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广东河南广西加强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安置管理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陈斌[1](2021)在《转业军官安置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广州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转业是军官退役转入地方工作的重要方式,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退役军官通过转业安置到地方工作的方式一直沿用至今,期间大量转业军官被转业安置到党政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等部门工作,并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然而,随着国防和军队改革、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和军官职业化工作的深入推进,尤其是《退役军人保障法》推出后,军官退役安置方式迎来变化,转业安置有了新的内涵,转业军官的安置工作中遇到了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广州是一座兼具悠久历史底蕴和经济发展的一线城市、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核心城市,是对转业军官具有巨大吸引力的城市,广州市内分布着各类大大小小的军队单位,如南部战区联合指挥部、武警广东总队等。多重因素影响使得广州市一直承担着较大的转业军官安置压力,也集中呈现出转业军官安置工作中的各类问题。随着2018年退役军人事务部的组建完成,广州市也建立起了四级退役军人的管理机构,实现了退役军人事务管理体制的改革。如何顺应新形势、新阶段的发展要求,完善安置政策法规、理顺部门职能、实现转业军官顺利安置,成为了军转工作相关各方关注的重要课题。本论文是在国防和军队改革和军官职业化背景下,对转业军官安置问题的研究。基于当前我国转业军官安置制度,以广州市为例,重点分析了广州市军改以来的转业军官安置的安置方式、安置规模和安置效果等情况,提出当前广州市转业军官安置工作存在的问题和成因分析,通过对国内外转业军官安置不同做法的分析,总结了国内外安置做法带来的启示,并提出了完善转业军官安置工作的对策建议。
韩国宁[2](2020)在《军转干部安置问题和对策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军队干部退出现役,转业地方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制度,历任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对军转干部安置工作十分重视。建国以来,大量军转干部转业地方,促进了军队的新陈代谢,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018年4月16日,担负军队转业干部服务管理、待遇保障等使命的退役军人事务部成立,彰显出我国对保障军转干部合法权益、保障军转干部顺利回归社会越来越重视。山东作为我国重要军事基地和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历来都承担着十分繁重的军转干部安置政策。山东省在军转干部安置政策方面作了许多有效的尝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作法,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安置中也出现了许多不适应国防现代化建设及市场经济发展的情况。因此制定出符合我国实际的军转安置政策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研究的主要对象为山东省军转干部安置政策,通过综合运用比较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山东省军转干部安置工作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首先,对建国以来我国军转干部安置工作的历史沿革进行了回顾,对各个阶段的安置特点进行了分析。其次,对山东省军转干部安置现状进行研究,并指出山东省军转干部安置工作存在计划安置过于集中、安置方式单一,自主择业安置效果不好,军转干部自身角色转变困难等种种问题。再次,对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入剖析,主要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军转干部安置方面立法滞后,军转干部自身观念难以转变等。最后,通过对军转干部安置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的分析,结合山东省实际提出具体可行的对策建议。
黄骏[3](2019)在《军队转业干部计划分配职务安置政策执行偏差研究 ——以广州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广州市作为珠三角经济区的龙头,一直是军转干部安置的热门城市,每年安置军转干部数量约占广东省安置总量30%左右。考虑到广州市公务员的待遇条件,大部分安置到广州市的军转干部倾向于选择计划分配安置,计划分配安置需要妥善解决军转干部的职务,而在职务安置政策执行中出现的降职安置、安置满意度较低、安置过程不透明等现象一直是受到军转干部诟病的问题。这些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是不是政策执行偏差、作为政策执行者的各级政府在职务安置政策执行过程中哪些环节存在执行偏差、为什么会产生偏差以及如何优化职务安置政策执行,提高计划分配安置满意度以及军转干部人力资源开发程度,成为了军转安置工作中值得研究的问题,也是以往研究中较为缺乏的领域。因此现实需求和研究空缺构成了本文研究的现实动机和逻辑起点。本文依据现行法规政策,提出了军地两套行政架构的对应关系,以此作为判定降职安置的依据,梳理了建国以来的军转干部职务安置政策以及演进逻辑。基于422份有效问卷调查结果、16次访谈以及近年来各类文献资料,分析了广州市军转干部职务安置政策执行效果,归纳出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平级职务安置矛盾突出、职务安置实际与军转干部期望反差较大、安置效果大打折扣、政策执行中存在暗箱操作四类问题。通过政策执行偏差的典型表现界定这些问题属于政策执行偏差范畴,根据互适模型四个特性,分析了用互适模型查找产生职务安置政策执行偏差原因的适用性。以互适模型为基础架构,构建用于分析职务安置政策的互适模型,将职务安置政策执行过程分解为被动执行环节、政策解读环节、互适调节环节、达成共识环节,结合问题逐个查找每个环节产生偏差的原因。最后,基于以上分析,在互适模型的基础上加以优化改进,提出通过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弥补政策缺陷、通过加快推进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制建设调节政治资源矛盾、通过提升政策执行主体知行合一能力缓解利益博弈冲突、通过改善政策执行环境促进政策执行主体达成共识,优化广州市军转干部职务安置政策,总结出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创新点和不足,并提出了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张梓麟[4](2019)在《军改背景下边疆团职军官退役安置问题研究 ——以武警XX总队退役安置为例》文中认为退役军官安置问题影响着军事人才的去留、部队发展建设的稳定性以及退役军官离开部队后再就业取向,是加快推进部队人事制度革新,服务于军队与国防现代化目标的关键工作。在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新形势下,做好军转安置工作是一项特殊的政治任务。根据党中央关于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裁减员额30万的战略部署,退役安置工作将面对很多新情况、新考验、新矛盾。本文围绕军改背景下边疆团职军官退役安置问题开展研究,以武警XX总队退役安置为例开展调查分析,结合国内外军转安置成功经验与先进做法,给出开展团职军官退役安置工作的对策建议。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本概念阐述及理论基础分析。对本研究所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边界廓清与内涵定义,并对问题中核心概念的特征、特点进行分析;分析与本研究紧密相关的基础理论,综述退役安置工作发展历程,为后续研究工作做好准备。(2)军改背景下边疆团职军官退役安置的困境与原因分析。本研究结合军改背景下边疆团职军官退役安置工作现状,设计调查问卷,面向武警XX总队开展调查分析工作,阐述调查实施情况并分析所得结果,总结出当前团职军官退役安置工作的几大问题,并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3)外军退役军官安置经验及借鉴分析。对外军退役军官安置做法进行分析,包括完全市场化的就业安置模式,市场、计划相结合的就业安置模式,完全计划性的就业安置模式等。此外,分析外军做法优势及对我军借鉴作用;最后,针对如何构建军改形势下的军转工作革新模式,提出一些思考与设想。(4)团职军官安置的对策分析。为了能够触及问题的各个方面,我们不仅对转业退役安置工作紧密相关的四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同样也针对退役军官个体提出一些建议,使对策建议体系更加完善。
何宪[5](2018)在《中国军官转业安置制度改革研究》文中提出军官转业安置制度是与军队和国防建设直接相关的一项重要制度。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曾经实行过完全的计划安置制度、以计划安置为主以自主择业为辅的双轨安置制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军官职业化的改革方向,这对军官转业安置制度改革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本文回顾了军转安置制度的发展和改革历程,论述了下一步全面深化军转安置制度改革需要遵循的四个规律,从改革目标、过渡方案、配套措施等三个方面提出了建立新型中国退役军官安置制度的改革设想。
柴利强[6](2016)在《自主择业军队转业干部服务管理中的政府职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习近平同志指出,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着力推进中国特色退役军官安置制度建设进程。推行军队转业干部选择自主择业方式安置是党和国家着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做出的一项战略决策。这一安置方式实施15年来,大大缓解了地方政府的安置压力,军队转业干部人才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和有效分流。随着军官职业化改革进程推进,自主择业必将成为未来解决军转干部安置问题的主要方向与出口。但也要清醒看到,因地方政府在自主择业军转干部服务管理工作中的职能履行缺位导致的一系列问题日益成为制约自主择业安置方式深入发展的瓶颈。围绕解决好自主择业服务管理问题,国内许多专家学者从经济补偿、就业指导、政策保障等多个角度进行了研究探讨,大大丰富发展了自主择业军队转业干部服务管理理论与实践。笔者认为,在所有问题中,政府职能作用发挥才是解决好自主择业军转干部服务管理的“牛鼻子”。基于这点认识,本文运用文献研究、访谈调研、分析比较的研究方法,围绕自主择业服务管理中政府履行职能的依据、内容、方式以及怎样发挥职能作用等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并对政府强化服务管理体系建设、法规完善、执行监督、价值观倡导等方面的职能作用提出了初步看法。
江力平[7](2013)在《中国转业军官培训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军队转业干部(为便于比较,本研究称转业军官)是党和国家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宝贵的人才资源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军队干部转业到地方工作,是我们党、国家和军队的一项重要制度。做好转业军官安置工作“事关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转业军官培训工作是安置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效开发转业军官这一宝贵人才资源的有效措施,对退役军人进行培训也是世界上多数国家普遍的做法。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十年发展,我国转业军官培训(或简称为军转培训)工作与时俱进取得了显着成效。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并不断完善,转业军官培训无论是所处宏观时代背景还是中观的运行机制以及微观的行为主体的需求等,都将不可避免发生较大变化。我们不仅需要形成共同推进转业军官培训的共识,更需要深化对其理论的研究,以深入理解并准确把握培训的特点及其内在规律,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指导我国转业军官培训工作不断创新发展。本论文在系统梳理转业军官培训发展历程,界定并阐述有关核心概念和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开展研究,取得了以下创新性研究成果。1.运用系统科学和类型学方法,对转业军官培训发展现状和代表性模式的特点及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2.结合调查资料,采用多项选择的logistic回归模型,对计划分配和自主择业转业军官的培训需求进行实证研究,并引入基于主成分分析的RIDIT方法对转业军官培训效果进行了定量评价。3.通过对转业军官培训三重属性的研究,指出我国转业军官培训的准公共产品属性,并对其影响因素和军转培训的责任主体进行了分析。4.借鉴国外有益经验,集合我国实际情况,构建了我国转业军官培训构建,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秦金瑞[8](2012)在《我国退役军官安置制度研究》文中指出退役军官安置制度是保证退役军官安置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及法制化的根本举措,也是巩固国防、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军队的领导下,我国已圆满完成了400多万军队退役军官的安置任务,退役军官安置制度通过改革也逐步加以完善。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各项改革的不断推进,地方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现行的以计划分配为主、自主择业为辅的退役军官安置制度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也越来越尖锐,亟待深化改革和进一步完善,亟需建立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退役军官安置制度,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军事力量的长远发展。本文打破传统的简单认为研究退役军官安置主要就是解决就业安置的思路,研究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退役军官就业安置的问题,而是涵盖退役军官就业创业、教育培训、医疗、养老、住房等多方面保障的安置制度。通过对我国现行退役军官安置制度的运行现状进行分析,在比较国外几个典型国家的退役军官安置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我国退役军官安置制度的改革构想,主张建立一种以自主择业为主、计划安置为辅且与发展军官职业化制度相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退役军官安置制度。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论述了选题的背景与意义以及本项研究的相关理论和国内外研究现状,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基本思路、研究重点和创新点。第二部分,对我党建军以来的退役军官安置制度进行了系统回顾,分别考察了我国退役军官安置制度的初步形成阶段、适应及发展阶段、停滞及重新恢复阶段和改革发展新阶段,并对各个时期不同安置政策进行了简明扼要的阐述。第三部分,首先对我国现行退役军官安置制度进行了总体的评价,然后分别阐述了其取得的成效和存在问题,最后对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做了进一步的分析。本文认为我国现行退役军官安置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政府计划分配安置制度实施越来越困难;自主择业安置制度运行效果很不理想;退休安置制度覆盖范围太小。而这些问题存在的成因主要在于:计划分配安置模式与市场经济体制相矛盾;计划分配安置制度设计的不完善;大多数军转干部自身倾向于选择计划分配安置方式;自主择业安置制度设计的不完善;政策有些规定执行不力导致了自主择业安置的保障不足;政策利益驱使导致了“人户分离”现象频发;自主择业军转干部一些自身因素导致就业创业难;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的限制。第四部分,首先分析了国外几个典型国家的退役军官安置制度,在比较和借鉴的基础上,归纳出若干启示,为进一步完善我国退役军官安置制度提供借鉴。接着,分析了我国退役军官安置制度改革的原则,即依法安置原则、保障退役军官合法权益原则、坚持计划分配与自主择业相结合原则、从我国实际出发原则。在最后提出了我国退役军官安置制度的改革构想。第五部分,分别从政府、军队、接收单位和退役军官四个方面,具体论述了改革和完善当前我国退役军官安置制度的相关措施和办法。政府方面,应当加快退役军官安置工作的法治化步伐,进一步完善计划分配制度并逐渐减少其安置比例,完善自主择业制度,探索并逐步发展军官职业化制度,设立专门的军转安置机构,充分发挥社会民间机构的力量,做好退役军官人才资源开发工作;军队方面,要继续做好军地两用人才培养工作,同时加强退役军官安置培训工作;用人单位方面,做到有准备地接收安置任务,做好退役军官职业转化培训工作;退役军官方面,积极调整心态以实现角色的顺利转变,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成立民间组织以实现退役军官之间的互助。
胡琳[9](2011)在《十年探索:各地工作异彩纷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前言】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十年砥砺,十年风雨。《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暂行办法》从2001年1月19日颁布,到现在已经实施整整十年了,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的管理服务工作也走过了十载春秋。一路走来,这项工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渐成熟,每一步都倾注着全国军转战线工作者的心血与汗水。
本刊编辑部,罗贞裁,罗晶晶[10](2011)在《整装待发又一年——走进全国军转安置工作总结座谈会》文中指出南国的早春,暖风和煦。又一年的全国军转安置工作总结座谈会在海口召开,军转安置工作带着新的希望再次启航。近260名来自军地军转系统以及组织系统的代表齐聚一堂,共话军转。一项项周密部署,一个个扎实举
二、广东河南广西加强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安置管理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东河南广西加强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安置管理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转业军官安置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广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2.1 调查研究法 |
1.4.2.2 文献资料法 |
1.4.2.3 比较研究法 |
1.5 研究的理论基础 |
1.5.1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
1.5.1.1 激励理论 |
1.5.1.2 人职匹配理论 |
1.5.2 社会保障理论 |
1.6 核心概念的界定 |
1.6.1 退役军官安置和转业军官安置 |
1.6.2 军官、转业军官、军队转业干部 |
1.7 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 |
1.7.1 研究的创新点 |
1.7.2 研究的不足 |
第2章 当前我国转业军官安置制度 |
2.1 转业军官安置制度历史沿革 |
2.1.1 建国初期(1949 年-1965 年) |
2.1.2 文革时期(1966 年-1976 年) |
2.1.3 经济高速发展时期(1977 年-2012 年) |
2.1.4 全面深化改革时期(2013 年-至今) |
2.2 转业军官安置的流程和方式 |
2.2.1 安置流程 |
2.2.2 安置方式 |
2.3 转业安置政策 |
2.3.1 安置地政策 |
2.3.2 安置年限政策 |
2.3.3 职级安置政策 |
2.4 退役军人管理体系改革 |
2.4.1 退役军人事务部的组建 |
2.4.2 《退役军人保障法》的出台 |
第3章 广州市转业军官安置现状 |
3.1 安置方式 |
3.1.1 营职及以下转业军官安置 |
3.1.2 团职以上转业军官安置 |
3.1.3 “直通车”安置 |
3.2 安置规模 |
3.3 安置效果 |
3.3.1 问卷调查情况 |
3.3.2 安置方式分布情况 |
3.3.3 安置接收单位情况 |
3.3.4 安置岗位类型情况 |
3.3.5 安置任职定级情况 |
第4章 广州市转业军官安置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4.1 转业军官安置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
4.1.1 安置压力增大与机构改革精简相矛盾 |
4.1.2 转业军官专业能力与岗位需求不适配 |
4.1.3 转业军官职级安置问题矛盾突出 |
4.1.4 实际安置效果与个人预期不匹配 |
4.2 安置问题成因分析 |
4.2.1 宏观环境发展不平衡 |
4.2.1.1 宏观环境发展不平衡影响安置地选择 |
4.2.1.2 宏观环境发展不平衡影响安置方式选择 |
4.2.2 政策法规体系不完善 |
4.2.2.1 法律体系不完善 |
4.2.2.2 法规政策缺乏可操作性 |
4.2.3 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不足 |
4.2.3.1 激励管理不足 |
4.2.3.2 预期管理不足 |
4.2.3.3 情绪管理不足 |
第5章 国内外转业军官安置做法和启示 |
5.1 国内转业军官安置做法 |
5.1.1 北京市:安置考试贴近需求 |
5.1.2 西安市:适应性培训以人为本 |
5.1.3 南京市:多举措提升对口安置效果 |
5.2 国内安置做法带来的启示 |
5.2.1 以人为本优化安置措施 |
5.2.2 拓宽渠道落实对口安置 |
5.3 国外退役军官安置做法 |
5.3.1 美国退役军官安置做法 |
5.3.2 俄罗斯退役军官安置做法 |
5.3.3 日本退役军官安置做法 |
5.4 国外安置做法带来的启示 |
5.4.1 立法保障退役军人权益 |
5.4.2 重视退役军人各项待遇的落实和保障 |
5.4.3 社会力量广泛参与退役军人安置工作 |
第6章 完善转业军官安置问题的对策建议 |
6.1 强化安置工作的政治引领 |
6.1.1 强化党对转业军官安置工作的领导 |
6.1.2 各级政府积极落实转业军官安置工作 |
6.2 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
6.2.1 加快构建退役军人法律体系 |
6.2.2 做好转业军官安置办法的细化工作 |
6.3 持续优化转业军官安置政策 |
6.3.1 创新安置地政策 |
6.3.2 明确职级安置政策 |
6.3.3 优化军转安置方式 |
6.4 完善转业军官社会化配套保障 |
6.4.1 优化教育培训机制 |
6.4.2 加强住房、医疗、家属随军等配套保障 |
6.5 建立健全问责监督机制 |
6.5.1 将安置效果纳入政府绩效考评 |
6.5.2 加强安置工作监督问责力度 |
结束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和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后记 |
(2)军转干部安置问题和对策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研究现状 |
1.2.2 对研究现状的评述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和不足 |
1.4.1 研究创新 |
1.4.2 研究不足 |
2 我国历任领导人军转干部安置思想 |
2.1 毛泽东军转干部安置指导思想 |
2.1.1 “两个服从” |
2.1.2 军队支援地方 |
2.1.3 妥为安置,各得其所 |
2.2 邓小平军转干部安置指导思想 |
2. 2.1 军地共同承担军转安置工作 |
2.2.2 加强对军转干部培训 |
2.2.3 注重军转干部自身个性 |
2.3 江泽民军转干部安置指导思想 |
2.3.1 军转安置关系全局 |
2.3.2 军转干部是重要人才资源 |
2.3.3 安置工作适应社会发展 |
2.4 胡锦涛军转干部安置工作指导思想 |
2.4.1 军转安置事关党的建设全局 |
2.4.2 结合现实表现合理安置 |
2.4.3 “四个有利于” |
2.5 习近平军转干部安置指导思想 |
2.5.1 “四个更好结合” |
2.5.2 成立专门部门 |
2.5.3 走军官职业化道路 |
3 我国军转干部安置政策的历史沿革 |
3.1 创立和发展阶段(1949-1966) |
3.2 间断和恢复时期(1966-1985) |
3.3 探索时期(1985-2000) |
3.4 完善时期(2001年至今) |
4 山东省军转干部安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4.1 全国军转干部安置情况 |
4.2 山东省军转干部安置现状 |
4.2.1 计划安置现状 |
4.2.2 自主择业安置现状 |
4.3 山东省军转干部安置存在的问题 |
4.3.1 安置压力过大 |
4.3.2 计划安置地过于集中 |
4.3.3 计划安置方式过于单一 |
4.3.4 自主择业安置效果不好 |
4.3.5 就业培训效果不好 |
4.3.6 聚众“维权”事件频发 |
5 山东省军转干部安置存在的问题的原因 |
5.1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大 |
5.2 指令性安置制度与行政体制改革相矛盾 |
5.3 立法不健全 |
5.4 地方政府执行政策打折扣 |
5.5 军转干部适应社会困难 |
6 完善山东省军转干部安置工作的对策建议 |
6.1 实施军官职业化制度及完善立法 |
6.1.1 实施军官职业化制度 |
6.1.2 完善立法 |
6.2 完善计划安置方式 |
6.2.1 科学制定安置计划 |
6.2.2 优化安置地设置 |
6.2.3 有效疏通企业安置渠道 |
6.2.4 规范安置程序 |
6.2.5 安置后加强培养使用 |
6.3 完善自主择业安置制度 |
6.3.1 降低自主择业准入门槛 |
6.3.2 做好需求调研工作 |
6.3.3 予以政策优惠 |
6.3.4 搭建自主择业服务平台 |
6.3.5 放宽户籍限制 |
6.4 完善军转干部职业培训 |
6.4.1 加强经费保障 |
6.4.2 延长培训时间 |
6.4.3 加强培训针对性 |
6.5 加强监督及对军转干部人文关怀 |
6.5.1 加强监督 |
6.5.2 加强人文关怀 |
结束语 |
附录 |
调查问卷 |
访谈提纲 |
军转干部访谈提纲 |
用人单位访谈提纲 |
主管部门访谈提纲 |
访谈记录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军队转业干部计划分配职务安置政策执行偏差研究 ——以广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关于军转干部安置的研究 |
1.3.2 国外关于军转干部安置的研究 |
1.3.3 关于国内军转干部安置研究的评述 |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军队转业干部 |
2.1.2 军转干部安置工作 |
2.1.3 军转干部职务安置政策 |
2.1.4 军转干部降职安置 |
2.1.5 政策执行 |
2.1.6 职务安置政策执行偏差 |
2.2 理论基础 |
2.2.1 麦克拉夫林互适模型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职务安置政策的演进逻辑及广州市现实状况 |
3.1 军队与政府两套行政架构对比 |
3.1.1 军队行政架构 |
3.1.2 政府行政架构 |
3.1.3 军地两套行政架构对应关系 |
3.2 转业安置政策中职务安置的演进过程 |
3.2.1 军转干部安置制度初始形成阶段的职务安置政策(1949-1966) |
3.2.2 军转干部安置制度停滞混乱阶段的职务安置政策(1967-1974) |
3.2.3 军转干部安置制度恢复重建阶段的职务安置政策(1975-1990) |
3.2.4 军转干部安置制度调整与发展阶段的职务安置政策(1991-2000) |
3.2.5 军转干部安置制度改革探索阶段的职务安置政策(2001-至今) |
3.3 广州市转业安置政策执行的现实状况 |
3.3.1 职务安置的相关政策 |
3.3.2 军转安置工作流程 |
3.3.3 安置效果分析 |
3.3.4 职务安置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广州市军转干部职务安置政策执行偏差分析 |
4.1 职务安置政策执行偏差界定 |
4.1.1 象征式政策执行 |
4.1.2 附加式政策执行 |
4.1.3 选择式政策执行 |
4.1.4 照搬式政策执行 |
4.2 基于麦克拉夫林互适模型的分析框架 |
4.2.1 利益一致基础性分析 |
4.2.2 政策执行者及目标群体地位分析 |
4.2.3 政策执行弹性分析 |
4.2.4 反馈政策分析 |
4.3 政策执行偏差背后原因探寻 |
4.3.1 职务安置政策自身缺陷导致被动执行环节产生偏差 |
4.3.2 政治资源稀缺与执行主体利益需求矛盾导致政策解读环节产生偏差 |
4.3.3 政策执行主体间相互博弈导致互适调节环节产生偏差 |
4.3.4 政策执行方式不当与监督缺位导致达成共识环节产生偏差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广州市军转干部职务安置政策执行优化的出路探索 |
5.1 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弥补政策缺陷 |
5.1.1 从国家层面建立健全军转干部安置的法律法规体系 |
5.1.2 从广州市层面建立健全军转干部安置的法律法规体系 |
5.2 加快推进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制建设调节政治资源矛盾 |
5.2.1 继续发挥政府在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制中的主导作用 |
5.2.2 提升非政府组织在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制中的辅助能力 |
5.3 提升政策执行主体知行合一能力缓解利益博弈冲突 |
5.3.1 补充政策认知缺陷 |
5.3.2 增强政策目标群体能力素质 |
5.3.3 改进政策执行方式 |
5.4 改善政策执行环境促进政策执行主体达成共识 |
5.4.1 树立责任政府形象 |
5.4.2 改进政策执行的政绩考评内容 |
5.4.3 加强监督问责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及展望 |
一、结论 |
二、不足 |
三、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附件 |
(4)军改背景下边疆团职军官退役安置问题研究 ——以武警XX总队退役安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外军官退役安置研究综述 |
1.2.2 国内军官退役安置研究综述 |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主要创新点 |
1.3.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基础概念和理论引入 |
2.1 基本概念 |
2.1.1 团职军官 |
2.1.2 退役安置制度 |
2.1.3 军改期退役安置政策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公共物品理论 |
2.2.2 人力资本理论 |
2.3 相关发展及总结 |
2.3.1 退役安置工作发展历程 |
2.3.2 已有工作总结 |
第三章 军改背景下边疆团职军官退役安置的问题与原因 |
3.1 军改期间武警XX总队团职军官退役安置现状 |
3.1.1 武警XX总队部队建设概况 |
3.1.2 武警XX总队特殊性分析 |
3.1.3 武警XX总队团职军官转业情况 |
3.2 问卷调查设计与实施 |
3.2.1 问卷调查目的 |
3.2.2 问卷设计原则 |
3.2.3 问题具体编制 |
3.2.4 调查实施及结果分析 |
3.3 边疆团职军官退役安置存在的问题 |
3.3.1 自主择业政策带来“18年负效应” |
3.3.2 工作安排困境影响安置方式选择 |
3.3.3 编制压缩转改文职新方式遭受冷遇 |
3.4 边疆团职军官退役安置问题的原因 |
3.4.1 退役安置政策制度改革不能适应改革强军进程 |
3.4.2 政府精简公共物品稀缺与需求增加矛盾 |
3.4.3 家庭现实困难左右安置方式选择 |
3.4.4 固有陈旧安置观念影响择业取向 |
3.4.5 军官综合素质与地方岗位要求存在差距 |
第四章 外军退役军官安置的实践及经验借鉴 |
4.1 外军退役军官安置主要模式 |
4.1.1 完全计划性安置模式 |
4.1.2 完全市场化安置模式 |
4.1.3 计划市场双轨并行安置模式 |
4.2 外军做法对我军启示分析 |
4.2.1 设立专业机构负责军官退役安置工作 |
4.2.2 构建系统完善军官退役安置法规体系 |
4.2.3 提供优惠合适的军官退役后福利待遇 |
4.2.4 多方渠道为退役军官再就业提供支持 |
4.3 如何构建军改形势下的军转工作革新模式 |
第五章 解决边疆团职军官退役安置问题的对策构想 |
5.1 紧跟强军步伐深化退役安置政策制度改革 |
5.1.1 构建体现科学性和尊崇感的退役保障制度 |
5.1.2 优化自主择业干部安置补贴测算 |
5.1.3 妥善安排计划分配的军转干部 |
5.1.4 做好退役安置军官绩效考核评价 |
5.2 紧抓历史机遇推进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与教育工作 |
5.2.1 设立退役军人事务专业保障服务部门 |
5.2.2 积极鼓励军转干部自主择业 |
5.2.3 做好深化文职转改工作教育 |
5.3 紧盯矛盾问题加强军地协调深化军民融合 |
5.3.1 加强党政机关与地方政府组织管理 |
5.3.2 增强转业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深度力度 |
5.3.3 军地协调保障提升社会对其尊崇氛围 |
5.4 紧贴职业化要求着力提升个人素质能力 |
5.4.1 自身技能提升不畏挑战 |
5.4.2 在岗尽职尽责坚守初心 |
5.4.3 退役不怕归零永葆本色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附录1 调查问卷 |
(5)中国军官转业安置制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军官安置制度的形成及特点 |
(一) 中国军官安置制度的形成 |
(二) 军转安置制度的基本特点 |
(三) 形成中国军官转业安置制度的原因 |
二、中国军官安置制度改革探索 |
(一) 中国军官转业制度面临多方面的挑战 |
(二) 军转安置制度改革探索的主要内容 |
(三) 改革的主要成效 |
三、现行安置制度存在的问题 |
(一) 计划安置存在的问题 |
1. 计划安置压力仍然很大 |
2. 按部队职务对应安置岗位矛盾突出 |
3. 地方严格进行编制管理面临严重挑战 |
4. 与公务员队伍建设的专业化要求存在矛盾 |
(二) 自主择业存在的问题 |
1. 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年龄偏大, 已经不是就业创业的最佳年龄 |
2. 政策导致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的分布与市场的需求错位 |
3. 管理跟不上, 自主择业军转干部有失落感 |
4. 待遇政策不尽合理, 一些地区自主择业军转干部有意见 |
四、深化军转安置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 |
(一) 军转改革必须适应国防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尊重军事人才资源开发的科学规律 |
(二) 军转改革必须适应人力资源发展的要求, 尊重人才成长的科学规律 |
(三) 军转改革必须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尊重地方行政管理科学规律 |
(四) 军转改革必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尊重市场机制配置人才的规律 |
五、建立新型中国退役军官安置制度的改革设想 |
(一) 改革的目标 |
(二) 设置改革的过渡期 |
(三) 进行配套制度改革 |
(6)自主择业军队转业干部服务管理中的政府职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
1. 国外研究现状 |
2. 国内研究现状 |
(三) 自主择业军队转业干部服务管理相关概念 |
1. 相关概念 |
2. 自主择业军转业干部享有的权益 |
3. 自主择业军转干部服务管理的含义和内容 |
(四) 研究思路、内容与研究方法 |
1. 研究思路和内容 |
2. 研究方法 |
(五)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1. 创新之处 |
2. 研究的不足 |
一、自主择业军转干部服务管理中政府职能的相关理论 |
(一) 政府承担自主择业军转干部服务管理职能的依据 |
1. 法律、政策依据 |
2. 理论依据 |
3. 现实依据 |
(二) 自主择业军转干部服务管理中政府职能履行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
1. 指导思想 |
2. 遵循的基本原则 |
(三) 自主择业军转干部服务管理中政府职能的内容 |
1. 服务管理体系建设与健全职能 |
2. 政策法律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职能 |
3. 制度、法规、政策的执行职能 |
4. 管理与监督职能 |
5. 培育发动第三部门力量参与自主择业服务管理事务职能 |
6. 公众价值理念的倡导、定位职能 |
(四) 政府履行自主择业军转干部服务管理职能的方式 |
1. 政府直接进行服务管理 |
2. 政府与第三部门共同进行服务管理 |
3. 第三部门提供服务管理 |
二、自主择业军转干部服务管理中政府职能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
(一) 存在的主要问题 |
1. 服务管理思想建设不足,履行服务管理职能的思想基础有偏差 |
2. 服务体系建设欠帐严重,履行服务管理职能的组织基础不坚实 |
3. 政策法规建设相对滞后,履行服务管理职能的法律工具不配套 |
4. 服务管理产品供给不足,履行服务管理职能的覆盖范围有盲点 |
(二) 原因分析 |
1. 自主择业服务管理政策的宣传教育工作不够到位 |
2. 综合性服务管理行政部门缺乏,协调机制不够顺畅 |
3. 监管惩戒力度不到位,推动履职的动力不够充足 |
4. 自主择业服务管理中政府职能理论研究不充分,对政府履职实践的支撑不够给力 |
三、国外退役军官安置中政府职能的经验借鉴 |
(一) 国外政府重视退役军官服务管理的历史动因 |
(二) 国外退伍军人安置做法及政府职能作用发挥的主要特点 |
四、改进与完善自主择业军转干部服务管理中政府职能的对策 |
(一) 发挥服务管理机构设置职能,推进自主择业服务管理体系建设 |
1. 积极推进以大部制为核心的行政服务管理体系改革 |
2. 注重加强以社区组织为重点的服务管理体系建设 |
3. 强力推进以多元主体为补充的服务管理体系建设 |
(二) 发挥政策、法规供给职能,加强自主择业服务管理法规建设 |
1. 加快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政策的立法进程 |
2. 调整完善现有政策制度中的不细不适内容 |
3. 持续推进自主择业服务管理政策制度创新 |
(三) 发挥执行、监督职能,促进自主择业服务管理政策高效落实 |
1. 建立综合独立的监督体系 |
2. 健全政府绩效考核机制 |
3. 完善并严格实施问责制度 |
(四) 发挥公众价值理念倡导、定位职能,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
1. 加强引导教育,塑造社会成员尊重退役军人的价值理念 |
2. 做好政策宣传,改善自主择业政策实施的社会环境 |
3. 加强职能教育,进一步增强政府相关部门的服务意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致谢 |
(7)中国转业军官培训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 主要内容和主要创新点 |
1.4.1 主要内容 |
1.4.2 主要创新点 |
1.5 对采用资料及有关数据的说明 |
1.6 本章小结 |
2 核心概念、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
2.1 转业军官培训的基本概念界定 |
2.2 相关理论及主要内容 |
2.2.1 基本理论基础 |
2.2.2 相关培训理论的基本内容 |
2.3 国内外转业军官(退伍军人)培训研究文献综述 |
2.3.1 国内关于转业军官培训的研究 |
2.3.2 国外对退伍军人培训的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3 我国转业军官培训发展历程及现状 |
3.1 我国转业军官培训的发展历程 |
3.1.1 起步与停滞阶段(1949—1974 年) |
3.1.2 恢复发展阶段(1974—1985 年) |
3.1.3 发展壮大阶段(1985-2001 年) |
3.1.4 创新发展阶段(2001—至今) |
3.2 我国转业军官培训现有机制介绍 |
3.2.1 培训主体和管理体制 |
3.2.2 培训类别及内容 |
3.2.3 培训经费及有关保障 |
3.3 我国转业军官培训代表性模式 |
3.3.1 北京模式 |
3.3.2 上海模式 |
3.3.3 云南模式 |
3.3.4 成都模式 |
3.4 本章小结 |
4 我国转业军官培训现状剖析与反思 |
4.1 我国转业军官培训的现状剖析 |
4.1.1 任务层面存在问题的剖析 |
4.1.2 技术层面存在问题的剖析 |
4.1.3 结构层面存在问题的剖析 |
4.1.4 人员层面存在问题的剖析 |
4.2 我国转业军官培训典型模式反思——一种类型学分析 |
4.2.1 需求牵引型培训模式 |
4.2.2 成本节约型培训模式 |
4.2.3 竞争导向型培训模式 |
4.3 本章小结 |
5 我国转业军官培训需求的实证分析 |
5.1 计划分配转业军官培训需求分析 |
5.2 自主择业类转业军官培训需求实证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我国转业军官培训效果评价的实证研究 |
6.1 模型 |
6.1.1 评价指标 |
6.1.2 标权重的更新与调查对象评价的分类 |
6.2 实证分析 |
6.2.1 计划分配转业军官培训的效果评价 |
6.2.2 自主择业转业军官培训的效果评价 |
6.3 对培训工作的建议 |
6.4 本章小结 |
7 国外退役军人培训模式分析及其启示 |
7.1 国外退役军人培训模式比较分析 |
7.1.1 退役军官培训的管理结构与执行体系 |
7.1.2 退役军官培训的内容、方式与保障 |
7.1.3 退役军官培训体系设置 |
7.2 国外退役军人培训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
7.3 本章小结 |
8 我国转业军官培训机制构建与模式选择 |
8.1 我国转业军官培训机制构建原则 |
8.2 我国转业军官培训制度设计与机制分析 |
8.2.1 转业军官培训的制度设计 |
8.2.2 转业军官培训经费保障机制分析 |
8.2.3 转业军官培训管理机制与效率分析 |
8.3 我国转业军官培训模式的选择 |
8.3.1 模式选择的基本思路和原则 |
8.3.2 模式选择的主要因素 |
8.3.3 模式选择的具体策略 |
8.4 改进我国转业军官培训工作的对策建议 |
8.5 本章小结 |
9 结论与展望 |
9.1 结论 |
9.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Matlab 程序 |
附录 2:军队转业干部培训需求调查问卷(计划分配) |
附录 3:军队转业干部培训需求调查问卷(自主择业) |
附录 4:个人情况简介 |
(8)我国退役军官安置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第二节 退役军官安置制度的相关理论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四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五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基本思路、研究重点及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我国退役军官安置制度的指导思想及历史变迁 |
第一节 我国退役军官安置制度的指导思想 |
第二节 我国退役军官安置制度的历史变迁 |
第三章 我国现行退役军官安置制度运行现状分析 |
第一节 我国现行退役军官安置制度运行取得的成效 |
第二节 我国现行退役军官安置制度运行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现阶段我国退役军官安置制度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四章 我国退役军官安置制度的改革思路 |
第一节 国外几个典型国家退役军官安置制度比较及启示 |
第二节 我国退役军官安置制度改革的原则 |
第三节 我国退役军官安置制度改革的构想 |
第五章 完善我国退役军官安置制度改革的对策 |
第一节 政府要不断完善退役军官的安置工作 |
第二节 军队应加强军地两用人才培养和退役军官安置培训工作 |
第三节 单位必须做好退役军官的接收工作 |
第四节 退役军官个人需为退役做好充分准备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致谢 |
(9)十年探索:各地工作异彩纷呈(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管理服务体系基本建立 |
河北:完善八项制度 |
辽宁:注重工作机构建设 |
江苏:建设分级管理服务体系 |
浙江:规范管理制度 |
广西:建章立制明确任务 |
重庆:理顺机构体制 |
云南:完善工作体系 |
宁夏:健全管理制度 |
新疆:加强管理服务体系建设 |
西安:构建管理服务体系 |
济南:夯实社区管理服务的根基 |
日常管理服务逐渐完善 |
北京:坚持提供就业指导 |
河北:实行自我创业就业管理 |
内蒙古:健全社区管理服务站 |
吉林:建立机制, 确保不断线 |
上海:发挥社区的组织功能 |
浙江:重视信息化数据库建设 |
福建:年度签到, 节日慰问 |
湖南:真情服务免除后顾之忧 |
广西:积极推进社区化管理 |
四川:由户口所在地管理向居住地管理转变 |
西藏:加强与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的沟通联系 |
宁夏:形成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 |
长春:加强基层指导 |
济南:创新年度登记方式 |
宁波:建立四级日常管理服务模式 |
扶持就业创业工作收效明显 |
北京:实地参观定向推荐 |
河北:建立就业创业实训基地 |
辽宁:自主择业军转干部进校园 |
黑龙江:担任基层党建指导员 |
江苏:结合实际出台配套实施办法 |
江西:落实就业扶持政策 |
山东:直接推荐就业 |
湖北:整合资源协助就业 |
湖南:强化宣传营造创业氛围 |
广东:主动推介自主择业军转干部 |
海南:抓政策扶持提供政策保障 |
四川:优先推荐就业 |
贵州:利用网络发布人才信息 |
甘肃:在全国率先将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纳入小额担保贷款 |
青海:因地制宜多元转移 |
长春:首创自主择业军转干部求职“绿色通道” |
大连:发展企业定向培训模式 |
哈尔滨:落实优惠政策加强资金扶持力度 |
西安:落实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创业优惠政策 |
成都:以中高端就业为突破口 |
青岛:搭建创业就业扶持平台 |
武汉:主动牵线搭桥拓宽就业路 |
教育培训工作稳步推进 |
北京:扎实推进个性化培训 |
天津:多渠道开展个性化培训 |
河北:依托用人单位进行岗前技能培训 |
辽宁:积极探索培训前移工作 |
山东:依托企业培训 |
广西:举办专业培训班 |
陕西:依托社会办学进行职业技能培训 |
长春:开展政策宣传和培训教育 |
哈尔滨:就业推荐与培训相结合 |
成都:发放培训券解决工学矛盾 |
厦门:引进职业生涯再规划指导 |
南京:开展菜单式个性化培训 |
(10)整装待发又一年——走进全国军转安置工作总结座谈会(论文提纲范文)
吹响军转工作再出发的号角 |
总结2010:来之不易的成绩单 |
部署2011:方向明信心足 |
分享经验:让好做法产生好效果 |
热议军转:共识的凝聚意愿的表达 |
务实创新话军转 |
保证安置进度:按时间节点推进工作 |
完善安置办法:更公平、更公正、更公开 |
自主择业管理服务工作:以更好的成绩献礼十周年 |
军转培训工作:以服务军转干部为方向 |
军转人语录 |
后记 |
四、广东河南广西加强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安置管理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转业军官安置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广州市为例[D]. 陈斌.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 2021(12)
- [2]军转干部安置问题和对策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D]. 韩国宁. 山东大学, 2020(01)
- [3]军队转业干部计划分配职务安置政策执行偏差研究 ——以广州市为例[D]. 黄骏.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4]军改背景下边疆团职军官退役安置问题研究 ——以武警XX总队退役安置为例[D]. 张梓麟. 国防科技大学, 2019(02)
- [5]中国军官转业安置制度改革研究[J]. 何宪.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8(03)
- [6]自主择业军队转业干部服务管理中的政府职能研究[D]. 柴利强. 内蒙古大学, 2016(12)
- [7]中国转业军官培训模式研究[D]. 江力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04)
- [8]我国退役军官安置制度研究[D]. 秦金瑞. 浙江财经学院, 2012(07)
- [9]十年探索:各地工作异彩纷呈[J]. 胡琳. 中国人才, 2011(18)
- [10]整装待发又一年——走进全国军转安置工作总结座谈会[J]. 本刊编辑部,罗贞裁,罗晶晶. 中国人才, 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