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叶药用有效部位提取、分离、精制工艺技术的研究

竹叶药用有效部位提取、分离、精制工艺技术的研究

俞卓裕[1]2003年在《竹叶药用有效部位提取、分离、精制工艺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国际社会对安全有效、制剂均一、品质稳定、质量可控的药用植物提取物的需求呈急剧增长的态势,并开始关注竹叶黄酮。本课题结合近年来国内在中药现代化方面所做的大量探索性工作,依托导师在竹叶有效成分研究开发领域长期的工作积累,以天然来源的刚竹属(淡)竹叶为原料,将微波协助萃取(MAE)技术应用于竹叶有效成分的提取,通过超滤(UF)和纳滤(NF)的组合式膜分离技术分离药用活性部位,选择安全性好、对类黄酮选择性高的聚酰胺作为吸附材料进一步富集目标产物,得到了符合中药Ⅱ类新药原料药要求(总黄酮糖苷≥50%)的高精度的竹叶总黄酮制剂。同时,在小试基础上进行了放大试验,在工艺技术研究的同时整合现代质量控制手段,使研究成果具备产业应用的基础。研究内容和结果分述如下: 1.将MAE技术应用于竹叶有效成分的提取,以总黄酮(Total Favonoids,TF)含量作为响应值,进行四因素叁水平的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微波功率在700~1400W的范围内,优化的工艺参数为:乙醇浓度为40%、固液比1/20、萃取时间40min。而在模拟体系的单因素试验中,对芦丁增溶作用明显的β-环糊精,在竹叶黄酮提取的正交试验中对方差的贡献不显着。与经典的索氏抽提法和有机溶剂热回流提取法相比,MAE可使竹叶总黄酮的萃取率提高150%~160%,同时,在缩短提取时间、减少有机溶剂用量等方面体现了独特的优越性。 2.通过对纯芦丁(黄酮醇糖苷)体系的超滤行为的系统研究,探讨了在超滤过程中,料液的压力、温度、流速和pH值与渗透通量之间的关系,揭示了溶质的扩散效应和料液流动的剪效应对透过率的联立效应。对于一个可在膜表面形成可逆覆盖层的横流体系来说,在起始时间段由于覆盖层的形成,渗透通量会逐渐下降,此后体系将会达到某个比较稳定的状态,一般来说,稳态时膜通量的大小随温度和进料溢流速度的升高而增加,但会随着进料浓度的增加而下降。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俞卓裕竹叶铸用有获钾位伪板取.令离、化化二艺枚术肠研究 以竹叶粗提物(EOB一f04)为起始原料,采用二段超滤(UFI和UF川和一段纳滤(NF)的组合进一步分离活性部位。在运用比色法测定总黄酮含量的同时,采用HPLC法定向检测目标产物、定量四种主要的碳昔黄酮,对工艺过程的有效性进行实时监控。UFI、UFn和NF叁段分级产物中总黄酮干基含量分别达到31.20%、40.20%和25.50%,相应的截留率为12.31%、36.61%和22.64%;总固形物的截留率分别为10.90%、25.13%和24.51%;四个碳普黄酮合计的截留率为10.49%、37.86%和30.44%。其中UFll截留物的干基总黄酮含量超过了40%,是一种中、高精度的竹叶总黄酮制剂,可直接用作膳食补充剂、保健功能因子、高档护肤因子、食品添加剂等,也可经进一步精制成为H类新药原料药。表明,该组合式膜分离过程起到了分离杂质、富集有效部位和浓缩料液的叁重作用。 3.以竹叶提取物(Ebl971)为原料,比较大孔树脂和聚酞胺两种吸附材料对竹叶黄酮的精制效果,得出二者对总黄酮的最大吸附容量均在14%一15%之间,最适吸附pH值在7.5左右,理想的乙醇洗脱浓度为50%。聚酞胺对竹叶黄酮的选择吸附性能优于大孔树脂,对有效部位的富集效果显着强于大孔树脂,如在聚酞胺柱的50%乙醇洗脱部位中,干基总黄酮含量达到了65.19%,回收率为30.95%;而大孔树脂柱相应部位中干基总黄酮含量仅为42.78%,回收率为27.95%。 在中型柱的放大试验中,选用UFH截留液为起始物料,用聚酞胺作为吸附剂,水洗除去大部分酚类物质,用50%的乙醇一步洗脱,洗脱液经减压干燥后,比色法测得干基总黄酮含量为53.9%,HPLC法测得其中鱿草昔、异药草普、牡荆昔和异牡荆昔的含量合计为10.49%。聚酞胺精制前后,总黄酮含量仅提高了13.6%,而四种碳昔的干基含量从2.05%上升到10.49%,增加了5倍。 综上所述,微波协助萃取能显着提高竹叶有效成分的得率及生产效率,粗提物经组合式膜分离技术除杂,结合聚酞胺吸附一解析技术精制,可获得符合中药H类新药原料药要求的、有效部位含量不低于50%的竹叶总黄酮制剂。表明微波协助萃取、膜分离和吸附~解析叁种高新技术的有机组合,在竹叶药用活性部位的提取、分离和精制中收到了理想的效果,研究结果对植物类黄酮的生产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陆柏益[2]2007年在《竹笋中甾醇类化合物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竹笋(Bamboo shoot),即竹子膨大的芽或幼嫩的茎,是我国大宗的农副产品,但长期以来我国笋加工产品单一,企业经济效益低下,导致鲜笋销售困难,而且传统的笋加工过程伴随着大量废弃物的产生,易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本论文以开发利用水煮笋加工的大宗废弃物(笋壳、笋头和笋液)为出发点,瞄准竹笋中的次生代谢产物,从中挖掘出有益于人类健康的天然素材,重点对甾醇类化合物进行了系统的化学、工艺学和功能性研究,对竹笋资源深度转化进行了探索,以期为我国传统竹笋加工产业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使其朝着“效益最大化、环境友善型和资源零剩余”的目标迈进。现将主要研究成果归纳如下:1.竹笋是一种富含植物甾醇的健康食品,其次生代谢产物以甾醇含量为最高(251.4~279.5mg/100g),其次是多糖(231.7~253.2 mg/100g);竹笋甾醇中相对含量较高的是β-谷甾醇,其他包括芸苔甾醇、豆甾醇、胆甾醇、麦角甾醇和谷甾烷醇等;竹笋品种、部位和收获季节的差异以及是否经过加工处理均会影响其甾醇含量,水煮笋加工过程中废弃的笋头和笋壳具有相对高的总甾醇含量,尤以毛竹春笋的笋壳最具开发价值。2.对Liebermann—Burchard比色法测定竹笋及其提取物中总甾醇含量的测试条件进行了优化,检测波长调整为665nm,显色反应时间调整为12mins,适用于工厂的快速在线检测。首次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与质谱联用(UPLC-APCI-MS)分析甾醇类化合物的检测技术,具体步骤为:试样经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甾醇,经皂化、固相萃取纯化后,采用Acquity BEH C18色谱柱,以纯甲醇~1%乙腈水溶液(v/v)为流动相,线性梯度洗脱,最后经APCI+质谱分析测定。方法学论证显示,此法结果可靠、准确、灵敏,非常适合于研究型的分析检测。3.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竹笋甾醇的工艺研究表明,无论在萃取率还是制剂精度上均优于传统溶剂(正己烷)提取。通过单因素试验及二次正交旋转试验,优化了超临界萃取竹笋甾醇的工艺参数,即原料粒度控制在40~60目,不使用夹带剂,萃取压力为26.2MPa,萃取温度为43.4℃,CO_2流量为25.4L/h,萃取时间为2.5h,此时理论最大的甾醇萃取率为98.4%,验证试验证明实际值与理论值接近;同时,此优化的工艺条件在不同规模的超临界萃取过程(萃取釜容积从5L到300L逐级放大)中均具良好的适用性。采用上述工艺得到的竹笋甾醇制剂(PBS_(25)),总甾醇含量大于25%。4.以PBS_(25)为起始物料,采用短程分子蒸馏技术进行精制,获得总甾醇含量在50%以上的精制品(PBS_(50))。利用二次正交旋转试验考察真空度、蒸馏温度及其交互作用对目标组分(重组分)得率和制剂精度的影响,优化的工艺参数组合为:蒸馏温度为220℃MPa,真空度为0.005mbar,此时最大理论制剂精度为72.6%;经实际试验验证,实际值与估算值相近。成分分析表明,分子蒸馏中去除的主要是PBS_(25)中的烷烃和脂肪酸类。5.大鼠高脂血症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竹笋甾醇(PBS_(25)和PBS_(50))能显着降低高脂血症大鼠血清总TC、TG、LDL-c含量和动脉粥样硬化指数,而对HDL-c含量没有影响;竹笋甾醇能有效降低大鼠肝脏TC、TG水平,减轻脂肪肝和降低肝指数,对肝脏的色泽、质地、体积有显着改善作用。调脂试验表明,PBS_(25)的综合调脂效果和制剂的性价比显着优于PBS_(50)和β-谷甾醇,可以认为竹笋甾醇的超临界萃取物(PBS_(25))是竹笋降脂、调脂的“最佳有效活性部位”。竹笋甾醇的降脂活性成分是甾醇和不饱和脂肪酸,降脂作用机理有:(1)抑制脂质的吸收和促进脂质排泄,(2)是通过抑制内源性胆固醇及甘油叁酯的生成或促进代谢。6.竹笋甾醇具有显着的抗炎作用,其能降低巴豆油所致小鼠耳廓和蛋清所致大鼠足跖的肿胀程度,抑制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的亢进。消痔灵致大鼠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模型研究,发现竹笋甾醇具有消除前列腺炎症和水肿、维持前列腺上皮细胞结构的稳定性、改善上皮分泌酸性磷酸酶的功能的作用。其抗炎作用的机理可能是:(1)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2)具有稳定细胞膜的作用;(3)调节炎症细胞因子与受体基因的表达,调节细胞因子及受体的分泌。

薛月芹[3]2008年在《竹叶成分提取分析及相关基础研究》文中提出竹子是禾本科(Poacese)竹亚科(Bambusodeae)多年生常绿植物。本文以竹叶为研究对象,为建立一种全面系统的药用植物评价体系,对竹叶成分黄酮苷、挥发性成分、微量元素、氨基酸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并取得较为理想的结果。该研究对竹叶的产品开发及质量控制具有指导性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竹叶黄酮提取方法与提取、纯化工艺研究。以芦丁为考察指标通过UV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提取方法得到的竹叶提取液总黄酮含量,得出超声提取法提取效果优于其它方法;竹叶提取液经Diaion HP-20进行不同洗脱部位纯化,得出40%甲醇洗脱部位总黄酮含量最高,此方法可制备纯度达76%的竹叶黄酮。第二部分分离制备黄酮苷对照品。通过柱色谱分离制备四个竹叶黄酮苷成分,作为HPLC分析用对照品,以及抑菌活性实验样品。第叁部分竹叶黄酮苷抑菌活性研究。分别对黄酮苷进行抑菌活性实验研究,得出四个黄酮苷对真菌和细菌均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第四部分竹叶有效成分分析。以荭草苷为指标,采用正交实验通过HPLC法测定样品中荭草苷含量,优选出超声最佳提取条件:用10倍量溶剂,提取3次,每次时间1min。同时以四个黄酮苷为指标采用HPLC法对不同产区、不同采收季节的淡竹叶中黄酮苷进行含量分析,得出浙江产淡竹叶较其它地方黄酮苷含量高,7月份采淡竹叶黄酮苷含量高。采用不同方法萃取竹叶挥发性成分并通过GC-MS分析比较评价不同的提取方法,得出一些有价值的结论。分析测定不同产地淡竹叶微量元素和氨基酸含量,并进行聚类分析,将9个产地的淡竹叶依据微量元素和氨基酸含量各分为叁类,分析出来它们相近的程度。本研究初步建立了HPLC,GC/MS,AAS等方法对竹叶成分分析及质量评价,首次把荭草苷、异荭草苷、牡荆苷、异牡荆苷同时作为考察指标,对比其抑菌活性、通过HPLC法分析淡竹叶黄酮苷成分;首次对全国9个不同省份淡竹叶黄酮苷成分、微量元素成分、氨基酸成分进行了分析对比。从多个方面通过多种方法系统分析了竹叶有效成分,为合理利用竹叶提供质量控制方法及评价体系,为这一自然资源的开发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陈文英[4]2008年在《竹叶活性组分的含量筛选及高效制备工艺研究》文中提出竹子是禾本科,竹亚科多年生常绿植物,在我国有悠久的食用和药用历史。竹叶含有丰富的黄酮和多糖等生物活性组分,由于其具有优良的抗自由基、抗氧化、抗衰老、及保护心血管等方面的生物学功效,目前已受到国内外市场的广泛关注。为了提高竹叶活性组分的高效利用,本论文通过建立竹叶黄酮和多糖活性组分的含量检测方法,筛选高含量的品种;重点研究竹叶黄酮和多糖活性组分的高效提取、分离纯化及其高效制备技术,取得了如下结果:选用了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比研究竹叶中黄酮含量的差异性,确立了定量测定方法。NaNO2-Al(NO3)3-NaOH比色法较为常用,但是测定结果偏高,以荭草苷、牡荆苷为标准品,HPLC法测定结果更为可靠、准确。对27个不同品种竹叶黄酮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得干竹叶黄酮的含量为0.50%~1.72%,即5.0~17.2mg/g,与文献[1]报道的范围基本相符。对不同品种竹叶多糖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得多糖含量在1.94%~5.69%之间,即19.4~56.9mg/g。淡竹,绿竹,毛竹分布广、黄酮和多糖含量较高,成为工业上提取竹叶黄酮和多糖活性组分的最佳原料;水竹黄酮含量高,鹅毛竹多糖含量特别高,但是分布较少,不适宜为工业原料。对于不同年龄的竹叶,老叶片中多糖含量明显大于新生嫩叶片;而黄酮的含量则因竹种不同存在明显差异。经单因素优选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了竹叶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水浴提取最佳条件为:温度50℃,提取时间2.0h,乙醇浓度60%(体积分数,下同),固液比1∶20(g∶mL),各因素对提取率的影响程度依次为:固液比>乙醇浓度>温度>时间;超声波提取最佳条件为:超声波作用时间30min,乙醇浓度60%,固液比1∶15(g∶mL),各因素对提取率的影响程度依次为:提取时间>乙醇浓度>固液比。通过对几种树脂的比较,AB-8树脂的分离纯化效果最好;通过静态解吸试验,70%的乙醇效果好于90%的乙醇,乙醇的解吸效果要好于甲醇;树脂柱吸附过程中,吸附和解吸附都是渐变的曲线过程,用10%~90%乙醇解吸附剂梯度洗脱时,40%乙醇洗脱出最多的黄酮,解吸附量为47.0mg(47.1cm3的装柱体积)。竹叶提取物经过组合膜处理后变得澄清透明,色泽鲜亮;在试验所用提取液体积为90L左右,提取液浓度为9.32g/L过陶瓷膜、7.08g/L过超滤膜时,膜使用状况良好,流速稳定,没有发生浓差极化现象;膜处理后的黄酮提取物,再用树脂和聚酰胺树脂处理,聚酰胺纯化效果明显好于AB-8,80%乙醇洗脱,黄酮含量能够达到40.35%;竹叶中试水提取后,经无机和有机膜处理得到多糖提取物,再经85%以上乙醇沉淀,多糖含量提高到40.20%。

冯涛[5]2003年在《竹叶总黄酮提取及纯化工艺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首先对竹叶中总黄酮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得每克干竹叶中总黄酮含量为13.65mg,与文献报导的用甲醇浸提,用WYGC18色谱柱,以甲醇:水:磷酸(60:40:0.5)(v:v:v)为流动相,以254nm为检测波长,测定的竹叶中黄酮总量在5.9~13.1mg/g的范围基本相符。 其次对竹叶中黄酮的最佳提取条件进行了研究,确定了乙醇浸提是最佳的提取方法,确定了64%(v/v)乙醇,料液比1:30(w/v),浸提时间6小时,温度80℃,浸提2次,pH值10.5为竹叶中黄酮的最佳浸提条件。在此条件下所得浸提液的吸光值可达0.286,即每克干竹叶的浸提液中含有黄酮12.41mg,则可得浸提率为90.59%。 然后对竹叶提取液中黄酮的纯化进行了研究,得出竹叶黄酮的最佳精制条件为:以大孔吸附树脂ADS-17为竹叶黄酮的专用分离树脂,采用吸附流速为3mL/min,洗脱流速为1.5mL/min,径高比为1:7.5,吸附原液pH值为9,洗脱剂选择40%乙醇溶液,洗脱剂用量为3BV(树脂床体积)。在此条件下得到的洗脱液再采用真空冷冻干燥的方法,得到竹叶黄酮的黄褐色粉末。 最后对竹叶黄酮的黄褐色粉末进行了鉴定,得:产品中黄酮纯度为28.04%,经ADS-17树脂依次吸附、洗脱后,产品中黄酮纯度变为原来上柱前样液的3.274倍,提高约2倍多,产品黄酮得率为3.744%。产品中总糖含量的测定结果为38.65%,含氮化合物含量(以蛋白质量计)仅为1.58%;利用颜色反应检验产品中黄酮类化合物可能属于黄酮醇类或黄酮类,利用薄层层析定性产品中黄酮类化合物可能属黄酮类,利用紫外光谱定性产品中黄酮类化合物具有黄酮的吸收光谱特征,综上所述,可以确定产品中黄酮类化合物可能属黄酮类。

刘连亮[6]2012年在《竹笋降压降脂有效成分及其活性研究》文中指出竹笋(Bamboo shoots)是我国的大宗林副产品,水煮笋罐头是竹笋加工的主要产品形态。传统的水煮笋罐头是指以新鲜竹笋为原料,经去壳、漂洗、煮制等初级加工方式处理后,再经罐装、密封、杀菌等工艺制成的竹笋罐头。大罐的水煮笋罐头除直接进入流通领域以外,也常在工厂中作为小包装产品(尤其是方便调味笋制品)的原料。上述加工过程伴随着大量废弃物的产生,给产地带来很大的环保压力。本论文以水煮笋加工过程中的大宗废弃物(包括笋煮液、烫漂液、罐内液、下脚料压榨汁等,统称笋液)的开发利用为切入点,瞄准笋液中丰富的氨基酸、肽、多糖、黄酮和酚酸等次生代谢产物,以期挖掘出有益于人类健康的天然功能性素材。本论文以竹笋ACE抑制剂为重点研究对象,对其分离制备工艺、特征性成分的化学结构、体外ACE抑制活性以及体内降压、降脂功能进行了系统研究。现将主要研究成果归纳如下:1、经过预处理的浓缩笋液(AEBS)富含氨基酸(包括肽),含量为21.32±1.16g/100g干基;其次是多糖,含量为13.17+0.98g/100g干基;此外,还含有一定量的黄酮和酚酸类化合物,总黄酮含量为1.41±0.12g/100g干基,酚酸含量为4.78+0.24g/100g干基。以AEBS为出发物料,以体外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抑制活性和抗氧化活性(DPPH·、 ABTS·+、FRAP)为评价和示踪指标,采用膜分离和大孔树脂吸附-解吸等技术进行精制,分别得到了具有较佳体外ACE抑制活性和抗氧化性能的竹笋ACE抑制剂(BSP)和竹笋粗多糖(多糖含量68.73±3.24g/100g)二个有效活性部位。2、通过对从AEBS中得到的竹笋粗多糖(膜截留分子量大于10KDa)进行水解,结果表明,水解后总黄酮含量没有显着变化,但总酚含量大幅度增加。其中,酸水解样品总酚含量显着高于碱水解样品,尤其是对香豆酸和阿魏酸含量显着增加。这可能是由于在酸水解过程中,竹笋粗多糖中的多糖酚酸酯解构释放出游离酚酸所致。与粗多糖及其碱水解样品相比,酸水解样品表现出更强的抗氧化性能和体外ACE抑制活性。同时,结果还表明不同试样中总酚含量与其抗氧化活性和体外ACE抑制活性呈显着正相关。3、采用乙酸乙酯和正丁醇对竹笋ACE抑制剂(BSP)的水溶液进行分级萃取,乙酸乙酯相(BSME)表现出最强的抗氧化活性,水分级相(BSML)表现出最强的体外ACE抑制活性(即剩余相)。对乙酸乙酯相(BSME)、正丁醇相(BSMB)和水分级相(BSML)进行抗氧化和体外ACE抑制活性评价,结果表明抗氧化活性与黄酮含量呈正相关,而氨基酸含量与体外ACE抑制活性呈正相关。以水分级相(BSML)为出发材料,以体外ACE抑制活性为指征,采用Sephadex G-15凝胶对BSML进一步分离纯化,得到活性最强的部位P2。以半制备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对P2组分进行分离制备,得到高活性组分P2-2,采用UPLC-ESI-MS进行结构解析,确定活性二肽为天冬氨酸-酪氨酸(Asp-Tyr)。委托相关机构,对上述特征性竹笋肽进行化学合成,获得了g级Asp-Tyr二肽试样。4、竹笋ACE抑制剂(BSP)中富含氨基酸、肽和多酚类化合物,质量指标为:氨基酸总量42.78±0.57g/100g,总黄酮含量5.07±0.47g RE/100g,酚酸含量为10.91±0.98gGAE/100g。对BSP改善高脂血大鼠心血管功能和氧化应激试验研究表明,高剂量BSP (350mg/day kg BW)能显着降低高脂血症大鼠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甘油叁酯(Triacylglycerol, 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含量和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therosclerosis index, AI),抑制肝脏中脂肪酸合成酶(FAS)活性;中剂量BSP (200mg/day kg BW)能有效降低大鼠肝脏TC、TG水平;低剂量BSP (100mg/day kg BW)能有效降低大鼠肝脏TC水平。各剂量BSP组均可显着改善高脂血大鼠的氧化应激状态,提高机体内源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Glutathione peroxidase, GSH-Px)活力,降低肝脏丙二醛(Malonaldehyde, MDA)含量。5、本部分实验以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 SHRs)为试验模型评价BSP的降压作用。一次性降压实验表明,给药4h-6h后,100mg/day kg BW剂量BSP降压效果与10mg/day kg BW剂量的阳性对照药物卡普托利(Captopril)接近;50mg/day kg BW BSP降压效果与10mg/day kg BW合成二肽Asp-Tyr相当。在上述试验的基础上,对SHR大鼠进行连续四周的降压试验,设以下六个试验组:SHR对照组、阳性对照组(Captopril,10mg/day kg BW), BSP二个剂量组(50mg/day kg BW和100mg/day kg BW)合成肽组(Asp-Tyr,10mg/day kg BW)以及BSP和竹茹叁萜(EZR2002)复配组(BSP50mg/day kg BW+EZR200250mg/day kg BW)。试验结果表明:(1)连续给药不同剂量的BSP7d后,大鼠血压开始下降,21d实验组血压与空白组对比差异明显;BSP与EZR2002复配协同增效降压效果最为显着,显示出良好的降压效果。(2)不同剂量BSP均能有效抑制SHR大鼠肺部组织中的ACE活性,并呈现剂量依赖关系(p<0.05)。BSP与EZR2002复配协同增效,显着抑制肺部ACE活性(p<0.01)。(3)合成肽(10mg/day kg BW)显着提高血清GSH-Px活性(p<0.05);不同受试剂量的BSP均可显着提高显着升高血清SOD、GSH-Px酶活力和肝脏总抗氧化能力,升高血清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水平,增加肾脏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 NOS)活性,并呈现剂量效应;BSP与EZR2002复配可显着增加血清SODD(p<0.01)、GSH-Px(p<0.01)活力,肾脏NOS活性(p<0.01),降低血清和肝脏MDA水平(p<0.01)。本研究结果表明,源自罐头笋加工废液的功能性食品素材——竹笋ACE抑制剂(BSP)富含氨基酸、寡肽、黄酮和酚酸类化合物等有效成分,是竹笋的最佳有效活性部位。体内外试验研究均表明,BSP具有高效ACE抑制活性和显着的降压、降脂、抗氧化功能,能显着改善高脂血大鼠脂质代谢和氧化应激状态、降低SHR大鼠的血压、改善SHR大鼠的氧化应激状态。鉴于我国丰富的竹笋资源及其巨大的笋加工副产物总量,从竹笋中挖掘天然来源的ACE抑制剂具有特殊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既能为心血管疾病的膳食防治找到新的手段和途径,同时又能推动竹产业的资源转化和技术进步。

于智峰[7]2007年在《苦荞黄酮大孔树脂精制工艺及抗氧化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苦荞麦(F . tataricum (L.) Gaertn.),俗称苦荞、鞑靼荞麦(Tartary buckwheat),是一种重要的粮、饲、药兼用植物资源,营养丰富,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功效显着,可用来预防和辅助治疗糖尿病、高血脂和高血压等疾病,一般认为总黄酮是苦荞保健功能的主要活性物质,本论文以精制高纯度、高品质的苦荞黄酮为主要目的,利用柱层析技术,建立了一种经济而且高效的大孔吸附树脂纯化方法,同时对苦荞麸皮黄酮精提物的抗氧化活性及结构进行了研究。本论文以从苦荞麸皮中提取的黄酮粗提物为试材,首先选取在黄酮类化合物纯化中较理想的十五种树脂,对其在不同树脂上的静态吸附、解吸性能及其静态吸附曲线进行了研究,从而确定了一种精制苦荞黄酮较为理想的树脂材料,在此基础上,采用动态吸附、解吸操作,对影响苦荞黄酮纯化工艺进行了优化;同时,本论文以芦丁、Vc为对照,研究了苦荞黄酮精提物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羟自由基(·OH)、DPPH·自由基、H2O2以及NO2-的体外清除效果;最后采用光谱和色谱技术,确定了苦荞黄酮精提物主要成分及其结构。主要研究内容:(1)十五种树脂对苦荞黄酮的静态吸附、解吸特性;(2)确定最适树脂对苦荞黄酮的动态吸附、解吸工艺;(3)苦荞黄酮精提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4)苦荞黄酮精提物的结构鉴定;主要研究结果:(1)通过比较十五种树脂对苦荞总黄酮的吸附量、吸附率、解吸率以及静态吸附曲线,我们发现,DM-2型树脂的静态吸附量达到了109 mg·g-1以上,吸附率超过了83%。用70%乙醇解吸,其解吸率达到了52%,而且该树脂对苦荞总黄酮具有良好的静态吸附动力学特性,是可供苦荞黄酮精制工业化生产选择的理想材料。(2)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曲面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RSM)建立了树脂法精制苦荞总黄酮的二次多项回归模型方程,对精制苦荞总黄酮吸附解吸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吸附最佳工艺条件为:吸附速率2mL·min-1,pH值2,上样液浓度2 mg·mL-1;解吸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71.05%,pH值8.76,解吸速率1 mL·min-1。该方法简单可行,精制效果好,适合于工业化生产。(3)以芦丁、Vc为对照,对精制前后苦荞黄酮提取物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羟自由基(·OH)、DPPH·自由基、H2O2以及NO2-的清除效果进行了体外研究。结果表明,苦荞黄酮提取物具有较强的清除自由基能力,而且经大孔吸附树脂纯化后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几乎不受影响,而且对部分自由基的清除作用有一定的提高。(4)采用大孔吸附树脂柱层析对苦荞黄酮粗提物进行纯化,得到苦荞黄酮精提物。通过颜色反应、薄层色谱(TLC)、紫外光谱(UV)、高效液相色谱(HPLC)对精提物结构进行了分析、鉴别。结果表明,从苦荞麸皮中提取、并纯化后的黄酮主要为5,7,3′,4′-四羟基-3-O-葡萄糖黄酮醇苷(芦丁)。本研究的创新点:(1)筛选并确定了适宜苦荞黄酮精制的大孔吸附树脂型号,并且采用响应曲面法对工艺进行了优化。(2)对苦荞总黄酮精提物的体外抗氧化性能进行了研究。(3)同时采用光谱和色谱技术对苦荞黄酮精提物进行结构鉴定。

何艳熙[8]2009年在《新疆沙枣黄酮的超声提取及大孔树脂纯化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沙枣(ElaeagnusAngustifoliaL)是新疆蕴藏量大、耐盐碱、生长快、易繁殖、药用价值高的一种荒漠盐生植物资源,新疆各地均有分布。前期研究证明,沙枣中含有黄酮、多糖、芳香油等多种活性成分。随着对沙枣药用价值认识的不断深入,对沙枣活性物质的研究与开发日益引起研究者的关注,然而对其中的活性成份(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却鲜有报道,尚缺乏系统的分析研究。因此,本论文开展新疆沙枣黄酮的开发利用研究,使沙枣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前景十分可观。论文采用超声提取法和酶辅助超声提取法对沙枣中的黄酮类化合物进行提取,两种方法分析比较后,选取最优提取方法对黄酮类化合物进行提取,同时选取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沙枣的黄酮类化合物,从而确定提取沙枣黄酮类化合物的最佳工艺。结果表明:超声提取沙枣黄酮的最佳工艺参数是乙醇浓度70%,固液比为1:16,超声温度45℃,超声时间30min,在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下得沙枣中黄酮的含量为1.203mg/g;酶辅助超声提取沙枣黄酮的最佳工艺参数是纤维素酶与果胶酶用量比为1:4,酶解pH值4.5,酶解时间2.0h,酶解温度50℃,在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下得沙枣黄酮的含量为1.506mg/g。用酶辅助超声提取沙枣黄酮相比普通的超声辅助法,黄酮含量增加了25.2%,提取率增加明显。本文对七种大孔吸附树脂对沙枣黄酮的吸附能力进行了研究,采用静态与动态两种吸附解吸方法,及紫外分光光度检测法,筛选出分离纯化沙枣黄酮的最佳树脂为XDA-1型。并对影响XDA-1型大孔树脂分离纯化沙枣黄酮的各种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确定最佳工艺参数为上样液浓度5mg/mL,pH值3,吸附速率2BV/h,上样量4BV,洗脱剂70%乙醇,洗脱速率2BV/h,洗脱剂用量4BV,洗脱剂pH值为4。本文采用酶辅助超声法提取沙枣黄酮,条件温和,提取率高,无污染;XDA-1型大孔树脂分离纯化沙枣黄酮效果良好,杂质少。两种方法的结合为从沙枣中提取黄酮的工业生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学术上和应用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吐尔逊娜依·迪力夏提[9]2010年在《新疆菊苣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及抗菌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菊苣是维吾尔族和蒙古族习用药材,维语称卡申纳,蒙语称克库其其格.菊苣黄酮是我国新开发的一种植物类黄酮制剂,由于其具有优良的抗自由基、抗氧化、抗衰老、及保护心血管等方面的生物学功效,目前已受到国内外市场的广泛关注。为了全面考察菊苣黄酮的性质,本论文采用天然的菊苣为原料,对菊苣黄酮的提取、含量检测、分离纯化、抗菌活性及构等方面作了较系统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实验结果如下:通过预试验可以确定菊苣茎、叶、根,花中均含有黄酮类化合物。采用单因素优选实验和正交实验设计对菊苣各部分中总黄酮进行了最佳提取工艺筛选,得到了最佳提取工艺条件,即为:乙醇浓度为50%,料液比1:40(W/V),提取时间为2h,回流温度为70℃。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菊苣各部位中总黄酮的含量,结果表明:菊苣根总黄酮含量最高,为30.75%,茎、叶,花次之。通过对几种树脂的考察,认为AB-8树脂的分离、纯化效果最好。经AB-8树脂富集后,产品中总黄酮纯度为28.94%,而上柱前样液中总黄酮纯度为9.80%,提高了2.95倍,达到了富集、分离的目的。在纯化效果上得到了突破性的成绩。采用有机溶剂提取法在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下提取菊苣茎中的黄酮,打孔吸附法初步分离富集,用聚酰胺- Sephadex LH-20等方法从菊苣茎乙酸乙酯萃取部位中分离了两种化合物(化合物Ⅰ、Ⅱ),经薄层层析,H-NMR,C--NMR等色谱分析法初步鉴定了其中一个化合物的结构,确定是为3'-羟基-4'-甲氧基-7-O-β-D-吡喃葡萄糖基二氢黄酮,在此前国内没有出现有关研究成果,在菊苣黄酮分离纯化过程中首次发现此化合物。尚有一个化合物正在鉴定中。采用平板打孔法,滤纸片法测定了菊苣叶、茎、根乙醇提取物,打孔吸附洗脱溶液(不同浓度)及化合物1(10%浓度)对常见的几个污染细菌和真菌的体外抗菌活性。结果表明,菊苣根,茎,叶中黄酮类化合物对供试细菌和真菌有较强的抑制能力,均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作用强,醇提物对受试真菌表现出较弱的抑制作用。根、茎醇提液对受试真菌的抑菌作用较显着,但菊苣叶乙醇提取物对受试真菌没有较明显的抑制能力。大孔树脂80%乙醇洗脱物对大肠杆菌显极强的抗性;大孔树脂100%乙醇洗脱物对所有的供试菌表现出极强的广谱抗性,尤其对黑曲霉等真菌。单体抑菌效果试验中化合物1的10%(10mg/ml)溶液没有对任何一个供试菌表现出抑菌能力。

李洁[10]2011年在《大孔吸附树脂在天然产物分离纯化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孔吸附树脂分离技术在我国于70年代就已开始进行应用于天然产物的分离纯化研究。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目前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中草药有效成分的分离精制、食品工业等领域的工业化生产。由于大孔吸附树脂在分离方面所具有的诸如高吸附量、种类多样化、一定的吸附选择性、表面功能基可进行改变和设计、化学稳定性好以及成本低、易再生等特殊优势,使其潜在的应用价值正在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但由于大孔吸附树脂仅是一种具有广谱分离作用的分离材料,其吸附选择性不是很高。因此,如何更高效地利用大孔吸附树脂技术完成对天然产物有效成分(底物)的分离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本项研究以实现大孔吸附树脂技术对天然产物有效成分的高效分离为研究目标,首次采用大孔吸附树脂混合床技术对底物的分离纯化效果进行考察,分别以独一味提取物、市售甜菊糖苷产品及甜菊糖苷初提物及为分离对象,以高效液相色谱仪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为检测手段,通过大孔树脂的吸附/解吸附实验,对其中的底物独一味总黄酮和莱鲍迪苷A(RA)等底物进行了分离纯化研究,取得了以下结果:一、采用超声提取法从独一味中提取总黄酮,考察了不同提取工艺条件对提取效果的影响,并对大孔吸附树脂法分离独一味总黄酮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得到主要结果如下:1)超声提取独一味总黄酮的最佳条件如下:提取时间t_t = 120 min,提取温度T_t = 45℃,超声功率P_c = 90 W,溶剂比例V_乙醇/V_水= 25 %,提取次数n = 4,在此条件下独一味总黄酮的提取率达83 %;2)选用35种大孔树脂研究其对总黄酮分离纯化效果,考察大孔树脂混合床法对独一味总黄酮分离纯化效果,筛选出对总黄酮分离纯化效果最佳的大孔树脂混合床LZ-9+LZ-48,并得到LZ-9与LZ-48的最佳混合比例为m_LZ-9:m_LZ-48 = 3:2础上之上,进一步优化了利用大孔树脂混合床LZ-9+LZ-48分离纯化独一味总黄酮的工艺条件,得到最佳吸附/解吸条件如下:吸附时间4.5 h,吸附温度40℃,吸附体积175 mL,解吸附时间180 min,解吸液60 %乙醇,最终得到总黄酮产品的纯度增至原来的两倍,收率达91.6 %。二、考察了27种吸附树脂混合床对甜菊糖苷市场化产品中RA的分离情况,进行了大孔树脂混合床吸附甜菊糖苷的相关理论研究,并对混合床分离RA的实验条件进行探索,得到以下结论:1)LZ-1+LZ-20+LZ-30+LZ-37+LZ-36型大孔树脂混合床对RA分离效果最好的,其最佳质量比例依次为2:3:1:3:2;2)大孔树脂混合床对甜菊糖苷市场化产品的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等温线属于Brunauer IV型平衡吸附等温线;3)实验过程中还考察了一系列吸附/解吸附条件对RA分离度的影响情况,如时间,温度,体积,pH,解吸液比例等,得到最佳吸附/解吸附条件如下:初始浓度(C0)0.416 mg/mL,吸附体积(V)50 mL,吸附时间(ta)90 min,吸附pH等于7,吸附温度(T)65℃,解吸液比例(E,V乙醇/V乙酸乙酯)85 %,解吸附时间(td)120 min,在此条件下经过一个吸附/解吸附循环可使得到的产品中DAS从0.9169提高到0.9963,且回收率可达91.67 %。叁、以甜菊糖初提物为吸附研究对象,通过19种大孔吸附树脂对甜菊糖初提物的吸附/解吸附实验,考察大孔吸附树脂混合床对甜菊糖苷初提物中RA的分离情况及大孔吸附树脂混合床对甜菊糖苷的吸附曲线,并对大孔吸附树脂混合床分离RA过程中实验条件进行优化,得到如下结果:1)由LZ-31、LZ-21、LZ-20和LZ-42构成的对RA的分离效果最好,且四种树脂之间的最佳质量比例依次为3.75: 2.5: 0.05: 0.45;2)大孔吸附树脂混合床LZ-31+LZ-21+LZ-20+LZ-42对甜菊糖苷的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粒内扩散为其吸附过程中的速率控制步骤;3)大孔树脂混合床LZ-31+LZ-21+LZ-20+LZ-42对甜菊糖苷溶液的吸附等温线属于Brunauer IV型平衡吸附等温线;4)通过考察吸附浓度(C0)、吸附温度(Ta)、吸附/解吸附时间(ta和td)以及解吸液比例对RA分离度(DAS)的影响,得到最佳分离条件下DAS相比原始溶液分离度提高了约1.9倍,而且经过一个吸附/解吸附循环以后产品的纯度提高了约1.6倍。

参考文献:

[1]. 竹叶药用有效部位提取、分离、精制工艺技术的研究[D]. 俞卓裕. 浙江大学. 2003

[2]. 竹笋中甾醇类化合物的研究[D]. 陆柏益. 浙江大学. 2007

[3]. 竹叶成分提取分析及相关基础研究[D]. 薛月芹. 浙江林学院. 2008

[4]. 竹叶活性组分的含量筛选及高效制备工艺研究[D]. 陈文英.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8

[5]. 竹叶总黄酮提取及纯化工艺的研究[D]. 冯涛. 天津科技大学. 2003

[6]. 竹笋降压降脂有效成分及其活性研究[D]. 刘连亮. 浙江大学. 2012

[7]. 苦荞黄酮大孔树脂精制工艺及抗氧化特性研究[D]. 于智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

[8]. 新疆沙枣黄酮的超声提取及大孔树脂纯化工艺研究[D]. 何艳熙. 天津大学. 2009

[9]. 新疆菊苣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及抗菌活性研究[D]. 吐尔逊娜依·迪力夏提. 新疆大学. 2010

[10]. 大孔吸附树脂在天然产物分离纯化中的应用研究[D]. 李洁. 兰州理工大学. 2011

标签:;  ;  ;  ;  ;  ;  ;  

竹叶药用有效部位提取、分离、精制工艺技术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