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伟[1]2003年在《肺支气管内气体分布与流动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人们生存的外界环境的变化,如大气、水源、食品污染,人口密度剧增,以及高节奏大压力的生活方式,呼吸系统疾病已经成为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常见疾病,因而对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及迫切。目前从生物学与临床医学角度已进行了大量工作,如从氧自由基、DNA角度研究肺病变时的分子生物学变化,通过各种显微镜进行微观形态学观察,并通过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得到疾病的各种表观特征,指导医生进行治疗。虽然上述研究以及气体分析、医学影像技术等新技术新设备对医生诊治有很大帮助,但是仅仅通过上述手段是不够的,由于呼吸系统,特别是支气管树的特殊构造,无法定量检测出支气管树内不同部位的气体流动状况和压力分布,只能依靠其他方法间接测到肺内压和主气道压力,这对疾病的诊治不利,因此有必要从物理的力学的角度,研究呼吸时肺支气管树内的气体流动问题。 国内外学者在呼吸力学问题的研究中,通过物理实验和数学模型模拟方法,研究气管内气体流动、肺部气体交换、呼吸道的压力降以及肺的机械通气等问题,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在肺通气阻力问题方面,这些数学模型将呼吸系统简化为几个部分,对其做整体研究,缺乏对支气管树局部的考虑,没有体现出支气管树内不同位置气体流动的差异。 本文从整体和局部两个方面研究支气管树内的气体的分布与流动情况。在整体方面利用流体网络理论,建立支气管树在前五至七级为非对称分叉,后面的分级为对称分叉结构的叁参数集中参数模型,利用Gear算法求解常微分方程组,得到正常呼吸过程中气体在肺支气管树内不同分段的压力和流量分布,较好体现了气体在肺支气管树前几级的分配和压力变化。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支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气管局部受阻时,肺支气管树内不同部位所受到的影响及压力和流量的变化,并进行了比较;在局部方面,利用计算流体力学的基本理论和通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对支气管树一级分叉部位的气体流动进行了二维和叁维模型的数值模拟和分析。得到气管内的气体在一个呼吸周期非定常条件下的流动变化,模拟结果与实验观察相吻合。并与定常条件下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 本文所做的工作对认识肺支气管树在生理、病理状态下的气流分布很有意义,对进一步研究气道阻力、气道病变受阻的气体流动状况等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具有较大帮助。
黄秀义[2]2004年在《肺支气管树叁维形态模拟及其内部气体流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肺气管树是人体肺毛细血管与大气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通道。呼吸系统的生理机能与呼吸道内气体的流动密切相关。临床医学表明,呼吸道疾病的症状多发生在气管分岔部分,因此研究分岔管道内的气体流动过程对深刻认识人体呼吸道疾病发作机理,优化和控制气溶胶药物在呼吸道内的输送过程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虽然前人已经做了很多相关方面的研究,但在探讨肺支气管树的叁维气体流动方面基本上都是基于Weibel模型的平面对称分叉,且分叉级数仅限于二级,没有考虑到人体肺支气管树的空间不对称性。 本文建立了一个更能反映肺支气管树叁维特征的模型。笔者分析肺支气管树的解剖学资料,基于最小能耗的思想,用空间体划分的方法来描述气管树的分形特征,建立描述肺气管树形态的叁维数学模型,并且得到各级的长度、分叉角度和管径的具体参数。所生成的图形在形态与几何参数上与现有统计数据很吻合。关于肺泡端的图形模拟,笔者从分形几何角度,以14面体作为肺泡的基本结构单元,通过一阶和二阶的14面体组合以及一系列数学变换,在图形生成过程中加入随机参数,并进行边界的模糊运算以及肺泡面的夹角钝化处理,使运算产生的肺小叶和肺泡与真实的肺泡图形较为接近。计算结果表明自然界的复杂形体可由数学方法描述。 根据所生成的肺支气管树叁维非对称数学模型,笔者首先运用前处理工具Gambit建立了肺支气管树前四级的空间非对称分叉模型,比较了在气管的分叉处不同弯曲方式所带来的影响以及划分不同网格数目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运用Fluent软件对气道内气体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探讨分叉方式、分叉级数,以及正常与病理状态下前四级肺支气管树内部的气体流动状态。计算了一个呼吸周期内气体流动分布的变化规律,比较了叁级分叉与四级分叉模型之间的多级藕合影响,支气管在病变时其内部气体流动状态的改变以及在不同呼吸模式下的气管内部气体的变化。 本文所做的工作提供了一种较好的肺支气管树叁维形态的数学建模方法。数值模拟的结果对认识肺支气管内的气体流动与分布规律很有帮助。该研究成果对呼吸系统临床医学诊断以及后续的治疗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关键词:肺支气管树模型叁维非对称分叉数值模拟气体流动速度压力分布
刘晶, 胥义, 刘道平, 赵晓刚[3]2014年在《无心跳供体肺支气管内气体叁维流动的数值模拟研究》文中认为无心跳供体肺(NHBD)有望解决临床供肺严重不足的问题,肺内低温通气被公认为是NHBD肺在体低温保护的有效方法之一,可提高供肺的利用率。通过建立叁维非对称四级支气管模型,运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方法对支气管内的气流流动特性进行数值模拟,并通过试验对数值模拟的边界条件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在被动呼吸的吸气和呼气时,支气管截面上的无量纲速度分布不同,左肺支气管和右肺支气管截面上的速度分布也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左肺下叶支气管内中心线上的无量纲速度峰值最大,达到1.7,而右肺上叶支气管内中心线上的无量纲速度峰值最小,仅为0.8;由于分叉角度和管径不同,导致吸气过程中流入左主支气管内和右主支气管内的流量分别占55%和45%,而左肺下叶支气管内的流量比率在各肺叶支气管内的流量比率最高,约为35%;通过分析支气管内的流动压力损失,得出支气管的平均压降系数与Re的关系为珔Cp∝Re-0.6。可见,由于支气管的非对称结构以及分叉处空间旋转角度的存在,使得支气管内的气体流动结构比较复杂,这对于无心跳供体肺原位通低温保存的临床实验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胥义, 邓如意, 刘晶, 刘道平, 赵晓刚[4]2015年在《无心跳供体肺支气管内气体二次流动特性分析》文中提出无心跳供体(NHBD)肺有望解决临床供肺严重不足的问题,肺内低温通气被公认为是NHBD肺在体低温保护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建立3D非对称四级支气管模型,借助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方法,分别研究在3种被动呼吸频率(0.125、0.25、0.5 Hz)条件下肺支气管内的二次流结构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被动吸气时主支气管截面上不存在二次流结构,且截面上最大无量纲速度差分别为0.67(@0.125 Hz)、0.5(@0.25 Hz)和0.3(@0.5Hz),但在被动呼气时存在明显的二次流结构,且其截面最大无量纲速度差增大到1.25、1.1和1.06;随着支气管级数的增加,无论是吸气还是呼气状态,其对应截面上都存在明显的二次流动结构,但呼吸频率对其截面上最大无量纲速度差变化的影响不大(维持在1.0左右);总体来讲,左肺各支气管内的流动结构比右肺要复杂一些,这与左右支气管的不对称结构有关。该研究明确了低温保护性气体在NHBD肺支气管内的流动总是伴随着二次流的特性,这对于进一步探索其临床保护工艺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王畅[5]2015年在《基于CFD的COPD患者肺部气道内空气流动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肺部疾病,近年来已经成为一种常见肺部的疾病。此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高死亡率以及治疗效果不佳的特点,给患者本人及家庭带来了经济负担。临床上利用肺功能检查获得肺气管的部分评估参数,但对于获取气体在人体气道内的流速,壁面剪切应力,流量在各级支气管的分配等力学参数仍然存在缺陷。本文的主要目的是考察COPD患者气道同健康人体气道的差异。从形态学,物理学,数学的角度揭示COPD疾病的发病机理。本文引入了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ed fluid dynamics,CFD)方法研究人体气道空气流动的流动特性,以CT扫描技术为基础,利用连续的,完整的断层CT图像通过Mimics软件重建出人体气道的叁维几何模型。并将几何模型转化成X_t格式文件后导入ANSYS Workbench进行模拟仿真。本研究选取4例COPD患者和一例健康研究对象作为对照组,假设气道壁面为刚性壁面,空气为牛顿气体,结合个性化的呼吸参数,选用速度入口边界条件,压力出口边界条件,选择标准k-ε湍流模型,获得能反映空气在气管内的流动特性的相关参数。包括空气的流动速度,壁面压力,壁面剪切力,气道移动方向,流量分布等,通过分析以上参数揭示气道的通气功能。研究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同健康研究对象相比,COPD患者气道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扭曲变形。(2)实现正常生理通气功能所需的压降值更高。对于正常研究对象气道内压降为2.20Pa,而对于COPD患者气道压降分别为14.2Pa,21.9Pa,17.89Pa,27.31Pa,远高于健康对照组。(3)COPD患者气道壁面压力,壁面剪切应力相对于健康对照组分布更加不均匀。(4)COPD患者气道狭窄区域内有较高的流速,较低的壁面压力,较高的壁面剪切应力。(5)最大壁面压力出现在入口处。(6)五个研究对象的右侧出口面积比例依次为0.638,0.57,0.614,0.702,0.606,与之相对应的出口面积比例依次为0.7,,0.609,0.612,0.763,0.643,由数值拟合曲线可得出口流量比例与出口面积比例具有相关性,且相关系数为0.99。
李斐[6]2014年在《节律收缩/扩张下肺腺泡内流场特性及细颗粒物沉积的数值模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人体建立起了复杂的分叉管路系统用于物质的输运,其特征尺度在μm~mm量级,具有复杂的运行机制,从而保证了其高效的传质功能。这其中,进行气体输运的呼吸系统与液体输运的血液循环系统在肺腺泡部位交汇,流动形态多样、力学机制相当复杂。特别地,部分细颗粒物会随着气流进入呼吸系统并沉积在这一部位,甚至穿过气血屏障进入血液循环系统,随后直接被带往全身各处。因此,肺腺泡部位在人体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及重要的研究价值。现阶段,对于肺腺泡部位的研究多以局部性质探索为主,几何上体现为仅对单节肺泡管或单个肺泡进行建模,而国内研究中兼顾肺腺泡部位整体及局部性质的几何模型尚未出现。本文对于几何模型的建立在综合了大量研究的基础上,以Weibel A模型为依据,对肺腺泡结构进行合理假设和简化,采用“流量赋值”的思想,分别建立了肺腺泡部位二维与叁维的完整八级模型。基于所建立的肺腺泡完整模型,使用多物理场数值模拟软件COMSOL Multiphysics分别对平静呼吸(TV)、深呼吸(IC)、高频率呼吸(HFO)叁种非稳态呼吸状态下的流场特性及0.01~3μm粒径范围内六种颗粒物的沉积规律进行了数值分析及研究。肺泡有节律地收缩/扩张使得气体进行流动,本模拟为了更加逼真地模拟肺泡壁面的运动,采用动网格技术对肺泡壁面进行了可动处理。对肺腺泡流场特性的研究同时使用了二维及叁维理想几何模型,两者得到的模拟结果基本一致。通过对比叁种不同呼吸状态下的雷诺数,证明了本文模拟方法和结论的合理性和可靠性。通过对比不同级肺腺泡中的流线形态,观察到随着肺腺泡级数的增加,肺泡内流线形态从循环状向放射性变化。对典型时刻特定级肺腺泡中的流线形态进行观察,发现除了呼/吸转换点外,特定级数上肺泡内流线状态保持不变。将不同呼吸状态下特定级数的肺泡内流线形态进行对比,看到特定级数肺泡内的形态一样,不因呼吸状态的不同而不同。通过综合比较典型时刻和不同呼吸状态的流线形态,推断出同一级肺泡内的流线形态仅取决于本级肺泡几何结构。从对肺腺泡每级进出口压力降的分析可知,压力降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与肺泡收缩/扩张壁面速度的规律相一致,且分析结果符合宏观呼吸机理的解释。随着级数的增加,压力降逐渐减小,说明肺腺泡深处的压力分布较均匀。对细颗粒物沉积规律的研究仅使用了肺腺泡二维几何模型。颗粒整体沉积率和分级沉积率不与颗粒粒径呈单调函数关系,两者均随粒径的增大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通过研究布朗扩散和重力沉降这两种沉积原理对颗粒物沉积的影响效果,发现不同粒径范围内颗粒的主导沉积机理是不同的。重力沉降对0.5~3μm粒径范围内颗粒的沉积影响较大,而布朗扩散则对0.01~0.5μm粒径范围内颗粒的沉积影响不可忽略。颗粒密度对不同粒径颗粒沉积率的影响效果不同,粒径越大,影响效果越大,粒径越小,影响效果越小。随统计周期的加长,颗粒物整体沉积率逐渐提高,而3μm颗粒的这一现象却表现不明显。受重力控制的颗粒其运动轨迹以重力为导向,而受布朗力控制的颗粒其运动轨迹呈现杂乱无章的形态。研究肺腺泡内流场特性及细颗粒物沉积规律对评估可入肺颗粒物对人体危害提供了定量化的研究手段。
于申[7]2007年在《人鼻腔生物力学模型的基础研究及其临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鼻腔是给人体提供氧气来源的主要通道,除了承担呼吸的主要功能外,还有对吸入气流进行加温、加湿、滤过清洁等作用,以保护下呼吸道粘膜;同时又是防止呼吸系统疾病入侵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临床医疗实践和研究工作证明:鼻腔结构几何形态与鼻腔能否保持正常功能以及鼻腔疾病有着密切关系。近年来人们已经开始注意到鼻腔结构异常是导致鼻腔某些常见病的原发因素之一,然而鼻腔结构复杂,由于缺少生物模型和数值量化的计算模型,无法深入细致了解和掌握,影响了疾病的临床预测、诊断、治疗方案优选与手术疗效的估计。根据CT扫描获取的鼻腔结构数据,构建鼻腔的数值模型对鼻腔内的气流场进行研究。通过大量鼻腔模型的建立与数值模拟,对鼻腔结构几何形态与鼻腔内气流流场的关系进行研究;进而模拟鼻腔某部位结构变化导致整个鼻腔气流场的变化。在此基础上设计两个临床应用的医疗器件,用以减轻医生的工作量和患者的痛苦。论文工作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一种重建鼻腔模型的有效方法,根据一名健康志愿者的CT图像,用表面重建的方法对该患者的鼻腔结构进行叁维重建,用有限元的方法对鼻腔域中的气体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及分析,并把得到的结果与医学文献中记载的数据相比较,证明重建鼻腔模型与气体流场数值模拟的可行性。第二部分主要研究鼻腔结构的几何形态与鼻腔内气体流场的关系,应用叁维重建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对24例健康成年人鼻腔的气流流场进行了分析和比较,总结健康成年人鼻腔气体流场的特点并对其按照一定规律进行分类。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分析鼻腔在鼻甲部分切除后的气流流场,并与原始模型的模拟结果进行比较,研究鼻腔结构的变化对鼻腔内气流分布的影响。第叁部分主要研究正常成年人的鼻腔气道几何尺寸和鼻腔阻塞程度的关系,对17个志愿者进行鼻阻力测试,得到鼻腔的阻塞系数与气流量的关系。对测试数据进行函数拟合,确定鼻腔的阻塞系数。根据每个志愿者的鼻腔的CT扫描图像,提取鼻腔结构的几何数据。对鼻腔阻塞系数和鼻腔结构几何数据进行分析对比,建立气道几何尺寸与鼻腔阻塞系数的关系式,并确定其中的待定系数。结果表明,可以通过鼻腔气道的截面积、气道长度、湿周长等几何尺寸大致的确定鼻腔的阻塞程度。第四部分设计一种应用于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后的引流器,在术后放入窦口鼻道复合体处,防止窦口的粘连,保证鼻腔通气,通过鼻腔呼吸气流自动将上颌窦内的积液引出,将液体药剂输送到上颌窦,方便术后的管理。根据重建的叁维鼻腔模型进行数值模拟的结果和鼻阻力仪测量的结果得到窦口鼻道复合体处的气流流动情况。通过两相流理论和建立的引流器计算模型,对于“引流和注药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和定量分析。在数值模拟过程中,改变引流器的管径以及引流物质的粘性系数,分别计算并比较结果,对引流器形状进行优选,确保本文设计的引流器可以完成通气、引流,注药和保持上颌窦窦口不粘连的功能。第五部分设计一种鼻用塞固器,在鼻中隔粘骨膜下矫正术后,放入鼻腔替代传统的填塞材料,起到固定鼻中隔、压迫止血和保持鼻腔通气的作用。通过有限单元法模拟塞固器和膨胀海绵在鼻腔中的工作情况,分析两者的模拟结果,比较鼻中隔粘骨膜的压应力和第一主应力。由模拟结果可知,鼻用塞固器可以起到固定鼻中隔、压迫止血和保持鼻腔通气的作用,同时不会导致鼻腔粘膜的破裂。
季已辰[8]2018年在《室内流场和呼吸状态对呼吸道传染病传播过程影响的CFD模拟研究》文中指出人体呼吸系统结构复杂,主要由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组成,具有吸入氧气、加热加湿、排出废气、拦截颗粒等重要作用。呼吸道疾病包括上下呼吸道的急慢性炎症,主要传播途径有空气传播和飞沫传播。病源呼出的带有病原体的飞沫在易感者的呼吸系统内的沉积位置越深,停留时间越长,危害越大。因此模拟室内环境和呼吸系统内的气流分布和人体呼出飞沫的运动和沉积情况,从而评估呼吸系统疾病的传染风险、为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采用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计算流体力学)模拟方法进行研究。首先,基于真实扫描的健康成年人体和呼吸系统模型,利用Gambit软件建立了房间、人体和呼吸系统的几何模型及网格,将呼吸系统与室内环境相结合。其次,利用Fluent软件对站立的病源呼出飞沫的蒸发和运动过程进行模拟,并探究了不同通风系统、室内相对湿度(relative humidity,RH)和人体热羽流对飞沫蒸发和运动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在各相对湿度下,小于80μm的飞沫均在18 s内完成蒸发;大于160μm的飞沫均在7 s内落地沉积,相对湿度和通风形式的变化对落地沉积时间的影响较小;对于中等粒径(90-150μm)的飞沫,置换通风对飞沫蒸发具有阻碍作用,等效于更高的相对湿度,当RH增加到某一阈值后,飞沫由完全蒸发早于落地沉积逐渐转变为落地沉积早于完全蒸发。最后,研究了易感者吸入污染物的过程。采用稳态和非稳态的模拟方法,研究了不同室内通风形式、病源呼气速度、易感者呼吸位置和易感者呼吸速度条件下,室内和易感者呼吸系统内气流分布、污染物浓度分布和飞沫沉积情况。模拟结果表明,当病源咳嗽时,气流可以直接冲击易感者的呼吸区,使易感者头顶的热羽流发生偏移,易感者吸入的污染物浓度也明显升高,置换通风时易感者的吸入浓度比混合通风时更高。室内流场和病源呼气状态对易感者咽部中段以下的气流分布影响很小。易感者动态呼吸时,鼻呼吸时,鼻腔前段、咽部狭窄段和主气管的流速较高;口呼吸时,口腔狭窄处流速最高,咽部狭窄处和主气管次之。在相同室内环境和呼吸流量的条件下,鼻呼吸比口呼吸延迟了0.1 s左右。综合对比鼻呼吸和口呼吸,发现在相同吸入流量下,通过鼻部吸入的飞沫数量明显小于通过口部吸入的飞沫数量,可见鼻呼吸比口呼吸的效果更好。本文的模拟耦合了室内环境与动态呼吸系统,研究了飞沫从病源呼出、在室内空气中传播到在易感者体内沉积的完整的呼吸道传染病空气传播过程,为呼吸道传染病的预测和防控以及呼吸系统疾病的医学研究和治疗提供参考。
杨勇[9]2010年在《基于呼吸系统的排气歧管设计及有限元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排气歧管是发动机排气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排气歧管的气体流动性能和热力学性能直接影响到发动机的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性。然而,排气歧管的结构设计细节属于高度商业机密,国内对于排气歧管的研究往往是通过对现有歧管进行模拟仿真,通过改变局部结构来达到设计优化的目的,因此,设计出结构合理,性能优越的排气歧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汽车排气系统和人类呼吸系统的功能极为相似,本文提出利用仿生学原理,以人类肺支气管为仿生对象对排气歧管进行仿生设计的思想。通过对人类肺气管结构的分析,结合医学解剖学的经验公式以及仿生学原理设计出具有仿生意义的排气歧管;论文以一款2v发动机排气歧管为对比对象,在设计中保证仿生排气歧管与2v排气歧管具有相同的进出口尺寸和结构。论文研究了肺气管的结构特点,分析了相关的尺寸和结构参数关系,以此为基础,设计了仿生排气歧管的轮廓曲线,建立了叁维实体模型,对传统的2v排气歧管及仿生排气歧管进行了流场和耦合热场有限元分析,获得了流场和热场的分布,结果表明,仿生排气歧管各支管排气均匀性优于2v排气歧管,各支管出口温度低于2v排气歧管,同时,仿生排气歧管各管能量损失减小,气流的流通性增加,流量均匀性提高。另一方面,仿生排气歧管各支管问的涡流干涉小于2v排气歧管,涡流的减小直接降低了由此带来的噪声。对仿生歧管进行了模态分析,获得了前十阶模态的振型和固有频率,发现所设计的仿生歧管的固有频率均远离发动机的工作频率,保证仿生排气歧管在正常工作状况下不会产生共振。仿真结果表明:仿生排气歧管和2v排气歧管在具有相同刚度和振动特性的条件下,仿生排气歧管质量减轻了54.3%,大大降低了制造成本,这为汽车排气歧管的设计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王晓亮[10]2013年在《藏羊和滩羊支气管树、支气管动脉铸型方法的建立及其整体结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尚未见到关于动物和人肺脏支气管动脉整体形态的报道。本文通过研究,建立了支气管动脉铸型方法,并对获得的肺脏支气管动脉铸型和支气管树铸型标本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表述如下。1.建立了利用自制套管,通过主动脉插管制作藏羊和滩羊支气管动脉铸型的方法,并获得了支气管动脉、支气管树与支气管动脉联合铸型的整体标本。2.观察了藏羊和滩羊支气管树和肺段支气管的形态。结果发现滩羊肺脏的分叶以及肺段划分和藏羊的一致,藏羊和滩羊在支气管树整体铸型上相似,仅在部分肺段支气管的形态上略有不同。全肺包含6个肺叶,共22处肺段,每个肺段常常由一支肺段支气管干构成。左右肺叶支气管可以分为以下肺段支气管:左肺2叶共9处肺段,包括构成左肺尖叶的尖叶前段支气管和尖叶后段支气管;构成左肺膈叶的膈叶前背段支气管、膈叶中背段支气管、膈叶后背段支气管、膈叶腹侧基底段支气管、膈叶外侧基底段支气管、膈叶内侧基底段支气管以及膈叶背侧基底段支气管。右肺4叶共13处肺段,包括构成右肺尖叶的尖叶前段支气管、尖叶后段支气管;构成右肺心叶的背段支气管、腹段支气管;构成右肺隔叶的膈叶前背段支气管、膈叶中背段支气管、膈叶后背段支气管、膈叶腹侧基底段支气管、膈叶外侧基底段支气管、膈叶内侧基底段支气管、膈叶背侧基底段支气管;构成右肺副叶的副叶背段支气管以及副叶腹段支气管。藏羊和滩羊支气管树和肺段支气管的分布,与Sisson对绵羊的观察结果一致。3.首次发现了藏羊和滩羊支气管动脉的分布特征。藏羊和滩羊支气管动脉主干起源于胸主动脉弓腹侧正中,位置与第一对肋间动脉平齐。主干自从发出后,沿气管背侧向后延伸,走行至气管杈内侧分为左右两条主支气管动脉。途中向左右肺前背侧各发出了一支支气管动脉,左侧支主要完成尖叶肺段支气管的背侧、膈叶背侧肺段支气管的血液供应;右侧支向前分出一支到尖叶支气管,向右外侧分支到心叶支气管,膈叶前背侧等肺段支气管区域。左右支气管动脉主干紧贴主气管干内侧向肺底延伸。伸延途中在靠近肺门处集中向左右肺腹侧各发出2-3条主支,供应到左肺尖叶和膈叶、右肺心叶和膈叶的肺段支气管上。供应各个肺段支气管的支气管动脉一般为1-2条,并且常在膈叶腹基段和膈叶侧基段之间出现跨段分布。支气管动脉在各级气管上广泛存在吻合现象,各条血管支在肺内以波浪式走行。当由上一级支气管位置延伸或分支到下一级支气管位置时,波形呈现出数目和间隔骤然变化的特征。此外,攀附在气管壁上的支气管动脉主干和自身沿途发出的次级小动脉分支形成了的血管网,包绕在气管和各级支气管壁外。支气管动脉的分支在肺边缘以及表面发出了穿支供应到肺胸膜。支气管动脉分布到整个肺脏,无血管供应盲区。
参考文献:
[1]. 肺支气管内气体分布与流动的研究[D]. 赖伟. 四川大学. 2003
[2]. 肺支气管树叁维形态模拟及其内部气体流动的研究[D]. 黄秀义. 四川大学. 2004
[3]. 无心跳供体肺支气管内气体叁维流动的数值模拟研究[J]. 刘晶, 胥义, 刘道平, 赵晓刚.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2014
[4]. 无心跳供体肺支气管内气体二次流动特性分析[J]. 胥义, 邓如意, 刘晶, 刘道平, 赵晓刚.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2015
[5]. 基于CFD的COPD患者肺部气道内空气流动特性研究[D]. 王畅. 东北大学. 2015
[6]. 节律收缩/扩张下肺腺泡内流场特性及细颗粒物沉积的数值模拟研究[D]. 李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4
[7]. 人鼻腔生物力学模型的基础研究及其临床应用[D]. 于申. 大连理工大学. 2007
[8]. 室内流场和呼吸状态对呼吸道传染病传播过程影响的CFD模拟研究[D]. 季已辰. 东南大学. 2018
[9]. 基于呼吸系统的排气歧管设计及有限元分析[D]. 杨勇. 西安理工大学. 2010
[10]. 藏羊和滩羊支气管树、支气管动脉铸型方法的建立及其整体结构研究[D]. 王晓亮. 甘肃农业大学.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