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琳琼[1]2004年在《幽默和幽默翻译:从文字幽默总论和关联理论的角度看《围城》》文中认为本文运用艾塔杜的文字幽默总论(GTVH)和格特的翻译理论研究幽默和幽默翻译问题。GTVH属于语言学范畴的幽默理论,它提出了由六大知识元素构成的幽默机制,并指出六大元素中脚本对立或不一致元素最重要。GTVH提供了一个分析幽默的工具,阐释了幽默如何引人发笑。 格特的翻译理论以关联理论为基础,指出翻译本质上和其他语言交际活动一样,是一种语言的释义性使用,追求最佳关联性。最佳关联性使读者能以最小的加工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由于人们常常使用“效果”这一概念评价幽默文本与幽默译文,而效果与读者的认知环境和加工努力紧密相关,因此格特的翻译理论对阐释幽默翻译就显得尤为恰当。本文认为译者应先比较原语读者与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用恰当的方式重铸各种幽默线索以保证译文具有最佳关联性。 本文的例子来源于中国当代着名小说《围城》及其英译本。小说的作者钱钟书在严肃的主体下应用多种语言技巧创建了大量文字幽默。本文应用文字幽默总论和格特的翻译理论对原文和译文进行分析,表明钱钟书是如何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制造出各种不一致,并指出翻译的优缺点。
黄杨英[2]2009年在《关联翻译理论与幽默讽刺文本的翻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幽默讽刺是一种文学素质,它能丰富文学作品的韵味,提高文学作品的可读性,是作者气质、才华和智慧的集中体现。对读者来说,幽默讽刺更是作品魅力的重要源泉。因此,文学翻译中,幽默讽刺文本的翻译不可轻视。翻译幽默讽刺文本,而丢失了原文的幽默讽刺,译文也就丧失了原文的生命力,显得苍白、贫乏,就像食物中缺少了盐,淡而无味。有效地翻译幽默讽刺文本是成功翻译文学作品至关重要的一项内容。关联翻译理论是古特将斯珀佰和威尔逊的关联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的成果。关联翻译理论的某些概念和观点,非常适用于解读和翻译幽默讽刺文本。本论文首先介绍了古特的关联翻译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对古特关联翻译理论的主体思想进行了补充,阐述了翻译过程的重要特性:翻译的交际特性和推理特性;进一步论述了翻译中最大关联、最佳关联、处理努力、语境假设、交际线索等概念,用这些概念可以清晰地描述翻译过程。关联翻译理论对翻译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它尤其适用于幽默讽刺文本的翻译。幽默讽刺文本总是倾向于使用非常规的语言手段。本论文参照现代语言学的语法层级体系,从音位层、词素层、词层、词组层、修辞手法以及先例文本各方面,对幽默讽刺文本的语言特点进行了总结和归纳。这些非常规的语言手段一方面说明了关联翻译理论适用于幽默讽刺文本的翻译,另一方面为文本翻译提供了交际线索。将关联翻译理论应用于幽默讽刺文本的翻译,本论文总结了叁条重要的准则。并依据这叁条准则,结合幽默讽刺文本的语言特点,我们以语音线索、词素线索、词汇线索、词组线索、修辞线索、先例线索为脉络,描述了关联翻译理论在幽默讽刺文本翻译中的应用。尽管关联翻译理论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它对幽默讽刺文本翻译的重要作用不可否认。加强译者的推理意识,强化译者对语境假设和关联思想的认识,有助于翻译幽默讽刺文本的有效翻译。
姚倩[3]2009年在《言语幽默理论与格式塔理论观照下的幽默翻译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该论文从文字幽默总论与格式塔意象再造理论角度研究《围城》的幽默翻译,以着名中文小说《围城》及其英译本为例。文字幽默总论阐释了幽默的本质。文字幽默总论属于语言学范畴的幽默理论,它研究了幽默的内在机制,提出由六大知识元素构成的幽默机制,并指出六大元素中脚本对立或不一致元素最为重要。文字幽默总论以一种广泛且正式的理解幽默方式而突出。它的特殊重要性在于能系统且跨语言的分析幽默。格式塔意象再造理论探求评价及提升幽默翻译的途径。幽默既是一种言语行为,又是一种社会行为,同时也是一种美学事实;作为一种美学事实,它具有创造新意象、开启思维、激发情感的意义,从这些方面看,它有其美学价值。根据格式塔意象再造理论,只有将幽默文本视为整体而非孤立的个体,幽默的意象才能在翻译中得以完整的再现。作者力图展示两理论结合对《围城》幽默翻译及理解的重要意义,以及对幽默翻译的借鉴意义。《围城》幽默思想深刻,是对人性的揭示,而且,作品的文化内涵极为丰富。作者认为文字幽默总论有助于理解《围城》中的幽默特点及原文的深刻内涵。为了再现原文幽默的意象,也有必要采用格式塔意象再造理论。当一个句子中出现一个脚本对立时,译者需把握其中的主导意象。当一个句子中有若干个脚本对立时,译者需关注其间的关系,并从中把握句子的主导意象。为了更准确再现文本,译者应当将句子或段落视为整体而非孤立词语的堆砌。作者通过对《围城》及其英译本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在翻译《围城》幽默时,译者主要采取直译翻译策略。当遇到富含文化元素的幽默文本,尤其因文化背景不同而不为西方人所知的文本时,作者建议采取意译或意译直译相结合的翻译策略,以期更好的再现原文的整体意象。总体而言,采取何种策略进行幽默翻译,其关键原则在于保持原文的整体意象并注意整体和谐。
王丽耘[4]2012年在《中英文学交流语境中的汉学家大卫·霍克思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一部英国汉学史同时也是一部中英交流史。汉学家在其间承担的是中英文学、文化交流的媒介角色,是比较文学与汉学领域研究者不可忽视的研究对象。尤其,二战后英国专业汉学时代下成长起来的一批专业汉学家,是个极具研究价值的群体。从译介为主到译研并重,是20世纪汉学研究的基本走向,而专业汉学家的出现使得译研工作走上更加专业化与学术化的道路。他们阐释中国文学文化比前辈学者更为理性与精准,他们传播中国文学文化也比前辈学人更为全面与接近源文化的真实状态。汉学家大卫·霍克思(David Hawkes,1923-2009)接受了专业的汉学训练,整个汉学生涯正好活跃在英国的专业汉学时代,是英国第一批专业汉学家中的代表性人物。从交流的角度综合梳理与评述其一生主要的叁大汉学活动——汉学教学、汉学研究与汉学翻译,不仅有利于霍克思汉学面貌的清晰呈现,也裨益于中国文学、文化的域外传播以及透视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文化。这一交流语境中的霍克思个案研究,目前国内外学术界暂付阙如。论文借鉴历史分析、“推源溯流”及整合描述等传统中西学术研究方法,综合运用西方新史学理论、接受传播学理论、文本发生学理论、文本细读理论、跨文化研究理论、文化诗学及文化传递中的误读、误释理论等汉学领域、翻译领域、社会历史领域和比较文学领域的最新理论成果,结合语料库分析,从中英文学交流的角度契入对霍克思一生叁大主要汉学活动进行全景扫描,准确定位其在英国汉学史上的地位,清晰勾勒其汉学活动促进中英文学、文化交流发展的脉络。论文在汉学史大背景下,首先梳理霍克思六十余年的汉学生涯并界定其在英国汉学史中的地位:英国专业汉学的奠基人与中坚力量。其次通过阅读与分析霍克思所撰写的学术论文、书评、译着及其为友人所作序文或前言等一手文献,笔者整理出指导霍克思一生汉学活动的主要汉学观点。霍克思摆脱了英国传统汉学与宗教、政治、经济的密切关系,提倡汉学以文学为内容,主张学习汉学旨在体验人类世界遗产的另一个组成部分,了望“亚洲尽头的另一个欧洲”。霍克思就任牛津汉学讲座教授及汉学科主任后对牛津汉学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创立了牛津的专业汉学时代,培养与储备了一批后继的专业汉学人才,他们是英国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传播中国文学文化的生力军。霍克思的汉学研究坚持人文主义原则,广涉《楚辞》、汉赋、杜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以及现代文学等领域;研究路径上与前辈学者相比也有较大转向,由传统的史迹考察走向比较思想视野下阐释学术文献的意义。在深厚的汉学修养之上,他对中国文学作品所作的意义解读与文化阐释趋于理性与精准,这有助于中国文学作品在西方的传播与接受。而霍克思的汉学翻译更是其汉学活动中的重中之重。他的译文精准、译笔流畅,在他的努力下,中国的《楚辞》、杜诗、《红楼梦》、《蟠桃会》和《洞庭湖柳毅传书》等相继远游西方,真正实现了中国文学、文化的域外传播。论文逐一解读霍克思中国文学作品的几大代表性译本,通过细读透视译者传播中国文学与文化的拳拳之枕;并借助译本海外接受情况的一手文献探究译本的西方地位,以明确其在中英文学交流中的作用并总结其中的翻译启示;同时对于译本中不可避免的问题翻译进行归类分析。霍克思的专业汉学家身份,虽然使其译文免于政治、宗教或意识形态上的偏见干扰,但仍无法保证他能够完全准确无误地解读中国文学文化。这些语言、文化或美学意味上的误读、误释及误译是中西文学文化互识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但同时也是可以不断完善之处,翻译批评的意义也正在于此。有关霍译文问题翻译的讨论既裨益于后人的翻译实践,也为霍克思汉学译本的再版修缮提供了警戒与参考。
参考文献:
[1]. 幽默和幽默翻译:从文字幽默总论和关联理论的角度看《围城》[D]. 吕琳琼.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04
[2]. 关联翻译理论与幽默讽刺文本的翻译[D]. 黄杨英.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9
[3]. 言语幽默理论与格式塔理论观照下的幽默翻译个案研究[D]. 姚倩. 浙江师范大学. 2009
[4]. 中英文学交流语境中的汉学家大卫·霍克思研究[D]. 王丽耘.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标签:文艺理论论文; 围城论文; 翻译专业论文; 翻译理论论文; 文学论文; 文本分析论文; 语言翻译论文; 中国文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