005年12期)

耿洪斌,黄培,时钧[4](2005)在《聚酰胺酸在不同热处理过程中的热环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GPC、原位FT-IR技术研究了聚酰胺酸(BPADA-BAPS)在不同热处理过程中的热环化,结果表明,升温过程中,聚合物分子链断裂成酐、胺端基这一动态平衡的平衡常数在175℃~200℃段趋于最大;初始热环化温度(Tonset)随升温速率的递增而升高,推测其受溶剂与酰胺酸基团间的氢键和酰胺酸基团自身的构象调整难易程度、速率的影响;恒温热环化过程中,聚合物的Tg不断升高。当Tg达到反应温度时,聚合物即转入玻璃态,各链段的迁移受到限制,结果聚合物的环化及分子链的断裂同时缓和下来。(本文来源于《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05年03期)

刘芳,程茹,黄培,王晓东,时钧[5](2004)在《电位滴定法测定聚酰胺酸固相热环化动力学》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二步法合成聚酰亚胺的固相热环化过程,采用改进的自动电位滴定法和GPC测定了反应的剩余聚酰胺酸含量及相对分子质量随反应时间及反应温度的变化。结果表明:聚合物平均相对分子质量随热处理时间和温度的增加而逐步增大,相对分子质量分布指数则呈现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聚合物剩余聚酰胺酸的质量分数随热处理时间增加而逐渐降低,并出现初期的快速和后期的慢速2个阶段。提高热处理温度,则环化速率明显增大,环化程度亦增大。采用两步一级动力学模型关联并得到了2个阶段的热环化动力学参数,快速和慢速阶段的活化能较为接近,而指前因子和过渡熵相差较大。(本文来源于《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4年04期)

黄培,耿洪斌,程茹,王晓东,时钧[6](2004)在《长链聚酰胺酸的热环化动力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GPC、原位FTIR测定了长链聚酰胺酸PAA(由双酚A二酐与 4 ,4′ 二 (4 胺基苯氧基 )二苯酚制备 )的热环化过程 .结果表明 ,在升温热环化的初始阶段 ,聚合物环化的同时其分子链断裂成酐、胺端基分子链 ,相对数均分子量降低 ,薄膜渐脆 ;随着温度进一步的升高 ,酐、胺端基链又重新链合 ,相对数均分子量回升 ,薄膜重具韧性 ;恒温热环化存在两个明显的阶段 ,初期的快速阶段和后期的慢速阶段 ,表现出动力学中断的现象 .采用两步、一级动力学模型研究热环化并得出相关的动力学参数 (速率常数、活化能、指前因子等 ) .针对恒温热环化 ,建立动力学中断时亚胺化程度与温度的关联式 ,从构象转化与自由体积两个方面对动力学中断现象提出解释 ,并由实验数据得到了该关联式的相关参数(本文来源于《高分子学报》期刊2004年02期)

蒋锡夔,计国桢,张秀莲[7](1988)在《取代基自旋离域参数O_T——4.若干因素对叁氟苯乙烯热环化二聚反应动力学测定精确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叁氟苯乙烯(TFS)的热环化二聚反应是经过1,4-双自由基机理进行的。这一反应的溶剂效应和取代基效应已对此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此反应体系又具有一些与众不同的特色,如:(1)取代 TFS 的~(19)F NMR 参数可以直接反映双键π电子云的极化程度;(2)热环化二聚反应的过渡态具有偶极上的对称(本文来源于《有机化学》期刊1988年05期)

张秀莲[8](1986)在《建立自旋离域参数σ的新途径:五个间位取代叁氟苯乙烯热环化二聚反应的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自由基反应中取代基的自旋离域参数σ°,是自由基化学中的根本问题之一。多年来,许多人试图通过动力学或谐学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但至今还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体系能拆分取代基的极性效应和自旋离域效应。蒋锡夔、计国桢等通过对取代叁氟苯乙烯的~(19)F NMR参数的分析和热环化二聚反应的动力学研究,提出了一条可能较为合理的建立O°的新途径。他们和前人的工作都采用了通用的假设——问位取代基没有自旋(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学》期刊1986年01期)

蒋锡夔,计国桢,于崇曦[9](1986)在《氟烯的结构-特性关系 7.取代基对a,β,β-叁氟苯乙烯热环化二聚反应动力学参数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110~160℃范围内,测定了叁氟苯乙烯(TFS)和六个取代叁氟苯乙烯(p-OCH_3,p-CH_3,p-Cl,p-F,p-CF_3,m-CH_3)在正己烷溶液中热环化二聚反应的速率常数k_2,并计算其Arrhenius参数和在413K时的活化参数.讨论了取代基对反应速率常数k_2的影响,发现k_2与几乎所有取代基常数,如,σ,σ~+,σ~0,σ_R~0,σ_R~+和σ_R等均不能很好相关.说明除取代基的极性因素可影响k_2外,不可忽略取代基自旋离域能力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化学学报》期刊1986年01期)

于崇曦[10](1985)在《各种取代叁氟苯乙烯的热环化二聚反应的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献报导叁氟苯乙烯(TFS)的热环化二聚反应是按照双自由基历程进行的,为了 进一步证明该机理和考察自由基反应的取代基效应,我们对上列反应进行了动力学研究。影响该反应的因素可能有:(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学》期刊1985年02期)

热环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差式扫描量热(DSC)、红外分析(FT-IR)等方法比较研究了热稳定化过程中聚丙烯腈(PAN)纤维取向结构对热氧化环化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较低的热处理条件下,具有较高取向有序度的纤维表现出相对平缓的热反应放热进程,而具有相对较低取向有序度的纤维,由于其非晶无序区含量较高,从而表现出初期热反应放热剧烈,后期较平缓的特点。纤维相对环化率的研究表明,不同取向有序结构纤维的热反应放热行为与PAN大分子的热环化反应进程是一致的。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PAN纤维的取向有序结构将对纤维的预氧化环化进程产生影响这一创新性观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热环化论文参考文献

[1].曹洪,黄勇,叶丽娜,韦建军,张占文.气相沉积法制备聚酰亚胺薄膜的热环化研究[J].强激光与粒子束.2013

[2].王彬,张海龙,肖士洁,高爱君,徐梁华.聚丙烯腈纤维低温热稳定化过程中取向结构对热环化反应的影响[C].复合材料: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上册).2010

[3].程茹,郭立红,王伟,黄培.聚酰胺酸薄膜热环化过程热分析[J].塑料工业.2005

[4].耿洪斌,黄培,时钧.聚酰胺酸在不同热处理过程中的热环化[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5

[5].刘芳,程茹,黄培,王晓东,时钧.电位滴定法测定聚酰胺酸固相热环化动力学[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

[6].黄培,耿洪斌,程茹,王晓东,时钧.长链聚酰胺酸的热环化动力学[J].高分子学报.2004

[7].蒋锡夔,计国桢,张秀莲.取代基自旋离域参数O_T——4.若干因素对叁氟苯乙烯热环化二聚反应动力学测定精确度的影响[J].有机化学.1988

[8].张秀莲.建立自旋离域参数σ的新途径:五个间位取代叁氟苯乙烯热环化二聚反应的动力学研究[J].应用化学.1986

[9].蒋锡夔,计国桢,于崇曦.氟烯的结构-特性关系7.取代基对a,β,β-叁氟苯乙烯热环化二聚反应动力学参数的影响[J].化学学报.1986

[10].于崇曦.各种取代叁氟苯乙烯的热环化二聚反应的动力学研究[J].应用化学.1985

论文知识图

PEI亚胺化程度与热环化温度的关...

标签:;  ;  ;  ;  ;  ;  ;  

热环化论文_曹洪,黄勇,叶丽娜,韦建军,张占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