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厚刚[1]2003年在《加入WTO后中国政府职能转变及政府体制创新问题研究》文中提出作为全面体现市场经济基本原则和特征的国际性组织,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实质在于,通过规制一国政府的行为,来改变政府在经济运行中的地位、作用和职能。中国入世,首先是政府入世。入世之后,我国政府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面对世界贸易组织的“游戏规则”和我国政府的承诺,我国还存在着诸如政府管理体制、政府行政观念等都不适应的问题。在加入WTO的背景下,有必要对政府职能定位、转变政府职能的方式与途径等进行讨论。政府职能的转变实质上是政府创新,即政府体制创新,只有通过政府体制创新才能真正实现政府职能转变。本文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对政府制度创新、政府理念创新、政府组织结构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创新、政府管理手段创新等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阮成发[2]2001年在《加入WTO背景下中国政府职能转变与体制创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加入WTO,将是21世纪初中国政治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它意味着中国更加全面地融入世界经济主流,全面参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标志着中国进入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的新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发展,其影响将愈来愈突出地显现出来。当然,加入WTO有利有弊,不仅经济生活将受到巨大的冲击和严峻的挑战,而且对国家的经济体制、政府体制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甚至冲击。因此,中国加入WTO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中国“入世”首先要求各级政府“入世”。系统、深入地研究探讨加入WTO背景下中国政府的职能转变与体制创新问题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试图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运用政治学的理论,在研究、吸收经济学、法律学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理论研究法、实证研究法、系统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政治分析法、经济分析法、制度分析法、行为分析法等,从政治学的视角对加入WTO背景下中国政府的职能转变与体制创新问题进行了综合性的研究和理论分析。 全文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着重对WTO进行理论分析,为中国政府职能转变与体制创新的研究提供背景。主要从WTO产生及发展过程,WTO的宗旨、职能和机构,WTO的基本原则,WTO对政府的基本要求等四个方面,分析了WTO形成过程、性质特征、运行规则,着重分析WTO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各成员方政府对WTO各项规则的普遍认同和全面遵守,是WTO存在并发挥作用的基础;按照WTO的规则调整经贸法律法规,主动与WTO接轨,是WTO对各成员方政府 华 中 师 范 大 学 学 位 论 文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DEGREE THESIS的基本要求。 第二部分主要分析加入WTO中国政府所百临的形势,即多方面的机遇与挑战。从可以预期的机遇来分析,中国加入WTO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中国经济全百融入世界经济主流,有利于全面推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同时,对比WTO的规则、协议及运行机制,我国在思想观念、市场体系、产业体系、法律制度、政府体制、公务员队伍等诸多方面严重不适应,严峻的挑战不可避免。 第叁部分围绕WTO对政府的要求,从整体上探讨加入WTO背景下中国政府的职能转变与相关对策。一是必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强化宏观管理职能,弱化微观管理职能,分化部分职能,转化社会管理职能。二是从体制上实现与历叮0的接轨,建立和完善所有制体系\国有资产监管营运体系。社会资源配置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社会服务监督体系、经济调控体系和法律体系。叁是适应WTO要求,顺应贸易自由化潮流,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四是从减缓“入世”对中国经济冲击、增强中国经济竞争力的角度,结合我国各产业实际,提出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五是从分析WTO《农业协议》对中国农业的影响入手,探讨加入WTO后的农业对策,呼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六是针对加入WTO对中国社会政治可能会产生的影响,阐述各级政府要研究。关注经济、社会、文化以及稳定等方面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调整思路和对策,实现对社会的有效管理,保持经济、社会的稳定。七是着重分析中国各级政府在适应、遵守、运用WTO的同时,还要积极利用WTO,为我所用,更好地维护中国的利益。 第四部分从政府自身的角度,探讨如何构建适应WTO要求的现代化政府体制问题,提出了现代化政府体制的框架设想。(1)行政理念现代化。努力树立法治、平等、选民、科学、效能的理念。(二)行政管理法治化。坚持依法行政,健全行政法规体系,完善行政法律监督,建立符合WTO法治精神的政府体制。(3)行政决策科学化。健全料学决策体系,完善料学决策程序,建立决策反馈、评价和调整机制。(4)组织结构合理化。政府组织结构合理化要注意合理的组织方式、合理的实现方式、合理的评价目标等方百。(5)政务活动公开化。要依据WTO有关规定对行政程序和实体进行大幅度改革,做到政府重大决策、重要法规规章、行政标准、办事程序、办事结果等及时公开,提高政府行 2 华 中 师 范 大 学 学 位 论 文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DEGREE THESIS 政行为透明度。(6)政府运行高效化。突出解决当前各级政府及政府各部门职。叔界定不清,行政审批复杂和政府效能考核机制不料学等问题,增强各级政 府及公务员的责任感,激发政府系统的内在活力。(7)管理手段信息化。构建 “电子政府”,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推进办公自动化,加速政府网络建设, 以新技术支持政府工作效串和透明度的提高。(8)政府人员职业化。形成科学 的政府公务员选拔、考核、激励、监督和培训机制,全百提高政府?
丁宇[3]2011年在《走向善治的中国政府管理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管制型的政府管理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和政治发展的要求,必须进行政府管理的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和方式创新。善治是政府与公民社会对公共事务的合作管理模式,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最佳结合状态,是政府管理创新的努力目标。在善治的视角下对政府管理创新进行探讨,不仅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运用善治理论,从善治的基本诉求出发,对中国政府管理创新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研究。本文第一章对政府管理的内涵和善治理论的产生的背景进行了介绍,对治理与统治、善治与善政的逻辑关系进行了辨析,论述了善治的基本诉求——法治性、服务性、责任性、民主性、合作性,并对政府管理创新的概念、类型及层次进行了分析。本文第二章对善治视角下中国政府管理创新的意义、目标、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及确立善治目标的依据进行了论述。中国政府管理创新是加强政府法治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应对全球化时代挑战的需要,是促使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顺利推进的关键,是消除传统行政文化不良影响的基本途径,也是回应公民社会建构和利益主体多元化的需要。善治视角下中国政府管理创新的总体目标是实现善治,具体目标是建设法治型政府、服务型政府、责任型政府、民主治理型政府和分权合作型政府。本文第叁章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政府管理创新的基本进程进行了详尽的比较和分析,得出了中国政府管理改革正在走向善治的基本结论。中国政府管理改革的发展趋向是从人治政府走向法治政府、从管制政府走向服务政府、从权力政府走向责任政府、从威权政府走向民主政府、从“独角戏”政府走向“分权合作型政府”。本文第四章对政府管理理念创新的重大意义进行了分析,进而从政府管理理念创新的相关内涵、转变的必要性、途径等方面论述了善治视角下政府管理理念创新的主要内容,即从人治理念到法治理念的转变、从管制理念到服务理念的转变、从权力本位理念到责任本位理念的转变、从封闭政府理念到透明政府理念的转变、从政府本位理念到社会本位理念的转变。政府管理理念创新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坚持公共利益至上,实现和谐发展;坚持实事求是,实现稳步发展。本文第五章论述了善治视角下中国政府管理模式的创新,即创新依法行政体制,构建法治尊崇型政府管理模式;创新服务行政体制,构建顾客导向型政府管理模式;创新责任追究机制,构建责任担当型政府管理模式;创新信息交流机制,构建透明运作型政府管理模式;创新分权化治理机制,构建分权合作型政府管理模式。本文第六章从依法行政、民主行政、服务行政、责任督政、合作施政五个方面论述了善治视域下的中国政府管理方式创新的具体途径。本文最后结合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从政府管理创新是全要素的革命、全领域的革命和全过程的革命等几个不同的角度揭示了政府管理创新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并且以善治为理论视角展望了中国政府管理创新的美好前景。
余敏江[4]2002年在《加入WTO背景下的中国县级政府管理模式创新》文中提出县级政府管理模式创新是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中央政府改革的迫切需要,是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上层建筑变革提出的现实要求,也是落实中央提出的建立符合现代化管理要求、满足市场经济发展需要、适应网络化信息化的新形式、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政府管理模式的重要步骤。在加入WTO的背景下,深入探讨和研究县级政府管理模式创新不仅至关重要,而且尤为迫切。县级政府管理模式创新的目标是实现县级政府行政行为的高效化、公开化,公共服务的集约化、信息化,组织调整的精干化、绩效化,其根本就是实现管理模式“由全能到效能,由管制到服务”的转变。这就需要在管理理念、管理体制、管理机制、管理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其中理念创新是先导,体制创新是关键,机制创新是根本,方式创新是保证。实现创新目标,完成创新内容,必须注重方式和方法。县级政府管理模式创新不宜断裂式地推进,而应在渐进式创新上谋成功。
李文星[5]2004年在《地方政府间跨区域经济合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区域合作,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和主要特征。在我国,区域合作主要是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具体推动的。这种地方政府间的跨区域经济合作,有力的改变了传统的通过地方政府间竞争达到体制创新和经济发展这一取向的制度安排,开启了扩大开放、横向合作、共谋发展的“双赢”之路。 地方政府作为区域利益的主体代表,通常会通过与其他地方政府之间的往来,就双方进行经济合作的范围和行为规则达成若干协议,并制定一系列有利于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区域经济政策,来指导和协调区域经济合作。可以说,地方政府是区域经济合作的最重要的主体;地方政府间跨区域经济合作,就是指以地方政府为主体进行的跨行政区域的经济合作。 加强地方政府间跨区域经济合作,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一是可以使各行政区域之间的资源得到合理配置,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如果各行政区域仍坚持“自成体系”“门类齐全”的思想,盲目投资造成重复建设,就将会使更多的有限的资源被白白浪费。而按照区域内各地自然、经济、社会诸生产要素组合的不同特点,通过行政区域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就可以对区域发展进行统筹规划,从而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大大降低各自的生产成本,促进各方效率的提升;同时,也有利于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促进全面、协调、均衡和可持续发展。二是有利于促进地区经济专业化,促进规模经济的发展,改变目前各行政区域“大而全”“小而全”的现状。叁是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使各行政区域的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化。我国各行政区域间的产业、产品结构趋同程度已经很高,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相似率为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93.5%,西部地区与中部地区的相似率为97.7%。因此,根据各行政区域的经济资源状况,加强地方政府间的协调与合作,优化产业结构,就显得尤其重要。而且我国区域之间的不平衡发展到目前这种状况,也要求在区域之间实行产业转移和产业协作,只有这样,才能克服行政区域之间产业结构雷同、产品重复、规模过小以及过度竞争的倾向,形成各地区之间相互配套、联合协作、合理布局的经济格局。四是有利于缩小地区差距,解决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地方政府间跨区域经济合作是一种协同发展模式,其实质就是各区域以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和有序整合的方式“整体行进”。在这种“整体行进”过程中,欠发达地区的潜力和发展空间扩大,同时又能共享或利用发达地区的人才、技术、资金、管理等有利条件和要素,大大加快其发展速度,这对我国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东中西联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五是有利于地方政府能力的提升。地方政府能力是地方政府在与区域环境的互动关系中,为完成其职能规定的目标与任务,获取必要的资讯,用以满足其公共权力范围内公民的需求,并维护其合法性的能力的总和。我国加入WTO后,地方政府能力面临严重挑战,而其正是社会快速变动期内经济、社会和政治稳定的根源。多个地方政府通过合作处理共同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总体来说,地方政府间跨区域经济合作,可以变分散的局部地区的优势为整体的综合经济优势,创造出系统理论所描述的个别地区无法取代的新的协作生产力,形成最佳的总体功能。 本文主要在对国内外地方政府间跨区域经济合作理论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从客观基础、动力前提和体制环境叁个方面分析了地方政府间跨区域经济合作的形成和发展机制;分析了地方政府间跨区域经济合作的观念障碍、体制障碍、经济障碍和支持体系障碍;探讨了地方政府间跨区域经济合作的空间模式、制度安排、运作机理和重点领域;最后分析和研究了行政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地方政府创新问题。 本文认为,地方政府间跨区域经济合作是以社会劳动区域分工为客观基础的。社会劳动必然伴随着社会劳动分工,社会劳动区域分工必然导致相关地区建立经济合作关系。同时,地方政府间跨区域经济合作既是两个或多个行政区域相互协调的共同行动,更是一种经济行为。因此,它的动机和目的尽管可以罗列许多,但归根到底推动这种行为的最终动力是谋求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没有效益的区域联合与合作不会发生,或者即使发生了也不会长久。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本文认为,阻碍我国地方政府间跨区域经济合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观念因素、体制因素、经济因素、支持体系因素等四个方面。在区域经济合作中,部分地方政府对区域合作缺乏正确的思想认知,缺乏信用观念,地方保护主义问题严重;同时,经济发展中的引资目标责任制易引发短期化行为,且缺乏完善的区域协调机制,合作组织成本过高;产业布局分散,产业结构趋同,行政区域间分工不科学不合理;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现有中央与地方权、责、利框架下的地方政府间跨区域经济合作的空间范围比较模糊。 本文认为,地方政府间跨区域经济合作有叁种主要的空间模式,分别是以大城市为中心的都市经济圈模式,以交通线路为依托?
武君婷[6]2007年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县级政府的作用》文中研究表明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公共治理是关键,因而政府也就具有了与众不同的非常重要的作用。县级政府作为中央政府对地方进行有效管理不可或缺的层级,对历代的国家治理都产生过重大作用和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逐步完善,县级政府体制和运行机制出现了一些问题,县级政府在管理中也遇到诸多困难和问题。县级政府治理方式的调整、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管理方式的转型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和谐发展的迫切要求和重要基础。县级政府要真正发挥出一个基层政府的应有作用,必须以建设公共服务型县级政府为其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坚持服务行政、责任行政、有效行政和依法行政,为县域社会提供高质量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不断满足县域社会的公共需求。本文由导论和正文两部分组成,着重研究当代中国县级政府的地位与作用、行政结构及运行机制,探究县级政府转型的必要性、目标及途径,从而为更加充分地发挥县级政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提供理论和对策的参考。导论部分简述了论文的选题依据与理论及现实意义,介绍了国内外学术界对包括县级政府在内的政府作用的研究现状,解释了论文中出现的核心概念,阐述了论文的主要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正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从历史和现实两方面阐述了县级政府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首先,概述了中国古代县制的历史演进并对其社会功能进行评析,指出县级政府是封建中央政府对整个国家进行控制与治理的基本政治单元。其次,简要介绍了从清末近代县制的萌芽到北洋政府、国民政府时期近代县制的演变与改革,指出了近代县制改革的利弊得失。最后,明确当代县级政府的地位与功能,并通过对工业化初期市制对县制的冲击和“市管县”体制的形成及其弊端进行较为详尽的分析,指出“省直管县”探索的条件、利弊与基本思路。第二章分析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县级政府提出的新要求。首先,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立论依据和基本思路入手,指出在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符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的社会管理体制。其次,较深入地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县级政府的新功能,明确指出县级政府应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县域社会和谐和保持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叁个方面发挥其重要作用。第叁章深入地介绍了县级政府的行政结构和运行机制,分析了县级政府目前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首先,对不同阶段的县级政府机构的设置、县级政府职能的变迁和县级政府的政务关系进行分析,指出县级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的不足和缺陷,并对我国县级政府的机构改革提出基本思路和政策建议。其次,概述县级政府的决策制定与执行和政务监督过程,指出县级政府决策民主化、决策执行能力提高和政务监督作用有效发挥的实现途径。最后,简析县级政府面临的叁大难点和存在的四大问题,指出存在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县级政府在认识上有偏差、在体制上受束缚、受利益上的驱动和环境上的制约。第四章试图指出县级政府的发展方向是建设公共服务型县级政府。首先,从西方政府治理理论入手,简要介绍了“新公共管理”实践模式、“回应性政府”治理模式和西方各国行政改革的背景、特点及内容,力图从中找出我国新一轮政府改革中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其次,分析公共服务型县级政府的涵义,指出当代县级政府应该是“公共”与“服务”的县级政府,是“有限”与“有效”的县级政府,是“善治”与“双廉”的县级政府。最后,阐述了建设公共服务型县级政府的必要性,指出建设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人为本,服务行政、责任行政、公共行政和有效行政的公共服务型县级政府是县级政府走出发展困境的必然选择。第五章明确指出建设公共服务型县级政府的根本途径是提升县级政府的服务能力。首先,分析了县级政府角色定位的误区及原因,指出转型时期县级政府应该承担的角色。其次,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县级政府职能实现战略转变的要求,指出县级政府职能转变的目标是明确以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为核心的职能定位。最后,从县级政府服务理念的形成、价值取向和县级政府服务能力与其相关能力的关系叁个方面分析县级政府服务能力提高的途径。
王峰[7]2002年在《加入WTO后政府职能存在问题与对策》文中指出2001年11月10日,世界贸易组织(WTO)第四次部长级会议做出决定,批准中国加入WTO。WTO规则是为其成员方共同制定的,旨在约束各成员方的行为,但它约束的实际上是各成员方政府的行为。因此,加入WTO最大的挑战是对政府的挑战,最积极的应对就是加快政府的职能转变。本文试图根据WTO有关原则和内容,分析WTO与成员方政府的关系以及我国政府职能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研究政府如何转变职能,应对WTO的挑战。 全文共分叁个部分,叁万余字。 第一部分:阐述了WTO各项原则和协议主要调整的是成员国“政府”之间的关系,说明加入WTO后研究政府职能转变的必要性。(1)从法律角度讲,WTO各成员国政府是国际法律权利与义务的主体,成员资格是“政府”而非主权国家,更不是各个企业。WTO规则“内容”约束的主要是政府行为,目的在于限制成员国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力度,降低政府制造不平等贸易的能力。(2)从WTO的宗旨目标看,WTO与成员国政府的宗旨目标是一致的。无论是GATT还是WTO,它们的产生和发展都是反映了各国政府要求加快本国经济发展和促进国际经济合作的根本愿望。(3)从WTO规则协议产生方式讲,WTO是一个永久性的谈判论坛,为各国政府在国际经济关系中提供了一个反映本国要求,维护本国利益,协调与他国的关系,解决国际经贸争端的重要舞台。WTO规则、协议本身是各国政府相互妥协、相互协调的产物。因此,加入WTO首先是政府的人世,研究政府如何迎接WTO的挑战,是我们加入WTO后的一项重要任务。 第二部分:比照WTO的基本原则、协议和运行机制,认真分析我国政府的基本现状,剖析重点存在的几个问题。O)在法制方面主要有:“人治”大于“法治”,经济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法规和政策的透明度和可预见性较差,法规、政策统一性、稳定性、连续性不够等等八2)在政府职能方面:计划经济职能太多,干涉微观经济过多,地方封闭和地方保护主义非常严重。勺)在政府机构方面:政府统得过死、揽得过多、管了很多不该管的事,设置了很多不应设的机构,使行政机构过于庞杂;机构设置缺乏法律的约束,行政首长主观随意大;机构对口设置,增加不必要层次;政府部门冗员过多,包袱沉重。Q)在政府公务员素质方面:公务员队伍普遍素质不高,活力不足,价值取向有失偏颇, “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没有形成优胜劣汰的机制。 第叁部分:加人WT O后,政府必须因应变化,有效地组织各级政府加快自身改革,在思想观念、组织结构、工作方式方法等方面,实现政府体制的全面创新,构建适应WO要求的现代化政府体制。要加快政府的职能转变,必须注重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Q)政府的观念要更新。一要切实树立“法制”的观念。核心就是要树立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至高无上的地位,确立宪法和法律的绝对权威;二要树立“平等”的观念。就是在行政实践中必须贯彻平等的原则;叁要树立“效能”观念。就是要树立追求效率,追求效益的行政思想;四要树立“服务”的观念。市场经济要求的政府不是指手划脚的政府,而是能提供周密服务的政府;五要树立“科学“观念。就是要培养各级政府和广大政府工作人员的科学精神,以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推动政府的科学决策、科学管理八2)政府行政管理法制化。WO 2是建立在法制基础上的国际经济体系,需要各成员方国内健全的法律制度和良好的法律秩序来保证贯彻执行。重点是要健全行政法律法规体系,实现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要完善行政法律监督体系。O)政府强制计划管理要弱化。加人WTO后,政府要弱化计划管理职能,要弱化政府对资源的控制职能,要弱化政府对微观经济的干预职能。N)政府的有关职能要强化。首先政府的服务、指导和合作的行政职能要强化。要加强行政指导的职能,要善于运用行政合同,要建立和完善行政给付制度,最大限度地发挥行政奖励制度的补充作用。其次政府的宏观管理的职能要强化。政府要发挥宏观引导的职能,要发挥平衡协调的职能,要运用WTO的法律协议维护国际贸易中的合法权益。G)政府的管理职能要分化。政府的作用应从市场能自发发挥作用的领域中退出来。政府要把部分职能分配给社会中介组织。u)政务活动要公开化。在WTO的法律文件中,信息公开是贯穿其中的基本要求。我国政府应注重从以下几项内容实行政务公开:一是要公开政府重大决策;二是要公开重要法规规章;叁是要公开行政标准。门)政府机构要小型化。通过政府机构改革,努力构筑精干、高效、协调、廉价的政府机构体系,努力实现政府组织结构与国际社会管理方式的对接。
王甲成[8]2006年在《政府成长论》文中指出政府存在的价值在于为民服务,政府的架构自然必须依据时空的变迁和人民的需要而不断地更替。社会是政府产生、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政府从内容到形式的逐步变革和成长皆来源于社会需求的不断增长。政府的成长和发展在客观上是对社会成长和发展所提出的一系列新要求的回应。同时,社会成长的历史进程也对政府成长存在一定程度的依赖性。一个落后的政府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更不能推动社会的成长。历史表明,政府成长既是社会成长的结果,也是社会成长的保证。政府成长是政府必备的持续性、自发性的主要生存机能。基于生态学的视野和方法,本文提出“政府成长”这一概念,旨在寻求对政府变迁更有说服力的解释框架。政府活动是一种“生态现象”,政府系统处于整个社会生态系统之中,社会生态系统中的经济、文化、社会、国际环境等因素与政府密不可分。人类共同体内部的各种运动必然导致社会生态系统的变化,进而向政府系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从一种较为长远的眼光来看,政府系统必须自我变革,才能够适应这种要求、迎接这种挑战,从而必然会导致政府的新陈代谢和破旧立新。在政府与社会的持续互动中政府得以健全自身而不断成长。正是政府与社会的互动构成了政府成长的内容和路径,也决定了它未来的态势。任何政府都必然在一定的时空中发生、成长与变化。虽然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政府面临的社会生态不同,人们通过政府组织所追求的目标也迥异,但从宏观上看,政府的演变一般都遵循政府自身成长、发展的规律。为了研究的方便,论文聚焦于当代中国政府的成长。当代中国政府的成长和发展体现着既定环境状况与政府主体的努力行动之间的互动关系,体现着不同社会利益群体在错综复杂、变幻交织的利益关系面前艰难选择、反复调整,在不同时期暂时达成某种平衡,继而进行新的选择和调整这样一个逐步成长的过程。这一过程展现出一种更符合实际的政府成长图景,从大的时空尺度看,也折射出了政府成长的历程和内在逻辑。本文通过当代中国政府成长的历史考察和理论分析,站在历史与现实、现实与未来的结合点上,将政府成长置于生态学视野中,并综合运用新制度主义、国家与社会关系、历史唯物主义等方法,对当代中国政府成长的逻辑、路径、形态和态势等问题进行解读,试图揭示政府成长的基本规律,为当代中国政府改革和建设提供理论基础。全文共五章,另加导论和结语。导论部分,介绍选题的背景、现状,意义和方法,对课题进行界定,提出研究框架。第一章阐述了政府成长的逻辑。政府成长根植于人类的成长,根植于对建立更有效的、更具适应性政府组织的追求。政府成长意味着政府在其内部矛盾的作用和环境变迁的影响下
谢庆奎[9]2003年在《职能转变与政府创新》文中认为政府职能转变与政府创新相互间有着互动关系。政府职能的转变要以政府创新作前提,以政府创新来推动职能转变;政府创新要以政府职能转变为基础,以政府职能转变来带动政府创新。本文通过对中国1987年~1988年和1998年~1999年所进行的两次政府创新和政府职能转变的分析,并通过对中国政府职能转变滞后的论述,从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改善政治与行政的关系和建设电子政府等方面,阐述了政府创新的叁种途径。结论是必须以政府创新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雷结斌[10]2003年在《加入WTO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加入WTO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面对中国加入WTO后的巨大机遇和严峻挑战,中国政府如何应对这是摆在中国各级政府面前的一个十分紧迫而重大的问题。在应对"入世"的问题上,虽然各行各业、社会各个方面都要认真地对待,但政府作为国家和地区经济和社会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其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政府的积极作为,才能在这巨大的机遇与严峻的挑战面前赢得主动。根据国际经验和我国历史与现实情况,中国要有效地应对加入WTO后的各种挑战,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必须大力推进各级政府的职能转变。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叁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运用理论分析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政府面临的形势,入世后对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意义和职能定位等问题,进行综合性研究和理论探讨,试图对政府职能转变的任务、方向、原则和实现途径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通过政府职能转变,使政府更好地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 加入WTO后中国政府职能转变及政府体制创新问题研究[D]. 李厚刚. 武汉理工大学. 2003
[2]. 加入WTO背景下中国政府职能转变与体制创新研究[D]. 阮成发. 华中师范大学. 2001
[3]. 走向善治的中国政府管理创新研究[D]. 丁宇. 武汉大学. 2011
[4]. 加入WTO背景下的中国县级政府管理模式创新[D]. 余敏江. 湘潭大学. 2002
[5]. 地方政府间跨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 李文星. 四川大学. 2004
[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县级政府的作用[D]. 武君婷. 中共中央党校. 2007
[7]. 加入WTO后政府职能存在问题与对策[D]. 王峰. 郑州大学. 2002
[8]. 政府成长论[D]. 王甲成. 苏州大学. 2006
[9]. 职能转变与政府创新[J]. 谢庆奎. 新视野. 2003
[10]. 加入WTO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研究[D]. 雷结斌.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03
标签: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经济体制改革论文; wto论文; 政府职能转变论文; 社会管理论文; 治理理论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行政体制论文; 创新管理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政府服务论文; 社会体制论文; 创新理论论文; 创新理念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 管理理念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