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体肝灌流论文_陈爱瑛,叶小弟,程敏,董文彬,缪云萍

导读:本文包含了离体肝灌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毒性,离体,异烟肼,大鼠,丙氨酸,转氨酶,连翘。

离体肝灌流论文文献综述

陈爱瑛,叶小弟,程敏,董文彬,缪云萍[1](2015)在《大鼠离体肝灌流液中柠檬苦素的分析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柠檬苦素在大鼠肝灌流液中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SD大鼠行灌流手术,采用浓度为28.0μg·m L-1的柠檬苦素溶液对大鼠离体肝进行灌流,HPLC法测定灌流液中柠檬苦素的含量。结果:柠檬苦素在0.060~96.0μg·m L-1(n=9)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8 8);定量限为50 ng·m L-1,方法回收率为93.6%~102.1%。结论:本方法快速、准确、简便,能够满足柠檬苦素在大鼠肝脏中药动学的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新药杂志》期刊2015年09期)

丁露,杨加培,孙浩,周旺,于锋[2](2014)在《评价大鼠离体肝灌流模型稳定性的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自建的大鼠原位循环肝灌流模型为研究模型,建立一套实用的模型稳定性评价方法。首先进行一般稳定性评价,包括肉眼观察肝脏形态,监测门脉压、灌流液pH,定时检测灌流液K+浓度、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肝组织病理检查等;要求在整个灌流过程中肝脏色泽均匀,无斑块状改变,以门静脉压始终无骤变,稳定在8~14 mmHg范围内,变化不超过0.5 mmHg/30 min,pH始终处于7.4~7.2,变化不超过0.1/30 min,K+浓度无突然升高现象,灌流液中ALT、AST水平随时间无显着性变化,肝组织病理检查不出现除空泡性变以外的病变为标准,确定模型可维持稳定的时间。在满足一般稳定性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对模型进行功能稳定性评估,要求研究所用的指标能在空白灌流组和阳性药灌流组之间体现显着性差异;本研究以药物肝损伤研究为例,以灌流液ALT、AST、LDH(乳酸脱氢酶)水平为指标,并进行肝组织病理检查,结果两组出现极显着性差异,故判定用所建立的灌流模型进行肝损伤研究可真实反映受试药的肝损伤情况,一般不会出现假阴性和假阳性结果。(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科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张如洪,邹军,李丹[3](2013)在《异甜菊醇在大鼠离体肝灌流中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异甜菊醇在大鼠肝脏内的代谢情况。方法给予SD大鼠离体肝灌流(ILP)行异甜菊醇的初步药动学研究(体外试验)。分离5只大鼠肝脏然后用含有异甜菊醇的介质进行循环灌流,在时间为0、1、3、5、10、15、20、25、30、40、50、60 min时收集灌流液样品,每间隔10 min收集胆汁样品,样品用HPLC-UV分析。尿液(前面实验收集)、灌流液和胆汁样品用β-葡萄糖醛酸酶(1.3 U/μL)培养再进行HPLC-UV分析。结果 40~50 min后的灌流液中,HPLC法检测不到异甜菊醇,而胆汁中完全没有检测到。灌流液和胆汁分别经过β-葡萄糖醛酸酶/硫酸根培养后,色谱方法与灌流液的一样保持不变,胆汁样品中得到了明显的异甜菊醇峰。60 min中的药动学参数T1/2、AUClast、Vz(obs)、CLH、EH(肝脏提取率)和回收率(R0~60:代谢率)分别为:(17.82±2.5)min、(258.18±33.2)min·μg/mL、(425.35±32.1)mL、(17.7±2.2)mL/min、(0.59±0.07)和(18.08±2.5)。结论经过40~50 min灌流后异甜菊醇主要在肝脏中积累,以葡萄苷酸化形式从胆汁排泄,很可能大部分经过胆汁排泄慢慢的消除到粪便中。(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导报》期刊2013年30期)

刘海洋,路瑞华,李伟,王加志[4](2012)在《以离体肝灌流技术研究当归对黄药子肝毒性的保护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测定离体肝灌流液中的黄嘌呤氧化酶(XOD)及病理组织学观察,评价黄药子、当归及其相配伍后的水提取物对肝脏毒性作用。方法:采用离体肝灌流方法,分别加入各组药物,定时收集各组灌流液,测定XOD,并对灌流肝脏进行HE染色光镜观察。结果:黄药子水提取物在灌流液低浓度(1.1mg/ml)、短时间(15min以后)即可导致肝细胞损伤,并与浓度和时间呈依赖关系。黄药子:当归1∶2合煎液中低浓度未见对肝细胞有损伤。结论:黄药子单煎液有明显肝毒性,配伍当归后有明显肝保护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医药信息》期刊2012年02期)

张如洪,陈亮,揭金阶,张林枝[5](2009)在《贯叶连翘对大鼠离体肝灌流中非索非那定肝处置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以非索非那定(Fexofenadine,Fexd)为P-糖蛋白的探针分子,采用大鼠离体肝脏灌流技术(IPRL),评价长期给予贯叶连翘片(每片含900μg金丝桃苷)对大鼠肝脏P-糖蛋白及非索非那定的处置的影响。方法:16只SD♂大鼠被随机分成3组,大鼠体质量(315±65)g,平均周数11±2,差异均无显着性:对照组(灌生理盐水)、低剂量(150mg.kg-1.d-1贯叶连翘混悬液)、高剂量组(500mg.kg-1.d-1贯叶连翘混悬液),连续灌胃14d后禁食18h,施行离体循环肝灌流手术,肝灌流液中加入Fexd,定时收集灌流液和胆汁样品,样品采用HPLC方法检测。结果:3组的灌流液中Fexd药动学参数差异无显着性,胆汁排泄率和胆汁清除率差异有显着性。结论:贯叶连翘是P-糖蛋白(P-GP)的诱导剂,增加由其介导的Fexd的胆汁排泄率和胆汁清除率。(本文来源于《中国医院药学杂志》期刊2009年20期)

金晶,黄芝瑛[6](2008)在《离体肝灌流技术在药物和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肝脏在外源性化学物药物、毒物的代谢和处置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绝大多数药物和毒物进入体内经肝脏进行代谢后,转化为大极性的化合物排出体外或者被激活而导致毒性增加。在药物毒物代谢和毒理学研究中,原代肝细胞培养、肝组织切片、肝灌流、肝微粒体制备物温孵和基因工程(本文来源于《毒理学杂志》期刊2008年03期)

崔升淼,赵春顺[7](2008)在《大鼠离体肝灌流中葛根素的代谢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大鼠离体肝灌流模型,研究葛根素在大鼠肝脏中的代谢以及维拉帕米、红霉素和利福平对葛根素代谢的影响。方法:以1、10和50mg/L的葛根素溶液对大鼠离体肝脏进行灌流,HPLC法测定灌流液中葛根素的浓度;再分别在含10mg/L的葛根素溶液中加入不同量的维拉帕米、红霉素、利福平后对肝脏进行灌流,测定葛根素的消除情况。结果:1、10和50mg/L的葛根素溶液在肝脏的消除率分别为0.511±0.045、0.378±0.026、0.425±0.040ml/min,且灌流液中葛根素-时间曲线下面积(AUC)与加入剂量呈强正线性相关关系;随灌流液中维拉帕米和红霉素浓度的增大,肝脏对葛根素清除率逐渐降低;随着利福平剂量的增大肝脏对葛根素清除率逐渐增大。结论:葛根素从大鼠肝脏的消除为线性动力学过程;维拉帕米和红霉素对葛根素在大鼠离体肝脏的消除有抑制作用;利福平对葛根素在大鼠离体肝脏的消除有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中药药理与临床》期刊2008年01期)

陈琼宇,徐玉宝,付淑莉,白燕[8](1996)在《离体肝灌流方法及其质量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离体肝灌流方法,在麻醉状态下,使大鼠肝脏形成体外循环。结果:灌流2h后,肝脏外观呈粉红色、质地均匀,无斑块状改变,经肝切片组织学检查,其显微结构基本正常,流出液丙氨酸转氨酶(ALT)活性和蛋白质含量无异常改变。提示:此法可维持肝脏正常生理、生化功能至少2h;该模型可用于物质代谢和中毒机理等方面的研究。(本文来源于《河南医科大学学报》期刊1996年01期)

刘平,徐柯,苗凯,陈九莉[9](1987)在《几种因素对大鼠再生肝摄取氨基酸能力的影响——离体肝灌流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实验选用大鼠肝部分切除后24小时的残余肝离体灌流,研究了四种因素对残余肝摄取氨基酸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肝部分切除后24小时,残余肝摄取氨基酸的量增加。肝脏摄取氨基酸能力的增强依赖于肝细胞蛋白质合成的增加。在一定范围内,肝脏摄取氨基酸的量随肝切除量的增加而增多。2.胰岛素能促进残余肝摄取氨基酸,高血糖素无此作用,但高血糖素与胰岛素联合施用则使残余肝摄取氨基酸的能力进一步增强。3.大鼠再生肝提取液中含有某种能促进残余肝摄取氨基酸的物质。(本文来源于《中国病理生理杂志》期刊1987年02期)

刘玉瑛,郑琼,孙大琦[10](1984)在《离体肝灌流方法及其活性的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扼要地介绍了离体肝灌流方法的原理和操作技术,并通过实验证实了这种模型的可用性。在麻醉状态下,用外科手术使大鼠肝脏形成体外循环,用含低分子量葡聚糖并用O_2和CO_2(95:5)饱和的Krebs-Henseleit溶液进行灌流。为除外其它脏器和系统的影响,将灌流肝脏从鼠体中分离出来放在灌流仪上,单独观察肝脏与毒物(或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实验表明,大鼠离体肝脏的生理生化功能可维持2小时或更久。可用此模型进行一些较为深入的或代谢方面的研究。(本文来源于《卫生研究》期刊1984年06期)

离体肝灌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自建的大鼠原位循环肝灌流模型为研究模型,建立一套实用的模型稳定性评价方法。首先进行一般稳定性评价,包括肉眼观察肝脏形态,监测门脉压、灌流液pH,定时检测灌流液K+浓度、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肝组织病理检查等;要求在整个灌流过程中肝脏色泽均匀,无斑块状改变,以门静脉压始终无骤变,稳定在8~14 mmHg范围内,变化不超过0.5 mmHg/30 min,pH始终处于7.4~7.2,变化不超过0.1/30 min,K+浓度无突然升高现象,灌流液中ALT、AST水平随时间无显着性变化,肝组织病理检查不出现除空泡性变以外的病变为标准,确定模型可维持稳定的时间。在满足一般稳定性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对模型进行功能稳定性评估,要求研究所用的指标能在空白灌流组和阳性药灌流组之间体现显着性差异;本研究以药物肝损伤研究为例,以灌流液ALT、AST、LDH(乳酸脱氢酶)水平为指标,并进行肝组织病理检查,结果两组出现极显着性差异,故判定用所建立的灌流模型进行肝损伤研究可真实反映受试药的肝损伤情况,一般不会出现假阴性和假阳性结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离体肝灌流论文参考文献

[1].陈爱瑛,叶小弟,程敏,董文彬,缪云萍.大鼠离体肝灌流液中柠檬苦素的分析测定[J].中国新药杂志.2015

[2].丁露,杨加培,孙浩,周旺,于锋.评价大鼠离体肝灌流模型稳定性的方法[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14

[3].张如洪,邹军,李丹.异甜菊醇在大鼠离体肝灌流中的药代动力学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3

[4].刘海洋,路瑞华,李伟,王加志.以离体肝灌流技术研究当归对黄药子肝毒性的保护作用[J].中医药信息.2012

[5].张如洪,陈亮,揭金阶,张林枝.贯叶连翘对大鼠离体肝灌流中非索非那定肝处置的影响[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9

[6].金晶,黄芝瑛.离体肝灌流技术在药物和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J].毒理学杂志.2008

[7].崔升淼,赵春顺.大鼠离体肝灌流中葛根素的代谢动力学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8

[8].陈琼宇,徐玉宝,付淑莉,白燕.离体肝灌流方法及其质量控制[J].河南医科大学学报.1996

[9].刘平,徐柯,苗凯,陈九莉.几种因素对大鼠再生肝摄取氨基酸能力的影响——离体肝灌流的实验研究[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1987

[10].刘玉瑛,郑琼,孙大琦.离体肝灌流方法及其活性的鉴定[J].卫生研究.1984

论文知识图

知母皂苷B2离体肝灌流中的肝脏提...不同浓度葛根素对大鼠离体肝脏灌流后...肝脏体外灌注示意图隐丹参酮的吸收曲线Fexd在灌流液中的浓度-时间图—◆—对...丹参酮Ⅰ的吸收曲线

标签:;  ;  ;  ;  ;  ;  ;  

离体肝灌流论文_陈爱瑛,叶小弟,程敏,董文彬,缪云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