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表面吸附理论论文_刘峣,武玉琳,屈云鹏,郭文英,梁丽萍

导读:本文包含了微表面吸附理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密度,理论,晶体,表面,噻吩,天冬,表面张力。

微表面吸附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刘峣,武玉琳,屈云鹏,郭文英,梁丽萍[1](2019)在《Ba~(2+)在KDP(100)表面吸附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Ba~(2+)与KDP晶体表面相互作用的本质,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方法对Ba~(2+)在KDP(100)表面的吸附行为进行计算。结果表明:Ba~(2+)在KDP(100)表面的吸附能为负值,吸附过程为自发的放热反应。通过结构优化得到3种稳定的吸附构型,最终吸附位置为O原子的顶位或两个O原子之间的桥位。当Ba~(2+)位于磷酸根基团中的两个O原子之间的桥位时,吸附最稳定。在3种吸附构型中,Ba~(2+)与表面O原子均通过离子键结合,而与表面最外层H原子则会产生一定的共价相互作用。另外,Ba~(2+)吸附使KDP(100)表面的P—O键、H—O键以及K—O键有不同程度的伸长或缩短,同时表面的氢键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本文来源于《材料工程》期刊2019年11期)

张梅梅,黄丹丹,胥城城[2](2019)在《Si掺杂4,7-二(2-噻吩基)苯并噻二唑在 TiO_2(100)表面吸附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密度泛函理论与周期性平板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在GGA/PW91/DNP水平上研究了Si掺杂4,7-二(2-噻吩基)苯并噻二唑(DTBT-Si)在TiO_2(100)表面的吸附。通过吸附前后化合物DTBT-Si的Mulliken charge和前线轨道分析表明:当DTBT-Si吸附在TiO_2(100)表面时,DTBT-Si表面向TiO_2(100)转移0.923 e电荷,同时前线轨道能隙变窄。(本文来源于《河南化工》期刊2019年11期)

杨秀荣,张驰,高红旭,赵凤起,牛诗尧[3](2019)在《NO与NO_2在ZnO表面吸附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DMol~3模块中广义梯度密度泛函理论(GGA)的Perdew-Burke-Ernzerh(PBE)方法研究含能材料分解气体产物NO,NO_2在ZnO(■)表面的吸附和NO_2解离生成NO和O的过程.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吸附构型显示Zn顶位为稳定吸附位点,NO_2的吸附能大于NO.态密度图分析结合差分电荷密度图表明,NO的N原子与表面Zn有相互作用,电荷从NO转移到表面;NO_2的N_(2p),O_(2p)轨道与表面Zn_(3d)轨道发生杂化,NO_2附近积累大量负电荷.过渡态搜索显示NO_2的解离需跨过较高能垒,不易进行.(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武玉琳[4](2019)在《水分子及杂质在KDP类晶体表面吸附行为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KDP类晶体是一类综合性能优良的光学材料,在非线性光学领域有着重要应用。水和杂质是影响KDP类晶体生长和光学质量的两大因素。水的存在一方面保证了 KDP类晶体正常的生长及高质量表面的加工,另一方面又会导致表面潮解、表面腐蚀等现象。另外,KDP类晶体中不可避免地会引入各种杂质,包括有机物、金属离子以及各种无机物等。这些杂质能够吸附在晶体的不同表面,导致生长习性变化、光学质量降低。当前关于水分子及杂质与KDP类晶体之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实验方面,理论探索相对较少,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目前还不明确。基于以上情况,我们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的方法,选取KDP类晶体中最为常见的ADP及KDP为代表,研究了水分子以及杂质在两种晶体表面的吸附行为。这一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深入理解它们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为晶体生长及质量控制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目前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研究了 1~3个水分子在ADP晶体(100)及(101)表面的吸附行为。吸附能均为负值,意味着水分子能够自发吸附到ADP表面。由于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吸附能随水分子数量增加呈现增大的趋势。水分子可以与表面的氢、氧原子产生相互作用,主要存在两种结合方式:一种是与表面的氢、氧原子形成氢键;另外,当多个水分子吸附到(100)面上时,可以与表面磷酸根中的氢原子形成一个共价键。相比之下,水分子与(100)面的相互作用更强,吸附更稳定。吸附使水分子及ADP晶体表面的结构均发生了变化,化学键普遍被拉长,甚至导致水分子及(100)表面的H-O共价键断裂。(2)考察了乙醇分子在KDP晶体(100)及(101)表面的吸附行为。吸附能均为负值,意味着乙醇可以自发吸附到KDP的表面上。乙醇分子主要通过羟基与表面的氢、氧以及钾原子相互作用,在(100)面上可以形成两个氢键和一个钾氧离子键,而在(101)面上则形成一个氢键与一个离子键。乙醇与(100)面之间形成的键数目更多且强度更大,因此吸附更稳定。吸附后乙醇分子及KDP晶体表面结构均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化学键普遍呈现被拉长的现象,结构变得不稳定。(3)系统地研究了金属离子(K+,Na+,Ca2+,Cu2+,Al3+,Cr3+)在KDP晶体(100)表面的吸附行为。六种离子在表面的吸附能均为负值,意味着吸附为自发进行的放热反应。吸附的稳定性随着金属离子化合价的升高而增加,表现为一价<二价<叁价。另外,金属离子与KDP(100)表面的键合机制和离子半径有着一定的关系,半径较大的离子(Na+,K+和Ca2+)与表面之间更多的是形成离子键,而较小的离子(Cu2+,Al3+和Cr3+)往往通过共价作用与表面结合。所有的金属离子都会影响KDP(100)表面结构,表面化学键被拉长,同时氢键的结构和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其中,叁价离子对表面结构的影响最大,Al3+和Cr3+能够吸引表面的一个氢原子,使表面H-O键断裂。(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20)

杨秀荣,张驰,高红旭,赵凤起,牛诗尧[5](2019)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NO在CuO(1 1 1)的表面吸附》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深入研究纳米CuO与含能材料分解产生的NO间的相互作用,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NO在CuO(1 1 1)表面的吸附行为,同时在NO吸附的最稳定位点研究NO_2在Cu表面的吸附及其对NO的影响;通过DMol~3模块中广义梯度密度泛函理论(GGA)的Perdew-Burke-Ernzerh (PBE)方法对吸附构型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NO以分子形式吸附在CuO(1 1 1)表面,较为稳定的吸附构型为NO的N原子与CuO表面的Cu、O原子相互作用,均为化学吸附;最稳定的吸附构型为NO吸附在Cu1位点上,吸附能为-0.89eV;HOMO-LUMO轨道能隙值和态密度图分析均表明NO和CuO表面有强烈相互作用;Mulliken电荷布局分析显示,电荷从NO转移到Cu表面,NO带部分正电荷;在含能材料分解过程中,NO气体稳定吸附在CuO表面,但当存在NO_2时,NO的吸附位点可能会被吸附能力更强的NO_2占据。(本文来源于《火炸药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王群,孙玉希,赵洪,潘文慧,马燕[6](2019)在《溶剂化效应对阴离子型天冬氨酸在HA (110)表面吸附行为影响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工作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溶剂化效应对阴离子型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 ASP)在羟基磷灰石(110)表面[HA (110)]表面的吸附影响.通过分析相互作用能,态密度,布居电荷,差分电荷密度发现阴离子型天冬氨酸在真空条件下(Vacuum)与HA (110)表面主要形成"monodenate" Ca-O和"bridge bidenate" O-Ca-O相互作用,在隐形溶剂水分子(COSMO Water, CW)中也存在上述两种相互作用;在水环境条件下(Water Environment, WE),主要在天冬氨酸的羧基,水分子和HA表面的PO_4之间形成"water-bridge"氢键;在水层条件下(Water Layer, WL),主要形成"bridge bidenate" O-Ca-O相互作用,"water-bridge"氢键以及天冬氨酸中氨基与水分子形成的氢键.而且,研究发现ASP-HA (110)-Vacuum模型中吸附能最大,其次是ASP-HA (110)-WL模型,然后是ASP-HA (110)-CW模型,吸附能最小的模型是ASP-HA (110)-WE.研究结果表明在隐形溶剂水分子条件下, ASP在HA (110)表面吸附相对于真空条件下有所减小.当ASP中羧基在被水分子包围的水环境条件下,由于水分子阻碍了Ca-O静电相互作用,所以吸附达到最低.在水层条件下, HA (110)表面有一层水分子,但是未完全阻挡ASP中羧基时,羧基仍然可以与HA (110)表面的Ca原子形成Ca-O相互作用,此时吸附相对于水环境大大增大,但对于真空条件仍然有所减小.研究结果有望为氨基酸在不同溶剂中的应用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任庆,边明远,陈飞武[7](2019)在《液体的表面吸附:表面相厚度和热效应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定量研究了6种纯液体的表面张力与温度的关系,进一步预测了这些液体从体相到表面相的相变过程中所放出的热量,并提出放热的根源是分子在表面相更有序的排列引起了熵的减少。本文还研究了CaCl_2和K_2CO_3水溶液的表面张力随浓度的变化关系,理论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非常一致;同时,在给定β值的情况下,还对16种强电解质溶液的表面层厚度进行了估算,对所揭示的溶液表面层增厚现象给出了理论解释。(本文来源于《化学通报》期刊2019年03期)

李宇鹏,马永祥,毕冬梅[8](2018)在《Cs原子在五边形石墨烯表面吸附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第一原理研究了Cs原子吸附的五边形石墨烯的几何结构、吸附能、能带结构、态密度和功函数。研究结果表明,B33位是Cs原子在五边形石墨烯表面最稳定的吸附位,Cs原子吸附后五边形石墨烯的费米能级上升,功函数明显降低,电荷由Cs原子转移到五边形石墨烯上。(本文来源于《长春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宫贵臣,刘杰,韩跃新,朱一民[9](2018)在《苯乙烯膦酸在锡石(100)表面吸附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单矿物浮选试验、动电位检测、浮选溶液化学计算和分子模拟技术研究苯乙烯膦酸(SPA)在锡石(100)表面上的吸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在pH=4,捕收剂SPA用量为100 mg/L条件下,锡石浮选回收率为76.78%。当pH=4时锡石表面荷负电,SPA一价阴离子是浮选过程中的有效成分。经过构型优化后双核单配位和双核双配位模型均形成五元螯合环,且二者最终的吸附能几乎相同。吸附后O1原子得到了电子且Sn1原子失去了电子,吸附后O1原子的态密度向低能方向移动,O1原子和Sn1原子的态密度在-10~0eV范围内非局域性同时增加。SPA一价阴离子在锡石表面的吸附是化学吸附,SPA在锡石(100)表面上的最终络合形式为双核双配位。O1原子和Sn1原子之间生成了化学键,O1原子的2p轨道以及Sn1原子的5s轨道和5p轨道中的电子参与了该化学键生成。(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12期)

徐伯华,张福兰,魏维,陈晓,李来才[10](2019)在《迪美唑在光催化剂TiO_2表面吸附特征及降解机理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迪美唑在锐钛矿TiO_2(101)和(001)晶面的吸附和降解反应机理,分别研究了真空和中性水溶剂条件下,迪美唑在锐钛矿表面吸附的稳定性特征,理论优化了最稳定的吸附构型.研究发现在两种条件下,迪美唑均能吸附在TiO_2表面,吸附过程产生的氢键能增强吸附结构的稳定性,稳定的吸附构型使得迪美唑的C–N键变长,有利于发生开环降解反应.本文还研究了迪美唑在锐钛矿TiO_2两个晶面上的开环降解反应机理.研究发现,在TiO_2(101)晶面迪美唑开环降解所需反应活化能较高,很难发生,而在(001)晶面迪美唑开环可在热反应条件下进行.在水溶剂条件下,迪美唑在锐钛矿TiO_2晶面上的降解反应活化能有所降低,可见溶剂条件能促进降解反应的进行.(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化学》期刊2019年02期)

微表面吸附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与周期性平板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在GGA/PW91/DNP水平上研究了Si掺杂4,7-二(2-噻吩基)苯并噻二唑(DTBT-Si)在TiO_2(100)表面的吸附。通过吸附前后化合物DTBT-Si的Mulliken charge和前线轨道分析表明:当DTBT-Si吸附在TiO_2(100)表面时,DTBT-Si表面向TiO_2(100)转移0.923 e电荷,同时前线轨道能隙变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表面吸附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1].刘峣,武玉琳,屈云鹏,郭文英,梁丽萍.Ba~(2+)在KDP(100)表面吸附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J].材料工程.2019

[2].张梅梅,黄丹丹,胥城城.Si掺杂4,7-二(2-噻吩基)苯并噻二唑在TiO_2(100)表面吸附的理论研究[J].河南化工.2019

[3].杨秀荣,张驰,高红旭,赵凤起,牛诗尧.NO与NO_2在ZnO表面吸附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9

[4].武玉琳.水分子及杂质在KDP类晶体表面吸附行为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9

[5].杨秀荣,张驰,高红旭,赵凤起,牛诗尧.密度泛函理论研究NO在CuO(111)的表面吸附[J].火炸药学报.2019

[6].王群,孙玉希,赵洪,潘文慧,马燕.溶剂化效应对阴离子型天冬氨酸在HA(110)表面吸附行为影响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19

[7].任庆,边明远,陈飞武.液体的表面吸附:表面相厚度和热效应的理论研究[J].化学通报.2019

[8].李宇鹏,马永祥,毕冬梅.Cs原子在五边形石墨烯表面吸附的理论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8

[9].宫贵臣,刘杰,韩跃新,朱一民.苯乙烯膦酸在锡石(100)表面吸附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10].徐伯华,张福兰,魏维,陈晓,李来才.迪美唑在光催化剂TiO_2表面吸附特征及降解机理的理论研究[J].中国科学:化学.2019

论文知识图

考虑非局部理论的梁吸附密度对固频比的...2 微表层与次表层中 Chl-a、DMS、DMSPd...微乳液界面膜弯曲示意图负压吸取法工作原理10中性层位置变化对上表面应变的影响F...和IgG在微悬臂梁表面的吸附过程研...

标签:;  ;  ;  ;  ;  ;  ;  

微表面吸附理论论文_刘峣,武玉琳,屈云鹏,郭文英,梁丽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