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飞[1]2004年在《中学历史活动课教学设计的探讨》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历史教学中要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为一大目标。中学历史活动课的设置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设计历史活动课的教学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基于这种情况,本文就此展开论述。首先,论述了中学历史活动课的价值:什么是历史活动课?它有哪些特点?它的功能有哪些等;其次,从历史活动课设计的原则、设计内容及课文结构叁个方面来分析历史活动课的设计;第叁,从“如何备?”和“备什么?”两方面入手论述了历史活动课如何进行备课设计。“如何备”从新课改理念上强调历史活动课备课的一些基本要求,“备什么”主要是强调教师要与文本对话、与学生对话、与教学资源对话,精心组织好活动课教学的一些主要策略,并结合案例,探讨历史课的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中,就如何优化设计方案,精心打造教学过程做了详细的论述;最后,就如何实施教学评价这一主题进行全方位的探讨与研究。 中学历史活动课教学设计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本文从对历史活动课价值及设计的理解入手,结合教学设计的案例,全面探讨历史活动课的备课、教学过程的设计及实施评价等问题。
梁开永[2]2010年在《和谐师生关系与中学历史有效教学探析》文中提出中学历史课堂是组织历史教学活动的主要途径,是实现中学历史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对中学历史有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现状进行分析后提出: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存在着很多的弊端,既影响了师生关系的和谐,又制约了中学历史有效教学。因此,本文把和谐师生关系和中学历史有效教学二者结合进行研究。首先,分析了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在师生关系方面存在的问题,如师生关系紧张,远离学生实际、教师一言堂,教法单一、师生观念守旧、课堂效率低下等现象制约了中学历史有效教学,因此,中学历史有效教学中应从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做起。其次,加强了有效学理论研究,分析影响中学历史有效教学的各种因素,进一步明确和谐师生关系方面影响中学历史有效教学的具体内容,进而使中学历史有效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挖掘学生创造潜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试从和谐师生关系建立角度出发,探析影响中学历史有效教学各方面因素,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1、界定中学历史有效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及和谐师生关系含义,对国内外的有关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进行分析整理,从中发现师生关系和谐程度对中学历史有效教学的影响,认识到和谐师生关系在中学历史教育活动中的特殊性。2、界定中学历史有效教学中的有效教学涵义,对国内外有效教学理论进行研究,认识到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低效、无效或根本不讲教学成效的教学现象和错误做法,对和谐师生关系影响中学历史有效教学各因素加以分析和研究,同时充分考虑到历史学科本身,中学历史教师素质及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等因素。3、本文将和谐师生关系与中学历史有效教学二者结合,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学历史有效教学与和谐师生关系进行探析,提出了一些具体改进措施:如师生双方观念的改变,学生应对历史教学方面的准备情况,中学历史教师教学准备情况,教学过程改进、教学管理改进及教学评价改进等方面的改进措施,这些为促进师生和谐,提高中学历史有效教学奠定基础。
查亮亮[3]2014年在《多元智力理论视域下高中历史活动课的实践探究》文中认为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正在逐步深化课程改革,其最终目标还是要落实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上。多元智力理论为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考维度,也给中学历史学科的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指导。本文以多元智力理论为支撑,探讨了高中历史活动课教学方案的设计、实施与评价等问题。论文共分六个部分,其中:在绪论部分,文章交代了论文选题的背景,论文的核心概念,论文探究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等内容,同时,文章以历史活动课、多元智力理论为关键词进行了相关文献综述。最后,引出了本文的主题即在多元智力理论的视域下进行高中历史活动课的设计探究。第一章探讨了多元智力理论与高中历史活动课的关系。首先,论文就传统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如:过于强调教学的认知性目标,关注学生对历史知识概念的记忆与背诵,而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方面的要求过于泛化,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养成明显缺位等,提出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观点。其次,文章探究了多元智力理论核心观念,认为个体智力具有差异性、整合性与发展性的特点,并提出了从“依托学生多元智力”与“为了学生多元智力的培养”两个角度去改进传统历史教学。最后,论文从“生本”思想的角度讨论了多元智力理论与历史活动课的内在关联,并从多元智力、历史学科特点、智能培养目标叁个角度探讨了高中历史学科中学生多元智力的培养与开发的问题。第二章探讨了多元智力理论视域下高中历史活动课的设计。论文提出了要从学生多元智力特点、现实问题情境的两个角度确立历史活动课的探究主题,并追求探究主题对学生成长的多元化价值等。同时,论文讨论了多元智力理论视域下历史活动课教学目标预设与生成的辩证关系。论文认为,教学目标的预设与生成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此基础上,论文就教学目标达成的叁个策略——多元切入策略、问题中心策略、分工协作策略作出了探究,提出要以现实问题情境为中心,多元化地呈现问题情境,并注重学生之间的分工协作。论文还对历史活动课实施形式进行了探究,提出了历史题材创作类、历史技能制作类、历史社会实践类、历史文艺表演类四种类型。最后,论文还就多元智力理论视域下历史活动课达成目标的评估观念作出了探究,认为要在真实情境中,以发展性、多元化、差异性的眼光去评价学生的智力活动。第叁章探讨了多元智力理论视域下高中历史活动课的具体实施过程。文章提出,在活动课动员培训阶段,要注重依托学生的多元智力来开展分组探究,同时要为了学生的多元智力的培养来确定探究任务;另外,论文还探究了历史活动探究小组负责人产生方式以及教师在此环节应当发挥的作用等。在活动的具体实施阶段,论文提出要注重活动课实施形式、探究内容与多元智力培养的有效融合,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智力特点自主选择探究任务,并且通过各自喜爱的方式展现各自的探究成果,争取每个人都能得到最优化发展;在活动的总结评价阶段,论文认为,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注重多元化评价的实施。同时论文还以列表的方式探究了不同评价方式与多元智能培养的关系。本章的最后,论文就多元智力理论视域下课程资源分类、整合与多方融入机制问题进行了探究。第四章探讨了多元智力理论视域下高中历史活动课的教学评价问题。文章首先就多元智力理论的核心评价理念进行了概括总结。论文认为,运用多元智力理论于教学评价环节应当体现出: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过程的动态性、评价对象的差异性以及评价的现实情境性。同时,论文就高中历史活动课教学评价环节应用多元智力理论应当注意的关键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重点讨论了历史活动课教学评价多元性与过程性等问题。论文提出,在实施历史活动课教学评价时要做到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结合,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的有效结合。概而言之,本研究尝试以多元智力理论为支撑,探索在高中历史活动课的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路径。相信,只要将多元智力理论的思想融入高中历史活动课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的诸多环节,每个学生都能有机会唱好自己的“小独唱”,那么距离社会进步的“大和声”也就不远了。
徐赐成[4]2015年在《中学生历史意识建构研究》文中指出历史教育是在历史知识的学习、生产和传播过程中,通过沟通个人与社会、历史与现实,从而完善人格修养、涵养人文素养、培育公民能力,进而服务人生发展和促进社会健康的学习实践活动。历史意识是关于主体与过去、现实与未来之间关系的集合及其价值判断和方法确认,历史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历史意识,历史学习的本质在于建构科学的历史意识。国际历史教学界在最近四十余年里,始终把历史意识研究作为现代历史教育、教学的核心课题。历史意识与历史教育相辅相成,却又深隐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之中,以至于教学难题的解决过程往往忽略它的存在,有教学无教育的历史课堂并未因持久性的争论而改变,原因即在于此。因此,历史学习应该以历史意识建构为中心,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诱导中学生历史意识的发生,引导其历史意识建构,促进其历史意识的体认,这是历史教育和历史教学的本质规定性。本文共分七个部分,即绪论、结论各一,以及本论五章。绪论由四部分组成。“选题缘由”聚焦于教科书、历史教学研究和历史课堂教学实践叁个问题纷争点,引出选题及其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在“研究回顾”部分,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讨为什么历史意识研究得以成立,以及该研究应有的立脚点。“相关概念解析”部分对“历史认识”、“历史理解”与“历史意义”等概念及其关系做了讨论,藉以促进对“历史意识”的理解。“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简要陈述了本研究的基本途径、方法和研究重点。第一章“历史意识及其学习价值”,在梳理“历史意识”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得出了“历史意识是对历史与现实关系的认知”的初步结论,并从历史学习的角度,初步解释了“历史意识”的内容和结构,进而明确了“历史意识”的教育功能和学习价值。第二章“以历史意识建构为中心的历史学习”,以教育心理学和学习科学理论为基础,在讨论影响历史学习的基本因素及其作用的基础上,分析了学生历史学习动机的价值和运用问题。文章认为学生历史意识的建构是以有质量的历史学习为途径的,而有质量的历史学习应以历史意识建构为目的和追求。第叁章“中学生历史意识的发生”,主要从“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科书”等角度,讨论学生历史意识产生问题。这里主要基于心理学基本知识,立足于历史教学实践的重要环节,讨论历史教学怎样激发、促进和引导学生历史意识的发展。强调学生历史意识建构需要积极的教学设计和实践,从而促进和提升其活动质量和水平。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重点探讨以历史意识建构为中心的历史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科学流程、方法策略和主要误区。第四章“中学生历史意识的建构”,从历史学科课程论、知识论、方法论叁方面讨论中学生历史意识的建构问题。“历史知识与历史意识的建构”根据知识分类法,具体说明不同知识类型与历史意识存在怎样的建构可能;“历史理解与历史意识建构”基于以理解为中心的学科教学理念,认为沟通与理解是建构历史意识的一般方法;情感和态度,则是历史意识建构的重要途径和价值体现。第五章“中学生历史意识的体认”,旨在通过教学现场所呈现的实例,透析历史教学的显性和隐性问题。显性问题即常规性、习惯性抑或是典型性、普遍性的教学问题,本研究主要通过课例分析,从教学互动、问题解决、史料解读等问题中分析历史意识培养的现状,并辨析其间的关系,以便找准学生能否建构历史意识的事实性依据。隐性问题则是被忽略、被隐瞒抑或是看不清、抓不住的问题,诸如情感、态度、信仰等问题。这些问题与历史意识的发生、建构,不仅直接相关,往往还更为真实、持久。这些问题的解决及其教学实践,需要研究者、实施者和管理者的共同回应,并统一于历史意识的培养和建构过程中。“结论”是对本文的总结。着眼于对有智慧的历史教学的认识,把建构历史意识视为历史教学的核心动力,强调历史意识建构是一个自主、积极的学习过程,也是一个历史智慧的生成和积极自我建构的过程。有效历史教学的本质是有助于学生的历史意识建构的学习过程。本研究力求理论联系实际,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再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解决问题。希望这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张倩云[5]2016年在《高中历史活动课的重新编排和设计》文中提出世纪之交我国新一轮历史新课程改革启动,迄今为止已进行了 16个年头。历史新课改中教材的创新是重要组成部分,而增设历史活动课又是教材创新的一大亮点。然而在实际应用中,高中历史活动课的开设情况并不理想。出现这种情况固然主要是由应试教育的大环境决定的,但是与历史教材活动课的编排和设计存在问题也不无关系。教材是师生掌握的最重要的教与学资源,人教版教材由于其传统优势成为各省市高中历史教材的首选,但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活动课的编排和设计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历史活动课的开设和开展的实际效果。故本文着重对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活动课的编排和设计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在遵循活动课教材设计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人教版高中历史活动课重新编排和设计的主要方法,以期对一线高中教师开展历史活动课有切实的帮助。全文共分叁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从教育、课程、教学叁个层面分析了高中历史活动课开设的重要意义,并在此基础上论述高中历史活动课开设的重要性。第二部分主要对所在地区的高中历史活动课的开设现状进行调查,调查显示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活动课编排和设计存在的问题是影响活动课开展的重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从数量课时、活动形式、主题设计、体系结构、内容表述等五个方面重点剖析了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活动课编排和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由此说明对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活动课进行重新编排和设计的必要性。第叁部分重点论述了高中历史活动课教材设计应遵循的主要原则,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历史活动课的具体实例阐述了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活动课重新编排和设计的主要方法。
侯树梅[6]2017年在《淄博市初中历史活动课开展情况的调查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和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乐于探究、积极合作,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初中历史活动课是以学生主动参与活动和积极体验探究为特征,以学生获取历史知识信息和提高各种能力为宗旨的课程,充分反映了新课程改革在学生素质方面的基本要求。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全国各地市普遍推行新课程改革,实施初中历史活动课。淄博市也在探索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破浪前行,不断地推动初中历史活动课的开展。通过有关教育部门和初中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淄博市在初中历史活动课的开展过程中,逐渐探索出一些较为成熟并具有推广价值的经验。然而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淄博市初中历史活动课的开展也确实遇到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就以淄博市初中历史活动课的开展现状为切入点,经过较为详细、深入地调查研究,发现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相应对策。本文除绪论和结语外,总共分为叁章内容。第一章“淄博市初中历史活动课开展情况的调查分析”,首先从调查概况加以概述。然后通过个别访谈、问卷调查、课堂观察等方式,全面客观地分析、深入地调查淄博市初中历史活动课的开展情况。第二章“淄博市初中历史活动课的开展现状”,从淄博市初中历史活动课的开展的特点和成效两方面阐述开展概况;然后通过数据分析,论述淄博市初中历史活动课的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叁章“淄博市初中历史活动的开展对策”,针对淄博市初中历史活动课的开展中教研机构缺乏监督指导、学校支持力度不大、教师驾驭活动课的能力不强、学生创新精神和意志力不强等问题,提出改进策略,从而推进淄博市初中历史活动课的整体开展。
张秀芳[7]2016年在《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中“非遗”主题的校本课程开发》文中指出《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办学“要办出自己的特色”。于是一些大中小学校把提高教学质量和开创办学特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在办学特色上做文章。作为课程改革的新生事物——校本课程开发,为弘扬学校文化、发展学校特色提供了新的契机。近年来,历史学科的课程专家和奋战在中学历史教育一线的优秀教师为开创学校特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一些优秀的历史校本课程纷纷涌现。为了加强学生的文物保护意识和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文化遗产资源作为一个新的课题走进校本课程开发,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以文化遗产资源为主题的校本课程大多集中在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和利用却非常有限。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非物质文化,这种非物质文化的精髓主要是人们遗留下来的技艺、经验与精神,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但是,由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的缺乏导致一些优秀的、不可再生的“非遗”文化正面临着断裂的危险。而文化传承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教育。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历史学科具有天然的紧密联系,因此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无论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还是开创特色学校文化都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第一部分,概述了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中“非遗”主题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理论,具体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和“非遗”主题的校本课程开发对“非遗”文化传承的意义两个方面来说明“非遗”主题的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第二部分,笔者以山东省着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祭孔大典为研究个案,具体阐释了以“非遗”为主题的校本课程开发的途径和程序设计,并制定了“非遗”主题校本课程开发的专属原则。此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内容。其中,笔者制定了《祭孔大典》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和纲要以及校本教材的目录,尝试编写了这一校本课程的第一课,并且在笔者实习期间对该课进行了教学实践和教学反思。第叁部分,笔者对大量的校本课程开发的案例以及笔者尝试自行开发的实践进行了分析,找出了以“非遗”为主题的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新一轮高考改革背景下阻碍这一校本课程开发的因素,并提出笔者关于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和建议,以期能够完善以“非遗”为主题的校本课程开发。本文立足于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祭孔大典为研究个案,尝试进行以山东“非遗”为主题的校本课程开发,对山东一些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和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均具有一定的启示。
蒋曙明[8]2013年在《高中历史活动课研究》文中认为历史探究活动课的安排和实施是此次历史新课改教材创新的一大亮点。由于受种种因素的束缚,在广大中小学特别是高中阶段历史活动课易被忽视。为改变现状,部分教师学者开始对历史活动课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笔者结合他们的经验和亲身实践,以人教版和人民版两本教材活动课为例,对高中历史活动课教学进行了进一步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2007年人教版和2009年人民版两教材中的活动课各有优劣。人教版活动课的位置得当,注意专题知识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它的不足有:一、量少,活动课的次数每册仅一次;二、选题的面太宽泛,不好把握;叁、版面的设计单调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四、缺乏一个实用的评价标准。上述缺陷大大降低了人教版活动课的可操作性,不利于活动课目标的达成。人民版活动课量多、活泼,较人教版优势明显。但将活动课置于每册结尾集中呈现打破了历史知识体系的时序性和整体性,在教学实践中无疑增添了师生们的麻烦。此外版面的设计有些拖沓冗长,欠缺新颖华丽的元素,不符合中学生的阅读心理。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了一些相应的修改建议,如:人教版活动课量要变多、面要变窄、外表要变靓,应符合中学生的阅读心理。人民版活动课应放置于单元体系中,同时不能脱离实际,要从内容和形式上都体现课程标准,满足师生的应试需要。在两个版本活动课的实践环节,笔者就如何制定活动课目标,如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教师如何定位等问题作相关探讨;在借鉴初高中教师开展历史活动课经验的基础上,笔者提出应加强活动课教学过程、教学结构的规范性及其相应措施,并提出一个针对高中历史活动课的评价方案,希望它可以弥补历史教材中活动课评价环节的缺失,给一线教师提供一个参考。本文通过一些教学实例,举例论证历史活动课的操作要领、实施策略和注意事项,如:教师参透教材是前提、师生活用教材是原则、以学生为中心的活动是关键、史料的探究能力要培养等等。
陈刚[9]2016年在《微课与中学历史教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微课是一种以微视频为核心的数字化网络教学资源,短小精悍、制作方便、使用便捷,适合学习者移动学习、泛在学习和碎片化学习,是传统教学的有益补充和拓展。作为一种非正式学习方式,微课诞生于“微学习”时代,是“互联网+”思维与教育深度融合的产物,符合新课改理念。它是教师专业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得力助手,但目前运用有限,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将微课与现有教育教学方式深度融合,分析微课对现有教学体制的推动作用,加快微课学科化进程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效是目前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探讨的热点。本文着重研究微课与中学历史教学间的互利共生关系,具体阐述和分析微课的含义、特点,探讨历史微课的概念界定和教学价值。开展中学历史微课运用的问卷调查,以较为详实的数据分析历史微课在初高中不同学段运用的异同以及存在的问题;通过采访地方微课教学的管理者、历史学科教研员和优秀中学历史教师,探讨微课历史学科化的顶层设计以及在教学中的实际运用;进行中学历史微课教学的对比实验,注重观察与分析,探讨历史微课运用的创新方式和对教师的具体要求。在以上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从准备、实施和管理叁个层面,依据相关教育教学理论,就中学历史教学中微课运用的策略,提出自己初步的设想。尽管本文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对微课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了较为详细的探讨和研究,提出了一些创新思路和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拘于理论素养和实践设计能力有限,在“微课与中学历史教学”的关系研究上,尚有不少“意犹未尽”、“差强人意”之处,如未能明晰历史微课的发展思路,历史微课的教学实践与调查没有突破传统,缺少科学的测量与方法、在初高中历史微课运用的差别上探讨不到位、微课的历史学科特征体现不明显等问题。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与研究中,我将再接再厉,努力解决上述问题的同时,继续关注微课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也希望我的引玉之砖,能在历史教育的长河中泛起涟漪,为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一些参考,共谋历史微课的可持续发展和广泛运用。
参考文献:
[1]. 中学历史活动课教学设计的探讨[D]. 王飞. 南京师范大学. 2004
[2]. 和谐师生关系与中学历史有效教学探析[D]. 梁开永. 东北师范大学. 2010
[3]. 多元智力理论视域下高中历史活动课的实践探究[D]. 查亮亮. 浙江师范大学. 2014
[4]. 中学生历史意识建构研究[D]. 徐赐成. 陕西师范大学. 2015
[5]. 高中历史活动课的重新编排和设计[D]. 张倩云. 苏州大学. 2016
[6]. 淄博市初中历史活动课开展情况的调查研究[D]. 侯树梅. 山东师范大学. 2017
[7]. 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中“非遗”主题的校本课程开发[D]. 张秀芳. 华中师范大学. 2016
[8]. 高中历史活动课研究[D]. 蒋曙明. 上海师范大学. 2013
[9]. 微课与中学历史教学[D]. 陈刚. 扬州大学.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