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技术创新效率论文-朱小艳,王亚飞,刘冬冬

区域技术创新效率论文-朱小艳,王亚飞,刘冬冬

导读:本文包含了区域技术创新效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国内技术引进,国外技术引进,自主创新,经济效率

区域技术创新效率论文文献综述

朱小艳,王亚飞,刘冬冬[1](2018)在《中国区域经济效率的提升路径研究:技术引进抑或自主创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运用2004~2015年中国分地区面板数据,在测度中国区域经济效率的基础上,实证考察自主创新、技术引进对区域经济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区域经济效率存在地区异质性。整体上,国内技术引进对中国区域经济效率具有显着正向影响,但国外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表现为显着负向影响。分区域来看,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能够通过国内技术引进的方式促进区域经济效率的提升,而西部地区应该选择国外技术引进的方式。此外,制度质量、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外贸依存度和产业结构对区域经济效率具有重要影响,且存在地区差异性。本文对不同地区选取适宜的技术进步路径,提升区域经济效率、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经济统计学(季刊)》期刊2018年01期)

范德成,李盛楠[2](2019)在《区域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测度与提升路径研究——基于共享投入关联型两阶段DEA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将高技术产业创新过程划分为技术研发和经济转化两个阶段,考虑初始创新投入在两阶段分配、非研发投入及新产品开发费用等因素对创新产出的影响,构建共享投入关联型两阶段DEA模型,并测度了2013~2015创新年度中国大陆30个省份的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整体效率与两阶段效率。结果表明:大多数区域高技术产业初始创新投入对研发产出和经济产出均有影响;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整体效率与两阶段效率都较低,且各区域创新效率水平差异较大;技术研发效率水平高于整体效率水平,而经济转化效率水平低于整体效率水平。最后,依据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两阶段效率及其在整体效率中的权重对各区域进行重分类,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单边突破式、双向协调式等多条技术创新效率提升路径。(本文来源于《运筹与管理》期刊2019年05期)

周璇,陶长琪[3](2019)在《知识溢出下区域生态技术创新效率的测算及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GML指数测算了2000—2015年知识溢出下的区域生态技术创新效率,并分解为技术进步和效率改进,与不考虑非合意产出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了知识溢出下生态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我国区域生态技术创新效率呈梯度变动趋势;当考虑非合意产出时,技术进步占主导地位;当不考虑非合意产出时,大部分省市的技术进步下降,效率改进上升,生态技术创新效率来源于效率改进;知识溢出和吸收能力的交互作用及其空间效应能显着提升生态技术创新效率;地理统计距离空间加权矩阵模型的结果更佳,东部地区尤其凸显,东部地区的知识、技术、创新等要素集聚性较强,促使其知识溢出对生态技术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最强.(本文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刘洋[4](2019)在《中国区域技术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创新是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源泉。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我国政府不再一味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而是更多地关注经济增长的质量,这要求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创新摆在重要战略地位,加大对创新活动的投入。近年来,我国研发(R&D)经费支出连年增加,且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但是我国技术创新效率整体水平偏低,且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鉴于此,本文首先构建了改进的SBM-DEA效率测度模型,测算了考虑“创新失败”以及“环境污染”因素下中国各省份的技术创新效率并分析区域差异。其次,采用分位数回归分析方法探讨在不同分位点处各影响因素对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方向、程度及其差异,进而揭示出中国技术创新效率条件分布的影响规律。再次,基于面板VAR模型,利用脉冲响应函数来分析各影响因素波动对区域技术创新效率的作用程度和冲击效应,进而研究各影响因素对中国区域技术创新效率的动态影响效应。最后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十叁五”科技创新规划的目标和任务以及中国各区域技术创新发展的实际,进一步提出中国技术创新发展的区域差异化政策建议,主要得到以下结论:第一,研究期间,中国技术创新效率的均值为0.49,年均增长率达到10.8%,表明我国技术创新效率整体水平不高,但是增速较快,其中规模效率对中国技术创新效率增长的贡献更大。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技术创新效率在考察期内的均值分别为0.689、0.383、0.355,东部地区技术创新效率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的纯技术创新效率偏低是导致其与东部地区差距较大的主要原因,同时中、西部地区的技术创新效率年均增长率均高于东部地区,表明中部、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技术创新效率的差距在逐渐缩小。第二,区域协同创新因素(政府投入、金融支持、产学研合作)以及区域开放式创新水平因素(国内知识技术转移度、国际知识技术转移度、外商直接投资)在技术创新效率的不同分位点处,对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各影响因素对中国技术创新效率呈现出不同的条件分布影响规律。在所有的分位数水平下,政府投入和金融支持对技术创新效率均具有抑制作用,并且随着分位点的提升,抑制作用逐渐增强;产学研合作和外商直接投资对技术创新效率均具有促进作用,并且随着分位点的提高,促进作用逐渐增强;知识技术转移度对技术创新效率具有促进作用,并且随着分位点的提升,呈现倒U型的变化规律。第叁,中国各区域技术创新效率对各影响因素的动态响应在响应方向、响应强度、响应速度以及累积效应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各影响因素对中国各区域技术创新效率呈现出不同的动态影响效应。政府投入、金融支持、国际知识技术转移度以及外商直接投资对地区技术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大小排序为:西部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产学研合作对地区技术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大小排序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国内知识技术转移度对地区技术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大小排序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11)

刘莉[5](2019)在《制造业集聚提升区域技术创新效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制造业集聚作为制造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织形态,培育我国制造业集聚区新的增长动能和竞争优势,重视区域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建立“制造业集聚—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区域技术创新效率”范式,分析制造业集聚提升区域技术创新效率的作用机理,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中介作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制造业集聚产生竞争效应、学习效应、规模效应和知识溢出效应等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积极性;二是制造业集聚区内所形成的创新网络通过稳定性与要素流动性提升区域企业创新效率,提高创新要素资源的配置效率,进而实现区域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其次,定量分析中国制造业集聚、区域技术创新效率的现状,采用中介效应检验法研究制造业集聚是否是通过“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因素对区域技术创新效率产生影响,并讨论分地区的中介效应的具体情况;最后,提出制造业集聚进一步提升区域技术创新效率的建议。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制造业集聚对区域技术创新效率产生正向影响,并且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在制造业集聚影响区域技术创新效率中的中介作用表现出显着的区域差异性:东部和中部地区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中介的作用并不显着,西部地区的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充当完全中介作用,东北地区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充当部分中介作用;四大区域的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呈现“不经济”的现象,抑制区域技术创新效率提升;东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政府对企业科技拨款对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存在“挤出效应”,但中部地区政府的科技拨款显着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投入。(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9-05-01)

童纪新,刘文卿[6](2019)在《区域绿色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空间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工业企业的绿色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因此须在提高工业企业创新效率的同时,控制节能减排。文章将"工业叁废"放入技术创新效率的评价体系中,采用非期望SBM模型测度我国30个省份2009—2015年工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以此为基础,引入空间杜宾模型重点分析若干解释变量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空间效应。结果表明:1)我国工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有逐年上升之势,整体水平偏低,东、中、西、东北部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2)该效率在全国范围内存在明显的空间扩散效应,地区间技术交流成效显着;3)政府科技支持、技术转化水平、交通基础设施和对外开放程度对该效率存在显着的空间直接效应,而技术转化水平、人力资本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对该效率存在显着的空间间接效应。(本文来源于《资源与产业》期刊2019年02期)

崔志新,陈耀[7](2019)在《区域技术协同创新效率测度及其演变特征研究——以京津冀和长叁角区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DEA-BCC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模型,分别测度2006~2016年京津冀和长叁角区域技术协同创新效率及其演变趋势,并对其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从静态演变趋势来看, 2006~2016年京津冀和长叁角两个区域的技术协同创新效率平均值处于DEA无效状态,区域内部效率变化分异现象明显,其中京津冀技术协同创新效率低于长叁角地区,尤其是津冀两地的效率水平偏低,但这种差距也有逐渐缩小的趋势;从动态演变趋势来看, 2006~2016年京津冀和长叁角两个区域的技术协同创新效率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总体来看,技术进步是效率提升的重要动力源泉,但在不同阶段,部分地区也出现了技术效率变化对总效率提升的拉动作用显着。(本文来源于《当代经济管理》期刊2019年03期)

刁秀华,李姣姣,李宇[8](2018)在《高技术产业的企业规模质量、技术创新效率及区域差异的门槛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我国高技术产业2003-2013稳步发展阶段的省际面板数据,采用DEA-Malmquist指数分析法生成技术创新效率变量,并采用因子分析法将R&D投入、非R&D投入以及知识能量降维为企业规模质量变量,实证检验了中国高技术产业的企业规模质量对技术创新效率的门槛效应。实证检验得到以下主要结论:首先,我国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中部地区最高,西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最后,技术进步是导致各区域技术创新效率低的主要原因。其次,高技术产业的企业规模质量与技术创新效率之间存在明显的门槛效应,满足叁重门槛回归模型。最后,企业规模质量对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力度整体上呈正相关关系,在不同的企业规模质量门槛区间内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力,且政府扶持对技术创新效率并非完全具有正向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软科学》期刊2018年11期)

孙晓婷,高净鹤,范丹[9](2018)在《我国绿色技术创新的区域差异和效率提升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绿色技术创新是我国实现创新驱动的高质量绿色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本文基于2006—2018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绿色专利数据探讨我国绿色技术创新现状及变化趋势,并将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绿色专利同时纳入绿色技术创新评价体系中,对我国各省份的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区域差异及提升机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考察期内,由于不断升级的环保法规的相继出台,我国绿色专利总量逐年增加,创新激励效应已初步显现;区域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地区差异显着,东部地区凭借自身经济发展、研发资金投入等优势领先于中、西部地区;企业是我国绿色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中坚力量;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呈现逐年提升的趋势,但区域间协同创新提升效果并不显着。因此,健全现有专利制度平台,推动区域间及内部绿色技术协调发展,完善激励企业绿色创新活动的环境政策是未来提升我国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本文来源于《科技促进发展》期刊2018年11期)

姚炯,沈能[10](2018)在《技术异质性与区域低碳创新效率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在于低碳创新能力和低碳创新效率提升。从技术异质性和节能减排约束出发,构建纳入技术异质性—非期望产出创新效率测算模型,借助我国省际面板数据,测度我国省际低碳创新效率。结果发现,未考虑污染排放情况下的创新效率值高估了节能减排约束下的情境,即非期望产出会降低创新活动效率。由于空间技术异质性,创新效率存在显着空间差异,呈现出"东部-中部-西部"效率依次递减格局,东部地区低碳生产技术更加接近有效前沿面,并且差距有逐步扩大趋势。(本文来源于《科技进步与对策》期刊2018年22期)

区域技术创新效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将高技术产业创新过程划分为技术研发和经济转化两个阶段,考虑初始创新投入在两阶段分配、非研发投入及新产品开发费用等因素对创新产出的影响,构建共享投入关联型两阶段DEA模型,并测度了2013~2015创新年度中国大陆30个省份的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整体效率与两阶段效率。结果表明:大多数区域高技术产业初始创新投入对研发产出和经济产出均有影响;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整体效率与两阶段效率都较低,且各区域创新效率水平差异较大;技术研发效率水平高于整体效率水平,而经济转化效率水平低于整体效率水平。最后,依据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两阶段效率及其在整体效率中的权重对各区域进行重分类,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单边突破式、双向协调式等多条技术创新效率提升路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区域技术创新效率论文参考文献

[1].朱小艳,王亚飞,刘冬冬.中国区域经济效率的提升路径研究:技术引进抑或自主创新[J].经济统计学(季刊).2018

[2].范德成,李盛楠.区域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测度与提升路径研究——基于共享投入关联型两阶段DEA模型[J].运筹与管理.2019

[3].周璇,陶长琪.知识溢出下区域生态技术创新效率的测算及影响因素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刘洋.中国区域技术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山东大学.2019

[5].刘莉.制造业集聚提升区域技术创新效率研究[D].广西大学.2019

[6].童纪新,刘文卿.区域绿色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空间效应研究[J].资源与产业.2019

[7].崔志新,陈耀.区域技术协同创新效率测度及其演变特征研究——以京津冀和长叁角区域为例[J].当代经济管理.2019

[8].刁秀华,李姣姣,李宇.高技术产业的企业规模质量、技术创新效率及区域差异的门槛效应[J].中国软科学.2018

[9].孙晓婷,高净鹤,范丹.我国绿色技术创新的区域差异和效率提升分析[J].科技促进发展.2018

[10].姚炯,沈能.技术异质性与区域低碳创新效率评价[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

标签:;  ;  ;  ;  

区域技术创新效率论文-朱小艳,王亚飞,刘冬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