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现实主义,红学,拟态,苏联,鲁迅,文学理论,俄罗斯。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论文文献综述
张永禄[1](2019)在《坚持网络文艺创作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新时代重视弘扬现实主义文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强化网络文学的现实主义特征,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的光荣传统和人民文艺的基本经验。网络现实主义创作作为新时代网络文学的"这一个",在题材开拓、感情基调、主体生成和写作风格方面较好体现了社会主义网络文化的美学特征和精神气象。为推动社会主义网络文化进一步发展,需要加强网络现实主义创作的评论与研究;要更加开放理解网络现实主义创作,警惕回到把现实主义庸俗化和窄化的老路;更要处理好顶层设计、网站管理和网络创作的叁重关系,在坚持网络文艺作品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的基础上保证国家意识形态、市场运营和作家个体在社会主义文化领域里和谐共振,奏响新时代网络文化的最强音。(本文来源于《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期刊2019年09期)
段江丽[2](2019)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视野下的《红楼梦》文本阐释——李希凡先生红学研究学理分析(下)》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初以来,马克思主义文艺观通过叁条不同途径传入中国,其理论内涵多有分歧,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泛马克思主义观"的现象。李希凡所持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为典型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在此前提下观照,李希凡早年红学观在深化了对《红楼梦》社会-历史内容的认识的同时,也将文学研究的政治化色彩和阶级斗争意识发挥到了比较极端的地步。新时期之后,李希凡红学研究在反思中有所坚持、有所修正,但仍然存在一些明显的局限。整体来看,李希凡红学观比较典型地体现了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基核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在新中国文学批评领域的曲折轨迹。(本文来源于《红楼梦学刊》期刊2019年05期)
金一[3](2019)在《中韩两国现代文学中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理论之比较——以20世纪叁四十年代的文论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文学创作的方法之一,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后来逐渐发展成一种国际性的文艺思潮。作为同处于亚洲的东方国家,中韩两国的现代文学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过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影响,在其影响之下出现了许多体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主张的文学作品和批评文章。通过对同时期中韩两国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特征及其流变过程的比较,可以总结出20世纪叁四十年代两国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发展道路上的异同点,进而推动相关研究的发展。(本文来源于《东疆学刊》期刊2019年03期)
宋奇[4](2019)在《谈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文艺创作方法对中国“十七年”电影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叁十年代初,以爱森斯坦等人为代表的苏联蒙太奇学派由于种种原因受到批判,苏联电影学派开始转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与诗意现实主义不同,苏联电影艺术家们不追求华美的形式,而是在当时革命斗争的语境下寻求一种朴实的现实主义风格。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66年"文革"前史称"建国后十七年",最初十年,中苏关系友好的社会语境带来了苏联的美学风格和革命斗争思想,在这种感染下,新中国文艺与电影工作者们拍摄出了一批具有民族特色、有血有肉的"人民"电影,史称"十七年"电影。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文艺创作方法时至今日仍然影响着华语电影尤其是主旋律题材电影的创作,但本文仅从典型环境、人物形象、题材风格等几方面谈论针对"十七年"电影美学品格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美与时代(下)》期刊2019年06期)
张焱[5](2019)在《社会主义思想角度看诗圣杜甫的现实主义诗句》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儒家的仁政思想为核心的杜甫,其大量诗歌展现了所属时代的政治特色、历史事件,杜甫用现实主义手法以诗歌为载体呈现出社会的真实,从中可发现"诗圣"杜甫的社会主义思想萌芽,其思想对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03期)
刘寅,娄宇[6](2018)在《中苏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油画创作构图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1932年至今中苏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油画创作中的构图形式作为研究对象,并对期间一些中苏主题性经典油画创作的相似构图进行梳理归纳,从比较学角度研究其构图异同,探究中国经典主题性油画创作构图中"隐性"骨架对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油画创作"显性"构图骨架的摹仿——借鉴——转换的成因及其理论规律。探索具有中国民族特色构图形式的力作,以期为今后国家大型美术创作工程项目提供构图范本和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西北美术》期刊2018年04期)
周晓风[7](2018)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原则的确立》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尔基在1933年发表《论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被认为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原则的首倡者和奠基人。实际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原则的提出并得到广泛运用,更重要的原因在于苏联社会主义文学发展的需要和斯大林的倡导。在斯大林和联共(布)中央委员会的直接指导下,1934年9月1日闭幕的第一次苏联作家代表大会通过了苏联作家协会章程,确定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苏联文学和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中国文学界特别是左翼文学界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发表了大量介绍和讨论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文章。新中国成立后,在1953年9月召开的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上,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方法作为中国当代文学艺术创作和批评的最高准则,对中国当代文学产生深远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文艺评论》期刊2018年07期)
侯敏[8](2018)在《从“唯物辩证法”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苏联文学创作方法的演变与论争》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斯大林的授权下,联共(布)中央委员会做出的解散"拉普"和否定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的决定,其实是以斯大林为首的党中央对文学的政治收编行为。继之而起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从提出到确立,虽然高尔基常常参与其中,但真正的幕后推手却是斯大林。实际上,斯大林和高尔基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定义方面存在根本差异,并引发矛盾与冲突。对苏联文学创作方法更迭过程的考察,不仅可以认识当时文学界的基本样态,还可以洞见斯大林个人独裁与专政的某些侧面。(本文来源于《汉语言文学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纳·列伊德尔曼,马·利波维茨基,李志强[9](2018)在《戴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面具的《俄罗斯森林》》一文中研究指出列昂尼德·列昂诺夫的长篇小说《俄罗斯森林》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苏联文学中最典型的作品。在这部哲理小说中,作家隐秘地与苏联国家意识形态教条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展开论战。考虑到政治环境,列昂诺夫巧妙地使用了"拟态"手法,将庸俗社会主义的理念引向"荒诞的极致",借反讽之力从内部引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教条,而他本人却隐遁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正统艺术家的面具之下。列昂诺夫试图用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诗学神话代替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神话,虽然二者的结构具有惊人的相似性,但这位浪漫主义者最终还是未能抛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范式。(本文来源于《俄罗斯文艺》期刊2018年02期)
郑恂[10](2018)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张力》一文中研究指出鲁迅追求“真实”的现实主义文艺观对中国“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发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鲁迅“个性主义”的启发下,胡风不断完善以作家“主观战斗精神”为代表的现实主义理论体系,同时尝试号召作家应深入人民群众的内部,发现人民肩负的“精神奴役创伤”,为1950-1960年代邵荃麟提出的“中间人物”论提供了理论基础。虽然胡风的现实主义体系与创作“中间人物”的合法性最终遭到了革命话语体系的质疑,但不能忽略的是,以鲁迅、胡风为首的学者们对既定创作规则的一次次挑战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8-03-20)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世纪初以来,马克思主义文艺观通过叁条不同途径传入中国,其理论内涵多有分歧,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泛马克思主义观"的现象。李希凡所持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为典型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在此前提下观照,李希凡早年红学观在深化了对《红楼梦》社会-历史内容的认识的同时,也将文学研究的政治化色彩和阶级斗争意识发挥到了比较极端的地步。新时期之后,李希凡红学研究在反思中有所坚持、有所修正,但仍然存在一些明显的局限。整体来看,李希凡红学观比较典型地体现了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基核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在新中国文学批评领域的曲折轨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论文参考文献
[1].张永禄.坚持网络文艺创作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新时代重视弘扬现实主义文学[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9
[2].段江丽.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视野下的《红楼梦》文本阐释——李希凡先生红学研究学理分析(下)[J].红楼梦学刊.2019
[3].金一.中韩两国现代文学中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理论之比较——以20世纪叁四十年代的文论为中心[J].东疆学刊.2019
[4].宋奇.谈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文艺创作方法对中国“十七年”电影的影响[J].美与时代(下).2019
[5].张焱.社会主义思想角度看诗圣杜甫的现实主义诗句[J].北方文学.2019
[6].刘寅,娄宇.中苏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油画创作构图比较研究[J].西北美术.2018
[7].周晓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原则的确立[J].中国文艺评论.2018
[8].侯敏.从“唯物辩证法”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苏联文学创作方法的演变与论争[J].汉语言文学研究.2018
[9].纳·列伊德尔曼,马·利波维茨基,李志强.戴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面具的《俄罗斯森林》[J].俄罗斯文艺.2018
[10].郑恂.“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张力[D].福建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