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峰丛洼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喀斯特,洼地,岩溶,土壤,漏失,西番莲,相似性。
峰丛洼地论文文献综述
张芳,曾馥平,杜虎,彭晚霞[1](2019)在《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水分对降水特征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明确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分对降水的响应,采用定位观测法,选择顺坡种植桂牧1号、顺坡种植玉米、封育、刈割除根、火烧、刈割6种喀斯特峰丛洼地最典型的土地利用方式,分析了这6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研究区2011—2013年的降水量可分为枯水年(2011年)、丰水年(2012年)和平水年(2013年)叁种降水年型。枯水年土壤水分年均含量表现为种植桂牧1号>封育>刈割>火烧>刈割除根>种植玉米,平水年和丰水年均表现为封育>刈割>种植桂牧1号>火烧>刈割除根>种植玉米。封育和桂牧1号土地利用方式在各降水年型下均具有较高的水分含量,而种植玉米土壤含水量则最低,其次为刈割除根。降水年型对土壤水分变异系数的影响表现为枯水年>丰水年>平水年的趋势。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在枯水年、丰水年和平水年叁种降水年型中,土壤水分变化趋势各有特点,主要受近期降水和土壤蒸发的影响。封育和桂牧1号土壤水分含量高,两种土地利用方式能显着改善土壤水分状况,积蓄一定的水分。(本文来源于《生态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易武英,苏维词,贾真真,李威,刑丹[2](2019)在《2001-2015年平塘县喀斯特峰丛洼地主要农产品水足迹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喀斯特峰丛洼地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基于虚拟水及水足迹理论,研究2001-2015年平塘县喀斯特峰丛洼地主要农产品水足迹特征,重点分析水足迹规模、强度、结构性及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平塘县主要农作物均以绿水为主,同种农作物虚拟水含量略高于非喀斯特地区。2)2001-2015年全县19个乡镇主要农产品用水量呈上升趋势,主要由农产品单产提高所致,而畜产品生产用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原因是畜牧养殖业规模变化不稳定所致。3)2001-2015年平塘县各乡镇人均主要农产品水足迹变幅平均为1 242~3 863m3,各乡镇变化趋势不明晰,同一乡镇不同年份差异较大,主要是由于气候条件差异所致,相同年份不同乡镇差异也较大,主要原因是作物类型、播种面积和耕作管理方式等差异所致。4)平塘县各乡镇主要农产品水足迹强度极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水足迹强度变幅平均为3 329~14 244m3/万元,主要由于喀斯特峰丛洼地地表调蓄功能弱,农作物受土壤水分胁迫频繁。5)平塘县各乡镇水资源匮乏状况差异较大,平湖镇水资源匮乏度最高,为0.79%;苗二河乡其次,为0.73%;大塘镇最小,为0.26%。(本文来源于《贵州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8期)
董万鹏,李安定,张建利,龙秀琴[3](2019)在《喀斯特峰丛洼地西番莲逸生生境和生态位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调查了贵州喀斯特峰丛洼地西番莲(Passiflora edulis)逸生生境特征和样地内的伴生物种,并分析了其生态位特征。结果表明:喀斯特峰丛洼地西番莲逸生生境地形较复杂多样,土壤多为半连续、零星土,少有石漠;石漠化严重地块坡度较陡,土层薄,雨水冲刷导致有机质严重流失,侵蚀严重,土壤容重较大,土壤结构差。西番莲萌生主枝多分布于石块间空隙,其伴生优势物种有忍冬(Lonicera japonica)、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粉枝莓(Rubus biflorus)、香椿(Toona sinensis)、八角枫(Alangium chinense)等20种。其中,粉枝莓和构树的重要值分别为60.54%、51.64%;生态位宽度排在前7位的分别是西番莲、粉枝莓、构树、八角枫、香椿、忍冬、菝葜(Smilax china Linn);西番莲与伴生物种的生态位重迭值大多为0.023~0.088(L_(ih)),反向为0.014~0.075(L_(hi))。调查区域内藤本植物分布也较丰富,主要以灌丛+藤本为主。20个优势种间并未出现明显的生态位完全重迭,各种群间对资源的利用差异显着,种群对资源的共享趋势并不突出,表明西番莲群落不稳定。西番莲与构树、粉枝莓、八角枫、香椿有着显着的双向生态位重迭值。西番莲与逸生生境伴生物种能互利共生,适应环境,而且生长迅速、生物产量高,今后可以合理开发利用西番莲资源促进地方产业发展。(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龚轶芳,陈喜,张志才,张润润,程勤波[4](2019)在《喀斯特峰丛-洼地小流域洪水滞时及相似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两个邻近的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小流域(陈旗和长冲)为研究对象,选取26场不同量级流量的洪水过程,对比分析陈旗流域地表、地下两套水系及其与长冲流域洪水的滞时和相似性特征。结果表明:陈旗流域受洼地不透水/弱透水跃迁部位的"门槛效应"影响,地表河与地下河的洪水滞时和形态特征差异明显,地表河洪水涨落迅速,但峰现时间滞后于地下河;流域暴雨洪水涨落形态受地表河控制,与地表河洪水形态相似度高。长冲流域暴雨洪水过程与地表洪水过程相似,随着降雨量的减小,其洪水形态趋向于地下河径流变化特征;流域不透水岩石分布减小了含水层调蓄能力,流域洪水滞留时间短、暴雨洪水响应迅速。(本文来源于《水利水电科技进展》期刊2019年04期)
洪涛,孔祥胜,岳祥飞[5](2019)在《滇东南峰丛洼地土壤重金属含量、来源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全面了解云南东南部峰丛洼地地区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状况,采用网格化方法采集旱地和水田表层土样共199个,测定其Cd、As、Hg、Cr、Pb、Zn、Cu和Ni含量.分别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RI)法评价土壤重金属污染和潜在生态风险程度,应用聚类分析和绝对主成分分数/多元线性回归(APCS/MLR)法对重金属的来源及贡献大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Cd、Hg、Cr、Ni和Zn出现不同程度的富集,分别达云南背景值的16. 00、7. 29、1. 46、1. 45和2. 39倍;土壤重金属平均RI为1 039. 3,属于重度生态风险水平,Hg和Cd是主要的生态风险因子;多元统计分析表明,重金属主要有4个来源:化石燃料燃烧(源1)、交通运输(源2)、自然背景(源3)和农业生产(源4),Cd、Cr和Ni的来源以源1为主,Pb和Zn的主要来源为源2,Cu主要受源3控制(贡献率77. 86%),源4为Hg的主导来源(70. 37%),源1和源4对As的贡献率分别为46. 71%、49. 46%.(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张建兵,罗为群,张海安,何柳春,杨奇勇[6](2019)在《桂西北峰丛洼地土壤结构对不同耕作模式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桂西北喀斯特峰丛洼地区因其广泛分布的石漠化和较强的石漠化风险,一直是我国典型的生态脆弱与社会贫困区,也是我国生态恢复与精准扶贫的攻坚区域。土壤障碍和人类不合理活动是该区石漠化的主要驱动因子,评价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既是综合防治该区生态退化的基础,也是持续利用该区有限土壤资源,提升农户土地收入的前提。以桂西北典型峰丛洼地农作与生态恢复区——广西果化岩溶生态研究基地(建设于2001年初)为研究区,研究了火龙果(HLG,相当于免耕)、玉米(YMD,相当于翻耕)、甘蔗种植(GZD,相当于垄作+枝叶覆盖还田)3种耕作模式下的土壤结构性质,并将其与退耕还林恢复模式(LD)进行了对比,以评价不同耕作模式的土壤结构效应。结果表明:4种模式下土壤结构差异明显,与LD相比,3种耕作模式显着降低了湿筛土壤大团聚体含量,尤以YMD为甚,其>10 mm含量为17.99%,而LD的高达85.36%,相同的趋势同样体现在干筛土壤团聚体含量方面,HLG,YMD,GZD,LD>10 mm含量分别为57.78%,9.29%,28.07%,59.55%;各地类下干筛、湿筛的平均重量直径与几何平均直径变化趋势与含量趋势一致,均以LD最高,YMD最低;土壤质地方面,四者0.01~2,2~20,20~2 000μm含量大小顺序分别为YMD>LD>HLG>GZD,LD>HLG>YMD>GZD,GZD>HLG>LD>YMD;同时,耕作强度较为强烈的YMD增加了土壤容重,并减少了土壤孔隙度。本研究认为火龙果种植具有较好的土壤结构保持效应,相当于一种保护性耕作,加之其较高的经济效益,适于在桂西北喀斯特峰丛洼地区推广种植。(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苏俊磊,罗为群,谷佳慧,王广哲,周永华[7](2019)在《岩溶峰丛洼地水土漏失过程、机理及综合防治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开展岩溶峰丛洼地水土漏失的理论研究,为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参考。从水土漏失概念、过程、特点、机理、研究方法及防治措施等方面,梳理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岩溶地区水土漏失理论的研究进展,对未来水土漏失研究趋势进行了分析。认为今后岩溶区水土漏失研究应重点关注:1)地质环境、降雨、土壤理化性质及地下水动力条件等与水土漏失之间的相互作用; 2)水土漏失监测设备研发与方法创新,构建监测水土流失/漏失的综合体系; 3)对不同岩溶背景、地貌类型坡面-洼地-落水洞水土漏失的生物与工程协同阻控技术体系研究; 4)水土漏失强度等级划分及效益评价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邹志刚,曾馥平[8](2019)在《喀斯特峰丛洼地坡地水土流失与阻控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长期定点观测的基础上,先对喀斯特峰丛洼地水土流失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水土流失阻控的主要技术措施,随后对广西区环江县水土流失阻控技术集成与实践进行了回顾,为西南喀斯特地区的水土资源高效利用提供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农村经济与科技》期刊2019年03期)
蓝芙宁,李衍青,赵一,朱同彬,蒋忠诚[9](2018)在《放牧对峰丛洼地植物-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西南典型岩溶峰丛洼地平果石漠化区为研究区,选取受放牧干扰和未受放牧干扰植被样地,开展放牧干扰对植物-土壤C、N、P元素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影响的研究。结果显示,(1)6种受放牧干扰样地土壤(0~20cm)的C、N、P含量均值分别为6.27%、0.57%、0.088%;植物根、茎、叶和凋落物C、N、P含量均值分别为442.15g·kg~(-1)、8.33g·kg~(-1)、0.73g·kg~(-1)。放牧干扰下,植物和土壤C、N、P含量减少,变异系数增大,容易导致石漠化发生和恶化;(2)6种典型样地土壤C∶N、C∶P、N∶P均值分别为10.76、73.94、6.76;植物根、茎、叶和凋落物C∶N、C∶P、N∶P分别为53.62、669.50、12.53。与无放牧干扰样地相比较,受放牧干扰的样地植物和土壤C∶N、C∶P、N∶P化学计量比呈下降趋势,放牧干扰在一定范围内能提高土壤P的有效性,但当N∶P比值减少到一定程度时,植物的生长受N限制。(3)恢复样地的土壤-植被C、N、P及其比值都优于干扰样地,放牧干扰能在短时间内造成环境迅速退化和石漠化的发生和加剧。禁牧后土壤和植物养分能在短时间内得到修复和改善,尤其是草本饲料类植物经短时间自然恢复后得以恢复正常生长发育。(4)在岩溶峰丛洼地石漠化区,土壤和植物的C、N、P、C∶N、C∶P、N∶P关系密切,相互之间具有促进或抑制的作用,共同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石漠化演变方向。(本文来源于《中国岩溶》期刊2018年05期)
董万鹏,龙秀琴,张建利[10](2018)在《喀斯特峰丛洼地西番莲生态效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喀斯特峰从洼地石漠化试验区种植西番莲,通过定位试验结合西番莲光合指标、土壤物理指标、气候指标测定方法,研究西番莲对土壤及小生境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覆盖度试验以中等覆盖度的西番莲叶片积累的干物质量最多,对光能的利用率最高;在石漠化区种植西番莲可以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改良土壤孔性特征,通气透水性能增强;还可以降低环境温度,增加环境湿度,在高温天气起到显着的降温增湿效应,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本文来源于《贵州科学》期刊2018年05期)
峰丛洼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喀斯特峰丛洼地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基于虚拟水及水足迹理论,研究2001-2015年平塘县喀斯特峰丛洼地主要农产品水足迹特征,重点分析水足迹规模、强度、结构性及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平塘县主要农作物均以绿水为主,同种农作物虚拟水含量略高于非喀斯特地区。2)2001-2015年全县19个乡镇主要农产品用水量呈上升趋势,主要由农产品单产提高所致,而畜产品生产用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原因是畜牧养殖业规模变化不稳定所致。3)2001-2015年平塘县各乡镇人均主要农产品水足迹变幅平均为1 242~3 863m3,各乡镇变化趋势不明晰,同一乡镇不同年份差异较大,主要是由于气候条件差异所致,相同年份不同乡镇差异也较大,主要原因是作物类型、播种面积和耕作管理方式等差异所致。4)平塘县各乡镇主要农产品水足迹强度极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水足迹强度变幅平均为3 329~14 244m3/万元,主要由于喀斯特峰丛洼地地表调蓄功能弱,农作物受土壤水分胁迫频繁。5)平塘县各乡镇水资源匮乏状况差异较大,平湖镇水资源匮乏度最高,为0.79%;苗二河乡其次,为0.73%;大塘镇最小,为0.26%。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峰丛洼地论文参考文献
[1].张芳,曾馥平,杜虎,彭晚霞.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水分对降水特征的响应[J].生态科学.2019
[2].易武英,苏维词,贾真真,李威,刑丹.2001-2015年平塘县喀斯特峰丛洼地主要农产品水足迹的变化[J].贵州农业科学.2019
[3].董万鹏,李安定,张建利,龙秀琴.喀斯特峰丛洼地西番莲逸生生境和生态位特征[J].浙江农业学报.2019
[4].龚轶芳,陈喜,张志才,张润润,程勤波.喀斯特峰丛-洼地小流域洪水滞时及相似性分析[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19
[5].洪涛,孔祥胜,岳祥飞.滇东南峰丛洼地土壤重金属含量、来源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J].环境科学.2019
[6].张建兵,罗为群,张海安,何柳春,杨奇勇.桂西北峰丛洼地土壤结构对不同耕作模式的响应[J].水土保持研究.2019
[7].苏俊磊,罗为群,谷佳慧,王广哲,周永华.岩溶峰丛洼地水土漏失过程、机理及综合防治研究进展[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8].邹志刚,曾馥平.喀斯特峰丛洼地坡地水土流失与阻控技术[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
[9].蓝芙宁,李衍青,赵一,朱同彬,蒋忠诚.放牧对峰丛洼地植物-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J].中国岩溶.2018
[10].董万鹏,龙秀琴,张建利.喀斯特峰丛洼地西番莲生态效益研究[J].贵州科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