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抗菌增效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增效剂,磺胺,类药,局部,结核菌,普林,作用。
抗菌增效剂论文文献综述
郭京超,孙亚奇,刘振利,王旭,袁宗辉[1](2019)在《兽用二氨基嘧啶类抗菌增效剂毒理学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二氨基嘧啶类抗菌增效剂是一类广谱、高效的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综述二氨基嘧啶类抗菌增效剂的毒性作用,主要包括急性毒性、长期毒性、遗传毒性等,以期为评价其安全性,指导临床合理使用,开发新药,避免应用危害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兽药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覃初新[2](2018)在《双取代嘧啶胺类抗菌增效剂的设计、合成和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青霉素的问世,人们进入了抗生素的新时代,而抗生素也是人们用于治疗细菌的强有力的武器。抗生素的使用大大降低了人们因细菌感染而死亡的概率。然而,细菌为了自己的生存抵御抗菌药物而产生了耐药性,使得抗菌药的治疗效果下降,甚至有可能导致抗菌药对耐药细菌的治疗无效。不仅如此,某些细菌对多种抗菌药产生耐药性。因此,细菌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的健康。细菌的耐药性可以由多种机制产生,其中多重耐药外排是细菌产生耐药性的主要原因。在临床的耐药细菌中,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占了绝大多数。它们的主要多重耐药机制有所不同,革兰阳性菌为ABC(ATP-binding cassette)超家族蛋白中多药耐药基因表达的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外排泵,而革兰阴性菌是RND(resistance-nodulation-cell division family)超家族中AcrAB-TolC外排泵系统。外排泵的作用是把进入细菌体内的抗菌药排出体外,从而达到抵抗药物的作用。而外排泵抑制剂则是抑制外排泵的外排作用,使抗菌药的浓度增加且作用时间更长,即达到抑菌或杀菌的效果,这种众所周知的抗菌增效作用有效地增加抗生素疗效的途径之一。外排泵蛋白含有较为丰富的疏水性氨基酸残基,许多不同结构的疏水性化合物都能和外排泵蛋白结合。在之前的研究中,我们发现部分查尔酮的衍生物能够和外排泵形成较为牢固的结合。基于上面两点,我们认为加入疏水性基团的查尔酮衍生物可能会有较高外排泵抑制活性。因此,本课题以查尔酮基本骨架,通过加入长链疏水性基团以提高化合物和疏水性的外排泵蛋白的结合能力。我们还发现,查尔酮结构中两个芳基的中间连接部分的丙烯酰基太过柔性,会产生很多构象,这对化合物的活性是不利的。所以,我们在中间连接部分的丙烯酰基转化为嘧啶环以此固定构象。为了进一步提高化合物的活性,我们以噻吩环和呋喃环取代苯环,因为杂原子的加入有利于分子和蛋白质形成氢键以及改善分子的药动学性质。最终,我们设计出了28个嘧啶环化合物,并通过分子对接的方法预测了这些化合物的活性,在分子对接模拟中,我们选用了两种外排泵蛋白,分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氏阳性菌)P-gp和大肠杆菌(革兰氏阴性菌)的AcrB蛋白,这两种蛋白的叁维结构从PDB上下载,其序号分别为2HYD和5ENO。对接结果表明,大部分的化合物的对接打分都大于5(意味着模拟的抑制常数K_i达到微摩尔量级),该结果显示我们的设计是合理的。我们根据打分的结果,对筛选出的化合物通过有机化学的合成方法进行全合成。首先通过取代反应和酰化反应合成所需的4-(4-甲基哌嗪基)苯甲醛和乙酰基的芳杂环化合物。这两个化合物再经过碱催化下的醛酮缩合合成查尔酮衍生物中间体,该中间体在碱催化条件下通过迈克加成合成嘧啶衍生物,最后通过叁氯化铝催化下的酰化反应最终获得目标产物。合成的目标产物利用~1H-NHR和~(13)C-NMR以及其他的光谱方法,进行结构确定,通过文献查新证实这23个化合物为全新的化合物。为了检测目标化合物的抗菌增效活性,我们选用革兰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革兰阴性菌大肠杆菌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建立其抗菌增效模型并对部分目标化合进行抗菌增效实验,对部分化合物的活性研究结果表明,4个化合物对耐四环素的大肠杆菌有抗菌增效作用。这些有抗菌增效作用的化合物可以作为先导化合物,作为将来设计开发新的针对外排泵的抗菌增效剂的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南民族大学》期刊2018-05-01)
李梦璇[3](2017)在《一类甲氧基丙烯酸酯杀菌剂的合成与抗菌增效剂微囊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由于人们对农用杀菌剂的大量使用,致使微生物耐药性问题日益突出,解决这一难题也成为了农药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通过活性片段拼接以及电子等排等设计原理,设计并合成了一类具有2-取代环酮肟结构的甲氧丙烯酸酯农用杀菌剂;另外,针对现有农用抗生素粗放饲喂的特点,以可降解天然载体材料为囊材,以抗菌增效剂甲氧苄啶(TMP)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以增强药物抗光照以及缓释为目的的农用微囊制备研究,为实现我国农用杀菌剂“减量增效战略”做出有益的探索。具体研究结果如下:首先,比较了苯甲醛与环丁酮经两步法与串联法合成2-芳甲基环酮的工艺,考察了还原过程中使用的溶剂、温度、时间、催化剂的种类与用量等对反应的影响。串联法的最佳工艺条件为:1 mmol原料溶解在10 mL THF:EtOH(4:1)中,加入0.1 mmol Ca(OH)2,加热回流24 h,之后加入25 mg Pd/C,常温常压下氢化6 h。在此工艺条件下,比对了 25种2-芳甲基环酮类化合物的合成,所有化合物结构经核磁、质谱、红外等鉴定。实验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在产率上相差不大,但串联法操作上省时省力、节约资源。该方法能更方便的为下一步提供相关合成片段。其次,以上述2-芳甲基环酮衍生物为原料,制成2-芳甲基环酮肟衍生物,然后与活性片段(中间体2-(2-溴甲基苯基)-2-羰基乙酸甲酯-O-甲基酮肟)拼接,设计并合成了 9种具有环酮类甲氧基丙烯酸酯化合物,其结构经核磁、质谱、红外等鉴定。最后,探讨了以壳聚糖、海藻酸钠等天然载体材料为包封药物的囊材,采用单凝聚法和复凝聚法制备甲氧苄啶缓释微囊的工艺。研究了海藻酸钠溶液浓度和用量、润湿剂和乳化剂、有机溶剂、剪切顺序、固化剂等多个方面对微囊制备的影响。最终确定了制备甲氧苄啶缓释微囊最优处方:取1g甲氧苄啶(粒径小于250目),加入0.5 g甘油搅拌均匀,依次加入0.2 g司盘80及4 mL的1%海藻酸钠溶液,充分搅拌后加入20 mL乙酸乙酯,用高速剪切乳匀机(10000 r/min)剪切5分钟,在剪切过程中加入4 mL壳聚糖浓度为0.6%的壳聚糖-氯化钙混合溶液,固化30分钟,滤出固体,置烘箱(40 ℃)干燥24 h。所得微囊为类白色粉末,载药量为72.3%,包封产率为73.3%。并探究了该种微囊的累积溶出度与初步稳定性。结果表明,制备出的甲氧苄啶缓释微囊溶出过程延长至13个小时,累积溶出度达到68.2%,缓释效果明显。该样品经高温加速试验(60 ℃*10天),样品13个小时的累计溶出度为66.2%;经强光照射试验(4500 lx*10天),样品13个小时的累计溶出度为63.2%,稳定性明显提高。(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7-12-01)
刘巍[4](2017)在《鹿源结核菌中药抗菌增效剂的筛选及其对PhoPR双组份系统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结核病(Tuberculosis,TB)是由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引起的慢性消耗性、人畜共患的重大传染性疾病。抗结核化学药物用于临床治疗结核病已有数十年,加之用药不合理、AIDS的流行等一系列原因,导致了耐药结核菌的产生。耐药结核病的治疗困难,治愈率较低,治疗过程中对机体伤害极大。寻找新型治疗药物和治疗方案迫在眉睫。中药被用于治疗疾病历史悠久,其作用细菌机制复杂,不易使细菌产生耐药性,且毒副作用较小。所以,本试验旨在丰富的中药中寻找对耐药结核菌的抑制剂或抗菌增效剂,并对其机理进行初步研究和探讨。本实验对多株结核菌的耐药性进行检测,结果表明MT-7、MB-1两株结核菌为耐多药结核菌。因此选择MT-7、MB-1为本实验的实验菌株,以敏感菌株H37Rv作为对照。对17种中药分别进行水提和醇提,得到17种中药的水提物和醇提物,以微量稀释法作用于叁株结核菌,结果表明,白屈菜、黄芩、蒲公英叁种中药具有较好的体外抗结核菌活性,其中白屈菜提物效果最好。将叁种中药的提取物与抗结核药物联合作用于叁株结核菌,结果表明,白屈菜醇提物与利福平联合作用于H37Rv、MB-1、MT-7时,两者间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提取白屈菜中总生物碱并纯化。测定白屈菜水提物与醇提物中总生物碱含量,通过微量稀释法比较白屈菜总生物碱与水提物、醇提物的体外抑结核菌活性。结果表明,白屈菜总生物碱抑菌活性最好,白屈菜醇提物中生物碱含量比水提物中生物碱含量高,体外抗结核效果也比水提物效果好。将白屈菜总生物碱与抗结核药物联合作用于叁株结核菌,结果表明两者间具有协同作用,FIC≤0.5,说明白屈菜总生物碱为利福平的抗结核菌增效剂。此外,对白屈菜总生物碱对细胞毒性进行了检测,白屈菜总生物碱的MIC值远远低于白屈菜总碱对细胞有毒性作用的浓度值。用白屈菜总生物碱、白屈菜总生物碱和利福平分别作用于叁株结核菌,提取结核菌的RNA,以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结核菌PhoP、PhoR基因的表达量。检测结果表明,在高浓度白屈菜总生物碱作用下,两株耐药结核菌的PhoP、PhoR基因表达量均有下降,说明白屈菜总生物碱可以降低耐药结核菌的耐药性。在白屈菜总生物碱和利福平联合作用下的两株耐药结核菌的PhoP、PhoR基因表达量也均有有明显下降,说明白屈菜生物碱和利福平间存在协同作用,也证实了白屈菜生物碱是利福平的抗结核菌增效剂,其抗结核菌增效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期刊2017-05-01)
姜园园[5](2016)在《结核菌中药抗菌增效剂的筛选及黄连总生物碱对PhoPR双组份系统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结核病(Tuberculosis,TB)是由革兰氏阳性细菌——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消耗性人畜共患传染病。结核病不仅威胁到动物的生命安全,也影响到人类的健康。目前治疗结核病以一、二线化学药物为主,但由于长期的不合理用药,导致大量耐药结核菌的产生,给治疗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寻找新的治疗方案势在必行。中药是我国特有的自然资源,并且具有在治疗疾病时不易产生耐药性和副作用等优点,因此本试验旨在从我国的中药资源中筛选出新的、理想的结核分枝杆菌多药耐药逆转剂或抗菌增效剂,并对其抗菌增效的机理进行初步的研究和探讨。本试验通过比例法对44株鹿源结核菌进行多药耐药性的检测,结果显示只有MT-7、MB-1确定为多药耐药结核菌,以其作为试验模型菌。用水提法和醇提法制备24种中药的浸膏,将浸膏溶解后通过微量稀释(Microdilution alamar blueassay,MABA)法作用于多药耐药菌MT-7、MB-1,以标准敏感菌H37Rv为对照,结果显示黄连、独活和侧柏叶有明显的抗结核活性,其中黄连水粗提物和乙醇粗提物效果最佳。将筛选出有抗结核菌作用的中药提取物与RFP和INH通过棋盘法联合作用于MT-7、MB-1、H37Rv,其结果显示黄连醇提物与RFP联合作用MT-7、MB-1、H37Rv,显示有协同作用,表明黄连醇提物是RFP的抗菌增效剂。提取和纯化黄连浸膏中的总生物碱,以核酸染料法测定黄连水粗提物、乙醇粗提物、纯化物中总碱的含量,采用MABA法测定黄连提取物、黄连生物碱与小檗碱的抗结核菌的活性,结果显示,纯化物总生物碱含量最高且抗结核菌的效果最佳,比单体小檗碱的效果还要好。用分离及纯化得到的黄总生物碱通过棋盘法与六种抗结核化学药物合用,结果显示黄连总碱与RFP合用对MT-7、MB-1、H37Rv均有协同作用,其FIC值均≤0.5,表明黄连生物碱是RFP的抗菌增效剂;同时检测了黄连总碱和小檗碱对细胞的毒性,黄连总碱和小檗碱在≥100μg/mL时对细胞具有毒性作用,此剂量远高于黄连总碱和小檗碱对结核菌的MIC值。因此,从毒性方面来看,该试验结果可以为临床黄连总碱用药提供依据。分别用不同浓度的黄连总生物碱、黄连总生物碱与RFP联合作用MT-7、MB-1、H37Rv,提取总RNA,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比较与耐药性有关PhoPR双组分系统的PhoP和PhoR的基因的表达水平,其结果显示,在高浓度黄连生物碱作用时,多药耐药结核菌MT-7、MB-1的PhoP和PhoR的基因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说明黄连总生物碱降低MB-1、MT-7的耐药性;并且黄连总生物碱与RPF联合作用时,多药耐药结核菌MT-7、MB-1的PhoP和PhoR的基因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说明黄连总生物碱与RFP能协同抑制结核菌,进一步表明黄连生物碱是RFP抗菌增效剂,其抗菌增效机制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本研究选取有抑菌作用的24种中药,并成功筛选出有明显抗菌增效作用的中药黄连,从而为解决动物源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性问题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马琰,马庆涛,承南,李金贵[6](2016)在《青蒿素与抗菌增效剂联合抗鸡球虫效果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青蒿素(ART)与二甲氧苄啶(DVD)或叁甲氧苄啶(TMP)联合用药对鸡球虫病的防治效果,选用84只黄羽肉鸡,分为7组,除空白组外,其他试验组每只鸡经口接种柔嫩艾美耳球虫孢子化卵囊8×10~4个,各试验组在接种前一天开始用药至试验结束。通过鸡平均日增重、盲肠病变记分、血便记分、抗球虫指数(ACI)、免疫器官指数等指标来评价ART与DVD或TMP联合用药的抗球虫效果。结果表明ART与DVD或TMP联合用药明显减轻了血便记分和盲肠病变,且平均日增重极显着高于感染对照组(P<0.01),也明显高于ART、DVD和TMP单独给药组(P<0.05)。表明ART与两种抗菌增效剂联合应用在抗柔嫩艾美耳球虫感染时有增效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家禽》期刊2016年02期)
吕惠序[7](2012)在《猪场如何正确使用磺胺类药物及抗菌增效剂》一文中研究指出磺胺类药物(SAs)是指具有对氨基苯磺酰胺结构的一类用于预防和治疗全身各系统细菌感染的化学合成药物的总称。磺胺类药物作为应用最早的(1935年合成百浪多息)一类人工合成的抗菌药物,有(本文来源于《兽医导刊》期刊2012年02期)
薛凤梅[8](2011)在《兽用抗菌增效剂》一文中研究指出抗菌增效剂是广谱抗菌药物,曾称为磺胺增效剂,因其能增强多种抗生素的疗效,故现在称为抗菌增效剂。常用的抗菌增效剂有叁甲氧苄氨嘧啶(TMP)、二甲氧苄氨嘧啶(DVD)、二甲氧甲基苄氨嘧啶(OMP)。本类药物均为淡黄色或白色结晶性粉(本文来源于《养殖技术顾问》期刊2011年05期)
吕惠序[9](2010)在《猪场如何正确使用磺胺类药物及抗菌增效剂》一文中研究指出磺胺类药物(SAs)是具有对氨基苯磺酰胺结构的一类用于预防和治疗全身各系统细菌感染的化学合成药物的总称。磺胺类药物作为应用最早(1935(本文来源于《养猪》期刊2010年02期)
孙国祥[10](2009)在《新型抗菌增效剂巴喹普林》一文中研究指出巴喹普林属动物专用的苄氨嘧啶类抗菌增效剂,由Welcome Foundmion公司创制,由Pitman-Moore公司将其与磺胺类药物配制成复方制剂,在英国首次上市。巴喹普林是广谱抑菌剂,体外抗菌活性与TMP相似,与磺胺类配伍有协同作用。该药无论内服、肌注均易吸收,生物利用度较高,半衰期较长。国外常与磺胺二甲嘧啶(SM2)或磺胺二甲氧嘧啶(SDM)制成复方制剂使用。2005年着名兽药学家陈杖榴教授曾撰文呼吁动物保健品企业应对该产品的研发给予关注,但直到现在还国内没有申请关于该产品的新兽药,本文对该药物的相关情况作一简要概述,希望能对开发该产品起到一定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北方牧业》期刊2009年22期)
抗菌增效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青霉素的问世,人们进入了抗生素的新时代,而抗生素也是人们用于治疗细菌的强有力的武器。抗生素的使用大大降低了人们因细菌感染而死亡的概率。然而,细菌为了自己的生存抵御抗菌药物而产生了耐药性,使得抗菌药的治疗效果下降,甚至有可能导致抗菌药对耐药细菌的治疗无效。不仅如此,某些细菌对多种抗菌药产生耐药性。因此,细菌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的健康。细菌的耐药性可以由多种机制产生,其中多重耐药外排是细菌产生耐药性的主要原因。在临床的耐药细菌中,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占了绝大多数。它们的主要多重耐药机制有所不同,革兰阳性菌为ABC(ATP-binding cassette)超家族蛋白中多药耐药基因表达的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外排泵,而革兰阴性菌是RND(resistance-nodulation-cell division family)超家族中AcrAB-TolC外排泵系统。外排泵的作用是把进入细菌体内的抗菌药排出体外,从而达到抵抗药物的作用。而外排泵抑制剂则是抑制外排泵的外排作用,使抗菌药的浓度增加且作用时间更长,即达到抑菌或杀菌的效果,这种众所周知的抗菌增效作用有效地增加抗生素疗效的途径之一。外排泵蛋白含有较为丰富的疏水性氨基酸残基,许多不同结构的疏水性化合物都能和外排泵蛋白结合。在之前的研究中,我们发现部分查尔酮的衍生物能够和外排泵形成较为牢固的结合。基于上面两点,我们认为加入疏水性基团的查尔酮衍生物可能会有较高外排泵抑制活性。因此,本课题以查尔酮基本骨架,通过加入长链疏水性基团以提高化合物和疏水性的外排泵蛋白的结合能力。我们还发现,查尔酮结构中两个芳基的中间连接部分的丙烯酰基太过柔性,会产生很多构象,这对化合物的活性是不利的。所以,我们在中间连接部分的丙烯酰基转化为嘧啶环以此固定构象。为了进一步提高化合物的活性,我们以噻吩环和呋喃环取代苯环,因为杂原子的加入有利于分子和蛋白质形成氢键以及改善分子的药动学性质。最终,我们设计出了28个嘧啶环化合物,并通过分子对接的方法预测了这些化合物的活性,在分子对接模拟中,我们选用了两种外排泵蛋白,分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氏阳性菌)P-gp和大肠杆菌(革兰氏阴性菌)的AcrB蛋白,这两种蛋白的叁维结构从PDB上下载,其序号分别为2HYD和5ENO。对接结果表明,大部分的化合物的对接打分都大于5(意味着模拟的抑制常数K_i达到微摩尔量级),该结果显示我们的设计是合理的。我们根据打分的结果,对筛选出的化合物通过有机化学的合成方法进行全合成。首先通过取代反应和酰化反应合成所需的4-(4-甲基哌嗪基)苯甲醛和乙酰基的芳杂环化合物。这两个化合物再经过碱催化下的醛酮缩合合成查尔酮衍生物中间体,该中间体在碱催化条件下通过迈克加成合成嘧啶衍生物,最后通过叁氯化铝催化下的酰化反应最终获得目标产物。合成的目标产物利用~1H-NHR和~(13)C-NMR以及其他的光谱方法,进行结构确定,通过文献查新证实这23个化合物为全新的化合物。为了检测目标化合物的抗菌增效活性,我们选用革兰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革兰阴性菌大肠杆菌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建立其抗菌增效模型并对部分目标化合进行抗菌增效实验,对部分化合物的活性研究结果表明,4个化合物对耐四环素的大肠杆菌有抗菌增效作用。这些有抗菌增效作用的化合物可以作为先导化合物,作为将来设计开发新的针对外排泵的抗菌增效剂的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菌增效剂论文参考文献
[1].郭京超,孙亚奇,刘振利,王旭,袁宗辉.兽用二氨基嘧啶类抗菌增效剂毒理学研究进展[J].中国兽药杂志.2019
[2].覃初新.双取代嘧啶胺类抗菌增效剂的设计、合成和活性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8
[3].李梦璇.一类甲氧基丙烯酸酯杀菌剂的合成与抗菌增效剂微囊的制备[D].扬州大学.2017
[4].刘巍.鹿源结核菌中药抗菌增效剂的筛选及其对PhoPR双组份系统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D].吉林农业大学.2017
[5].姜园园.结核菌中药抗菌增效剂的筛选及黄连总生物碱对PhoPR双组份系统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D].吉林农业大学.2016
[6].马琰,马庆涛,承南,李金贵.青蒿素与抗菌增效剂联合抗鸡球虫效果评价[J].中国家禽.2016
[7].吕惠序.猪场如何正确使用磺胺类药物及抗菌增效剂[J].兽医导刊.2012
[8].薛凤梅.兽用抗菌增效剂[J].养殖技术顾问.2011
[9].吕惠序.猪场如何正确使用磺胺类药物及抗菌增效剂[J].养猪.2010
[10].孙国祥.新型抗菌增效剂巴喹普林[J].北方牧业.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