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孢粉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花粉,植被,遗址,形态,法医学,蛾眉,河湾。
孢粉学论文文献综述
李晓娟,李建秀[1](2019)在《山东对囊蕨属(蹄盖蕨科)植物孢粉学研究及其在分类上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扫描电镜对山东分布的8种对囊蕨属(Deparia)植物进行孢粉学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对对囊蕨属(Deparia Hook.&Grev.)蹄盖蕨科(Athyriaceae)新分类系统首次进行孢子形态亚显微结构研究;该属孢子形态圆肾形,左右对称,具周壁,其周壁纹饰在种内稳定,种间区别显着;为建立假蹄盖蕨亚属(Subgen. 1. Athyriopsis)和蛾眉蕨亚属(Subgen. 2. Lunathyrium)提供孢粉学依据;依据山东蛾眉蕨和东北蛾眉蕨孢壁纹饰的显着差异,山东蛾眉蕨应为一个独立的物种,不宜并入东北蛾眉蕨,建议恢复山东蛾眉蕨在植物分类学上的种级地位,依照对囊蕨属新分类系统,山东蛾眉蕨(Lunathyrium shandongense)新组合为中华山东对囊蕨(D. sinoshandongensis)。该研究不仅为对囊蕨属孢粉学积累了新的资料,也为近缘种的分类鉴定提供了孢粉学依据。因此对囊蕨属孢子形态研究,在该属孢粉学、分类学及系统演化上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植物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张琪,陆开清,李金锋,夏晓飞,王萍[2](2018)在《司法孢粉学在司法鉴定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司法孢粉学是法庭科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孢粉检验可为推断嫌疑人与犯罪现场的关联、案件发生时间、毒品来源等提供重要信息。在新西兰、英国、美国等国家,孢粉检验已在多起案件的侦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他国家近年来也陆续开展了相关的应用研究。本文综述了近50年来司法孢粉学的典型案例,介绍了该学科的历史和现状,探讨了其未来的研究重点和发展方向,以期提高人们对该学科的全面认识,加强今后在司法鉴定中的应用。(本文来源于《刑事技术》期刊2018年06期)
龚江美,姜琳,潘东明,潘腾飞[3](2018)在《‘红钻蜜柚’的选育与孢粉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了由‘管溪蜜柚’芽变形成的新种质‘红钻蜜柚’的选育过程,植物学特性和生物学特性。果实倒卵形,单果重约1 500 g,果形指数0.90~0.94;果皮橙黄色,具红色条纹;海绵层颜色为象牙白,厚约1.5 cm;囊瓣14~16,囊衣薄带淡黄色;汁胞银白色,清脆可口,无籽或少量败育的瘪核。孢粉学研究结果表明,‘红钻蜜柚’的花粉粒大小与‘管溪蜜柚’等品种的花粉萌发孔形态相似,花粉粒大小没有显着性差异,但‘璋益蜜柚’、‘红钻蜜柚’的网脊窄,网孔则较为紧密,而且5沟孔比例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本文来源于《东南园艺》期刊2018年05期)
刘泽雨,马春梅,朱诚,尚广春,孙智彬[4](2018)在《长江叁峡中坝遗址地层的孢粉学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重庆忠县中坝遗址剖面82个地层样品和遗址附近的12个现代表土样品进行孢粉分析,结果表明:表土样品中孢粉含量较高,沉积地层中频繁出现蕨类植物孢子(相对于木本和草本花粉,其数量多,比例高),揭示出中坝地区植被长期处于次生化状态。表土花粉中,松在乔灌木中占明显优势;旱生草本花粉以蒿属、十字花科和菊科等为主;蕨类孢子以水龙骨、叁缝孢子、凤尾蕨、石松孢子和单缝孢子为主,植被处于次生化。地层花粉中,蕨类孢子以凤尾蕨属、卷柏属、其它叁缝孢子和单缝孢子为主;乔灌木植物花粉以松属和榆属占优势;草本植物花粉中,禾本科、菊科、藜科和蒿属等含量较高。研究点孢粉分析显示,人类活动对中坝遗址影响较大:1)新石器晚期:先人栽培种植活动已经开始;2)新石器时代末期至六朝,受人类活动影响,植被覆盖度较低;3)商代至周初至秦汉时期,人类活动不断加强;4)唐宋时期,人类栽培种植活动较活跃;5)明清至现代,人类砍伐当地植被日趋严重,导致植被次生化现象增强。(本文来源于《微体古生物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马春梅,王冰翎,刘泽雨,赵琳,胡竹君[5](2018)在《浙江田螺山遗址区孢粉学记录的中全新世植被、环境和人类活动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浙江宁绍平原是研究河姆渡文化与自然环境发展关系的热点区域。选取田螺山遗址附近的TSL1402钻孔进行AMS14C测定、孢粉和微炭屑分析,旨在研究宁绍平原中全新世植被历史、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约8460~7700a B.P.,植被类型以落叶阔叶林为主,含有常绿成分和针叶成分,揭示了气候温凉偏干的特点。7700~6300 a B.P..期间,乔灌木整体有所下降,波动显着,植被类型为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气候暖湿,在7600~7500a B.P.、7300~7200 a B.P.和6700~6300 a B.P.,粒径>38μm的禾本科明显增加,可能显示了人类的3个农业发展阶段。微炭屑增加对应栽培作物花粉的增加,暗示植被变化可能与人类活动有关。6300 a B.P.至今,木本花粉含量总体大幅度下降,草本花粉含量升高,气候上稍温凉偏干,植被类型仍以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混交林为主,但植被变化可能受人类干扰。2)淡水藻类和沟鞭藻类含量表明,TSL1402钻孔所在地8460~7700 a B.P.可能为浅海湾环境,但也受到淡水注入影响。7700~7200 a B.P.为过渡时期。7200 a B.P.后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海平面上升速率大幅度降低,陆地逐渐生长,7000~6900 a B.P.河姆渡文化逐步开始发育,水稻农业发展,但之后受到海水影响,在7200~6700 a B.P.、6600~6500 a B.P.等都出现农业发展低谷,分析认为和海水入侵影响有关。(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09-14)
韩雪平,薛晓敏,王金政,王贵平[6](2018)在《基于花粉微观特征的5个杏品种孢粉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欧洲杏的凯特、金凯特、金太阳品种和中国杏的金水杏、魁金品种为材料,通过扫描电镜的观察,比较分析了5个杏品种的花粉微观特征,发现它们在NPC分类系统上属于N_3P_4C_5,为单粒花粉粒长球形,花粉壁上分布穿孔和条纹纹饰,由此判断在进化程度上属于较高等级;根据变异系数>20%的孔径和孔频2项指标可将5个品种进行聚类,可把中国杏的金水杏和魁金聚为一类,欧洲杏的凯特、金凯特和金太阳聚为一类,并且分别计算出他们之间的遗传距离,其中最小的凯特与金凯特为0.095,最大的金水杏与金凯特为1.561。(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14期)
胡超琼,王仁梓,关长飞,禹庆峰,阮小凤[7](2018)在《柿属植物花粉形态观察及孢粉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利用孢粉学区分柿属植物种及品种的可能性,并通过聚类分析探讨其亲缘关系。【方法】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柿属植物(Diospyros)6个种、栽培柿(D.kaki)11个品种以及同时期的石榴科(Punicaceae)的石榴花(Punica granatum L.)、罂粟科(Papaveraceae Juss.)的虞美人(Papaver rhoeas L.)和秃疮花(Dicranostigma leptopodum),以及紫葳科(Bignoniaceae)的凌霄花(Campsis.grandiflora)共21份材料的花粉外部形态。在对花粉形态观察的基础上,对花粉6个数量性状极轴长(P)、赤道宽(E)、条纹长、条纹宽、萌发沟长和萌发孔大小进行观测,并进行统计与聚类分析。【结果】石榴花、秃疮花、虞美人以及凌霄花等植物的花粉外壁纹饰呈网状及瘤状突起状,与柿属植物特殊的谷穗状条纹结构相比有明显差异。其他11个栽培柿品种的花粉外壁纹饰也形态各异,大小不一。花蕾期的花粉粒普遍比盛开期的花粉粒大,且条纹也比较宽。盛开期的花粉外壁条纹比较干瘪稀疏,花蕾期的花粉外壁条纹则比较饱满紧密。此外,‘华中雄株’‘襄阳牛心柿’‘禅寺丸’与‘台湾正柿’等品种均出现了巨大花粉。聚类分析表明了这17种柿属植物的亲缘关系的远近。【结论】柿属植物花粉的表面纹饰与所选的4种非柿属植物相比较有明显差别,具有一定特异性和稳定性,可以根据其花粉形态来辨别其是否属于柿属植物;虽然柿属植物柿花粉形态大体比较类似,但在花粉外壁纹饰,花粉粒大小以及形状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不仅为区分柿科的6个不同的种提供参考,也可以作为区分柿种下11个不同品种的辅助依据;同一品种花粉采集时间不同,其花粉形态也有所区别。此外,在‘禅寺丸’‘台湾正柿’等花粉中发现了巨大花粉(2n配子)的存在,对柿属植物种质创新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果树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武晓晓[8](2018)在《应用孢粉学和SNP分析广西地方柑橘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柑橘是全球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是世界第一大水果,是世界第叁大贸易农产品。中国是世界上栽培柑橘最早的国家,栽培历史已有4000年以上,分布区域极为辽阔。在中国柑橘栽培面积和产量均高居世界第一,在国内也是仅次于苹果的第二大水果,2016年中国柑橘栽培面积3841.23万亩,产量3764.87万吨。广西地处中国西南边陲,北有南岭山脉,西临云贵高原,境内六万大山、九万大山连绵数千里,多山多雨的独特地理环境孕育了丰富的柑橘种质资源。特色地方品种如沙田柚,金柑等驰名中外,野生柑橘资源如大种橙、宜昌橙、姑婆山野生皱皮柑、姑婆山野生元橘、酸橘、广西土柠檬等极具特色。由于各种病虫害的危害以及保护意识的缺失,广西地方柑橘资源流失的风险很大,因此系统的收集、保存广西地方资源,并运用孢粉学和分子标记手段分析遗传多样性,明确广西地方柑橘资源的现状、分类地位以及亲缘关系至关重要。本研究通过花粉形态和SNP对广西地方柑橘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枳属、金柑属和柑橘属的花粉具有不同的形态特征。其中,不同种属的品种萌发器官均为孔沟类型,即花粉表面同时存在着孔和沟。花粉粒大多存在4条孔沟,部分品种的花粉具有5条孔沟,如柠檬、宜昌橙以及部分柚。花粉的极面观形状均为四裂圆形或者五裂圆形,赤道面形状存在叁种形状,分别为圆形、近圆形和长圆形。枳属、金柑属和柑橘属品种的花粉粒的极轴和赤道轴长范围,显示花粉大小均为中等大小,但仍存在差异。花粉粒的大小,金柑属的花粉粒最小,枳属次之,柑橘属花粉粒较大,其中柑橘属中枸橼区、宜昌橙区、橙区、柚区以及野生宽皮柑橘的花粉粒较大,大翼橙区和宽皮柑橘区的其余品种花粉粒较小;花粉粒的形状,枳属为圆球形,金柑属和柑橘属的花粉粒为长球形或者近长球形;外壁纹饰类型,柚部分品种和葡萄柚具有穴状纹饰,其余种属都具有网状纹饰或细网状纹饰;从网眼和网脊来看,金柑属、柑橘属宽皮柑橘区除野生品种外网脊也普遍较宽,网眼以野生宽皮柑橘的最大;P/E均值,柑橘属酸橙类最大,为1.58,枳属最小,为1.10。2.姑婆山野生皱皮柑花粉以单粒形式存在,中等大小,存在4条孔沟,花粉粒形状为长球形,极轴长度为(35.24±1.94)μm,赤道轴长度为(20.39±1.35)μm,P/E均值为1.73,花粉粒具有4条孔沟,极面观为四裂圆形,赤道面观为长圆形,网眼较大,形状为不规则圆形或多边形,网眼直径为(1.65±0.09)μm,网脊较狭且突出,宽度为(0.51±0.10)μm,花粉形态特征比较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姑婆山野生皱皮柑(莽山野柑)应该为柑橘属内独立的一个种,是除枸橼(C.Medica)、柚(C.grandis)和宽皮柑橘(C.reticulata)外的第4个真正的种。3.姑婆山野生元橘花粉都以单粒形式存在,中等大小,存在4条孔沟,花粉粒形状为长球形,极轴长度为(30.21±1.14)μm,赤道轴长度为(22.12±1.97)μm,P/E均值为1.37,花粉粒具有4条孔沟,极面观为四裂圆形,赤道面观为长圆形,网眼较小,形状多为圆形或近圆形,网眼直径为(0.86±0.08)μm,网脊平宽光滑,宽度为(0.47±0.09)μm,花粉形态特征比较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姑婆山野生元橘比道县野橘、立花橘更为原始。4.沙柑花粉为中等型、形状为长球形,存在4条孔沟,极轴长为(29.98±1.18)μm,赤道轴长为(22.32±1.03)μm;外壁纹饰为网状纹饰,网眼为圆形或者近圆形,网眼直径大小为(0.89±0.10)μm,网脊平宽光滑不隆起,网脊宽度为(0.62±0.07)μm,花粉形态比较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沙柑应为杂种起源,与扁柑、年橘、广西红皮酸橘的花粉特征较为接近,在遗传距离0.442处聚为一组,与岑溪酸橘、印度酸橘、姑婆山野生元橘、贺州野橘等可能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但亲缘关系较远。5.SNP研究中完成了柑橘SNP分子标记分析研究体系的建立,为今后柑橘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其中着重对广西姑婆山野生柑橘资源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姑婆山野生皱皮柑6号与莽山野柑(尖叶)、莽山野柑(圆叶)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而与姑婆山野生皱皮柑2号有明显的区别,与孢粉学研究结果相一致。(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李佳[9](2018)在《泥河湾盆地台儿沟剖面上新世末期古植被与气候变化的孢粉学记录》一文中研究指出过去是打开未来的一把钥匙,研究过去的气候变化规律一直是国际上关注的重点问题,它能更好地预测未来,从而有利于人类活动。泥河湾盆地拥有上新世晚期-更新世的完整地层,因此是我们进行该时期内植被与气候变化研究的理想地区。本研究选取了泥河湾盆地台儿沟剖面为研究区域,通过对连续采样获取的136个地层样品进行孢粉分析,探讨和揭示了该研究区上新世末期的植被和气候变化特征,从而恢复了自3.3Ma以来的植被演替序列和气候变化过程。结果表明:该研究区域主要是以木本植物花粉占主导,其植被整体上是以森林植被景观为主。从整个剖面整体来看,植被经历了云冷杉为主导的暗针叶林—桦木属、栎属、榆属为主导的,且有松林参与下的落叶阔叶林—松属和云冷杉属为主导的针叶林3个阶段,其相对应的气候总体上经历了冷湿-暖湿-温凉-冷暖交替-凉干几个阶段。但在不同时期,植被和气候变化又存在显着的差异。根据孢粉组合来看,总共分为6个带。孢粉带Ⅰ为3.3~3.06Ma,该带主要以云冷杉属花粉为主,其含量多高于50%,推测周围存在一定面积的云冷杉林,气候整体表现为寒冷湿润。孢粉带Ⅱ为3.06~2.852Ma,且该带划分成了两个亚带:3.06~2.96Ma为亚带1,云冷杉属花粉含量降至5%以下,松属花粉含量急剧增加,多数高于30%,且桦木属花粉含量在10~20%,一些亚热带成分,如常绿栎、山核桃等也有出现,表明此时植被主要为松属参与下的以桦木属为主的落叶阔叶林,且一些草本植物也伴随其中,气候环境变得温暖湿润,并且是整个研究时期气候最佳的时期;2.96~2.852为亚带2,此时松属花粉含量多保持在20%左右,桦木属等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榆属,大多数维持在20~40%,此时的植被主要为有松属参与的以榆属为主的落叶阔叶林,并且也有一些草本植物伴随其中,气候整体较之前偏温干。孢粉带Ⅲ为2.852~2.56Ma,且该带划分成了3个亚带:2.852~2.82Ma为亚带1,此时松属和榆属仍然占主导,草本植物也有一定含量,气候较为温暖偏湿,植被仍是松林参与下的以榆属为主导的落叶阔叶林;2.82~2.644Ma为亚带2,此时云冷杉属大量增加,多数高于55%,且浓度达到整个剖面的高峰期,并且和松属此消彼长出现,造成气候的冷暖波动频繁,但气候整体上较之前偏寒冷,植被为松和云冷杉为主的针叶林;2.644~2.56Ma为亚带3,此时云冷杉为优势种,且蒿属、藜科等草本植物较之前大幅度增加,多数高于30%,植被仍以针叶林为主,但有向草原环境演变的趋势,表明此时期气候变得越发温凉和干燥。依据孢粉组合,台儿沟剖面上新世末期经历了两个明显的大冷期(3.3~3.06Ma,2.852~2.56Ma)。3.3Ma气候变冷最有可能与该时期的Mammoth反向极性事件有关;2.82Ma变冷的驱动机制可能是受CO_2浓度变化、构造运动和北半球陆冰扩张等因素共同影响,并且最寒冷的阶段分别与深海氧同位素MISG10、G2、102和104阶段,以及与西北太平洋相同时期的海水温度均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其中2.82Ma左右的气候变冷属于区域性事件,但是否具有全球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2.64Ma左右的气候变化具有全球性质。(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18-05-16)
缪君翔[10](2018)在《中全新世以来我国农业生产活动的孢粉学记录》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活动对于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的影响在中全新世以来尤为明显,而农业生产是人类历史中最为重要的活动类型,因此,不同气候背景下的人类农业活动状况已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问题。孢粉记录作为重建植被类型变化及推断人类活动的代用指标之一,在近几十年来主要从以下叁个方面展开研究:1)通过分析考古遗址点内部地层的孢粉类型,重建植被覆盖状况从而探究该地区在历史时期内的农业活动情况;2)分析考古遗址点周围地表及地层中的孢粉类型从而反演该时期的植被演化,推测区域农业活动及对环境的影响;3)通过识别和统计地层中农作物等伴人花粉种属及数量,结合年代及气候环境指标推测该气候背景下人类农业活动及主要作物类型。本文综述以上叁方面研究,重点整理中全新世以来人类农业活动的孢粉学记录。(本文来源于《南方农机》期刊2018年03期)
孢粉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司法孢粉学是法庭科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孢粉检验可为推断嫌疑人与犯罪现场的关联、案件发生时间、毒品来源等提供重要信息。在新西兰、英国、美国等国家,孢粉检验已在多起案件的侦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他国家近年来也陆续开展了相关的应用研究。本文综述了近50年来司法孢粉学的典型案例,介绍了该学科的历史和现状,探讨了其未来的研究重点和发展方向,以期提高人们对该学科的全面认识,加强今后在司法鉴定中的应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孢粉学论文参考文献
[1].李晓娟,李建秀.山东对囊蕨属(蹄盖蕨科)植物孢粉学研究及其在分类上的意义[J].植物研究.2019
[2].张琪,陆开清,李金锋,夏晓飞,王萍.司法孢粉学在司法鉴定中的应用[J].刑事技术.2018
[3].龚江美,姜琳,潘东明,潘腾飞.‘红钻蜜柚’的选育与孢粉学研究[J].东南园艺.2018
[4].刘泽雨,马春梅,朱诚,尚广春,孙智彬.长江叁峡中坝遗址地层的孢粉学初步研究[J].微体古生物学报.2018
[5].马春梅,王冰翎,刘泽雨,赵琳,胡竹君.浙江田螺山遗址区孢粉学记录的中全新世植被、环境和人类活动初步研究[C].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6].韩雪平,薛晓敏,王金政,王贵平.基于花粉微观特征的5个杏品种孢粉学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8
[7].胡超琼,王仁梓,关长飞,禹庆峰,阮小凤.柿属植物花粉形态观察及孢粉学研究[J].果树学报.2018
[8].武晓晓.应用孢粉学和SNP分析广西地方柑橘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D].广西师范大学.2018
[9].李佳.泥河湾盆地台儿沟剖面上新世末期古植被与气候变化的孢粉学记录[D].河北师范大学.2018
[10].缪君翔.中全新世以来我国农业生产活动的孢粉学记录[J].南方农机.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