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斑症病毒论文-雷燕,肖洋,王娟,张文文,戚瑞荣

白斑症病毒论文-雷燕,肖洋,王娟,张文文,戚瑞荣

导读:本文包含了白斑症病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华绒螯蟹,白斑症病毒,诊断,组织病理变化

白斑症病毒论文文献综述

雷燕,肖洋,王娟,张文文,戚瑞荣[1](2017)在《中华绒螯蟹白斑症病毒病的诊断》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江苏省吴中地区养殖池塘患病的中华绒螯蟹进行诊断。[方法]结合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对江苏省吴中地区发病的中华绒螯蟹进行实验室检测与鉴定。参考Gen Bank中白斑症病毒(WSSV)的基因序列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以从中华绒螯蟹的鳃、肝胰腺、肌肉等组织提取的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结果]经过解剖观察,发现病蟹内脏器官无明显变化。从病蟹的肝胰腺和肌肉中未分离到致病菌。通过PCR扩增,均能扩增出预期大小的特异性产物,测序比对显示扩增条带的基因序列与WSSV的基因序列同源性高达99.6%。病理切片显示鳃和肝胰腺可见大量细胞核肿大细胞,与WSSV引起对虾组织的病变相一致。[结论]经初步诊断,确定引起中华绒螯蟹发病死亡的病原为WSSV。(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7年05期)

唐绍林,习云清[2](2016)在《当前养殖对虾白斑症病毒病的流行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白斑症病毒病目前仍然是危害我国对虾养殖最重要的病毒病,近3年对发病对虾的白斑症病毒进行检测,结果接近30%左右的发病对虾检测该病毒呈阳性。从临床上发病对虾也具有白斑症病毒病的发病症状,一般发病虾都会单独在水面下无规律的漫游(图1),在岸上也能见到游塘虾身体发红(图2)。抓起发病对虾检查身体均匀的微微发红(图3),或者体表不发红,而头胸甲内缘和腹部甲壳内缘有白斑(图4),对这些发病症状明显(本文来源于《当代水产》期刊2016年09期)

张玲,唐小千,绳秀珍,战文斌[3](2015)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克氏原螯虾体内白斑症病毒(WSSV)的动态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建立了白斑症病毒(WSSV)实时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结果显示其线性关系良好,利用建立的WSSV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感染了WSSV后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组织内病毒数量的时序动态变化。注射WSSV粗提液感染克氏原螯虾,在感染后0h、3h、6h、12h、24h、36h、48h、60h和72h分别取螯虾鳃、血淋巴、心脏、附肢、造血组织和肌肉,提取组织DNA,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WSSV浓度,发现感染后3h在附肢、鳃、血淋巴和造血组织中检测到病毒,12h时在各组织中皆检测到病毒,但浓度较低;24~48h内WSSV浓度呈指数增长,此时螯虾出现少量死亡;60~72h内WSSV数量缓慢增长达到平台期,螯虾累计死亡率快速升高。不同组织中的WSSV浓度有较大差异,附肢中浓度最高,血淋巴、鳃、心脏和造血组织稍低,肌肉中WSSV浓度最低;附肢中WSSV动态变化代表了WSSV增殖变化规律,是很好的病毒检测与病程进展评估材料。本文结果可为WSSV的早期诊断提供技术支持,为阐明WSSV感染增殖规律提供资料。(本文来源于《中国动物检疫》期刊2015年06期)

卢君辉[4](2012)在《中国明对虾血蓝蛋白的组织分布特点及白斑症病毒感染后血蓝蛋白含量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应用抗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血蓝蛋白单克隆抗体,研究血蓝蛋白在中国明对虾鳃、心、胃、中肠、淋巴器官、卵巢和肝胰脏等组织器官中的分布特点;用不同浓度白斑症病毒(WSSV)感染中国明对虾,测定血淋巴中血蓝蛋白和总蛋白含量的变化。旨在为血蓝蛋白抗WSSV感染免疫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主要包括以下3部分:1.抗中国明对虾血蓝蛋白单克隆抗体的特性分析及抗原抗体最佳使用稀释度的确定复苏抗中国对虾血蓝蛋白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2H3,收集细胞培养上清,以中国明对虾血淋巴上清液为抗原,用Western-blotting法对单抗2H3进行特性分析,并通过棋盘法滴定法确定ELISA中抗原抗体最佳稀释倍数。结果表明:单抗2H3可与中国对虾血蓝蛋白的分子量分别为73kDa和75kDa的两个亚基发生特异性反应;ELISA中抗原抗体的最佳使用稀释倍数分别为10-4和2-2。2.中国明对虾血蓝蛋白的组织分布特点以筛选出的单抗2H3为第一抗体,采用石蜡切片、免疫组化方法,研究血蓝蛋白在中国明对虾鳃、心、胃、中肠、淋巴器官、卵巢和肝胰脏等组织器官中的分布特点。结果表明:血蓝蛋白在各组织器官中均有分布,在鳃丝小叶边缘的微血腔、心肌束间隙、淋巴器官的淋巴腔中以及肝小管中阳性信号较强;在卵巢卵母细胞之间的血窦、胃内壁环肌层结缔组织的血窦和中肠结缔组织血窦中有阳性信号。结论认为,中国明对虾血蓝蛋白阳性信号大多来自血淋巴而非实质组织,且在血淋巴含量多、血流量大的部位含量丰富,在某些血淋巴无法到达的部位(肝小管内壁等)也有血蓝蛋白分布,血蓝蛋白含量的这种组织特异性与各组织器官的功能有着密切的联系。3.白斑症病毒感染后中国明对虾血蓝蛋白含量的变化取患白斑症的螯虾鳃,每克鳃组织加10ml磷酸缓冲液匀浆,离心、过滤后以滤液为病毒粗提母液,稀释至10~(-2),10~(-4)和10~(-6)作为WSSV注射液,注射感染中国明对虾,绘制存活率曲线。实验证明以10~(-2)、10~(-4)和10~(-6)这叁个病毒稀释度感染中国明对虾,不仅可以保证实验动物均被成功感染上病毒,也可以保证实验过程中不同时间段均有足够的存活对虾可供取样。分别以10~(-2),10~(-4)和10~(-6)WSSV粗提液尾节肌肉注射感染中国明对虾,分别在感染后0h,6h,l2h,24h,36h,48h和72h取样。取对虾鳃组织,two-step PCR检测WSSV。10~(-2)WSSV感染组在WSSV感染后12h于鳃中检出病毒,10~(-4)WSSV感染组在感染后12h被第二步PCR检出病毒,10~(-6)WSSV感染组在感染后24h被第二步PCR检出病毒。抽取血淋巴,ELISA测定血蓝蛋白的含量。结果显示,在10~(-2)WSSV感染组,感染后6h血蓝蛋白含量显着上升(A_(405nm)=0.74±0.036, ANOVA, p<0.05)并在12h达到最高值(A405nm=0.77±0.047, ANOVA, p<0.05),在24h降至对照水平,随后持续下降并显着低于对照组,直到72h达到最低值(A405nm=0.18±0.046, ANOVA, p<0.05)。在10~(-4)和10~(-6)WSSV感染组,血蓝蛋白含量在感染后0h,6h,12h和24h无显着变化,从36h起显着低于对照组,持续下降至72h达到最低(10~(-4):A405nm=0.23±0.053;10~(-6):A_(405nm)=0.22±0.050, ANOVA,p<0.05)。考染法测定血淋巴总蛋白的含量。结果显示,在10~(-2),10~(-4)和10~(-6)WSSV感染组中,血淋巴总蛋白含量均在感染WSSV后6h显着高于对照组并在12h达到最大值(10~(-2):108.18±1.36mg/ml;10~(-4):103.49±1.33mg/ml;10~(-6):96.94±1.06mg/ml, ANOVA, p<0.05),在72h显着低于对照组(10~(-2):86.95±0.52mg/ml;10~(-4):89.27±0.76mg/ml;10~(-6):85.98±0.71mg/ml, ANOVA, p<0.05)。实验结果表明,随着WSSV感染程度的加深,血蓝蛋白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高浓度WSSV (10~(-2))感染组蓝蛋白含量在感染初期显着上升,而中、低浓度(10~(-4)、10~(-6))WSSV感染组蓝蛋白含量无显着升高,说明在WSSV的感染过程中血蓝蛋白含量的变化呈现出剂量依赖的特性,WSSV感染与血蓝蛋白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12-03-01)

韦秀梅,绳秀珍,唐小千,邢婧,战文斌[5](2010)在《兔抗对虾白斑症病毒(WSSV)独特型抗体的制备及其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前期已制备的抗WSSV囊膜蛋白单克隆抗体4G9(Ab1)杂交瘤细胞生产小鼠腹水,腹水经辛酸-硫酸铵法、Protein G亲和层析法纯化后,用以制备兔抗血清,所得血清经纯化得到粗提的兔抗WSSV独特型抗体(Ab2)。采用竞争酶联免疫吸附实验、间接免疫荧光法、斑点免疫印迹和蛋白免疫印迹等实验方法分析了Ab2特性,结果表明:Ab2能识别Ab1并与WSSV竞争Ab1的抗原结合位点,是具有模拟WSSV特性的抗独特型抗体;Ab2能与中国对虾血细胞结合,并能部分阻新WSSV与血细胞膜的结合;其与中国对虾血细胞膜上结合的蛋白分子量分别为94.5、51.5和27.0kDa,由此推断,这叁个蛋白为WSSV在中国对虾血细胞膜上的结合蛋白。本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WSSV侵染机理提供资料。(本文来源于《新型疫苗研发及基因工程疫苗应用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0-09-17)

王轶南,战文斌,唐小千,邢婧[6](2010)在《白斑症病毒(WSSV)对克氏原螯虾血细胞的感染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用WSSV粗提液注射感染克氏原螯虾,感染后每24 h采集螯虾血细胞。血细胞经与抗WSSV单克隆抗体及FITC标记的羊抗鼠抗体结合反应后,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WSSV对血细胞的感染,同时记录螯虾累积死亡率及血细胞密度。结果表明,感染WSSV后螯虾1~7 d的累积死亡率分别为3.3%,13.3%,16.7%,36.7%,70.0%,90%和100%;1~5 d血细胞被感染比例分别为6.47%,6.93%,10.65%,26.08%和4.94%;1~5 d被感染细胞的平均荧光强度分别为10.7,10.89,11.71,13.77和15.47;1~6 d血细胞密度分别为(7.56±0.30),(5.60±0.24),(4.21±0.30),(1.45±0.26),(1.21±0.21)和(1.14±0.18)×106个/mL,阴性对照组螯虾血细胞密度为(5.34±0.22)×106个/mL。可见,感染WSSV后螯虾血细胞密度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至感染后第6天血细胞密度仅为对照组的21.3%;被感染血细胞内的病毒量始终呈上升趋势、达到最高感染率时螯虾处于濒死状态,表明血细胞的WSSV感染与螯虾死亡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0年09期)

韦秀梅,绳秀珍,唐小千,邢婧,战文斌[7](2010)在《兔抗对虾白斑症病毒(WSSV)独特型抗体的制备及其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前期已制备的抗WSSV囊膜蛋白单克隆抗体4G9(Ab1)杂交瘤细胞生产小鼠腹水,腹水经辛酸-硫酸铵法、ProteinG亲和层析法纯化后,用以制备兔抗血清,所得血清经纯化得到粗提的兔抗WSSV独特型抗体(Ab2)。采用竞争酶联免疫吸附实验、间接免疫荧光法、斑点免疫印迹和蛋白免疫印迹等实验方法分析了Ab2特性,结果表明:Ab2能识别Ab1并与WSSV竞争Ab1的抗原结合位点,是具有模拟WSSV特性的抗独特型抗体;Ab2能与中国对虾血细胞结合,并能部分阻断WSSV与血细胞膜的结合;其与中国对虾血细胞膜上结合的蛋白分子量分别为94.5、51.5和27.0kDa,由此推断,这叁个蛋白为WSSV在中国对虾血细胞膜上的结合蛋白。本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WSSV侵染机理提供资料。(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湖沼》期刊2010年02期)

王轶南,战文斌,邢婧[8](2008)在《流式细胞术检测对虾白斑症病毒(WSSV)对克氏原螯虾血细胞的感染》一文中研究指出用WSSV粗提液人工感染克氏原螯虾,感染后分别在6,12,18,24h采血分离血细胞,通过WSSV的混合单抗和FITC标记的羊抗鼠二抗的间接免疫荧光染色,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病毒对克氏原螯虾血细胞的感染并分析感染强度。结果表明:分离获得的血细胞形态完好,感染后血细胞内的病毒被标记上了绿色荧光;流式检测发现,随感染时间延长,被感染细胞的百分率及平均荧光强度均逐渐升高,反映血细胞的病毒感染程度逐渐加深;PCR检测同时证实人工感染后各采样点血细胞样品均为WSSV阳性。(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8年03期)

王晓洁,邢婧,绳秀珍,周丽,战文斌[9](2005)在《白斑症病毒感染与病毒囊膜完整性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白斑症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感染与病毒囊膜完整性关系的探讨,是深入研究切断WSSV感染途径,为该病的预防提供一条新思路、新方法并积累实验依据的重要环节。本实验利用物理低渗方法即用蒸馏水使WSSV的囊膜破碎,破坏了病毒囊膜完整性,并用此病毒做螯虾体内、外感染实验。结果发现,WSSV的囊膜破碎后仍具有感染性;在此基础上,分别用抗WSSV囊膜蛋白的单克隆抗体(4G9)和抗WSSV核衣壳蛋白单克隆抗体(2A3)进行螯虾体内中和实验,结果显示抗WSSV囊膜蛋白的单抗有中和作用,而抗WSSV核衣壳蛋白的单抗无中和作用;将破碎的囊膜从核衣壳上去掉后,用不同浓度的纯核衣壳重复以上体内感染实验,结果其感染性消失,说明囊膜破碎的WSSV引起的感染是由WSSV上的破碎囊膜介导的病毒侵染所致,而不是核衣壳被直接内吞引起的。这些结果提示,WSSV是否引起靶细胞感染主要与病毒囊膜上与病毒侵染有关的功能蛋白有直接关系,只要这些功能蛋白活性不变并且存在的量足以与靶细胞膜结合,即使WSSV囊膜破碎、结构不完整也能引起感染。(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5年05期)

张志栋,战文斌,薛艳红,邢婧[10](2005)在《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感染白斑症病毒(WSSV)后大颗粒血细胞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抗凡纳滨对虾大颗粒细胞的单克隆抗体,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分析了凡纳滨对虾人工感染白斑症病毒(WSSV)后血细胞中大颗粒细胞的变化。研究表明,凡纳滨对虾感染WSSV后,大颗粒细胞的细胞质较正常细胞的多;从WSSV感染凡纳滨对虾的第1天至第3天,大颗粒细胞的数量增加幅度较大。同时,大颗粒细胞占血细胞总数的比例也增加较大第1天为15.2%,第2天为18%,第3天增大到45.9%,而后大颗粒细胞的比例稍有下降,到第8天下降到43.3%,但仍明显高于对照组(健康虾的大颗粒细胞比例为15.2%)。(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湖沼》期刊2005年01期)

白斑症病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白斑症病毒病目前仍然是危害我国对虾养殖最重要的病毒病,近3年对发病对虾的白斑症病毒进行检测,结果接近30%左右的发病对虾检测该病毒呈阳性。从临床上发病对虾也具有白斑症病毒病的发病症状,一般发病虾都会单独在水面下无规律的漫游(图1),在岸上也能见到游塘虾身体发红(图2)。抓起发病对虾检查身体均匀的微微发红(图3),或者体表不发红,而头胸甲内缘和腹部甲壳内缘有白斑(图4),对这些发病症状明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白斑症病毒论文参考文献

[1].雷燕,肖洋,王娟,张文文,戚瑞荣.中华绒螯蟹白斑症病毒病的诊断[J].安徽农业科学.2017

[2].唐绍林,习云清.当前养殖对虾白斑症病毒病的流行特点[J].当代水产.2016

[3].张玲,唐小千,绳秀珍,战文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克氏原螯虾体内白斑症病毒(WSSV)的动态变化[J].中国动物检疫.2015

[4].卢君辉.中国明对虾血蓝蛋白的组织分布特点及白斑症病毒感染后血蓝蛋白含量的变化[D].中国海洋大学.2012

[5].韦秀梅,绳秀珍,唐小千,邢婧,战文斌.兔抗对虾白斑症病毒(WSSV)独特型抗体的制备及其特性分析[C].新型疫苗研发及基因工程疫苗应用研讨会论文集.2010

[6].王轶南,战文斌,唐小千,邢婧.白斑症病毒(WSSV)对克氏原螯虾血细胞的感染规律[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7].韦秀梅,绳秀珍,唐小千,邢婧,战文斌.兔抗对虾白斑症病毒(WSSV)独特型抗体的制备及其特性分析[J].海洋与湖沼.2010

[8].王轶南,战文斌,邢婧.流式细胞术检测对虾白斑症病毒(WSSV)对克氏原螯虾血细胞的感染[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9].王晓洁,邢婧,绳秀珍,周丽,战文斌.白斑症病毒感染与病毒囊膜完整性的关系[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10].张志栋,战文斌,薛艳红,邢婧.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vannamei)感染白斑症病毒(WSSV)后大颗粒血细胞的变化[J].海洋与湖沼.2005

标签:;  ;  ;  ;  

白斑症病毒论文-雷燕,肖洋,王娟,张文文,戚瑞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