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介入治疗论文_黄坤林,刘玉金

导读:本文包含了肺癌介入治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肺癌,动脉,支气管,介入治疗,造影,栓塞,血管。

肺癌介入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黄坤林,刘玉金[1](2019)在《肺癌介入治疗临床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肺癌是我国发病率和致死率第一位的恶性肿瘤,手术切除根治率低。进展期肺癌术后也容易复发和转移。占肺癌85%以上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对静脉化疗和放疗不敏感,且不良反应使患者拒绝接受或难以耐受。介入治疗已成为无法外科手术切除的NSCLC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具有微创、疗效满意、不良反应小、术后恢复快、节省治疗费用等优点。该文对肺癌的介入治疗方法及现状作一文献综述。(本文来源于《介入放射学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刘斌,韩慧[2](2019)在《中晚期肺癌患者介入治疗的效果及对患者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肺癌是危害国民健康的严重疾病,有着极高的病死率,病发早期无明显表现,待出现不适感时已发展到中晚期,所以在确诊后要及时、有效治疗,近些年来介入治疗被逐渐应用[1]。我院为了进一步明确其效果展开本次研究,现报道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38例中晚期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双模拟法平均分组,各16例。观察组男性10例,女性6例,年龄52~79岁,平均(63±4)岁,其中2例未分化癌、3例腺癌、6例鳞癌、5例小细胞肺癌。(本文来源于《山西医药杂志》期刊2019年17期)

马海静[3](2019)在《循证护理在肺癌患者介入治疗术后康复过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循证护理在肺癌患者介入治疗术后康复过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以我院2015年11月~2018年11月收治的32例肺癌患者分为参照组与研讨组,2组患者均行介入治疗术,术后康复期间分别采取常规护理与循证护理方式,分析其临床价值。结果参照组生活质量评分较研讨组明显更低,P<0.05,组间差异存在显着性。结论循证护理在肺癌患者介入治疗术后康复过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它将被动的护理工作转变为主动行为,在提高护理质量的同时,也充分实现了自我价值,有效促进护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68期)

万茂林,魏嵬,吴文泽[4](2019)在《经血管内介入治疗对周围型肺癌血供来源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周围型肺癌供血动脉的来源,提高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经血管内介入治疗周围型肺癌患者共计47例,全部采取经动脉穿刺插管进行血管造影及灌注化疗栓塞治疗。结果:发现供血动脉56条,其中,支气管动脉47条,肋间动脉2条,胸廓内动脉3条,腋动脉分支3条,膈动脉1条;支气管动脉参与供血47例,肋间动脉参与供血2例,胸廓内动脉参与供血者3例,腋动脉分支参与供血者3例,膈动脉参与供血者1例;单纯由支气管动脉供血者40例,合并有其它血管供血者7例。结论:支气管动脉是周围型肺癌的主要供血动脉,邻近病变部位的血管可发出分支参与供血。(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第十七次全国学术大会暨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资料汇编》期刊2019-08-22)

时媛,陈伟彬,冯琴,张惠英[5](2019)在《支气管动脉CT血管成像对肺癌介入治疗的影像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①目的 利用256层MSCT血管成像技术分步组合后处理方法评估支气管动脉(BA)的显示方法、起源以及肺癌时其内径改变,为介入治疗提供有效的影像依据。②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心电门控-支气管动脉CT成像的患者136例,选取最少1支左支气管动脉(BA)或右BA清晰显示的病例,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70例)和肿瘤组(66例),其中对照组分别用A组: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B组:MPR+容积再现(ⅤR);C组:MPR+曲面重组(CPR)3种不同后处理组合方式,选出优势组获得BA叁维重建图像并将其分为6型,观察BA起源,同时比较对照组与肿瘤组的内径差异性,进行统计学分析。③结果 就BA起源及大体形态的显示,A组明显高于B组及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136例患者中,BA共显示314支,其中右侧164支,左侧150支;在BA的解剖分型及开口方位中,右BA常见于Ⅰ型(80/164,48.8%),左BA多见于Ⅳ型(128/150,85.3%),Ⅰ型(56/80,70%)、Ⅱ型(16/40,40%)BA起源于胸主动脉右侧壁,Ⅲ型(18/40,45%)BA起源于胸主动脉左前壁,Ⅳ型(50/128,39.1%)BA起源于胸主动脉前壁,Ⅴ型(2/2,100%)BA起源于胸主动脉右前壁,Ⅵ型(24/314,7.6%)BA异位起源;在肺癌患者中,BA血管内径较对照组粗(P <0.01)。④结论 采用MPR+MIP组合后处理的方法能较好的显示BA影像学解剖特征及大体走形;右BA常见于Ⅰ型(48.8%),左BA多见于Ⅳ型(85.3%),Ⅰ型(70%)、Ⅱ型(40%)BA起源于胸主动脉右侧壁,Ⅲ型(45%)BA起源于胸主动脉左前壁,Ⅳ型(39.1%)BA起源于胸主动脉前壁,Ⅴ型(100%)BA起源于胸主动脉右前壁,Ⅵ型(7.6%)BA异位起源;就BA内径而言,肺癌患者的血管内径较对照组增粗。CTA对协助临床治疗肺癌提供重要的解剖依据。(本文来源于《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陈芋屹,张怡,刘梓燊,关鼎鲲,孙长河[6](2019)在《中药联合介入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中药联合介入化疗的治疗模式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2017年2月至2019年1月北京中医医院、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友谊医院和北京世纪坛医院收治的60例肺部主病灶单径总和≥50mm的ⅢB或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含铂双药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每周期21天,要求完成2-4周期。对照组通过静脉接受全身化疗。而治疗组在每个化疗周期的第1天应用介入技术,通过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药物,同时根据中医辨证使用中药汤剂,每化疗周期口服中药汤剂≥15日。主要观察指标为肿瘤客观缓解率,包括缓解率(RR)和疾病控制率(DCR),根据RECIST Version1.1标准评价疗效。次要观察指标包括无进展生存期(PFS)和肺癌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EORTC QLQ-LC43)。安全性指标为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药物毒副作用评价标准(NCICTCAE),并记录不良事件。结果:2周期治疗后,两组RR、DC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周期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DCR高于对照组(治疗组78.6%,对照组28.6%,P=0.024)。两组患者的中位P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4.80个月,对照组3.13个月,P=0.056)。根据QLQ-LC43,经治疗两组患者的总健康状况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02),治疗组患者咳嗽、气促症状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根据NCI-CTCAE,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联合介入化疗治疗晚期NSCLC的疗效与常规化疗相同,但在改善DCR、延长PFS方面有一定作用趋势,并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安全性良好。(本文来源于《第十七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术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07-05)

陈敏明,刘贵艳,张杰,苏显球,余光权[7](2019)在《128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中央型肺癌介入治疗前的应用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128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在中央型肺癌介入治疗前的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到阳春市人民医院治疗的35例中央型肺癌患者,治疗前行128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其中17例患者行供血动脉的螺旋CT叁维重建,明确供血动脉解剖情况,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与介入治疗。结果:螺旋CT叁维重建显示,左右支气管动脉共干6例,右侧支气管动脉和肋间动脉共干8例,左侧支气管动脉和肋间动脉共干3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提示病灶血管变粗、扭曲,管径大小不一,环绕病灶,新生血管变多、染色,病灶供血动脉走向、分支和螺旋CT检查结果基本相同,符合率为100%;术中造影剂平均用量为(38.2±4.7)mL,选择性置管平均时间为(7.1±1.2)min;余下18例术中造影剂用量都> 50 mL,选择性置管时间都> 10 min。结论:128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中央型肺癌介入治疗前应用,有助于了解病灶的解剖特点,减小治疗难度,提升临床效果,促进患者尽快恢复健康。(本文来源于《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期刊2019年12期)

翟焕阁[8](2019)在《肺癌介入治疗应用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的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MSCTA)在肺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0月至2018年5月于我院行介入治疗的46例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于术前进行MSCTA检查,利用叁维重建技术多角度观察患者肺部病灶供血动脉的解剖细节,之后再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介入治疗。评估MSCTA在肺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及介入治疗效果。结果 MSCTA与DSA所显示的肿瘤供血动脉的起源、走行、分支、分布状态基本一致,符合率高达100%,且术前所行MSCTA重建,根据其显示图像均易找到病灶的供血动脉。结论在肺癌介入治疗中应用MSCTA效果显着,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充分的指导,降低治疗难度,有利于治疗顺利进行。(本文来源于《肿瘤基础与临床》期刊2019年03期)

金玉玲,周进明,李丹[9](2019)在《双介入治疗肺癌合并胸水69例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胸膜腔灌注化疗联合选择性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双介入)治疗69例肺癌合并胸水患者,通过治疗前与治疗后的CT检查,评价本治疗方法的有效性。经过2~4次双介入治疗后,69例患者肺部肿瘤总有效率(CR+PR)为76%,胸水总有效率(CR+PR)为87%,效果满意,因此双介入治疗肺癌合并胸水具有疗效高、毒副反应轻、操作安全等优点,临床上可普遍应用。(本文来源于《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15期)

刘彩云[10](2019)在《介入化疗联合放疗治疗中晚期肺癌患者的护理体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讨论介入化疗联合放疗治疗中晚期肺癌患者的护理体会。方法抽取我院肿瘤科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介入化疗联合放疗治疗的中晚期肺癌患者61例进行护理干预,对比护理前后患者白细胞、血红蛋白水平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经护理前后对比,护理后患者各项水平均优于护理前(P<0.05)。结论对介入化疗联合放疗治疗的中晚期肺癌患者采取护理干预,通过增加患者舒适感受及营养支持,减少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增强治疗信心。(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34期)

肺癌介入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我国肺癌是危害国民健康的严重疾病,有着极高的病死率,病发早期无明显表现,待出现不适感时已发展到中晚期,所以在确诊后要及时、有效治疗,近些年来介入治疗被逐渐应用[1]。我院为了进一步明确其效果展开本次研究,现报道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38例中晚期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双模拟法平均分组,各16例。观察组男性10例,女性6例,年龄52~79岁,平均(63±4)岁,其中2例未分化癌、3例腺癌、6例鳞癌、5例小细胞肺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肺癌介入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1].黄坤林,刘玉金.肺癌介入治疗临床研究进展[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9

[2].刘斌,韩慧.中晚期肺癌患者介入治疗的效果及对患者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19

[3].马海静.循证护理在肺癌患者介入治疗术后康复过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

[4].万茂林,魏嵬,吴文泽.经血管内介入治疗对周围型肺癌血供来源的探讨[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第十七次全国学术大会暨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资料汇编.2019

[5].时媛,陈伟彬,冯琴,张惠英.支气管动脉CT血管成像对肺癌介入治疗的影像价值[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

[6].陈芋屹,张怡,刘梓燊,关鼎鲲,孙长河.中药联合介入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评价[C].第十七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术大会摘要集.2019

[7].陈敏明,刘贵艳,张杰,苏显球,余光权.128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中央型肺癌介入治疗前的应用价值[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

[8].翟焕阁.肺癌介入治疗应用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的效果分析[J].肿瘤基础与临床.2019

[9].金玉玲,周进明,李丹.双介入治疗肺癌合并胸水69例临床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

[10].刘彩云.介入化疗联合放疗治疗中晚期肺癌患者的护理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论文知识图

肺癌介入治疗体循环模拟系统及测...肺癌介入治疗模拟实验段实物相...肺癌介入治疗模拟实验段示意图肺癌介入治疗模拟实验装置肺癌介入治疗模拟实验装置肺癌介入治疗模拟实验系统照片

标签:;  ;  ;  ;  ;  ;  ;  

肺癌介入治疗论文_黄坤林,刘玉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