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微裂缝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裂缝,页岩,迂曲,延性,外差,弹性模量,各向异性。
微裂缝论文文献综述
王东英,姚军,陈掌星,孙海,宋文辉[1](2019)在《页岩微裂缝内气-水两相流动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气-水两相流动广泛存在于页岩气藏压裂液返排及页岩气生产阶段,直接决定页岩气藏压裂及开发效果.页岩微裂缝是储层流体运移的主要通道.然而由于物理实验尺度及精度的限制,准确模拟页岩微裂缝中的气-水两相流动存在巨大挑战.为探究页岩微裂缝中气-水两相流动规律,本文系统考虑了气-水两相流体多重微尺度效应,包括:(1)气相滑移;(2)水相滑移及边界层黏度变化;(3)气驱水条件下,存在沿壁面流动的水膜.建立气-水两相流体微尺度流动模型,采用侵入逾渗判断两相分布,求解真实页岩微裂缝内气-水相对渗透率,并验证模型的正确性.研究结果表明,微裂缝开度小于3μm时,微尺度效应影响不可忽略;微裂缝开度及水膜对气-水相对渗透率的影响均取决于各相流体所占流动空间的相对大小;气藏开采过程中压力降低,导致气相表观渗透率升高及微裂缝开度减小,均会造成气相相对渗透率减小;水膜的存在对气相流动能力造成影响的微裂缝开度界限为0.65μm.该研究揭示了页岩微裂缝内气-水两相流动规律,为评价页岩气井压裂及生产效果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19年31期)
苟启洋,徐尚,郝芳,杨峰,王雨轩[2](2019)在《基于微米CT页岩微裂缝表征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页岩储层中的微裂缝是页岩气的储集空间,也是页岩气运移、散失的重要通道。通过微米CT扫描、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和岩芯观测等手段,明确了焦石坝地区JYA井龙马溪组页岩微裂缝结构特征,对比了微裂缝在不同条件下(地表或地层)的张开度及其对页岩渗透率的贡献,初步探讨了微裂缝对页岩纳米孔隙保存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基于微米CT可将页岩样品分为基质组分、高密度矿物(如黄铁矿)及裂缝叁个部分,其体积比分别为97.88%、0.88%和1.24%;②微裂缝在空间上主要呈孤立状、细长条状或锯齿弯曲状,其长度分布范围为3.4~299μm,以3.4~20μm为主,平均为12.44μm;③微裂缝在地层中的张开度约为2.2~30.33μm,平均为3.97μm,相对于地表张开度(平均为6.24μm)降低了36.38%。尽管这部分微裂缝体积仅占页岩样品总体积的0.7%,却提供了页岩储层中70%以上的渗透率。笔者认为JYA井龙马溪组页岩内部大量发育的网状结构微裂缝是页岩气沿着"孔隙—微裂缝—宏观裂缝"路径发生强烈"解吸—运移—逸散"作用的重要通道,进而导致孔隙因流体压力降低而压缩变形和闭合,不利于纳米孔隙的保存,这对于研究微裂缝在页岩储层中主要为储集空间或逸散通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地质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徐加祥,丁云宏,杨立峰,刘哲,高睿[3](2019)在《压裂支撑剂在迂曲微裂缝中输送与分布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支撑剂在水力裂缝中的分布是影响压裂井产能的重要因素。通过对任意长度、孔隙度、迂曲度和方位角微裂缝的二维重构,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中的自由与多孔介质流动耦合模型,对压裂液在微裂缝中流动及向基质中滤失的情况进行模拟,在考虑支撑剂与压裂液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分析了支撑剂颗粒在输送过程中的受力情况,研究了不同砂比和支撑剂密度的情况下,支撑剂在迂曲微裂缝中的分布。研究结果表明,与规则裂缝相比,由于迂曲微裂缝壁面不规则,支撑剂不会均匀推进;在高砂比情况下,支撑剂大部分堆积在迂曲裂缝端部,无法有效支撑深部裂缝;降低砂比可以有效改善单条裂缝的支撑剂分布;不同砂比和支撑剂密度的组合可以改善相交裂缝的支撑剂分布,但是对于单条裂缝的作用不明显。(本文来源于《石油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杨秋育[4](2019)在《微裂缝对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开裂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路面结构裂缝产生的机理,分析了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裂缝的产生及发展规律,借助于有限元分析了贯穿式和扩展式微裂缝下的沥青路面应力状,以及裂缝不同分布状态下的影响规律,从而提出了降低沥青路面开裂的预防措施,期望对以后的沥青路面裂缝扩展研究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交通世界》期刊2019年21期)
孙文峰,李玮,李卓,白丽丽,赵欢[5](2019)在《页岩储层微裂缝发育程度预测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微裂缝发育程度直接影响页岩储层孔渗性,准确预测微裂缝发育程度对页岩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建立了一种页岩储层微裂缝发育程度预测方法。在电镜观测及高压压汞实验基础上,分析了页岩微裂缝基本特征,提出了微裂缝发育量化指标。分析了页岩矿物组分及有机质含量对微裂缝发育的控制作用,建立了页岩微裂缝发育程度预测模型,对川南龙马溪组页岩微裂缝发育程度进行了预测,预测微裂缝孔体积平均值为0. 000 543 m L/g,黏土矿物对微裂缝孔体积贡献最大,占比达到70%,有机质次之,占比为24%,脆性矿物贡献最少,占比为6%。分析了微裂缝预测结果与页岩储层孔渗性之间的关系,验证了预测方法的可靠性。(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9年19期)
郑文宽,刘月田,刘逸盛,王一茗,马嘉雨[6](2019)在《微裂缝各向异性相对渗透率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微裂缝会导致储层渗透率出现各向异性,但目前人们的认识仅局限于微裂缝对储层绝对渗透率的影响上。为研究微裂缝对油水两相渗流的影响,利用人造微裂缝岩心进行油水两相相对渗透率对比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微裂缝对相对渗透率曲线形态影响很大。造缝后平行裂缝面方向岩心油、水相对渗透率分别下降和上升较快,等渗点水相饱和度减小,对应的相对渗透率增大,残余油饱和度明显增大,两相渗流区变窄,最终驱替效率降低;垂直裂缝面方向的相对渗透率受微裂缝影响较小,与基质相渗曲线形态更为接近,即微裂缝会导致基质的相对渗透率具有各向异性特征;闭合微裂缝也会对相对渗透率曲线形态产生影响,主要体现在闭合微裂缝主方向水相相对渗透率上升较快,两相总导流能力较大。(本文来源于《断块油气田》期刊2019年03期)
郭丽萍,徐燕慧,陈波,柴丽娟,丁聪[7](2019)在《氯盐溶液干湿循环条件下高延性水泥基复合材料微裂缝的自愈合特性与微观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揭示服役于海洋环境下带微裂缝的高延性水泥基复合材料(HDCC)结构构件经历干湿循环后的自愈合特性,研究了不同预加载水平下带微裂缝的HDCC在氯盐溶液干湿循环后的自愈合行为。通过超声无损检测、弯曲性能试验评价了不同水胶比、不同预加载水平下HDCC的自愈合程度,探明了自愈合行为对HDCC弯曲韧性的影响规律;此外,采用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揭示了带微裂缝HDCC自愈合的微观机理。结果表明:微裂缝中的反应产物主要为云状C-S-H凝胶及CaCO3结晶,同时发现了氯离子的侵蚀产物F盐。低水胶比的HDCC试件在低预加载水平下所经历的干湿循环周期越长,其自愈合效果越好。在重复加载时,伪初裂点使试件的开裂过程保持在较高的载荷水平,使得8次干湿循环后预加载HDCC试件在挠度低于对照组的情况下韧性仍可达到甚至超过对照组。(本文来源于《硅酸盐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柴艳丽,朱岩,王建强[8](2019)在《融合循环自相关函数的小波分析算法在微裂缝检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激光超声信号中存在大量的噪声成分,信号自身的频谱结构比较复杂,单一算法检测效果不佳的问题,为了提高激光外差干涉法检测材料表面微裂缝的能力,研究了将小波分析算法与循环自相关函数算法相结合实现激光外差干涉检测微裂缝的算法.该算法利用循环自相关函数判断激光超声信号中的微裂缝信息成分的频带,并由此选取合适的小波基函数,改善了小波分析算法对包含微裂缝信息的信号的提取能力.利用该算法进行实验,提取了包含微裂缝信息的信号,得到了被测样件微裂缝的位置信息.实验结果表明,利用该算法得到的被测样件微裂缝的距离与实际距离的误差率为1.04%,验证了算法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本文来源于《测试技术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刘卫东,朱晓虎,蒋文海,樊萍,王悦和[9](2019)在《页岩微裂缝模拟实验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封堵技术一直是研究的重点,现如今在封堵问题上难有重大突破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没有一个统一有效的评价方法,现今的评价方法都只适用于某个特定的对象和环境。随着对页岩气开发的需求,国内外没有一个针对超低渗地层的纳米级微裂缝封堵评价。文章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拓展新的思路,在人造滤饼上进行人工造缝,重点是对裂缝的制备过程,通过模拟地层微裂缝来进行封堵性评价,用实验方法控制滤饼质量和强度来控制滤饼渗透率,从而来接近泥页岩真实渗透率,达到实现模拟低渗环境的目的。该评价方法的建立对封堵剂的优选、研制以及封堵效果评价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对其他裂缝型地层的封堵性能评价同样适用。(本文来源于《钻采工艺》期刊2019年02期)
张杰,孙成[10](2019)在《初始微裂缝对PC空心板梁承载能力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某高速公路上出现初始裂缝的16m多片PC空心板梁结构为背景,对梁体出现裂缝的部位进行刚度折减,按照相应的规范要求进行荷载组合,采用Midas软件对出现裂缝的单梁进行结构验算,并采用ansys有限元软件建立全桥的实体单元数值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设计荷载作用下带有初始微裂缝空心板的正截面抗弯承载力、斜截面抗剪承载力、抗裂性能和裂纹宽度能够满足设计要求,与完好构件差异不大。(本文来源于《中国水运(下半月)》期刊2019年02期)
微裂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页岩储层中的微裂缝是页岩气的储集空间,也是页岩气运移、散失的重要通道。通过微米CT扫描、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和岩芯观测等手段,明确了焦石坝地区JYA井龙马溪组页岩微裂缝结构特征,对比了微裂缝在不同条件下(地表或地层)的张开度及其对页岩渗透率的贡献,初步探讨了微裂缝对页岩纳米孔隙保存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基于微米CT可将页岩样品分为基质组分、高密度矿物(如黄铁矿)及裂缝叁个部分,其体积比分别为97.88%、0.88%和1.24%;②微裂缝在空间上主要呈孤立状、细长条状或锯齿弯曲状,其长度分布范围为3.4~299μm,以3.4~20μm为主,平均为12.44μm;③微裂缝在地层中的张开度约为2.2~30.33μm,平均为3.97μm,相对于地表张开度(平均为6.24μm)降低了36.38%。尽管这部分微裂缝体积仅占页岩样品总体积的0.7%,却提供了页岩储层中70%以上的渗透率。笔者认为JYA井龙马溪组页岩内部大量发育的网状结构微裂缝是页岩气沿着"孔隙—微裂缝—宏观裂缝"路径发生强烈"解吸—运移—逸散"作用的重要通道,进而导致孔隙因流体压力降低而压缩变形和闭合,不利于纳米孔隙的保存,这对于研究微裂缝在页岩储层中主要为储集空间或逸散通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裂缝论文参考文献
[1].王东英,姚军,陈掌星,孙海,宋文辉.页岩微裂缝内气-水两相流动规律[J].科学通报.2019
[2].苟启洋,徐尚,郝芳,杨峰,王雨轩.基于微米CT页岩微裂缝表征方法研究[J].地质学报.2019
[3].徐加祥,丁云宏,杨立峰,刘哲,高睿.压裂支撑剂在迂曲微裂缝中输送与分布规律[J].石油学报.2019
[4].杨秋育.微裂缝对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开裂的影响[J].交通世界.2019
[5].孙文峰,李玮,李卓,白丽丽,赵欢.页岩储层微裂缝发育程度预测方法[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9
[6].郑文宽,刘月田,刘逸盛,王一茗,马嘉雨.微裂缝各向异性相对渗透率实验[J].断块油气田.2019
[7].郭丽萍,徐燕慧,陈波,柴丽娟,丁聪.氯盐溶液干湿循环条件下高延性水泥基复合材料微裂缝的自愈合特性与微观机理[J].硅酸盐学报.2019
[8].柴艳丽,朱岩,王建强.融合循环自相关函数的小波分析算法在微裂缝检测中的应用[J].测试技术学报.2019
[9].刘卫东,朱晓虎,蒋文海,樊萍,王悦和.页岩微裂缝模拟实验评价[J].钻采工艺.2019
[10].张杰,孙成.初始微裂缝对PC空心板梁承载能力的影响研究[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