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混合论文_刘春成,管西竹

导读:本文包含了海洋混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海洋,热带,转录,链式,时空,地球化学,环流。

海洋混合论文文献综述

刘春成,管西竹[1](2019)在《海洋拖缆多船混合随机震源宽频宽方位地震采集新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决越来越复杂的油气勘探难题,叁维地震采集正朝着高覆盖、全方位的方向发展。经过近10年的发展,宽频采集技术已经在海上地震勘探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但受到采集技术和处理技术的约束,海洋拖缆宽频宽方位地震采集技术的技术瓶颈成为制约深海宽方位地震采集发展的关键。本研究通过技术研发创新形成了海洋拖缆多船混合随机震源宽频宽方位地震采集新技术体系,获得了海洋拖缆’两宽两高’地震数据,为宽方位地震勘探在深海岩性和裂缝油气藏勘探领域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2019年油气地球物理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1-27)

严志虎,钱锋,孙浩楠,李延东,胡同欣[2](2019)在《基于雨课堂的海洋工程概论混合教学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互联网高度普及的当下,网络教学工具雨课堂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方向。本文旨在分析海洋工程概论这一课程的特点及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所遇到的困难,提出使用"雨课堂"进行混合式教学改革,并以"海洋平台设计"为例介绍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施方法,希望给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改革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教书育人(高教论坛)》期刊2019年33期)

韩旭亮,谢彬,王世圣[3](2019)在《海洋浮式结构物混合定位瞬态动力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混合定位是指船舶或者海洋浮式结构物既安装锚泊定位,又安装动力定位,从而实现稳定又节能的目的。本文基于势流理论、细长杆理论和PID控制理论,采用时域方法对一艘浮式生产储油卸油装置混合定位瞬态动力响应进行了系统研究,计算研究复杂环境条件风浪流联合作用下,浮体运动响应、锚泊缆索张力响应、推进器推力响应及角度变化情况,评估混合定位能力及系统可靠性。(本文来源于《第2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期刊2019-10-18)

杨官品,孙诗阳,潘克厚,郭栗[4](2019)在《多物种混合转录组测序(msRNA-seq)及其在海洋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转录组测序是细胞生理学过程和机制的解析手段之一。目前,主要应用在对特定物种或细胞类型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时间序列)或不同组织、器官、生长环境(空间序列)中基因转录本丰度的定量和比较上。但是,这并不适用于多物种共存的自然生态系统和多细胞协同作用的生物体中。应运而生的混合多物种转录组分析技术则是可以同时针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物种或细胞类型的转录组进行分析,以此来解析物种或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其最大特点是靠后期拆分数据而不是通过前期的物理方法来拆分物种或细胞类型。目前,该技术在动物医学领域中使用较多,但在生态系统尤其是海洋生态系统的研究中应用较少。本文介绍了多物种混合转录组测序的概念、方法、研究历程和在海洋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及前景,以期为该领域研究者打开新思路,提供新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10期)

张康,郭双喜,黄鹏起,屈玲,鲁远征[5](2019)在《一种海洋混合层深度的智能识别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提出了一种识别混合层深度的人工智能方法。该方法在温度(密度)与压强(或深度)间建立线性模型,并且将其系数和方差做成一组表征廓线特征的统计量。初始时为模型设定一个主观的先验分布,在一个自海表向下移动的窗口内通过贝叶斯链式法则和最小描述长度原理学习新数据,得到系数均值的最大后验概率估计。用F-检验识别系数发生突变的位置,以此确定混合层的存在性及其深度。通过2017年2月太平洋海域的地转海洋学实时观测阵(Arrayfor Real-timeGeostrophicOceanography,ARGO)数据进行测试,并且以质量因子(QualityIndex,QI)值作为判断识别混合层深度结果准确性的依据,发现该方法相比于梯度法、阈值法、混合法、相对变化法、最大角度法和最优线性插值法在识别结果上具备更大的QI值。表明该方法能够准确识别混合层深度。(本文来源于《热带海洋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田丰[6](2019)在《一个新的混合型大气—海洋物理和生物地球化学耦合模式及对ENSO调制的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El Ni?o and Southern Oscillation,简称ENSO)现象对全球气候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具有显着的影响。当前,ENSO的模拟和预测仍然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和模式间的差异性。由于热带太平洋存在的多尺度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可与海洋和大气产生复杂的相互作用,并影响ENSO的特征,因此在数值模式中合理表征这些多尺度多圈层过程对改进ENSO模拟和预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围绕与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相关的叶绿素年际变率、季节内变率及其与淡水通量的共同作用对ENSO的反馈等科学问题,首先发展了一个混合型大气-海洋物理和生物地球化学耦合模式(Hybrid Coupled Model(HCM)of Atmosphere,Ocean Physics,and ocean Biogeochemistry(AOPB));该模式由混合型大气-海洋物理模式与海洋生物地球化学模式相互耦合构成;其中混合型大气-海洋物理模式是由海洋环流模式(OGCM)与统计型大气模式(表征年际风应力和淡水通量异常)进行耦合。模式试验表明HCM-AOPB可以很好地模拟热带太平洋物理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为研究海洋物理-生物间相互作用等提供有效的模式工具。在此基础上,利用HCM-AOPB模拟试验和观测资料,系统性研究了叶绿素的年际变率、热带不稳定波(Tropical Instability Waves,TIWs)引起的叶绿素扰动和叶绿素与淡水通量的共同作用对ENSO的调制效应,具体结果如下:(1)在叶绿素年际变率对ENSO的调制方面,叶绿素可以改变太阳辐射在上层海洋的穿透能力,并引发生物加热效应影响气候系统。当前生物加热效应对热带太平洋气候的影响仍不清楚,特别是叶绿素的年际变率是如何调制ENSO的仍然存在着很大争议(即增强还是减弱ENSO振幅)。HCM-AOPB试验表明,叶绿素年际变率可以减弱ENSO振幅约22%。具体过程是:年际可变的叶绿素显着调制穿透到混合层底的太阳辐射(Q_(pen)),进而改变上层海洋的垂向热力结构和密度层结,从而影响垂向混合等动力过程,进一步影响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并最终形成对ENSO的负反馈。在El Ni?o期间,赤道中西太平洋的叶绿素浓度减小(0.05-0.1mg m~(-3)),使得Q_(pen)增加和混合层内吸收的太阳辐射(Q_(abs))减少,这在混合层与次表层之间产生加热差异;进一步减弱上层海洋层结并增强垂向混合,从而使得次表层的冷水更易进入混合层内,间接地减弱了El Ni?o期间SST的暖异常(La Ni?a的情形恰好相反)。这一新机制与以往叶绿素直接加热效应不同(即混合层内的叶绿素吸收太阳辐射增多,从而直接产生加热效应影响SST,并对ENSO产生反馈效应)。(2)在季节内尺度的生物过程对气候的影响方面,聚焦于热带不稳定波(TIWs)引起的叶绿素扰动对海洋和ENSO的影响。我们发现TIWs引起的叶绿素扰动可以减弱TIWs的强度(约7%-9%),并进一步增强ENSO的振幅(约27%)。TIWs存在正负相交的波形扰动(SST变冷或者增暖),对应着叶绿素的增加或减小,从而可对Q_(pen)产生调制效应,进而影响上层海洋温度和密度层结;密度层结的变化减弱了涡有效位能向涡动能的转化(即斜压转化项),并最终使得TIWs的强度减弱。减弱的TIWs导致其由赤道外向赤道输送暖水的能力减弱,使得东太平洋冷舌区获得的热量减少,在La Ni?a期间SST的冷异常加剧,从而增强La Ni?a的强度,最终通过海气耦合过程形成对ENSO的正反馈。这不同于在年际尺度上叶绿素的变化对ENSO的负反馈,表明不同时空尺度的叶绿素变率对ENSO的反馈作用可能是反向的,这些结果有助于解释当前叶绿素变率对ENSO反馈所存在的争议。(3)在淡水通量与叶绿素的年际变率对ENSO的调制方面,当同时考虑两者共同影响时,它们对ENSO振幅的调制效应是非线性的。淡水通量的年际变率可以增强ENSO的振幅:在El Ni?o期间,赤道中西太平洋淡水通量增加,从而减小表层盐度和增强上层海洋层结,使得混合层深度变浅;这导致由次表层进入混合层的冷水减少,进而增强El Ni?o期间SST暖异常(La Nina期间情形恰好相反),形成对ENSO的正反馈。因此,淡水通量和叶绿素的年际变率对ENSO的影响趋向于相互抵消。但当两者的影响同时存在时,情形会完全不同:当叶绿素的年际变率所引起的生物加热效应达到某一反馈强度时,淡水通量年际变率的增大却会导致ENSO振幅的减小。这使得淡水通量强迫对ENSO的增幅效应会由生物加热的减弱效应所补偿甚至反向,从而形成对ENSO的非线性调制。这种不同反馈之间的相互作用为解释自然界和数值模式中所广泛存在的不同过程对ENSO调制效应的差异性和敏感性提供了新的思路。综合上述的研究结果发现,叶绿素所引起的生物加热效应对ENSO的反馈存在对时空尺度的依赖性和敏感性,并且其与淡水通量等其它过程之间的非线性共同作用使得ENSO表现出可变性和复杂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期刊2019-06-01)

张扬,李宏,丁扬,余为,许建平[7](2019)在《海洋混合层深度时空分布及其与风、浪参数的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应用一个经验证的全球尺度FVCOM海浪模型,模拟了2012年全球海洋海浪场的分布和演变,分析了海表面风场、海浪场与混合层深度的全球尺度分布及相关性。综合观测资料和模型结果显示,海表面10 m风速、有效波高与混合层深度的全球尺度分布随季节发生显着的变化,并且其分布态势存在明显的相似性。从相关系数的全球分布来看,海表面10 m风速在印度洋低纬度海区(纬度0°~20°)与混合层深度间有较强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大于0.5;有效波高与混合层深度间相关系数大于0.5的网格分布在北半球高纬度海区和印度洋北部。谱峰周期与混合层深度间在部分海区存在负相关关系,这些网格主要分布在低纬度海区(纬度0°~30°)。统计结果显示,有效波高、海表面10 m风速和谱峰周期与混合层深度间的平均相关系数分别为0.31、0.25和0.12。综合以上结果表明,有效波高较谱峰周期能更有效地表征波浪能对海洋上层混合的影响;相比于海表面风速,有效波高与混合层深度间存在更强的相关关系,其变化对海洋上层混合有更显着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赵宁,徐海,黄鹏起[8](2019)在《首次发现全球海洋底混合层厚度中值为47米》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记者 赵 宁 通讯员 徐 海 黄鹏起)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周生启团队提出一种计算海洋底混合层厚度的集合法,首次评估全球混合层厚度空间分布并初步探讨其影响因素。相关科研成果发表于国际期刊《大气与海洋技术杂志(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报》期刊2019-03-21)

金海晓,王婷婷,何山,严小军[9](2019)在《“海洋药物学”混合互补教学模式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洋药物学"是一门系统介绍海洋药物研究的课程,是海洋药学本科专业特色课程之一。笔者对"上市药物"采用"范例教学法"授课,对"在研药物"采用"案例教学"之"学生讲坛"和"翻转课堂"等混合创新方法,达到发挥"范例教学"与"案例教学"优势互补,有效实现"海洋药物学"课程教育教学目标的创制新型教学模式的改革目的。(本文来源于《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张继伟,李松[10](2019)在《热带海洋气候机场跑道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主要以海外某机场跑道DG14等级沥青混合料面层(澳标)施工为背景,根据该工程的热带海洋气候、原材料和技术要求等特点,主要论述使用澳标进行DG14等级沥青混合料设计的研究情况,为今后相关沥青路面工程施工积累经验和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安徽建筑》期刊2019年02期)

海洋混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互联网高度普及的当下,网络教学工具雨课堂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方向。本文旨在分析海洋工程概论这一课程的特点及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所遇到的困难,提出使用"雨课堂"进行混合式教学改革,并以"海洋平台设计"为例介绍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施方法,希望给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海洋混合论文参考文献

[1].刘春成,管西竹.海洋拖缆多船混合随机震源宽频宽方位地震采集新技术[C].2019年油气地球物理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2].严志虎,钱锋,孙浩楠,李延东,胡同欣.基于雨课堂的海洋工程概论混合教学模式研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9

[3].韩旭亮,谢彬,王世圣.海洋浮式结构物混合定位瞬态动力响应研究[C].第2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2019

[4].杨官品,孙诗阳,潘克厚,郭栗.多物种混合转录组测序(msRNA-seq)及其在海洋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5].张康,郭双喜,黄鹏起,屈玲,鲁远征.一种海洋混合层深度的智能识别方法研究[J].热带海洋学报.2019

[6].田丰.一个新的混合型大气—海洋物理和生物地球化学耦合模式及对ENSO调制的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19

[7].张扬,李宏,丁扬,余为,许建平.海洋混合层深度时空分布及其与风、浪参数的相关性分析[J].海洋学报.2019

[8].赵宁,徐海,黄鹏起.首次发现全球海洋底混合层厚度中值为47米[N].中国海洋报.2019

[9].金海晓,王婷婷,何山,严小军.“海洋药物学”混合互补教学模式探索[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

[10].张继伟,李松.热带海洋气候机场跑道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探析[J].安徽建筑.2019

论文知识图

美国GFDL飓风业务模式和正在发展的海...快速温度探头观测的温度梯度谱(红色...提取的仪器叁个方向的动态加速度信号...探头2(蓝色)和探头2(红色)观测...全球晚冬混合层厚度气候态分布,混...示意图

标签:;  ;  ;  ;  ;  ;  ;  

海洋混合论文_刘春成,管西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