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秀虎[1]2003年在《中小科技出版社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的出版业,作为中国最后一块尚未开垦的处女地,即将向外资、民营资本和国有资本敞开大门,与此相适应,中国政府蕴酿已久的出版业改革的政策细节也即将在今年出台,显然,原有能让科技出版社存在的理由和环境正在发生改变,科技出版社尤其是中小科技出版社必须认真应对这种变化,认清自己的竞争地位和态势,选择正确的战略定位,采取果断的措施,以提升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这些是本文所探讨的主要问题。本研究首先回答的问题是,在一个完全的市场环境中,中小科技出版社能否生存下来,能否发展起来?第一章对这个问题作了肯定的回答。既然在一个发达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中小科技出版社有其存在和发展的空间,那么它靠什么取得竞争力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了解中国图书出版业的现状,第二章告诉我们有足够的市场份额和市场前景能够为中小科技出版社留下发展的余地。接着第叁章分析了我国图书出版业的竞争环境,由于其行业所具有的结构吸引力,不得不使中小科技出版社面临激烈的竞争环境;第四章试图客观地分析一下中小科技出版社的优势、劣势,及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第五章则在前述各章的基础上,结合中外中小出版社发展的成功经验提出中小科技出版社发展的最佳道路。最后,在第六章中针对当前出版社的实际,提出中小科技出版社提高竞争力的对策和建议,希望能够为中小科技出版社在新的形势下参与竞争、做强做大自己提供一个有益的参考。
邹薇[2]2013年在《科技型中小企业竞争力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科技型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创新驱动社会的重要力量,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对推动科技创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等都将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对提供社会就业、稳定社会结构也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研究分析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现状,科技型中小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从而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探索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竞争力的途径与方法,以有效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竞争力提升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既关乎国家经济稳定增长,也对保障经济的稳定运行具有重要实践意义。本文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运用定性分析、定量研究方法,从现代企业理论的竞争力评价视角出发,在回顾并评述现代企业竞争力的基本理论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竞争力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将理论与实证相结合,通过专家调查法、AHP层次分析法等,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企业竞争力培育和提升途径进行研究。论文首先详细阐述论文的选题背景及其意义,对国内外关于企业竞争力的研究、中小企业竞争力的研究,以及科技型中小企业竞争力的研究和评价体系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然后,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分析科技型中小企业竞争力影响因素,为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提供理论基础。再次,为进一步探讨科技型中小企业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选取科技型中小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并通过问卷调查得到专家评分,引入AHP层次分析法,从而全面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竞争力指标权重。最后,在上述研究成果基础上,本文总结了研究结论,并为切实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竞争力,从企业家能力培育、技术与创新能力提升、市场控制能力提升等多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陈新民[3]2014年在《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系统“第叁梯队”的城市商业银行(简称城商行)发展迅猛,资产增速在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中位居前茅,市场份额日渐扩大,综合竞争实力也不断增强,并与其他大中型银行业金融机构互为补充,成为我国多层次银行体系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与大中型银行相比,城商行的发展仍存许多劣势,而竞争力相对不足则是主要原因。未来,城商行的发展还将面临外部环境和自身变革的双重压力,要想既克服自身的弱点和不足,又保持快速、稳健的发展态势,关键是要培育和提升自身竞争力。因此,如何不断提升竞争力,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已经成为摆在我国城商行面前的重大课题。同时,我国快速发展的城商行也迫切需要对十多年的发展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对前沿的理论进行探索和讨论。本文以企业的竞争力理论作为基础,结合商业银行“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经营特性,并将研究的焦点集中到我国城商行的竞争力上面。建立了涵盖“现实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的我国城商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实证分析后得出我国城商行普遍存在着潜在竞争力不足的问题,并以国际“类城商行”和国内城商行成功提升竞争力的经验为借鉴,最后提出对策建议。论文的第一章为导论。主要阐述了文章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思路和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创新和不足之处。论文的第二章是文献综述。从“银行竞争力的相关理论研究、影响银行竞争力的内外部因素及之间的关联、银行竞争力的各种构成因素、如何对银行的竞争力进行评价、提升银行竞争力的途径与措施”五个方面,对国内外的经典文献进行了梳理,归纳了关于“城商行竞争力提升”问题的历史背景、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本文可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论文的第叁章是理论基础。本章以企业竞争力理论为起点,最后集中到本文的研究主体——城商行竞争力的理论探讨。梳理并总结了“什么是企业(商业银行,下同)的竞争力”、“应该如何对企业竞争力进行评价”、“提升企业竞争力应该采取什么策略?”的相关理论,并尝试构建了我国城商行的竞争力评价理论体系,旨在为本文后续的竞争力提升对策研究打下基础。论文的第四章是我国城商行的发展情况分析与比较。首先对我国银行业的组织体系、成员构成和市场情况进行了描述,然后从多个角度介绍了我国城商行的发展现状,最后对国外“类城商行”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总结了国外“类城商行”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通过多方位的比较和分析,描绘了我国城商行竞争力的基本情况。论文的第五章是我国城商行竞争力分析。本章分别利用SWOT的定性分析方法和指标评价的定量分析方法,对我国城商行的竞争力进行了评价。得出的结论是,与国有大型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城商行在潜在竞争力方面的差距较大,为下文着重从潜在竞争力的几个方面来探讨如何提升我国城商行的竞争力埋下了注脚。论文的第六章是我国城商行提升竞争力的现场分析。本章介绍了汉口银行如何不断解放思想、更新理念,在向企业愿景挺进的过程中,充分结合自身实情,在“立思想、引联想、追梦想”的总体战略构想下,探索出了一条“规模+特色”的发展道路。首先,凝创了“思想为您服务”的核心理念,作为汉口银行提升竞争力的动能之源;其次,成功“借船”联想并实现“引理念、引战略、引管理、引品牌、引资源、引功能”相结合,形成了难以复制的“光谷+联想+汉口银行”的金叁角组合,在打造科技金融特色、树立科技金融品牌上不断地抢占先机、寻求突破;最后,揭示了汉口银行打造“百年老店”,建设现代一流金融企业,不断追求卓越的孜孜以求的梦想。近年来,汉口银行在“立思想、引联想、追梦想”之“叁想聚能”的战略构想引领下,以做强、做实“规模”作为提高现实竞争力的根本,以科技金融创新之“特色”经营作为提高潜在竞争力的关键,综合竞争力得以快速提升,成为我国城商行中“量质并举”的佼佼者。本章以汉口银行的实践经验作为国内城商行的经典案例,为我国其他城商行的竞争力提升提供了经验借鉴。论文的第七章是提升我国城商行竞争力的对策。本章在上文理论、实证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分别针对我国城商行“整个群体”和发展阶段、发展规模、发展状况不同的“城商行个体”,提出了竞争力提升的对策建议。论文的第八章是结论。本章为结束语。总结了全文的观点,提出相关建议,并展望未来研究的方向以及需要继续拓展和深入的方面。
周晓静[4]2013年在《山东省中小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构成及评价研究》文中认为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知识经济普遍兴起,许多国家逐渐把经济发展的重点从大型企业逐步转移到中小科技企业上,中小科技企业已成为经济活动中引人注目的、最具发展前景与潜力的企业。中小型科技企业的发展壮大对推动社会经济增长、提高国家综合经济实力起着关键作用。中小科技企业的竞争实际上是中小科技企业之间核心竞争力之间的竞争,中小科技企业要想更好的经营发展,应该把重点放在对中小科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认知、评价和培养上。而对中小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认知、评价和培养的关键是对中小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和评价有正确的认知,因此需要对中小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进行详细分析,同时需要建立一套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小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评价分析,最终通过分析得出中小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存在的优势与不足。本文首先采用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等研究方法,在总结国内外对中小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和评价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小科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和特征进行具体界定分析;其次,在此基础上通过运用价值链分析法对中小科技企业的价值活动进行详细分析,得出了中小科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构成因素;再次,根据指标评价原则,结合中小科技企业自身特点对中小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构建,并选用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对中小科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了评价研究;最后选取实际公司进行了实证研究,根据前文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了评价,并针对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体情况提出了改进建议,实证部分验证了论文构建的中小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在经济发展迅速的21世纪,中小科技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即存在优势也存在挑战。中小科技企业要想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就应该对提高自身企业竞争力重点关注。如此才能提高自身竞争实力。本研究为评价中小科技核心竞争力提供了理论与方法的支撑,进而有助于增强中小科技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
叶文忠[5]2007年在《基于集群式创新优势的区域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集群崛起,铸就了“中国制造”强大的国际竞争力,但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面临着资源优势的消失、低成本时代结束之后的成本上升与技术创新不足的数重压力,急需提升集群式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以实现从低成本集群向创新集群的转变,构建基于集群式创新优势的区域国际竞争力是实现这一转变的重要途径。论文从集群式创新优势这一全新的角度出发,系统研究基于集群式创新优势的区域国际竞争力基本规律,寻求激励企业技术创新集群行为的系统模式,探索优化企业技术创新集群行为的有效途径,可以为推进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集群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以及新的方法和手段。论文以集群理论、创新理论、区域国际竞争力理论为依据,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集群式创新概念,探讨其产生机理,构建集群式创新优势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基于集群式创新优势的区域国际竞争力的概念并分析了其特征。剖析了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区域国际竞争力之间的内在关系。论述了区域国际竞争力与集群式创新的耦合机制,讨论了集群式创新能力与区域国际竞争力的弹性分析方法,分析了集群式创新对区域国际竞争力的乘数效应。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集群式创新优势的区域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模型及其构建思路,并以全国53个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例,实证分析了基于集群式创新优势的区域国际竞争力,结合湖南省产业集群的情况,用区位商法分析了湖南省的产业竞争优势情况,提出了以集群式创新为导向的湖南产业集群发展思路。论文的研究重点集中在五个方面:首先提出基于集群式创新优势的区域国际竞争力概念的理论和现实基础;第二是刻画基于集群式创新优势的区域国际竞争力特征、形成机制:第叁探索提升区域国际竞争力的基础和机制;第四提出基于集群式创新的区域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和方法。第五应用集群式创新的区域国际竞争力理论来分析和指导区域的集群式创新发展。从集群所具有的集群式创新优势的这个新角度来分析区域国际竞争力的形成过程和产生机理的问题。揭示了集群式创新与区域国际竞争力的本质联系。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在于:(1)明确了基于集群式创新优势的区域国际竞争力的概念,初步构建了区域国际竞争力的分析框架;(2)构建了集群式创新优势的评价模型,分析了集群式创新优势的区域国际竞争力形成的机制,即技术流、知识流和资源流等;(3)构建了集群式创新提升区域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模型,即集群式创新与区域国际竞争力的耦合模型、协同创新的提升模型、集群式创新能力与区域国际竞争力的弹性分析模型、集群式创新的乘数效应模型:(4)提出了基于集群式创新优势的区域国际竞争力的研究范围和评价模型,第一次从区域国际竞争力的角度实证分析了53个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区域国际竞争力的情况,并进行了分类和评析;(5)从湖南产业集群现状出发,提出了以集群式创新为导向发展湖南省产业集群战略思路。
王永宁[6]2010年在《产业集群视角下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经国家批准成立的各类国家级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已经达到238家,加上各省市自己设立的各类型孵化器,我国的科技企业孵化器数目至少在600家以上。其表现形式主要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大学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博士创业园、软件园以及其他各类专业孵化器(如生物园、光电园等)。如何更好的使聚集在一起的科技中小企业加强协作并形成合力,发挥1+1>2的功效,不断提升集群内各中小科技企业的竞争力,从而增强整个区域经济实力,是目前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中共同关注的话题。笔者认为,作为我国科技产业发展“动力源”和“苗圃”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必须按照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总体规划,通过分析产业集群与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的相互联系,了解其发展的动力要素,建设适合自身发展、独具特色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机制。基于此,本文围绕如何建立科技企业孵化集群的发展机制作了以下研究:①对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现状进行了综合分析,通过比较研究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国内外理论研究现状,对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其基本功能及分类进行了描述。在此基础上重点对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概况、建设特点、管理模式进行了分类论述,并对制约我国科技企业发展的要素进行了着重分析。②分析了孵化器内企业各动力要素的合作关系以及孵化器集群发展的增长动力,首先,通过研究科技企业孵化集群的特征,提出集群在孵化器中的可以通过采取专业集群及综合集群两种模式进行管理与运营。其次,通过动力机制概念的引出,研究科技企业孵化集群的动力机制内涵,并提出科技企业孵化集群的发展动力要素。随后,分别应用演化博弈模型、内生增长模型,对影响集群合作关系的不同企业合作模式以及对孵化集群知识溢出、技术协作的重要性进行理论分析,进一步印证科技企业孵化集群主要动力要素对推动集群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③根据孵化器集群内企业的生产、销售特点,提出集群国际竞争力是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机制中的核心环节,运用波特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并通过钻石模型构建影响科技企业孵化集群国际竞争力主要要素,在进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建立上述要素的双对数模型,应用平稳性检验、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Granger因果检验对影响科技企业孵化集群的各要素进行理论分析,得出人均资本、FDI、科技产业占比、市场占有率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与城乡差距负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科技产业集群国际竞争力对策。④分析了建设科技企业孵化集群文化体系的特征及其重要性,运用德尔菲法、文献分析法,采用现今主流的企业文化分层方式,提出构建科技企业孵化器集群的文化体系应从精神层、制度层、物质层和行为层四个方面形成科技企业孵化器文化体系的框架,并对每个文化层的包含内容进行详细的分析说明。通过孵化器文化体系的构建,进一步完善本论文基于产业集群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机制的建设内容。⑤分析了重庆市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状况,并综合考虑影响孵化器发展的内生要素和外生要素中与孵化器发展机制密切相关的各个要素,设计出重庆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评价体系,建立起影响重庆市科技企业孵化集群发展的关键要素体系,并通过专家咨询法、层次评价方法对各要素进行分析、计算,对重庆市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重庆市科技企业孵化集群的发展机制。本论文以产业集群发展理论为指导,运用系统科学的思想方法,在分析科技企业孵化器集群的特征、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通过研究科技园企业孵化器发展的动力因素,构建科技企业孵化器集群的合作及经济增长机制,并通过深入研究了科技企业孵化器国际竞争力、文化机制建设完善孵化器发展机制建设,在此基础上对重庆市科技企业孵化集群的发展机制进行实证研究,并提出建设方案。通过本论文的研究,旨在建立一个符合我国实际特征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机制,充分挖掘其“创新源头”的潜力,促进我国科技产业可持续发展。
李强[7]2007年在《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小企业在地区经济结构中发挥的作用日益增大,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我国加入WTO,中小企业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和压力。如何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严峻课题。核心竞争力理论的研究为提高我国中小企业综合素质、增强企业的整体竞争实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长期竞争优势提供了明确可行的办法。研究我国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迫在眉睫,如何正确评价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状况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主要运用宏微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企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和多元统计、计量经济学方法论。采取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将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评价作为一个对象。利用建立的评价模型对湖北省的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了评价,并对影响湖北省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进行了计量分析。既有严密的理论逻辑推理,也有严格的实证模型论证。全文共分七章,其基本内容如下:前言部分主要介绍本研究的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并介绍了该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研究动态,提出本研究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最后指出了本文可能的创新点及其存在的不足。第二章和第叁章是本研究的理论起点和理论基础。在第二章中主要对企业竞争力研究的理论方法做了简要概述,主要从经典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管理经济学叁个角度介绍了经济学对企业竞争力的研究成果和存在的不足。第叁章首先介绍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涵义,接着阐述了核心竞争力与竞争力的关系,在本章的最后通过从理论和实际领域的分析得到具体的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第四章通过大量、系统的统计资料对湖北省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现状进行了翔实的客观分析,并把湖北省的中小企业与东部发达地区和中部地区的中小企业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湖北中小企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引资与创新政策环境差异,限制企业创新能力发展,影响核心竞争力形成;基础差,产品档次低,科技含量不高,研发创新能力较弱;缺乏人才,无法进行技术、管理创新:缺乏资金,投入创新资金少。第五章主要是介绍了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模型的构建过程。首先简单介绍了国内外企业竞争力评价的评价体系,然后建立了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共有六个一级指标和二十六个二级指标。并在指标的体系的基础上,考虑各种评价方法的优劣之后,选择了因子分析法作为本文的评价方法。最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建立了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评价模型。第六章是第五章评价模型的应用,对湖北省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利用进行定量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了分析。首先是对湖北省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分别列出了湖北省各地区的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综合得分以及每个一级指标的得分,并对一级指标进行了分析。在本章第二部分中分别从区位因素和政府政策两个方面对湖北省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得出一些简要的结论和建议。第七章归纳了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并指出本研究工作的不足和今后进一步开展研究的建议。
刁艳华[8]2007年在《我国中小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对策研究》文中认为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支撑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但是,中小企业一般规模较小,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面对激烈的竞争,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日趋严峻,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使企业保持长久的生命力。本文结合实际案例对大量的理论文献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目的在于通过分析我国中小企业存在的问题,探寻提高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措施,希望对中小企业能够起到一些借鉴作用,进而使我国的中小企业在竞争中更具优势。首先,本文在对中小企业及其核心竞争力理论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提出了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全新概念。这是本文的创新点所在,也为下文继续研究作了铺垫。其次,通过对我国中小企业现状和困难的研究,找到了核心竞争力的不足之处。第叁,本文从实际出发,找出了影响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的主要原因:即人力资源严重缺乏;技术创新能力明显不足;经营管理严重滞后;内部文化明显扭曲;外部生存环境不容乐观等。最后,针对现实,本文提出了提高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措施,即整合企业人力资源,为核心竞争力提高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依靠技术进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改善内部管理,以科学管理推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构建科学的企业文化;改善外部环境。
周国红[9]2004年在《基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群的区域经济竞争力提升研究——以浙江省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全球化进程加速、知识经济时代来临、可持续发展观在全球普及的大背景下,世界经济的发展愈来愈呈现出区域化的特征。全球的要素、资源和分工在不同层次上迅速变化,并越来越集聚于有竞争力的地区。针对这一现象,目前学术界对区域经济竞争力的研究大多从宏观角度展开研究,并且已取得了很多结论;人们同时也逐渐认识到,这些宏观研究以及结论虽然很必要,但并不充分。本文认为,从微观层面来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与竞争力,至少与从宏观层面研究一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这是因为微观层面是构成国家、省、市等区域竞争力的基础。本文以浙江省为例,通过对大量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结果的理论分析,围绕科技型中小企业与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提升,进行了以下研究: 第一章,导论部分。对选题的意义、背景和依据作了说明,并论述了本文的研究框架、方法、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第二章,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基础研究。首先对国内外学术界关于竞争力、区域竞争力的相关研究进行了评述;然后,从新技术革命、区位优势、全球化、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等方面,分析了立足于科技型中小企业这一区域创新主体,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现实与理论基础。 第叁章,从科技、运行机制与集群叁个方面,分析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优势;阐述了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创新效应、机制效应、群集效应,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过程与机制。 第四章,从区域经济增长层面,分析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区域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中的地位和作用。以浙江省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和个案剖析,揭示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状况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存在显着相关性,指出伴随着知识、技术和人才在浙江不同区域的聚集,以知识资源和知识资产为基础的经济在浙江已开始显现出来,科技型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浙江省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它的发展状况已经影响着浙江经济增长的质量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群的浙江综合经济实力提升的路径与对策。 第五章,主要从产业竞争力层面,以浙江省为例,定量分析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密集存在的行业对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绩效的作用与影响程度,揭示了制造业的结构调整主要是通过技术密集型行业扩张、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完成的。指出技术密集型行业对整个制造业的产业绩效 具有较为明显的上拉作用,但近年来在浙江这种上拉作用有趋弱迹象。从产业 关联效应看,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影响力系数很大,对其他产业有极强的带动作 用;感应度系数也有较为明显的上升,对国民经济和制造业的制约作用有所增 强。从资源配置效应看,技术密集型行业对资源的配置效应在制造业的重点行 业中较强,而且呈明显的增强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浙江省建设世界先进 制造业基地,必须加快推进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进程,并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第六章,首先强调了区域竞争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创新起决定作用 的根植于区域的隐性知识,同时创新实际上是一个动态的、蕴涵“干中学”与 “用中学”的学习过程。通过区域集群学习,不仅可以加速难以复制的隐性知 识的扩散与转移,降低区域内企业生产成本,而且可以促成区域集成创新的实 现,从而促进区域整体创新能力与竞争力的提高。继而,通过对大量的问卷调 查数据和实地访谈所获资料的分析,进一步揭示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具有集聚的 特征,更加强调学习和技术合作,是营建学习型区域的核心主体。在此基础上, 从企业竞争力层面,通过大量的问卷调查,选取企业新产品产值率、创新能力、 拥有专利多少等指标,定量分析了企业之间的学习、技术合作对企业竞争力的 提升作用与强度,并且建立了包括区域学习、R&D投入等因素的企业竞争力 提升的回归评价模型,指出区域竟争力不仅取决于要素成本的高低和资金的多 少,而且还取决于本地是否具有知识的吸收、转化和创新能力;区域内不同主 体相互之间的学习和创新,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同时,依据不同经 济发展水平所建立起来的回归模型表明,区域学习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具有区 域差异性,经济越发达的区域,企业竟争力的提升对区域学习的依赖性越强。 第七章借鉴国内外有关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区域创新环境的研究成 果,采取文献研究、专家咨询、实地调查和问卷分析等方法,从法律与政策环 境、制度与社会文化环境、投融资环境、市场竟争环境、人力资源环境、社会 化服务环境、产业环境等八个方面,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区域创新环境进行了 系统分析,并构建了一套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区域创新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 在此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环境所存在的问题,并提 出了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的区域创新环境的对策建议。
徐厚永[10]2013年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进入21世纪后,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结构逐步优化,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速度随之加快,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也呈现同步增长态势。2011年,全国实现高新技术产品出口5488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28.9%,2012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更是达到6012亿美元,增长9.6%,占全国出口总额的29.3%。就安徽省而言,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在全国快速发展的浪潮中,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推动下,也实现了高速发展,2011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9.3亿美元,同比增长41.6%,占出口总额的17.2%,2012年出口达到32.1亿美元,涌现出一批诸如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新能源和节能产品等高新技术出口产品,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如何客观地看待高速发展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如何系统分析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如何优化出口竞争力路径,如何得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提升策略,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发展尤为重要,因此,论文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本文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学者关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围绕提升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这一主线,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现状入手,构建了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评价体系,分析了影响因素,探索了提升策略。本文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基于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系统分析,探索了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和管理能力提升最优路径。宏观层面,提出鼓励技术创新、加大出口信保支持、促进特殊监管区发展、提升科技兴贸平台建设、增加资金及制订规划引导等建议,促进出口竞争力提升,抢占国际市场;微观层面,通过指导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提升出口技能、加大研发投入、推动管理层支持等,提升高新技术产品竞争力。2、构建了相对全面严密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数体系。建立了系统的GL(产业内贸易指数)、MI(Michaely指数)和TCI(贸易竞争力指数Trade Competition Index)叁大指标评价体系,运用2003年以来的历年资料,全面分析、实证检验了高新技术企业出口的国际竞争力现状,得出高新技术中部分产品(生命科学技术、光电技术等)具有一定出口竞争力等结论。3、运用博弈论探讨完全竞争、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中小科技型生产企业和出口代理公司博弈及均衡,研究努力水平可观测、不可观察、外部可监控等情况下激励合同机制设计,促使出口代理商加大国际市场开拓投入,以更高价格销售产品,与中小科技型生产企业分享利润,并鼓励企业出口流程再造。4、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通过Eviews软件,进行ADF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协整检验等,定量分析了研发投入(R&D)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间的关系,得出加大R&D投入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具有线性关系)的结论,由此建议加大企业研发投入。5、提出了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提升的策略。通过分析创新能力、经费投入、出口机制和相关政策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影响,提出了出口定位、金融发展、机制改进、管理提升等策略。从高新企业出口动机、出口技能、出口融资、出口收汇、出口利润、出口风险等角度,全方位提升出口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中小科技出版社竞争力研究[D]. 成秀虎.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3
[2]. 科技型中小企业竞争力评价研究[D]. 邹薇. 湖南大学. 2013
[3].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D]. 陈新民. 武汉大学. 2014
[4]. 山东省中小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构成及评价研究[D]. 周晓静. 山东财经大学. 2013
[5]. 基于集群式创新优势的区域国际竞争力研究[D]. 叶文忠. 湖南大学. 2007
[6]. 产业集群视角下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机制研究[D]. 王永宁. 重庆大学. 2010
[7]. 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的实证研究[D]. 李强. 华中农业大学. 2007
[8]. 我国中小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对策研究[D]. 刁艳华. 中国石油大学. 2007
[9]. 基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群的区域经济竞争力提升研究——以浙江省为例[D]. 周国红. 浙江大学. 2004
[10].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研究[D]. 徐厚永. 合肥工业大学. 2013
标签:出版论文; 科技论文; 中小企业融资论文; 集群效应论文; 中小商业银行论文; 集群技术论文; 企业创新论文; 产品竞争力论文; 竞争分析论文; 优势分析论文; 城商行论文; 企业竞争力论文; 国际竞争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