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科玄论战

重读科玄论战

李铁[1]2003年在《重读科玄论战》文中提出现代化在本质上是一场社会知识的转型,是从传统的认知方式向科学认知方式的转型。虽然现代型的(科学的)社会知识在欧洲和中国都与自身传统的社会知识类型构成紧张关系,但西方人自古以来的“天人相分”的认知方式本身就与科学的认知方式是内在契合的。而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认知方式与现代型的知识原则存在着根本的对立。在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中,认知方式的冲突最具根源性。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民族在迈向现代化的道路上才会如此艰难。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正是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方式与现代化的激烈冲突而提出要请来“赛先生”。然而,对于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古老文明来说,完成这样一个具有根源意义的转型注定不是轻松顺利的。1923年在中国知识界爆发的科玄论战,可以看作中国思想界对这一根源性冲突的第一次大论战。这次论战是历史的必然,它的历史使命是对传统的认知方式进行检讨与批判,完成向科学认知方式的转型。然而,由于论战的双方对于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的理解都存在着不足,科玄论战的主题常常被置换了,变成了机械科学主义与非理性主义或者叫机械科学主义与自由意志问题的争论。争论的话题也仅仅是借着“人生观”这样的话题而在边缘模糊地展开,并没有正面深入对认知方式的探讨。由此可见,科玄论战并没有完成它的历史使命,它仅仅只是一个开端而已。只要这场转型还没有彻底实现,两种认知方式的冲突就还会存在,科玄论战就还会被重读。

蒋劲松[2]2006年在《科玄论战与科学主义——再读林毓生》文中提出发生在民国初年的那场科玄论战,许多人认为是科学主义战胜人文主义的一场论战。然而,着名中国思想史专家林毓生先生对此却别具只眼。他虽然在基本立场上比较倾向于玄学派,但却认为玄学派在许多关键问题上和科学派一样共享了“科学主义”预设,也就是说,科学主义不仅是参与论战的一方,在某种程度上还是论战双方的“缺省配置”,而且还是论战双方出现自相矛盾,学理存在缺陷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当时之所以流行科学主义,在根本上是由于学界对于科学方法和精神了解不足所致。时至今日,科学主义仍然是国内学界争论的热点问题,重读林毓生先生的相关着作,相信会帮助我们澄清一些流行的误解。

李铁[3]2003年在《重读科玄论战》文中研究指明引言刘小枫在《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中对何为现代化的本质进行了详细的考察 ,得出结论认为 ,现代化在本质上是一场社会知识的转型 ,这种转型就是“新知识以及对经验的新反省逐渐替换了传统的知识资源。自然科学知识的扩展是最重要的因素 ,它不仅揭示了自然现象中的新

孙庆平[4]2005年在《“科玄论战”对中国现代哲学的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科玄论战”是新文化运动最后的一场文化思想论战,它发生的时空特殊,所论及的哲学主题对中国现代哲学影响深远,它促成了中国现代哲学新格局的形成,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都起到了促进作用。

王玉祥[5]1991年在《近代中国国情与现代新儒家精神方向的最初确立——二十年代“科玄论战”问题新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十年代初,中国现代历史上发生了一场轰动一时而且影响深远的"科学与人生观"问题的论争,又称"科玄论战"。对于其间的是非曲直,史学界多有评论,但是,如何结合近代中国国情,从中国现代文化史发展的角度,对作为现代文化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文化流派的现代新儒家思潮的形成和发展影响进行审视,却有些不足。笔者拟就"科玄论战"对确立现代新儒家精神方向的意义作一探讨。

刘长城[6]2002年在《科玄论战的实质及双方理论上的缺陷》文中指出科玄论战 ,也称科学与玄学论战或科学与人生观论战 ,论战的实质是两种人生观之战。双方争论的焦点在于用什么作为指导人们生活、行为的一般法则 ,即科学能否支配一切人生观的问题。通过论战 ,清楚地反映了双方理论上的缺陷。科学派高扬科学主义大旗 ,促进了近代以来科学意识的普及和科学教育的发展 ,具有巨大的启蒙作用。但是 ,科学派把科学作为社会人生的普遍原则来解决人生观问题 ,暴露出一种逾越本分的科学万能的意愿 ,导致科学主义的泛滥。现代新儒家 (玄学派 )试图通过科学与哲学的划界 ,重建儒家的道德形上学 ,但是并没有给予科学与哲学、知性主体与德性主体以平等的地位。现代新儒家的人文睿智常能指出全盘西化论者的肤浅 ,但却难免落入传统的窠臼。

夏冰玉[7]2012年在《科玄论战背景下马克思主义者的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科玄论战是二十世纪初文化思想界的重要论战。本文对科玄论战的背景、过程进行系统研究,重点分析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科玄论战的作用,展现马克思主义者在科玄论战中,对科、玄两派的批判和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并且,通过这些研究,联系现当代的社会发展需要,对科玄论战的论题和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作用进行反思,探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生观的基本观点,科学与人文精神的贯通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哲、西哲的关系等问题。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对科玄论战进行了概述。论战背景方面,从时代和文化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一战后,各国忙于恢复重建,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国内处于民族危机之中,救亡和图存成为时代的主题,同时,国内的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文化上,西方经过一战,开始对物质文明进行反思,国内在西学东渐之后,多种文化思想繁荣发展。论战过程方面,本文将论战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论战的缘起,1923年张君劢在清华的演讲论述了多方面的问题,其最主要观点是:人生观是自由意志的,科学对人生观不起作用。丁文江对这一观点进行了批判,他认为科学是可以指导人生观的。随后,论战正式爆发,科学派与玄学派各自发表战文,表达观点。第二阶段,深化与继续,论战文章合集《科学与人生观》一书出版,陈独秀和胡适为此书作序,陈独秀作为论战第叁派——唯物史观派的代表正式登场,陈独秀与胡适就人生观、唯物史观等问题进行了讨论。论战后期,瞿秋白、邓中夏等马克思主义者积极发表文章从唯物辩证法、论战统一战线等角度进行分析论证。文章第二部分,重点分析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论战中的作用。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批判了玄学派意志自由的唯心主义观点。陈独秀说明了人生观的社会历史基础,从而证明人生观完全自由的观点是错误的。并且,批判玄学派关于“科学”的错误观点,说明社会科学同样是具有科学性的。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科学派的态度是部分赞成的,但同时对其错误观点进行了批判。陈独秀已经看出科学派对玄学派的批判是有局限的,其本质是经验主义的。同时,马克思主义者批判科学派的狭隘性,也进一步说明了科学派在社会历史领域是唯心主义的。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批判科、玄两派的同时也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原理。早期马克思主义者说明了唯物史观和人生观的关系,解释了胡适对唯物史观的质疑,说明了社会的客观物质动因,社会的变迁程序等问题。瞿秋白则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对论战问题进行了分析,是马克思主义者的另一面出击。文章第叁部分对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论战中的作用进行当代反思。人生观问题是科玄论战讨论的核心问题,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人生观的论述并不详尽。马克思主义人生观是同实践的观点紧密相关的,本文从人生的本质、人生的价值、人生的理想与目的、人的自由四个方面论述马克思主义人生观的内容。在科玄论战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对立已然非常明显,而马克思主义者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是不足的。在当代科学与人文精神应该在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目的之下,实现更高层次的贯通。文章从打破对立的思维模式,培养贯通的环境,对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双重重视等方面思考二者贯通的具体方法。科玄论战本身体现了多派别思想的交锋。在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也面临着与其他哲学派别的关系问题。笔者的观点是加强中、西、马的对话,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繁荣发展。

朱庆跃[8]2017年在《意志自由视阈下20世纪20年代唯物派与科学派的歧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20年代的科玄论战中,在共同批判玄学派之外,唯物派和科学派彼此间也存在着诸多分歧,并围绕着分歧进行了激烈的争论。以"意志自由"为例,双方就"意志自由"以何种形式存在、"意志自由"中的"必然"以何种方式呈现、"意志自由"能被何种科学所认知把握、"意志自由"能被何种人生观给予体现和反映等产生了系列歧见。这些歧见背后折射了双方对解决当时中国所面临的问题需要以何种自由的理论为指导,以及将中国引入何种状态的自由之中的焦思。

王大明[9]2004年在《批判的武器与对武器的批判》文中研究说明科学,亦即西方近代以来发展起来的现代科学,作为一种理性和实用文化的结合体,随着西学东渐的大潮,在中国近代以来得到了日益广泛的传播。其中引人注目的是它曾作为一件重型的批判武器被国人使用,其锋芒所指,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自“五四”以来,特别是之后发生的“科玄论战”,从文化的层面来看,

施威[10]2011年在《中国科学化进程中的科学精神建构》文中提出科学精神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科学实践的范式,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一种最基本的推动力。中国科学精神是随着科学化运动的不断深入和中国人科学观念的不断泛化和提升而逐渐形成的。本文通过解析中国科学化运动的历程,揭示了科学精神建构的轨迹、特征和影响及其对近现代中国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深刻意义。

参考文献:

[1]. 重读科玄论战[D]. 李铁. 湘潭大学. 2003

[2]. 科玄论战与科学主义——再读林毓生[J]. 蒋劲松. 民主与科学. 2006

[3]. 重读科玄论战[J]. 李铁.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研究生论丛). 2003

[4]. “科玄论战”对中国现代哲学的意义[J]. 孙庆平.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05

[5]. 近代中国国情与现代新儒家精神方向的最初确立——二十年代“科玄论战”问题新论[C]. 王玉祥. 近现代史与国情问题研究. 1991

[6]. 科玄论战的实质及双方理论上的缺陷[J]. 刘长城.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2

[7]. 科玄论战背景下马克思主义者的作用[D]. 夏冰玉. 河北师范大学. 2012

[8]. 意志自由视阈下20世纪20年代唯物派与科学派的歧见分析[J]. 朱庆跃.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9]. 批判的武器与对武器的批判[J]. 王大明.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4

[10]. 中国科学化进程中的科学精神建构[J]. 施威. 科技传播. 2011

标签:;  ;  ;  ;  ;  

重读科玄论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