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例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病理及诊治探讨

37例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病理及诊治探讨

(四川省夹江县妇幼保健院外科四川乐山614100)

【摘要】目的:探讨非哺乳期乳腺炎的诊治,提高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对我院近5年来诊治的非哺乳期乳腺炎3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确诊为非哺乳期乳腺炎37例中,初诊时误诊为乳腺纤维瘤3例、乳腺癌2例、乳腺囊性增生病2例,误诊率为18.92%。全部采取手术治疗,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15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8.9个月,复发3例,再次手术治愈。结论:乳腺导管内分泌物潴留和淤积、乳管扩张、乳管炎和慢性肉芽肿性乳腺炎等,是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病理特点,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关键词】非哺乳期乳腺炎;临床病理;诊断;手术治疗

【中图分类号】R65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7-0012-02

Ananalysisoftheclinicopathologicalcharacteristics,diagnosisandtreatmentof37casesofnonpuerperalmastitis

ZejunYi,DepartmentofSurgery,MaternalandChildHealthCareHospitalofJiajiangCounty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diagnosisandtreatmentofnonpuerperalmastitis,togetabetterunderstandingandtoimprovethediagnosticandtherapeuticlevel.MethodsTheclinicaldataof37patientsdiagnosedasnonpuerperalmastitisinourhospitalinrecentfiveyearswereretrospectivelyanalyzed.ResultsAmong37casesofnonpuerperalmastitis,preliminarilymisdiagnosedasmammaryglandfibroma(3cases),breastcancer(2cases)andbreastcystichyperplasia(2cases);themisdiagnosisratewas18.92%.Allthepatientstooksurgicaltreatments,withafollow-upof6to15months(median:8.90months)postoperatively.3casesrecurredandwerecuredbyreoperation.ConclusionBreastintraductalsecretionretentionandsedimentation,galactophoreexpansion,galactophoritisandchronicgranulomatousmastitisaretheclinicopathologicalcharacteristicsofnonpuerperalmastitis;surgeryisthemaintreatment.

【Keywords】NonpuerperalMastitis;Clinicopathological;Diagnosis;SurgicalTreatment

所谓非哺乳期乳腺炎指包括婴儿期、青春期、绝经期和老年期等各个生理时期均可发生乳腺炎症。这里所指的非哺乳期乳腺炎则是指成人非哺乳期的乳腺炎过程,由E-wing于1925年首先提出,是一种以非周期性乳房疼痛、乳头溢液、乳头凹陷、乳晕区肿块、非哺乳期乳房脓肿、乳房瘘管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良性乳房疾病[1]。近年来在临床工作,非哺乳期乳腺炎并不罕见,呈逐年增长趋势,其发病率占乳腺良性疾病的4%~5%,发病高峰年龄在20~40岁。由于非哺乳期乳腺炎病因不确切,临床病理多样性,无特征性,难与乳腺癌、乳房纤维瘤等疾病区别,处理不当会导致乳管瘘,甚至经久不愈。笔者对我院2010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37例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病理特点和诊治进行回归分析,现分析探讨如下。

1.资料与方法

收集我院近5年来诊治的非哺乳期乳腺炎临床资料共37例,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

1.1一般资料

非哺乳期乳腺炎37例,均为女性,年龄23~49岁,平均35.5岁。已婚34例,其中已婚已育、有哺乳史31例,已婚未育3例;未婚3例。有哺乳期乳腺炎史4例。病变位于左侧16例,右侧19例,双侧2例。

1.2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乳房肿块、乳房瘘管和乳头溢液等。本组以乳房肿块伴局部皮肤红肿和压痛为主要表现17例,全身炎性反应轻;以乳房肿块为主要表现14例,其中肿块位于乳头下方或乳晕周围9例,位于乳房各象限5例,直径约1~6cm,微痛或无痛,皮肤无红肿,肿块边界尚清楚,无发热;以乳房慢性瘘管为主要表现6例。同时伴有乳头凹陷7例,乳头溢液3例,腋窝淋巴结肿大9例。

2.结果

2.1诊断

一般根据病史、临床表现、B超检查、钼靶X光检查能够作出临床初步诊断,结合针吸细胞学检查,可进一步明确诊断。本组所有病例都做B超和钼靶X光检查,B超提示乳腺片状不均质低回声团块,钼靶X光提示乳腺不对称性致密团块影。对伴有乳头凹陷并疑为乳腺癌的,作细针细胞学检查7例,主要见淋巴细胞、多核细胞等炎性细胞。本组非哺乳期乳腺炎37例中,临床初诊时误诊为乳腺纤维瘤3例、乳腺癌2例、乳腺囊性增生病2例,误诊率为18.92%,进一步结合B超、钼靶X光和针吸细胞学检查,得以明确诊断。

2.2治疗

本组37例全部采取手术治疗。具体手术方式如下。

2.2.1病灶切除术:本组采用此法16例。对于单纯的、无痛性的肿块,或炎性肿块经抗炎治疗、病灶局限的,采取病灶切除,病灶周围部分正常乳腺组织连同病灶一并切除,创面Ⅰ期缝合。

2.2.2瘘管切除术:本组采用此法6例。对于单纯的、无痛性的瘘管,或炎性瘘管经抗炎治疗、病灶局限的,采取瘘管切除,瘘管周围部分正常乳腺组织连同瘘管一并切除,创面Ⅰ期缝合。

2.2.3脓肿切开引流、病变导管切除+Ⅱ期手术:本组采用此法10例。对于脓肿性肿块采用此法,先切开脓肿引流,同时切除病变乳腺导管,为了引流充分,有的需一并切开乳晕或和乳头,待病灶逐渐缩小、炎症控制后再行Ⅱ期手术缝合。

2.2.4乳房区段切除术:本组采用此法5例。对于病变范围较大,与乳腺正常组织分界模糊的采取乳房区段切除,为保证完整切除病灶有点需扩大切除乳房区段,Ⅰ期缝合。

2.3组织病理改变

切除病灶观察:没有包膜,与正常组织分界不清,有的切面呈实性、色灰白、质硬,可见扩张的导管及囊腔,散在烂肉馅状的坏死病灶,多发大小不等的脓肿,米汤样或黄白色稠脓。低倍镜下观察:组织纤维化,有肉芽肿性增生,有的相互融合;高倍镜下观察:多有大量浆细胞、异型多核巨细胞、中性白细胞、淋巴细胞等侵润。

2.4随访

术后随访6~15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8.9个月,复发3例,再次手术治愈。

3.讨论

3.1对本病的认识与研究

非哺乳期乳腺炎主要发生在非妊娠、非哺乳期的中青年妇女,按照临床病理特点,目前比较明确且具代表性的为浆细胞性乳腺炎和肉芽肿性炎乳腺炎。对这两种炎症的定义存在争议,这两种炎症是一种疾病的不同阶段吗?是否是由某种细菌引起?即便是教科书也未给出明确的鉴别诊断,这对临床诊治疾病来说有很大的的疑点和难点,让临床医生深感困惑。所以,建议国内成立多中心临床研究,形成统一的诊治指南,为临床诊治提供帮助和指导。

3.2病因

本病病因不明,可能与以下几点有关:①乳腺导管扩张:正常状态下,仅于乳腺导管开口处覆盖鳞状上皮,导管扩张的鳞状上皮可覆盖于导管内壁,其角化碎屑及脂质分泌物可以阻塞管腔,刺激管壁产生炎症反应;②乳头内陷或畸形;因导管开口的异常、狭长或扩张,继发炎症感染;③外伤性脂肪坏死也有可能;④厌氧菌的特殊感染:可能是重要病因之一。

3.3诊断与鉴别诊断

凡青、中年人在非哺乳期出现乳房急性脓肿、炎性肿块及慢性反复发作的瘘管,经久不愈,即可诊断。但临床上该病易误诊为乳腺癌,本组有2例,易与非哺乳期乳腺炎中的肿块型混淆。非哺乳期乳腺炎表现为非周期性乳房疼痛、乳头溢液、乳晕区肿块、非哺乳期乳房脓肿、乳房瘘管等。但乳腺癌患者多为中、老年人,病程呈进展性,肿块坚实,边界不清,常有皮肤粘连及乳头内陷,易有腋淋巴结转移,乳腺癌转移的腋下淋巴结质地硬、粘连固定,肿块局部皮肤无红肿及疼痛,不发生脓肿。以乳头溢液为主要表现的需与乳管内乳头状瘤鉴别,前者乳头溢液为透明或黄色浆液,后者溢液多为血性。常辅助钼靶X光、B超检查,可提供帮助,但个别病例,仍需依赖病理切片作最后确诊。

3.4病因与治疗

有研究认为浆细胞性乳腺炎与自身免疫、吸烟、异常刺激、厌氧菌感染及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等有关[2],肉芽肿性乳腺炎与自身免疫性疾病、棒状杆菌、真菌感染及乳汁刺激等因素有关[3]。有学者强调组织学检查的诊断一旦成立,皮质激素的应用是首选,但其副作用也不容忽视,激素的使用时间较长可出现一些并发症如柯兴氏综合征等应予注意[4]。鉴于非哺乳期乳腺炎不经治疗很少自愈,而针对病因的治疗仍是难题,保守治疗效果欠佳,复发率较高,给患者身体和精神上带来较大痛苦,所以,笔者认为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包括脓肿切开引流、部分乳腺切除、乳房重建等,选择何种手术方式,根据临床主要表现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式。本组37例非哺乳期乳腺炎全部采用手术治疗获愈。

3.4.1脓肿切开引流术:适用于急性脓肿型。应在抗生素治疗的同时,行脓肿引流术。单纯切开引流易复发,因此术中如见扩张的导管内有脓液流出,应作适度搔刮,刮除病变的导管,Ⅱ期缝合。笔者体会,对于局部有红肿、疼痛,局部有波动感或皮肤破溃者,及时切开引流,术后换药,待局部水肿消退后根据情况行Ⅱ期缝合手术。

3.4.2病灶切除术:适用于炎性肿块型,直径在3cm内。只要炎症局部良好,即使有中央脓肿形成,还应力争切除肿块、炎性组织及周围的扩张导管,Ⅰ期缝合。

3.4.3瘘管切除术:适用于慢性瘘管型。可作瘘管切开,扩大引流,或彻底切除瘘管及周围炎症组织和扩张的导管。切口可I期缝合或延期缝合。尽量保留乳房。笔者体会,用美篮从瘘管外口注入,定位瘘管的走行和病灶范围,便于术中辨认和切除。

3.4.4乳腺区段切除或乳腺再造术:笔者对肿块直径在3cm以上,肿块边界清楚,局部无炎症,采用乳房区段切除,效果好。对于经久治不愈的瘘管或继发瘘管伴乳房严重变形者,可以考虑作皮下乳房切除术或全乳切除术。部分年轻患者可同期或择期作乳房再造术。

3.5预防复发

不论何种术式,术后复发率达9%以上,本组复发3例,复发率为8.11%。为了减少术后复发,术中彻底清除病灶是关键,辅以双氧水、甲硝唑冲洗术野,可有效降低术后复发。

【参考文献】

[1]DixonJM.Periductalmastitis/Dudtectasia[J].WorldJSurg,1989,13(6):715-722.

[2]LacambraM,ThaiTA,LamCC,etal.Granulomatousmastitis;thehistologicaldifferentials[J].JClinPathol,2011,64(5):405-411

[3]李新,赵坤,李祖彬.肉芽肿性炎乳腺炎的诊断和治疗[J].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1):3243-3245.

标签:;  ;  ;  

37例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病理及诊治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