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肺动脉灌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肺动脉,核素,造影,栓塞,血栓,肺栓塞,体外循环。
肺动脉灌注论文文献综述
薛霖,熊长明[1](2019)在《计算机断层摄影肺动脉造影与核素肺通气/灌注显像在肺血栓栓塞症诊断与随访中的价值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计算机断层摄影肺动脉造影(CTPA)可直观地显示肺动脉内血栓形态、部位及血管堵塞程度,目前已成为确诊肺血栓栓塞症(PTE)的首选检查方法,核素肺通气/灌注(V/Q)显像可反映肺血流灌注异常,特别适合于外周型肺栓塞的诊断。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是急性PTE的一种远期并发症,肺V/Q显像可准确反映肺动脉血流灌注状况,目前是指南推荐的CTEPH首选的筛查手段。研究表明,急性PTE抗凝后采用肺V/Q显像评估残余肺血管阻塞,对VTE复发和(或)CTEPH形成具有重要预测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循环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贾小青,常晓悦,姚行艳,王渊,高龙[2](2019)在《80例使用炫速双源CT肺动脉成像联合双能量肺灌注与使用单源多螺旋CT诊断肺血栓栓塞症的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分析比较使用炫速双源CT肺动脉成像联合肺灌注与使用单源多螺旋CT扫描诊断肺血栓栓塞症的临床确诊率及误诊率。方法:资料来源于本院2011年4月—2018年4月期间住院的肺血栓栓塞症的患者80例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研究。随机选取2011年4月—2018年4月期间于包头市中心医院确诊为肺血栓栓塞症的患者中行炫速双源CT扫描双能量肺灌注检查40例及行单源多螺旋CT检查的40例的影像表现,分析及比较本院确诊肺血栓栓塞症的患者行炫速双源CT结合双能量肺灌注及行单源螺旋CT扫描阳性率。结果:对段及亚段以下肺血栓栓塞症诊断(P <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针对段及亚段以下肺血栓栓塞症诊断,炫速双源CT结合双能量肺灌注扫描阳性率明显高于行单源螺旋CT扫描,炫速双源CT结合双能量肺灌注扫描可减少误诊漏诊率。(本文来源于《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期刊2019年20期)
耿会霞,张万春,安彩霞,龙亚红,王玉华[3](2019)在《肺通气灌注联合肺灌注融合断层显像与CT肺动脉造影对肺栓塞诊断价值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肺通气/灌注(V/Q)联合肺灌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联合同机CT融合断层显像(SPECT/CT)与螺旋CT肺动脉造影(CTPA)对肺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大医院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诊治的临床疑似肺栓塞患者60例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V/Q显像及肺灌注SPECT/CT显像,并于3 d内完成CTPA检查,以最终临床综合诊断及随访证实有无肺栓塞,分别计算并比较两种显像方法对肺栓塞的诊断效能。结果 60例患者中,33例诊断为肺栓塞;V/Q联合肺灌注SPECT/CT融合断层显像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分别为96. 97%(32/33)、92. 59%(25/27)、95%(57/60);CTPA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分别为81. 82%(27/33)、92. 59%(25/27)、86. 67%(52/60);两者均无不确定诊断,两种检查方法在定性诊断肺栓塞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V/Q联合肺灌注SPECT/CT融合断层显像共发现通气灌注不匹配肺段253个,亚肺段50个,其中15个V/Q不匹配肺段及5个亚肺段经肺灌注SPECT/CT融合断层图像证实由肺部病变所致(5个叶间及胸腔积液,4个局部气肿及肺大泡,3个叶间裂肥厚,8个肺实质炎症);CTPA发现亚段级肺动脉充盈缺损3个,6例假阴性病例均为多发亚肺段肺栓塞。结论 V/Q联合肺灌注SPECT/CT融合断层显像与CTPA诊断肺栓塞的效能相近,两者均有较好的诊断效能,前者对亚肺段水平肺栓塞的诊断有优势,且能排除由于其他肺部病变导致的假阳性诊断,提供肺部疾病额外诊断信息。(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师杂志》期刊2019年07期)
胡景峰[4](2019)在《体外肺灌注2小时对肺动脉收缩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和目的随着社会老龄化的不断严重,以及生活环境的不断恶化,导致全球范围内的肺部疾病患者持续增加,现在逐渐成为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终末期肺部疾病严重威胁着现代人的生命健康。目前,对终末期肺部疾病,最有效的方法是实行肺移植手术。通过肺移植手术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同时延长生存时间。但是,现在全世界范围内肺移植手术的开展并不理想。制约其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操作技术、移植供体数量不足以及术后恢复差等多个方面,其中肺移植供体不足是制约肺移植手术开展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目前,有多种方法用于扩大移植供体库,主要来自包括心源性死亡患者的供体、肺活体移植以及通过评估和修复没有达到移植标准的供体肺即体外肺灌注技术。在不断的实践中,对于扩大肺移植供体库,同时改善移植后患者生存状态,体外肺灌注技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体外肺灌注技术提供了一个平台,用于检测供体肺,预测供体肺在移植后的临床表现状态;同时,修复那些不能达到移植标准的供体肺,以期扩大供体肺源。目前,对于供体肺血管在灌注过程中是否受到损伤并不明确,本实验通过比较正常的肺组织与经过体外肺灌注实验的肺组织血管平滑肌及内皮功能,检测灌注过程中肺动脉是否受到损伤。材料和方法取6头家猪,雌雄不限,体重25-35kg。动物麻醉后,正中开胸,右心室开口置管以20cmH_2O的灌注压全肺灌注4℃LPD液约2 L(60 mL/kg),呼气末期夹闭气管将双侧肺整体取出。将两侧肺分成两组,右侧归为新鲜对照组,左侧归为体外灌注组。新鲜对照组中,取下右肺下叶的周围肺组织,置于4℃Krebs溶液中。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直径约1.8 mm的肺动脉并切成约1.5 mm长的节段。将肺动脉段转移到含有用95%O_2和5%CO_2鼓泡的Krebs溶液(37℃)的器官浴中。体外灌注组中,将左肺组织放入灌注机器中,采用了标准化的脱细胞方案灌注2小时,灌注后重复新鲜对照组中的操作。在器官浴槽中将肺动脉血管环悬挂在两个金属支架之间,反复拉伸将血管环基础张力调节至4 mN,用127 mmol/L的钾-Krebs溶液诱发两次平滑肌完全去极化收缩,用浓度为3×10~-77 mol/L的U46619(血栓烷A2类似物)诱导收缩;当达到平台时,将P物质逐渐增加的浓度(10~(-9)~10~-44 mol/L)累积加入浴中,最后,将非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剂罂粟碱(10~(-4) mol/L)加入浴中以确定是否已获得完全舒张。结果由U-46619诱发的收缩分别为22.4±2.2mN和24.5±2.9mN,两组肺动脉之间没有明显差异;由P物质引起的的最大舒张分别为97±0.67%和97±0.68%,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两组间50%最大舒张时P物质摩尔浓度的负对数pEC_(50)分别为6.74±0.07和6.76±0.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4) mmoL/L的罂粟碱作用于肺动脉血管环诱导的舒张分别为U-46619诱导的收缩的105.2±0.8%和104.3±0.5%(表2),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体外肺灌注2小时后,肺动脉内皮细胞和平滑肌功能没有受到损伤。(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9-05-01)
于洪涛,杨晓涵,张锐,陈其龙,王尧[5](2019)在《肺动脉持续灌注对胸腔镜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肺保护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析胸腔镜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进行肺动脉持续灌注的肺保护作用机制。方法:临床选择2016年4月至2017年5月,在本院就诊的二尖瓣置换术患者50例,根据随机对照法分组,分为肺灌注组(n=25)、对照组(n=25),肺灌注组在患者体外循环期间予以肺动脉含氧血肺动脉持续灌注,对照组进行二尖瓣常规置换术,比较两组的住院时间、ICU监护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阻断主动脉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比较两组术前、结束CPB时、术后6 h的肺静脉顺应性改变、氧合指数等临床指标。结果:肺灌注组的体外循环时间、住院时间、ICU监护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阻断主动脉时间等临床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肺灌注组结束CPB时、术后6 h的肺静脉顺应性改变、氧合指数等临床指标与对照组比较,显着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胸腔镜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术后出现肺损伤,进行肺动脉含氧血持续灌注可减轻肺损伤。(本文来源于《心肺血管病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葛尧[6](2019)在《经肺动脉灌注依达拉奉对深低温停循环肺保护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中华小型猪建立深低温体外循环(DCHA)模型,观察经肺动脉灌注依达拉奉保护液对深低温停循环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并研究其可能机制。研究方法15只中华小型猪随机分为3组(每组n=5)。对照组,仅建立深低温体外循环模型。LPD保护液组,除深低温体外循环外,经肺动脉灌注LPD保护液。依达拉奉组,除深低温体外循环外,经肺动脉灌注含有依达拉奉的低钾右旋糖酐保护液。观察各实验组深低温停循环(DHCA)即刻、DHCA术后3小时、术后8小时、术后16小时静脉血中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浓度。分别取叁组实验动物肺组织进行HE染色、ICAM-1的免疫组化及ICAM-1的基因检测,观察各实验组差异。结果1.依达拉奉组丙二醛浓度较LPD组与对照组相比显着下降,p<0.05有统计学意义。2.依达拉奉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浓度较LPD组与对照组相比显着提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3.依达拉奉组HE染色肺泡细胞结构清晰,可见极少量炎细胞及红细胞渗出。LPD组肺泡壁轻度增生,可见少量炎细胞及红细胞渗出。对照组肺泡壁增厚明显,组织细胞增生,可见炎细胞及红细胞渗出。4.依达拉奉组免疫组化ICAM-1肺泡壁阳性表达小于30%,淡染。LPD组CD54肺泡壁阳性表达60%,较淡然。对照组成弥漫阳性,阳性表达100%。5.依达拉奉组ICAM-1基因检测CT值较LPD组与对照组显着降低,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深低温停循环会导致肺损伤。2.本研究通过建立中华小型猪深低温体外循环模型,转流时经肺动脉灌注依达拉奉,证实了依达拉奉对于深低温停循环造成的肺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本文来源于《沈阳医学院》期刊2019-03-01)
罗祥,宋韵,郭春丽,和建武,秦皓[7](2019)在《局部灌注瑞替普酶溶栓在高危肺动脉栓塞患者行经肺动脉内导管碎栓介入治疗中的效果与安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高危肺动脉栓塞患者行经肺动脉内导管碎栓介入治疗中,局部灌注瑞替普酶(r-PA)溶栓治疗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取符合研究标准的54例高危肺动脉栓塞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4例和治疗组30例,患者均行一般治疗、低分子肝素钠抗凝治疗、介入碎栓治疗和经介入治疗对照组给予局部灌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治疗组则给予局部灌注瑞替普酶溶栓治疗。结果:(1)两组溶栓治疗3d后血流变(HR)和风湿因子(RF)明显减慢,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和血氧饱和度(SaO_2)等血气分析指标也较前明显改善,两组各自溶栓前、后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治疗组(瑞替普酶)溶栓后差异较对照组(阿替普酶)更为显着。(2)溶栓3d后,治疗组30例中,治愈30.00%,显效50.00%,无效13.33%,无恶化和死亡病例,总治疗效果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24例中,治愈25.00%,显效50.00%,无效25.00%,其中恶化1例(4.17%),无死亡病例,总治疗效果有效率75.00%。治疗组治愈率30.00%显着高于对照组25.00%(P<0.05);治疗组总治疗效果有效率86.67%显着高于对照组75.00%(P<0.05)。(3)溶栓治疗后,治疗组出血率13.33%,对照组出血率12.50%,两组溶栓治疗后出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灌注瑞替普酶溶栓治疗在高危肺动脉栓塞患者行经肺动脉内导管碎栓介入治疗中疗效好,安全性高。(本文来源于《陕西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杨琼芳,赵兰艳,方双燕[8](2019)在《CT肺动脉造影联合肺通气灌注显像在肺栓塞抗凝疗程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估采用CT肺动脉造影(CTPA)联合肺通气灌注显像(V/Q)指导肺栓塞抗凝疗程对于1年内肺栓塞复发率的影响。方法 307例肺栓塞患者分为观察组153例和对照组154例,经正规低分子肝素联合华法林抗凝治疗后观察组采用CTPA联合V/Q显像检查评估是否终止抗凝治疗,对照组则采用单纯的CTPA检查,对终止抗凝治疗的两组门诊随访1年,分别评估两组抗凝疗程、复发率及出血发生率的差异。结果两组一般资料和临床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0.05)。观察组平均抗凝疗程为(5.78±1.65)个月,对照组平均抗凝疗程为(5.03±1.93)个月,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停止抗凝后1年内的复发例数分别为8例(5.23%)和22例(14.29%),两组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抗凝期间分别有9例(5.88%)及5例(3.25%)患者出血,两组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0.05)。两组血氧分压(Pa O_2)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而两组二氧化碳分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0.05)。结论采用CTPA联合V/Q显像检查的方法指导肺栓塞的抗凝疗程能更显着地提高Pa O2,同时降低肺栓塞的复发率。(本文来源于《现代实用医学》期刊2019年01期)
H.Koike,E.Sueyoshi,I.Sakamoto,M.Uetani,T.Nakata[9](2019)在《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病人在球囊血管成形术前后的肺灌注血容量CT、肺灌注SPECT、肺血管造影的临床及预测价值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摘要目的使用双能量CT计算肺灌注血容量(PBV)诊断肺血栓栓塞已被广泛接受。本研究评价慢性血栓栓塞性肺高压(CTEPH)病人在球囊肺血管成形术(BPA)前、后的肺(本文来源于《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王茸,王海军,曹云山,周星,王道英[10](2018)在《肺灌注联合CT肺动脉成像对肺动脉狭窄合并肺动脉高血压的诊断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肺灌注显像联合CT肺动脉成像对肺动脉狭窄伴有肺动脉高血压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6例经右心导管及肺动脉造影确诊的肺动脉狭窄伴有肺动脉高血压患者的99mTc-MAA肺灌注显像和CT肺动脉成像资料进行分析。结结果肺灌注显像联合CT肺动脉成像对肺动脉狭窄诊断结果与肺动脉造影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两种检查方法对肺动脉高血压诊断的准确率均达到83%,联合诊断的准确率可达到100%。结论肺灌注显像是对肺动脉狭窄合并肺动脉高血压很有效的检测工具,联合CT肺动脉成像可以使部分患者避免不必要的有创检查,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肺动脉灌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评价分析比较使用炫速双源CT肺动脉成像联合肺灌注与使用单源多螺旋CT扫描诊断肺血栓栓塞症的临床确诊率及误诊率。方法:资料来源于本院2011年4月—2018年4月期间住院的肺血栓栓塞症的患者80例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研究。随机选取2011年4月—2018年4月期间于包头市中心医院确诊为肺血栓栓塞症的患者中行炫速双源CT扫描双能量肺灌注检查40例及行单源多螺旋CT检查的40例的影像表现,分析及比较本院确诊肺血栓栓塞症的患者行炫速双源CT结合双能量肺灌注及行单源螺旋CT扫描阳性率。结果:对段及亚段以下肺血栓栓塞症诊断(P <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针对段及亚段以下肺血栓栓塞症诊断,炫速双源CT结合双能量肺灌注扫描阳性率明显高于行单源螺旋CT扫描,炫速双源CT结合双能量肺灌注扫描可减少误诊漏诊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肺动脉灌注论文参考文献
[1].薛霖,熊长明.计算机断层摄影肺动脉造影与核素肺通气/灌注显像在肺血栓栓塞症诊断与随访中的价值研究进展[J].中国循环杂志.2019
[2].贾小青,常晓悦,姚行艳,王渊,高龙.80例使用炫速双源CT肺动脉成像联合双能量肺灌注与使用单源多螺旋CT诊断肺血栓栓塞症的临床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
[3].耿会霞,张万春,安彩霞,龙亚红,王玉华.肺通气灌注联合肺灌注融合断层显像与CT肺动脉造影对肺栓塞诊断价值的比较[J].中国医师杂志.2019
[4].胡景峰.体外肺灌注2小时对肺动脉收缩功能的影响[D].郑州大学.2019
[5].于洪涛,杨晓涵,张锐,陈其龙,王尧.肺动脉持续灌注对胸腔镜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肺保护作用研究[J].心肺血管病杂志.2019
[6].葛尧.经肺动脉灌注依达拉奉对深低温停循环肺保护的实验研究[D].沈阳医学院.2019
[7].罗祥,宋韵,郭春丽,和建武,秦皓.局部灌注瑞替普酶溶栓在高危肺动脉栓塞患者行经肺动脉内导管碎栓介入治疗中的效果与安全性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2019
[8].杨琼芳,赵兰艳,方双燕.CT肺动脉造影联合肺通气灌注显像在肺栓塞抗凝疗程中的作用[J].现代实用医学.2019
[9].H.Koike,E.Sueyoshi,I.Sakamoto,M.Uetani,T.Nakata.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病人在球囊血管成形术前后的肺灌注血容量CT、肺灌注SPECT、肺血管造影的临床及预测价值比较[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9
[10].王茸,王海军,曹云山,周星,王道英.肺灌注联合CT肺动脉成像对肺动脉狭窄合并肺动脉高血压的诊断价值[J].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