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分化论文_黄金思,奚晓桐,丁晓磊,叶建仁

导读:本文包含了种群分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种群,基因,线粒体,鼎湖山,结构,多样性,松毛虫。

种群分化论文文献综述

黄金思,奚晓桐,丁晓磊,叶建仁[1](2019)在《基于SNP标记的广东省松材线虫种群分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运用SNP标记研究中国广东省松材线虫虫株SNP位点多样性,从分子角度探讨广东省不同地区松材线虫种群的亲缘关系,为松材线虫病的疫源追溯提供基础。【方法】收集来自于广东省各地区松材线虫虫株共30株,提取DNA并进行基因组重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广东省松材线虫的SNPs位点信息及基因型类型,依据以上信息进行种群聚类分析。【结果】对30株松材线虫虫株SNPs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GD01、GD09、GD12、GD20、GD22、GD24、GD25这7株虫株的SNP数量、纯合子数量都明显少于其余23株虫株;对基因型类型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以上7株虫株出现频率较高的基因型为A->G、C->G、G->C、T->C;其余23株虫株则是A->G、C->T、G->A、T->C这4种基因型出现的频率较高。而通过主成分和聚类分析可将这30株虫株分为3类。【结论】广东省松材线虫种群遗传多样性较高,聚类分析表明其具有不同的传播来源。(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李博勋,冯艳丽,刘先宝,蔡吉苗,陆翠梅[2](2019)在《我国热带作物多主棒孢种群多样性及致病力分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是一种全球分布的重要植物病原真菌,寄主范围十分广泛。近年来,该病原菌侵染危害多种热带作物,并在局部地区大面积暴发流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本研究利用核糖体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翻译延伸因子(translation elongation factor 1 alpha, EF-1α)、β微管蛋白(β-Tubulin,TUB),对来自橡胶树、木薯、番木瓜和瓜菜等多种热带作物的70株多主棒孢进行种群多样性分析。结果发现,利用最大似然法,在相似系数为0.97时可将供试菌株划分为两大遗传类群:类群Ⅰ为国内和一些国外橡胶树的多主棒孢;类群Ⅱ为其他寄主多主棒孢,遗传类群与寄主来源具有显着的相关性。致病力测定表明,多主棒孢种内致病力分化明显,类群Ⅰ的橡胶树多主棒孢仅能侵染橡胶树,不能侵染其他寄主,具有明显的寄主专化性,且不同地理来源的菌株致病力差异不显着。类群Ⅱ的多主棒孢在不同寄主间可以相互侵染,但菌株在致病力和发病症状上存在一定差异,表现出对其原寄主的高度致病力。多基因序列聚类分析与致病力分化分析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这为研究我国热带作物多主棒孢的种群结构、主要致病型以及为多主棒孢病害的发生、流行和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热带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姜嫄,张翌楠,李志强,杨忠岐[3](2019)在《我国花绒寄甲不同寄主种群的遗传分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寄生不同天牛种的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 Fairmaire经鉴定虽为同一种,但却表现出对其自身寄主的嗜好性,而对其他寄主趋性很弱。为明确其是否已分化为不同寄主种群,本文利用线粒体COI与ND5基因片段研究我国花绒寄甲6种寄主种群间的遗传分化。mt DNA-COI基因片段的分子变异分析结果显示,相同寄主种群内变异占总变异的75.64%,明显高于不同寄主种群间变异,Fst值为0.24358,相同寄主种群内个体间存在明显地遗传分化。最大相似法系统发育分析结果与6种不同寄主种群不符;mt DNA-ND5基因片段的分子变异分析结果显示,相同寄主种群内部变异占总变异的88.14%,明显高于不同寄主种群间变异,Fst值为0.11861,种群内个体间存在明显地遗传分化。ML树聚类结果与6种不同寄主种群不相符。(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祝愿,李俊,庞宏宇,王震,杜楠[4](2019)在《基于cyt b基因的假眼小绿叶蝉11个地理种群遗传分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特异性引物扩增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 vitis G?the)56个不同地理种群Cytb基因片段,探讨了11个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分子变异、遗传分化程度及基因流水平,测序结果表明56条序列存在236个变异位点,45个单倍型。分析得出:(1)11个地理种群群体单倍型多样度Hd为0. 978 79,群体的Hd范围为0. 933 3~1. 000 0,总群体和各种群的中性检验结果均不显着,其进化模型为中性模型。(2)总群体遗传分化系数Gst与固定系数Fst分别为0. 017 03与0. 165 47。种群间基因流Nm为1. 26,较频繁基因交流减小了遗传差异,不存在明显的地理分化效应。(本文来源于《生物资源》期刊2019年03期)

娄晋铭,张智,王太,高坚[5](2019)在《甘肃省3种裂腹鱼遗传多样性与地理种群分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于甘肃省境内长江水系、黄河水系和内陆河水系共8个采样点,采集3种裂腹鱼亚科鱼类——黄河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pylzovi)、祁连裸鲤(Gymnocypris chilianensis)和嘉陵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kialingensis)样本294尾,以线粒体Cyt b基因为分子标记,对3种裂腹鱼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分析,并对其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现状与遗传分化情况进行研究。基于NJ和BI法构建的单倍型分子系统发育树结果发现,黄河裸裂尻鱼构成单系,且具有较高支持率;而嘉陵裸裂尻鱼位于祁连裸鲤的分支内部。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70尾黄河裸裂尻鱼的Cyt b基因共检测出23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及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917和0.003 10;132尾祁连裸鲤的Cyt b基因共检测出28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及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819和0.009 82;92尾嘉陵裸裂尻鱼的Cyt b基因共检测出13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及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706和0.002 33。种群遗传分化研究结果表明,这3种裂腹鱼同一物种的不同地理种群间均存在显着的遗传分化,该结果揭示了地理隔离对3种裂腹鱼有显着的阻隔影响,对整体的分化适应有重要作用,因此在资源保护管理中应当作为不同的单元分别加以对待。(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呼晓庆,杨兆富[6](2019)在《基于线粒体COⅠ、Cytb和COⅡ基因的中国草地螟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分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揭示中国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分化程度。【方法】采用PCR技术扩增中国西北和华北地区草地螟11个地理种群的线粒体COⅠ,Cytb和COⅡ基因序列,基于其序列变异及单倍型贝叶斯系统发育树和单倍型网络图分析,探讨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距离、分子系统发生关系及遗传分化程度。【结果】草地螟11个地理种群的线粒体COⅠ,Cytb和COⅡ基因序列分别有24, 12和69个变异位点(分别占总序列的3.6%, 2.7%和8.8%),检测到的单倍型分别为22, 14和16个,单倍型多样度(Hd)分别为0.7600, 0.5842和0.7341,核苷酸平均差异度(K)分别为1.704, 0.752和3.997,不同单倍型间的遗传距离平均值分别为0.004, 0.005和0.013。总种群的Tajima's D和Fu's Fs值皆不显着,表明草地螟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分化不明显,群体大小稳定。根据各地理种群的单倍型建立的系统发育树和单倍型网络图表明,各单倍型散布在不同的地理种群中,无明显的地理分布格局。【结论】草地螟各地理种群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间不具有显着的相关性,其遗传分化不明显。(本文来源于《昆虫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王瑶[7](2019)在《马尾松毛虫地理种群遗传分化和谱系地理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punctatus Walker隶属于鳞翅目(Lepidoptera)枯叶蛾科(Lasiocampidae)松毛虫属(Dendrolimus),是我国危害最严重的森林害虫之一。马尾松毛虫广泛分布于我国秦岭淮河以南的各省、市、自治区,经常大面积爆发,严重影响林木生长发育。为了探讨马尾松毛虫地理种群间遗传结构、种群动态、起源及扩散,本研究从9个省份(湖北、湖南、江西、四川、重庆、贵州、广东、广西和安徽)收集了 15个地理种群的样本,每个种群3~4个样本,共计48个样本。实验采用两种分子标记方法进行分析,一种是核糖体DNA内部转录间隔区ITS1标记,另一种是线粒体基因标记;基于两种分子标记分析马尾松毛虫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及其系统发育。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松毛虫属ITS1序列及线粒体基因序列的测定:利用特异性引物对ITS1序列完成PCR扩增、测序,剔除测序失败的样本,整理去除两端测序不准的碱基后,最终获得42条ITS1序列片段,长652bp。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Illumina HiSeq测序方法)获得了松毛虫属58条线粒体基因序列,其中马尾松毛虫44条,云南松毛虫2条,思茅松毛虫12条。云南松毛虫和思茅松毛虫线粒体序列用于松毛虫属内系统发育研究,另外云南松毛虫还作为马尾松毛虫不同地理种群系统发育的外群。2、马尾松毛虫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及其系统发育分析:马尾松毛虫线粒体基因组全长15417bp,A+T含量为79.6%,包括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2个tRNA基因,2个rRNA基因和一段长度为320bp的A+T富集区,无基因重排。基于线粒体基因组的13个蛋白编码基因构建了鳞翅目蛾类13个科32种昆虫的系统发育关系。鳞翅目蛾类各科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为:((((((((毒蛾科+灯蛾科)+夜蛾科)+舟蛾科)+(尺蛾科+(蚕蛾科+(天蛾科+大蚕蛾科))))+枯叶蛾科)+(螟蛾科+草螟科))+卷蛾科)+蝙蝠蛾科)。松毛虫属内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马尾松毛虫与6种近缘种的系统发育关系为:(((((油松毛虫+文山松毛虫)+赤松毛虫)+落叶松毛虫)+(思茅松毛虫+云南松毛虫))+家蚕)。3、马尾松毛虫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在马尾松毛虫线粒体全基因组中挑选叁个变异最快的基因序列(ND2-COX1-ND5),以下统称为组合基因。以ITS1和组合基因作为分子标记对9个省份采样点的马尾松毛虫种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两种分子标记均显示四川、广西、贵州种群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表明叁者可能是祖先种群;湖南种群的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均较低,可能是一个年轻种群,或刚经历过瓶颈效应;其他种群均呈现出高单倍型多样性和低核苷酸多样性,说明这些种群可能是由一个较小的有效种群入侵而快速增长形成的,进化历史较短,虽然通过变异积累了单倍型的多态性,但却还未能积累核苷酸序列的多样性,也证明这些种群是较年轻的种群。4、马尾松毛虫不同地理种群系统发育及遗传结构分析:基于马尾松毛虫ITS1序列采用邻接法(NJ)构建系统发育树。ITS1分子标记将马尾松毛虫种群分为两个大分支A和B,A分支以长江中下游平原种群为主,另包括贵州锦屏、广西桂林和四川达州的部分种群,分支内部没有显着地理支系;B分支包括四川盆地种群、广西百色和广东罗定种群,叁个种群各自聚类。遗传结构分析显示,A分支内部遗传分化系数FST较小,有较大的基因流,B分支内部遗传分化系数FST较大,缺乏基因交流,遗传分化明显。舍弃由于测序失败导致样本量不足的种群,剩余12个地理种群,根据系统发育分析将其分为3大群组,湖北大悟、湖北黄冈、湖南郴州、湖南东安、江西于都和安徽种群为一组,四川达州、四川宜宾、重庆南川和贵州锦屏种群为一组,广东罗定种群与广西百色种群为一组。对3大群组进行AMOVA分析,结果显示,3大群组间的遗传变异占54.73%,3大种群内部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变异仅占7.05%,另外38.22%的遗传差异来自地理种群内部个体间。基于马尾松毛虫线粒体基因组标记,分别构建NJ和贝叶斯系统发育树。系统发育分析将马尾松毛虫种群分为四大分支:A支是以湖北、湖南、江西和安徽为主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地理种群(D.pun HBDW,D.pun HBHA,D.pun HNCZ,D.pun HNDA,D.pun JXYD,D.pun JXXG,Dpun AHHF),外加广西桂林种群(D.pun GXGL)和贵州种群(D.pun GZJP)的部分样本;广东罗定种群(D.pun GDLD)以100的支持率聚为B支;C支是以四川盆地为主的地理种群(D.pun.CQNC,D.pun.CQYB,D.pun.SCDZ),外加贵州锦屏(D.pun GZJP)种群的两个样本和湖南东安(D.pun HNDA)的一个样本;D支为广西百色(D.pun GXBS)和四川宜宾(D.pun SCYB)种群。遗传结构分析显示,四大分支除了D分支外,其他分支内部遗传分化水平相对较低,A支内部遗传分化水平最低。根据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和地理位置将马尾松毛虫分为2大群组,长江中下游平原种群和贵州锦屏种群为一组,四川盆地种群、广东和广西种群为一组,对其进行AMOVA分析,结果显示马尾松毛虫种群内的遗传分化很高,大部分分布在地理种群个体间。综合两种分子标记的分析结果表明马尾松毛虫种群初步具有相对独立的地理分布,各大群组代表不同的遗传谱系,各自独立进化。同时地理种群内部个体间也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马尾松毛虫地理种群历史动态研究和溯祖时间分析:基于两种分子标记(ITS1和组合基因)分析马尾松毛虫种群的Tajima's D和Fu's Fs值,结果均显示马尾松毛虫种群近期经历过种群扩张。BSP分析结果显示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马尾松毛虫种群处于稳定状态,直到距今10万年前,马尾松毛虫种群开始急剧扩张。对马尾松毛虫不同地理种群的溯祖分析显示马尾松毛虫分歧开始于34.74万年前(95%HPD:38.92~30.58万年前),对应中国第四纪冰期的庐山冰期(37~24万年前),大规模的分歧开始于10~7万年前,与BSP分析结果相吻合。综合遗传多样性分析、系统发育分析和溯祖时间分析,初步推测,四川宜宾和广西百色种群可能是马尾松毛虫在庐山冰期时的避难所,也是庐山冰期后的扩散起点。马尾松毛虫种群经历了冰期-间冰期的冷暖交替,两个起源地种群自西向东开始扩散,四川宜宾种群经贵州向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扩散,广西种群向东扩散到广东地区。综上所述,本研究基于核基因和线粒体基因两种标记首次对马尾松毛虫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结构、种群动态、起源及扩散进行研究,揭示了马尾松毛虫的起源和分化状况,为分析其适应性进化、制定相应的精准防控措施等提供了分子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9-06-01)

史艳霜[8](2019)在《中国东北地区东方铃蟾种群分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针对东方铃蟾的研究主要侧重于铃蟾属或整个东方铃蟾分布范围内的种群进化关系或进化历史,虽然我国东北作为东方铃蟾的主要分布区,但是针对此地区东方铃蟾的种群进化关系或进化历史仍不明确,因此对我国东北地区东方铃蟾种群开展研究十分必要。同时针对东北亚地区气候变化和地质变迁对动物类群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为核心的广大地区,而我们将通过对分布于我国东北地区东方铃蟾种群分化的研究揭示第四纪气候变化和郯庐断裂带的地质变迁对我国东北地区动物类群的影响,填补东北亚地区气候变化和地质变迁对动物类群影响的空白。东方铃蟾是铃蟾属中唯一分布于东北亚地区的物种,由于其独特的分布特点,借以研究东方铃蟾的扩散行为及种群遗传结构特征揭示东北亚地区的地质变迁历程再合适不过。因此东方铃蟾是开展本项目理想的研究体系。本研究的目的:(1)对我国东北地区东方铃蟾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展开研究;(2)重建我国东北地区东方铃蟾种群的系统发育关系并评估其分化时间;(3)探究东方铃蟾的扩散模式特征;(4)推测我国东北地区东方铃蟾的种群历史;(5)利用19个气候变化因子预测东方铃蟾种群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物种分布。获得了以下主要研究结果:1.利用mtDNA、SSR和SNP数据对我国东北地区东方铃蟾种群遗传结构分析结果显示:以郯庐地震带北段(依兰-伊通断裂带)为分界出现显着的种群分化,断裂带以西涵盖HHS、HHC、HHX和HHM形成隔离种群(种群Ⅰ),以东涵盖HHW、HMW、HMS、HMM、HD、JBL、JL、JTY和LDK等其他所有采样点为原始种群(种群Ⅱ)。2.基于线粒体数据结果,我国东北地区东方铃蟾种群的单倍型多样性Hd为0.774、核苷酸多样性π为0.00182。种群Ⅱ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明显高于种群Ⅰ(种群Ⅰ:Hd:0.443,π:0.00035;种群Ⅱ:Hd:0.869,π:0.00226)。基于微卫星数据,整体上看,观测杂合度Ho为0.479、期望杂合度He为0.540;种群Ⅱ相比种群Ⅰ同样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种群Ⅰ:Ho:0.389,He:0.431;种群Ⅱ:Ho:0.519,He:0.558)。基于SNP数据,整体上看,观测杂合度Ho为0.303、期望杂合度He为0.313;种群Ⅱ相比种群Ⅰ同样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种群Ⅰ:Ho:0.282,He:0.270;种群Ⅱ:Ho:0.324,He:0.325)。3.研究表明东方铃蟾具有偏雄扩散行为模式,具有长距离扩散能力(>30 km)。4.东方铃蟾分化时间的拓扑结构与系统发育树一致。我国东北地区东方铃蟾约0.24 Mya分化,进化枝Ⅰ约0.18 Mya分化,其中包含种群Ⅰ在内的亚枝约0.11 Mya分化,进化枝Ⅱ约0.17Mya分化。5.种群历史研究显示:种群Ⅰ的错配分布图呈L-型,表明种群平稳,与天际线轮廓图的结果相吻合;种群Ⅱ的错配分布图呈双峰,表明没有经历过扩张,结合天际线轮廓图,种群确实没有经历过扩张,只是在近年来种群规模出现下降;整体水平上的错配分布图呈现单峰,表明种群经历过扩张,结合天际线轮廓图,种群经历扩张之后出现了下降。6.物种分布模型结果显示:末次间冰期,东方铃蟾的适宜分布区主要位于我国东北以及朝鲜半岛;末次盛冰期,物种的适宜分布区向南移动,我国东北地区温度较低,已经不是东方铃蟾的适宜分布区;全新世中期,温度逐渐升高,我国东北以及朝鲜半岛再次成为东方铃蟾的适宜分布区;现在的气候与全新世中期相似,物种分布情况与全新世中期没有显着差异;由于全球气候变暖,2050年和2070年东方铃蟾的分布范围逐渐向北移动,我国东北地区不仅是东方铃蟾的适宜分布区,而且逐渐成为了东方铃蟾的最适分布区。我国东北地区东方铃蟾种群分化机制属于典型的扩散-隔离演化模式。即其在特定的第四纪间冰期通过扩散行为扩大分布范围,地质变迁导致种群隔离。对东方铃蟾种群分化时间估计的结果显示,东方铃蟾种群Ⅰ约0.11 Mya出现分化,结合物种分布模型结果,此时正处于间冰期,我国东北地区适宜东方铃蟾的分布,所以东方铃蟾种群的分化最早是由地质变迁引起。依兰-伊通断裂带在晚更新世有过强烈活动,导致我国东北地区东方铃蟾种群出现地理隔离,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断裂带的强烈活动和冰期的到来,东方铃蟾种群开始出现分化。(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湛孝东[9](2019)在《腐食酪螨种群遗传分化的时空格局》一文中研究指出腐食酪螨(Tyrophagus putrescentiae Schrank,1781)是一种常见的储藏物害螨,常孳生在储藏粮食、食品、饲料和中药材等物品的仓库中,以储藏粮食、面粉和饲料等为食物,从而导致储藏物品质的严重下降。人们在食用这些被腐食酪螨污染的食品后,或长期接触腐食酪螨后可导致螨性皮炎和人体内螨病。此外,腐食酪螨的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死亡螨体与粉尘螨和屋尘螨存在共同抗原,后者目前被认为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过敏原,可引起螨性变态反应性疾病。鉴于腐食酪螨在粮食储藏和医学上的重要性,对其研究工作开展较早,但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腐食酪螨的形态学、生物学、实验种群生态学及腐食酪螨的防制方面,而关于腐食酪螨自然种群遗传结构的时空动态研究尚未见报道。本论文主要研究了芜湖市区仓储环境中腐食酪螨的自然种群动态,及腐食酪螨不同地理和季节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其目的在于为腐食酪螨的防制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包括如下方面。1、自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每月定点采样,调查芜湖市5个地点的面粉厂或面条加工厂储藏面粉中腐食酪螨的季节消长。采用扩散指标、Taylor的lgS~2–lgx线性回归方程及Iwao的m*/-?x线性回归方程,研究腐食酪螨种群在仓储面粉中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随季节变化,芜湖市储藏面粉中的腐食酪螨自然种群密度变化呈双峰型,7月和9月为种群密度高峰期;(2)在仓储面粉中,腐食酪螨自然种群呈聚集分布。因此,可在储藏物中的腐食酪螨种群密度达到高峰期前采取合适的防控策略从而提高防制效果。2、采用线粒体COI基因和核糖体rDNA ITS序列(包括18S和28S部分序列、ITS1、5.8S和ITS2全序列)作为分子标记,系统分析了采自我国4个动物地理区系9个地理种群的腐食酪螨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研究结果表明:(1)从127个腐食酪螨个体中获得了127条线粒体COI基因序列,共定义了88个单倍型;从211个腐食酪螨个体中获得的211条核糖体rDNA ITS序列,共定义了204个单倍型;(2)分别采用最大似然法、贝叶斯法、邻接法重建系统发生树,所得系统树拓扑结构基本一致,即来自同一地理种群的单倍型均未聚在一起,而是分散在整个树中。单倍型网状进化图显示,所有单倍型均无明显的特异性分布格局,即来自相同地理种群的单倍型并未在网状进化图中趋于聚集性分布,而是所有单倍型总体上呈星状分布,无明显的地理种群分化。(3)基于线粒体COI基因的AMOVA分析显示,大部分地理种群之间存在一定的遗传分化(P<0.05),但种群内部变异占总变异的63.85%。而基于核糖体rDNA ITS序列的AMOVA分析则显示,大部分地理种群之间没有显着的遗传分化(P>0.05),种群内部变异占总变异的99.62%。(4)基于线粒体COI基因的Mantel检验结果显示,9个腐食酪螨种群间的遗传分化指数与地理距离无显着相关性(相关系数r=0.555,P=0.067),同样,基于核糖体rDNA ITS序列的AMOVA分析也发现两者间没有显着相关性(r=-0.157,P=0.790),表明地理隔离不是腐食酪螨种群遗传分化的重要原因。(5)基于线粒体COI序列分析显示9个地理种群在进化上偏离中性进化,存在选择作用;而Tajima's D检验表明腐食酪螨种群在进化上负向选择,且遵循中性模型。基于线粒体COI基因的错配分析表明腐食酪螨9个地理种群符合种群稳定增长模型;而基于ITS序列的错配分析表明种群出现过快速扩张。3、对芜湖地区春季、夏季和秋季3个季节腐食酪螨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格局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基于线粒体COI基因和核糖体rDNA ITS序列的不同季节腐食酪螨种群间的核苷酸多样性和单倍型多样性存在明显差异,这可能由两种分子标记有着不同的进化速率或模式所致;(2)采用最大似然法、贝叶斯法、邻接法重建的系统发生树的拓扑结构基本一致,即来自同一季节种群的单倍型均未聚在一起,而是分散在整个树中。(3)基于线粒体COI基因的AMOVA分析显示,不同季节种群间存在显着的遗传分化(P<0.01),而基于核糖体rDNA ITS序列AMOVA分析则表明腐食酪螨3个季节种群间不存在显着的遗传分化(P>0.05)。基于上述分析结果,本研究认为对芜湖地区腐食酪螨种群的防控可采用统一的防制策略。(本文来源于《安徽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李旺明,梅水珍,邹发生[10](2019)在《亚热带林下混种群鸟巢生态位分化与共存》一文中研究指出鸟类混种群在热带、亚热带森林普遍存在,华南地区的集群鸟类以画眉科鸟类为主,这些集群种大小类似,食性相近,它们的生态位如何分化、共存机制如何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于2016—2017年繁殖期,用鸟巢统计法对广东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广东郁南同乐大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林下鸟类繁殖生态位进行调查,通过筑巢林地、筑巢基质和筑巢高度3个生态维度,比较7种林下鸟的生态位宽度和重迭程度。结果表明:灰眶雀鹛(Alcippe morrisonia)在3个维度上的生态位宽度均最大,这可能是它成为混种群优势种的原因;在鼎湖山和同乐大山,筑巢林地的生态位重迭值分别为0.85±0.01(n=10)和0.76±0.02(n=10),筑巢基质生态位重迭值分别为0.20±0.08(n=10)和0.23±0.12(n=10),筑巢高度生态位重迭值分别为0.26±0.09(n=10)和0.35±0.20(n=10);虽然鸟类在筑巢林地上的生态位重迭较高,但在筑巢基质和筑巢高度上有较大的生态位分离,生态位的分离促使鸟类可以在混种群共存而避免竞争。(本文来源于《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种群分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是一种全球分布的重要植物病原真菌,寄主范围十分广泛。近年来,该病原菌侵染危害多种热带作物,并在局部地区大面积暴发流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本研究利用核糖体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翻译延伸因子(translation elongation factor 1 alpha, EF-1α)、β微管蛋白(β-Tubulin,TUB),对来自橡胶树、木薯、番木瓜和瓜菜等多种热带作物的70株多主棒孢进行种群多样性分析。结果发现,利用最大似然法,在相似系数为0.97时可将供试菌株划分为两大遗传类群:类群Ⅰ为国内和一些国外橡胶树的多主棒孢;类群Ⅱ为其他寄主多主棒孢,遗传类群与寄主来源具有显着的相关性。致病力测定表明,多主棒孢种内致病力分化明显,类群Ⅰ的橡胶树多主棒孢仅能侵染橡胶树,不能侵染其他寄主,具有明显的寄主专化性,且不同地理来源的菌株致病力差异不显着。类群Ⅱ的多主棒孢在不同寄主间可以相互侵染,但菌株在致病力和发病症状上存在一定差异,表现出对其原寄主的高度致病力。多基因序列聚类分析与致病力分化分析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这为研究我国热带作物多主棒孢的种群结构、主要致病型以及为多主棒孢病害的发生、流行和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种群分化论文参考文献

[1].黄金思,奚晓桐,丁晓磊,叶建仁.基于SNP标记的广东省松材线虫种群分化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李博勋,冯艳丽,刘先宝,蔡吉苗,陆翠梅.我国热带作物多主棒孢种群多样性及致病力分化分析[J].热带作物学报.2019

[3].姜嫄,张翌楠,李志强,杨忠岐.我国花绒寄甲不同寄主种群的遗传分化[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9

[4].祝愿,李俊,庞宏宇,王震,杜楠.基于cytb基因的假眼小绿叶蝉11个地理种群遗传分化研究[J].生物资源.2019

[5].娄晋铭,张智,王太,高坚.甘肃省3种裂腹鱼遗传多样性与地理种群分化[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9

[6].呼晓庆,杨兆富.基于线粒体COⅠ、Cytb和COⅡ基因的中国草地螟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分化分析[J].昆虫学报.2019

[7].王瑶.马尾松毛虫地理种群遗传分化和谱系地理学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9

[8].史艳霜.中国东北地区东方铃蟾种群分化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9

[9].湛孝东.腐食酪螨种群遗传分化的时空格局[D].安徽师范大学.2019

[10].李旺明,梅水珍,邹发生.亚热带林下混种群鸟巢生态位分化与共存[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9

论文知识图

基于遗传距离的种群UPGMA聚类图一9STRUCTURE软件推断10个长青川金丝猴...一6STRUCTU旺软件推断神农架2个川金丝猴...3个山系藏鼠兔Ochotona thibetana头骨...五个种群60个温州水牛个体的UPGMA聚类图用Netwwlc构班的离山嫂且Cyt6金舞目序列...

标签:;  ;  ;  ;  ;  ;  ;  

种群分化论文_黄金思,奚晓桐,丁晓磊,叶建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