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气温异常论文_迪丽努尔·托列吾别克,毛炜峄,李红军,叶尔纳尔·胡马尔汗

导读:本文包含了冬季气温异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冬季,环流,气温,西伯利亚,北极,乌拉,高压。

冬季气温异常论文文献综述

迪丽努尔·托列吾别克,毛炜峄,李红军,叶尔纳尔·胡马尔汗[1](2019)在《青藏高原冬季风异常与塔里木盆地冬季气温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61—2018年新疆103站逐月气温及NECP/NCAR逐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基于汤懋苍等定义的青藏高原季风指数,分析了青藏高原冬季风异常强、弱年及其变化特征,揭示了高原冬季风异常影响新疆塔里木盆地冬季气温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近57 a来,青藏高原冬季风略增强,高原冬季风指数与新疆冬季气温呈显着负相关,高原冬季风偏强有利于新疆冬季气温偏高,反之亦然。高原冬季风指数与新疆冬季气温之间的相关性存在明显区域差异,其中南疆高于北疆,西部高于东部,平原高于山区。南疆塔里木盆地冬季气温变化受高原冬季风影响最显着,而年际变化受高原冬季风异常的影响更强。青藏高原冬季风异常偏强年,850 hPa上中亚区域以及蒙古高原都有弱距平暖平流影响新疆;500 hPa上新疆位于位势高度正距平区,乌拉尔山北部为负距平区,欧亚50°N以北区域盛行西风气流,不利于北方冷空气南下影响塔里木盆地。高原冬季风异常偏弱年,850 h Pa上新疆受距平冷平流影响;500 hPa上乌拉尔山脊发展,引导冷空气南下入侵塔里木盆地。(本文来源于《沙漠与绿洲气象》期刊2019年05期)

孙健,李栋梁,邵鹏程,高娜[2](2019)在《中国冬季气温月际变化特征及其对大气环流异常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1951—2014年中国160站月气温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利用季节的经验正交函数分解(S-EOF)等方出现前、后冬相反甚至冷暖交替的现象。中国冬季气温月际变化存在3个主模态:全冬一致型、前后反相型和冷暖交替型。当西伯利亚高压冬季一致偏强(偏弱)时,冬季一致冷(暖);当海陆热力差异由强变弱、西伯利亚高压强度由强变弱,东亚西风急流比较稳定,强度偏强,位置由南向北移动时,冬季前冷后暖;当大气环流发生突变,尤其是海平面气压场和500 hPa位势高度场上大气活动中心的频繁调整,西伯利亚高压强度在月时间尺度上强弱交替时,冬季气温呈冷—暖—冷交替变化。(本文来源于《气象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支蓉,高辉[3](2019)在《2018/2019年冬季北半球大气环流特征及对我国冬季气温异常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2018/2019年冬季,东亚冬季风较常年同期偏强,西伯利亚高压偏强。在北半球500 hPa高度距平场上,乌拉尔山地区为高度场正异常,贝加尔湖-巴尔喀什湖地区为高度场负异常,欧亚中高纬整体以经向型环流为主。冬季冷空气活动较频繁且强度偏强,受其影响,除东北地区、西南地区及华南地区中东部等地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外,全国其余地区气温偏低。此外,欧亚中高纬环流季节内调整明显,导致我国气温异常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前期秋季巴伦支海-喀拉海海冰密集度偏低是造成东亚冬季风偏强的重要原因。(本文来源于《气象》期刊2019年07期)

陈颖,贾孜拉·拜山[4](2019)在《新疆冬季气温年际异常的主模态及其成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新疆1961—2016年89个观测站冬季平均气温经验正交分解的空间模态,讨论了与各空间模态及其相联系的北半球中高纬度环流特征,结果表明:新疆冬季平均气温的年际异常空间模态分为全区一致类、南北反相类、东西反相类,根据这叁类空间模态的正负位相不同分别分为一致偏冷型、一致偏暖型、北冷南暖型、北暖南冷型、东冷西暖型和东暖西冷型等6个空间分布型。新疆冬季平均气温各空间分布型的环流影响因子既表现了极地和中纬度环流相互作用,也有纬圈方向的波列传播的影响。当北半球中纬度西风偏弱,中高纬度环流经向度加大,乌拉尔山地区的高压脊发展和东亚大槽偏深,50°N以南为负高度距平,新疆冬季平均气温一致偏低;反之则一致偏高。北冷南暖型在40°N以北的区域与一致偏冷型的环流特征基本类似,但在中亚至新疆40°N偏南的区域位势高度偏高;北暖南冷型出现时,乌拉尔山负高度距平和东亚大槽偏弱,新疆上空为浅脊控制,新疆南部受脊后的浅槽影响。东冷西暖型和东暖西冷型区别在于中纬度的500 hPa正高度距平中心的位置和700 hPa气流方向。北极涛动(AO)、区域西风指数、乌拉尔山关键区因子、欧亚纬向环流指数、西藏高原-1指数、西藏高原-2指数、斯堪的纳维亚遥相关型指数(SCA)、亚洲区极涡面积指数等8个气候指数都对新疆冬季平均气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干旱区地理》期刊2019年02期)

班晋,李永生,赵佳莹,孙镆涵[5](2019)在《2017-2018年冬季黑龙江省气温异常成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17-2018年冬季全省平均气温为-19.7℃,较历年同期偏低2.2℃,为1981年以来的第3位,仅次于2000年和2012年。本文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7-2018年黑龙江省冬季气温异常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气环流的异常是造成黑龙江省冬季气温异常偏低的直接原因。东亚季风环流系统表现为:东亚冬季风强度偏强,西伯利亚高压偏强,500 hPa东亚大槽异常偏深。分析下垫面外强迫因素,2017-2018年赤道中东太平洋出现拉尼娜事件,分析显示拉尼娜事件发生可能导致冬季风偏强,从而也是造成全省气温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来源于《黑龙江气象》期刊2019年01期)

董国庆,陈志超,郑广芬,李丽平,王素艳[6](2018)在《宁夏冬季气温变化与大气环流异常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61~2015年冬季(12月到次年2月)宁夏20个气象站月平均气温资料,NCEP/NCAR发布的500 h Pa位势高度场和海平面气压场,200 h Pa、850 h Pa风场月平均再分析资料,运用线性倾向估计、M-K法及合成分析等方法,在研究宁夏冬季平均气温的年际变化及年代际变化特征的基础上,分突变前后的冷、暖期时段进一步分析大气环流场不同影响因子与宁夏冬季气温异常的关系,揭示宁夏冬季气温异常的成因。结果表明:(1)宁夏冬季平均气温由冷变暖的趋势非常显着,在1985年之前为冷期,1985年以后为暖期;冬季平均气温年代际变化在20世纪增暖趋势显着,21世纪后上升趋势趋于平缓。(2)不仅500 h Pa位势高度场的乌拉尔山高压脊和西太平洋副高是影响宁夏冬季气温异常的主要系统,海平面气压场的西伯利亚高压也是影响宁夏冬季气温异常的关键系统;高低空的偏北气流和偏南暖湿气流异常流场也对宁夏冬季气温变化造成一定影响。(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8年21期)

刘炜,宋文玲[7](2018)在《中国北方冬季气温的年际变化对北太平洋东部海温异常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地面气温观测资料及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中纬度北太平洋东部海温异常变化对中国北方地区冬季气温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前期夏、秋季中纬度北太平洋东部海温与北方地区冬季气温存在持续稳定的正相关关系,并且这种相关性在年代际尺度上较年际尺度更为显着。这种联系与中纬度北太平洋东部关键区海温在对流层中低层激发出的一种类似北美—大西洋—欧亚遥相关型波列有关。当前期关键区海温偏高(低)时,其激发的波列使得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偏弱(强),西伯利亚高压偏弱(强),导致贝加尔湖以南大部地区受正(负)高度距平控制,亚洲地区中高纬以纬(经)向环流为主,有利于北方大部地区气温偏高(低)。研究表明,中纬度北太平洋东部海温异常通过激发出一个从关键海区到我国北方地区的跨越东西半球的遥相关型波列,引发北半球中高纬度大气环流异常,进而影响北方冬季气温。(本文来源于《气候与环境研究》期刊2018年03期)

刘鸣彦,侯依玲,周晓宇,易雪,赵春雨[8](2017)在《北太平洋风暴轴的异常活动与辽宁省冬季最低气温的联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75-2015年辽宁省52站逐日最低气温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通过合成分析、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对辽宁省冬季最低气温及北太平洋风暴轴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研究,初步探讨了北太平洋风暴轴的异常活动与辽宁省冬季最低气温的可能联系。结果表明,辽宁省冬季最低气温突变年为1986年,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气温表现出偏暖特征。北太平洋风暴轴与辽宁省冬季最低气温间存在同步一致地变化特征,风暴轴活动强年,辽宁省受西南气流控制,阿留申低压、西伯利亚高压强度减弱,同时东亚大槽减弱北退,东亚西风急流偏北,东亚冬季风系统活动减弱,不利于冷空气向南侵袭,辽宁省冬季最低气温偏高,反之在风暴轴活动弱年,辽宁省冬季最低气温偏低。与北太平洋风暴轴相关联的中高纬度大气环流异常变化是风暴轴强度与辽宁省冬季最低气温关系产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地理学报》期刊2017年07期)

孟鑫,张瑜,李慧琳,白华,高松影[9](2017)在《东北冬季气温变化异常特征及其与AO的联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东北地区27个站逐月温度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NOAA提供的AO资料,通过EOF和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东北地区近53 a冬季气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东北地区前冬和后冬气温的前2个模态在空间上均表现为全区变化一致型和东北—西南反相变化的跷跷板型,且实际分布以跷跷板型居多;(2)前冬气温跷跷板型分布与同期位置偏北、强度较弱的类AO分布型呈正相关关系;(3)11月AO与前冬气温跷跷板分布呈显着正相关关系,当11月AO为正值时,前冬呈东北高、西南低的气温分布型,AO为负值时,则出现西南高、东北低的气温分布型。因此11月AO可作为东北冬季气温的一个预测因子。(本文来源于《干旱气象》期刊2017年03期)

张丽,石大明,姜忠宝,李宇凡[10](2017)在《吉林省冬季气温异常的环流特征及其与北极涛动、北极海冰的关联》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吉林省46个气象观测站1961-2014年冬季(12-2月)的平均气温资料、各层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海冰密集度、北极涛动(AO)资料,采用标准化、合成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吉林省冬季气温的异常年的环流特征,及其与北极海冰、北极涛动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冬季气温与西伯利亚高压强度关系极其密切,而且温度越异常,这种关系越密切;当9-11月巴伦支海海冰和喀拉海海冰的密集度小时,相应冬季北极涛动为负位相,对流层中高层中纬度环流经向度大,乌拉尔山高压脊的异常发展,东亚槽偏强,近地面层西伯利亚高压偏强,东亚冬季风偏强,易造成气温偏低;反之气温易偏高。进而说明前期9-11月巴伦支海和喀拉海海冰密集度的大小对吉林省冬季冷暖有较好的指示意义。(本文来源于《气象灾害防御》期刊2017年02期)

冬季气温异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1951—2014年中国160站月气温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利用季节的经验正交函数分解(S-EOF)等方出现前、后冬相反甚至冷暖交替的现象。中国冬季气温月际变化存在3个主模态:全冬一致型、前后反相型和冷暖交替型。当西伯利亚高压冬季一致偏强(偏弱)时,冬季一致冷(暖);当海陆热力差异由强变弱、西伯利亚高压强度由强变弱,东亚西风急流比较稳定,强度偏强,位置由南向北移动时,冬季前冷后暖;当大气环流发生突变,尤其是海平面气压场和500 hPa位势高度场上大气活动中心的频繁调整,西伯利亚高压强度在月时间尺度上强弱交替时,冬季气温呈冷—暖—冷交替变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冬季气温异常论文参考文献

[1].迪丽努尔·托列吾别克,毛炜峄,李红军,叶尔纳尔·胡马尔汗.青藏高原冬季风异常与塔里木盆地冬季气温的关系[J].沙漠与绿洲气象.2019

[2].孙健,李栋梁,邵鹏程,高娜.中国冬季气温月际变化特征及其对大气环流异常的响应[J].气象学报.2019

[3].支蓉,高辉.2018/2019年冬季北半球大气环流特征及对我国冬季气温异常的影响[J].气象.2019

[4].陈颖,贾孜拉·拜山.新疆冬季气温年际异常的主模态及其成因分析[J].干旱区地理.2019

[5].班晋,李永生,赵佳莹,孙镆涵.2017-2018年冬季黑龙江省气温异常成因分析[J].黑龙江气象.2019

[6].董国庆,陈志超,郑广芬,李丽平,王素艳.宁夏冬季气温变化与大气环流异常的关系[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8

[7].刘炜,宋文玲.中国北方冬季气温的年际变化对北太平洋东部海温异常的响应[J].气候与环境研究.2018

[8].刘鸣彦,侯依玲,周晓宇,易雪,赵春雨.北太平洋风暴轴的异常活动与辽宁省冬季最低气温的联系[J].地理学报.2017

[9].孟鑫,张瑜,李慧琳,白华,高松影.东北冬季气温变化异常特征及其与AO的联系[J].干旱气象.2017

[10].张丽,石大明,姜忠宝,李宇凡.吉林省冬季气温异常的环流特征及其与北极涛动、北极海冰的关联[J].气象灾害防御.2017

论文知识图

中国160个测站冬季气温异常EOF...中国东部冬季气温异常的主模态与...5.2东北地区冬季气温异常(D...冬季气温异常最大熵谱分析江南地区冬季气温异常最大熵谱分...冬季气温异常PC1与前期SIC的回归...

标签:;  ;  ;  ;  ;  ;  ;  

冬季气温异常论文_迪丽努尔·托列吾别克,毛炜峄,李红军,叶尔纳尔·胡马尔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