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广森测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50006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人口逐渐增加,对土地的需求也不断加大。本文针对转型期我国乡村发展面临的大量空闲土地、废弃土地、未利用土地和退化土地的现实问题,通过对禹城、延安、榆林三个地区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系统阐释了土地工程技术在保障耕地及粮食安全,促进乡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协调乡村人地关系中的作用,解析了土地整治工程与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文章提出乡村土地综合整治工程有利于实现乡村重构,提高乡村地域应对外界发展环境变化的能力,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途径与重要抓手。最后指出土地整治工程的实施应充分考虑乡村地域适宜性特征,通过科学规划与设计,因地制宜推进乡村土地综合整治。
关键词:土地工程;乡村重构;乡村振兴;乡村弹性;可持续发展
引言
城乡关系的长期分裂和双重制度下农村价值观的定位导致了当前中国农村人口的老龄化,土地的空置和产业的滞后以及农村衰落的困境。新“三农”,如“农村空心化”,“农业边缘化”和“农民老龄化”这个问题已成为中国促进城乡一体化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短期制约因素。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水平需求与不平衡发展的矛盾基础上,提出了“振兴农村”的战略,解决城乡不协调发展与城乡不平等关系的矛盾。农村振兴是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和幸福的建设,是重新构建人地关系和经济社会发展,使农村经济全面复兴。
1乡村振兴的内涵
乡村区域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具有综合的多维性和动态演化,由各种要素的相互作用形成。人口,土地和产业是影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其中,人口作为农村发展的主体,通过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企业的管理和生产活动,为农村创造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动力之源;土地资源承担着为农村振兴提供资源支持的基本作用,其多功能性在确保农村居民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需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土地资源禀赋作为区域发展的背景因素也催生了不同的农村产业发展模式;产业发展通过土地资源的使用和产业人口的就业将农村人口和土地结合起来,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甚至决定了农村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实现“人口-土地-产业”的整合,促进“资源-资本-资产”的整合,是培育发展动力,增强农村活力,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乡村振兴与乡村衰落相对。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农村人口的大规模流出是农村衰落并趋于死亡的根本原因。农村人口的流失造成了“空心化”和“老弱化”,使得传统农业效益低,非农产业薄弱,工业发展滞后,耕地被废弃,宅基地闲置,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与此同时,它也显示出一系列社会和经济问题,如破败的景观,无序的治理,破旧的基础设施和漠不关心的地方文化。农村振兴是应对村庄内部因素的丧失和衰落,通过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来刺激内部力量和吸收外部资源,重新组合农村人口,土地和工业的发展因素,优化要素结构,增强区域功能,重塑农村形势,实现农村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全面振兴,形成城乡一体化的新格局。
2土地工程与乡村可持续发展典型实践
2.1创新机制、强化保障
一是创新机制,激发活力。转变重大工程支持和实施方法,建立和完善“以奖代补、先建后奖”机制。各地的土地整治重大工程项目,由省人民政府立项后,提交部备案并实施,两部依据土地整治监管平台核实奖励机制。积极引导农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新农业经营组织参与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中来,建立政府主导,部门监督,社会参与的多主体实施模式。全面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政策,农地流转,土地整治等政策,充分激发地方实施土地整治重大工程项目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激发市场潜力和活力。二是扩大资金渠道,加强投资保障。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主导和引导作用,带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更多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中来。探索发行土地整治债券,支持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建立和完善高标准农田等项目的新增耕地指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实施省际调控机制,所得受益将用于支持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重大工程。研究并建立重大项目的整治后管护基金,建设管护基金的积累,从交易收入和耕地开垦费中的按一定比例提取,专款专用于土地整治重大工程项目实施后的管护工作。加强金融服务方式创新,提高金融服务土地整治水平,探索与农业政策性银行的战略合作协议,加大金融机构中长期信贷支持力度,全面提升农村土地工程的实施。
2.2农村建设混乱与农村土地空闲化
在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中,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镇。但由于缺乏及时应对和调整城乡人口管理和土地分配等相关政策和制度,缺乏乡镇规划,对农村土地制度产生了巨大影响。特别是,乡村内部的无序建设和村庄的空闲化以及土地废弃化都在加剧。农村人口迅速减少但村庄土地占用仍在增加的“人减地增”问题在人口众多的传统农业区尤为明显。
2.3因地制宜、分类施策
按照国家土地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的要求,围绕农村地区,结合目标定位和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实际需要,积极开展适用的土地综合整治和重大项目,全面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村庄综合整治。一是规划引领,因地制宜。根据农村发展规则和经济条件划定区域,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村级土地利用规划调整,生态背景保护的基础上,开展“田水路林村”综合多目标综合整治。综合提升生产、生活、生态功能。通过高标准农田的集中连片高质建设,建设用地盘活存量,新农村和工业发展用地一体化的集约和集中保障,以及农村人类居住区域的统一管理和恢复,结合土地流转的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的休闲旅游农业,精确扶贫的村庄搬迁,村庄整治郊区一体化,搬迁安置,特殊村庄保护,产业分类实施各种重大工程项目。二是重点突出,有序推进。到2020年,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重点,高标准的农田建设应以永久性基本农田整备区为重点,加大对该区土地整治的资金投入,引导建设用地逐步退出,合并分散的耕地,形成集中连片的现代农业生产区。2020年后,重点关注“村庄整治”,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理念,大力开展农村“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编制村庄国土空间规划,调整优化村庄布局。引导相对集中的农民住房建设,促进自然村的适度退出,促进农村闲置和低效建设用地的改造,为自然历史和文化资源丰富的村庄,兼顾保护和发展,实施传统村庄的保护整治;对于生活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的村庄,要实施生态搬迁安置。同时,我们将确保产业用地,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建设一个适合居住的美丽村庄。
结语
乡村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具有地域适宜性要求,需要在综合诊断识别乡村地域发展阶段性特征及现实需求的基础上,遵循乡村民众主体意愿,通过科学的规划与设计,因地制宜推进实施土地整治工程。此外,在实施土地整治过程中,还应注重对诸如桥梁、古宅、古树、剧院等乡村文化和记忆的载体进行保留与保护,从而实现对乡土文化的传承。
参考文献:
[1]张甘霖,吴运金,赵玉国.基于SOTER的中国耕地后备资源自然质量适宜性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10,26(4):1–8,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