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群体选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大黄鱼,群体,系数,牡蛎,中华,褐藻,体重。
群体选育论文文献综述
王亚威,姜晓东,吴旭干,何杰,刘青[1](2016)在《中华绒螯蟹二龄早熟和晚熟群体选育第叁代在扣蟹阶段的养殖性能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群体选育、养殖实验和定期采样的方法,比较了中华绒螯蟹二龄早熟和晚熟选育群体第叁代(G3)和非选育群体在扣蟹阶段的生长、成活率、平均体质量、体质量分布比例和产量,结果显示:(1)二龄早熟雌体在7-8月和9-10月的增重率(WGR)及特定增长率(SGR)显着高于二龄晚熟雌体(P<0.05);无论雌体还是雄体,二龄晚熟群体在7-10月总体生长速度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整个实验期间3群体的生长速度大小顺序为:对照组>早熟G3>晚熟G3(P>0.05);(2)二龄早熟和晚熟群体G3在扣蟹阶段的成活率接近,但二龄晚熟群体的成活率显着高于对照组扣蟹;二龄早熟群体G3最终扣蟹平均体质量显着高于晚熟扣蟹,对照组居于两者之间,3组扣蟹产量高低顺序为:早熟G3>晚熟G3>对照组;(3)就扣蟹体质量分布而言,3群体扣蟹体质量主要集中于小于3 g和3~6 g这两个体质量范围内,晚熟G3在小于3 g和3~6 g两个体质量范围内比例最高。综上,二龄早熟群体G3在扣蟹阶段具有生长速度快、扣蟹平均体质量大和单产高的优点,二龄晚熟群体G3在扣蟹阶段的成活率显着高于对照组,两选育群体G3在扣蟹养殖上均具有一定的优良性状。(本文来源于《上海海洋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张跃环,秦艳平,张扬,李军,肖述[2](2016)在《熊本牡蛎多嵴和无嵴品系F_1生长性状的群体选育》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改良熊本牡蛎(Crassostrea sikamea)生长性能,以多嵴品系和无嵴品系熊本牡蛎为材料,以壳高为指标,按照10%留种率,采用截头法进行了两个品系的群体选育研究,结果表明:选择反应及现实遗传力随着个体增大而增加,且多嵴品系选择反应略高于无嵴品系。对于多嵴品系而言,幼虫期、稚贝期、养成的选择反应及现实遗传分别为0.33±0.04、0.19±0.02,0.46±0.03、0.26±0.02,0.63±0.11、0.36±0.07;无嵴品系的分别为0.30±0.04、0.17±0.02,0.43±0.03、0.25±0.02,0.58±0.10、0.33±0.06。经过1周年的养成,多嵴品系和无嵴品系的壳高遗传改进量分别为8.41%、7.71%。由此可见,两个品系的现实遗传力相对较高,说明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遗传变异。研究为熊本牡蛎遗传改良及新品系培育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水产科学》期刊2016年04期)
张荣良[3](2016)在《长牡蛎壳宽性状群体选育及氨基酸近红外模型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又称太平洋牡蛎,是世界海水贝类养殖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绵长的海岸线和广袤的浅海水域为发展长牡蛎养殖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加之国家政策对水产养殖的扶持以及从业人员的努力,我国的长牡蛎养殖业近十多年来发展迅速,取得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为海洋渔业经济的兴盛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出现了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的因素。长期以来,牡蛎苗种过于依赖未经改良的野生牡蛎,以及人工养殖条件下经累代养殖造成的近亲交配等原因,导致我国的长牡蛎遗传多样性水平下降,养殖个体出现生长缓慢,死亡率高,品质下降等现象。为了维护产业的良性发展,保护长牡蛎的种质资源,提升其经济效益,在进一步改善养殖环境,提高养殖技术的同时,开展长牡蛎的遗传选育,培育出生长迅速,优质高产的新品种的已成为长牡蛎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本实验在2013年构建了烟台崆峒岛长牡蛎的基础群体,并以壳宽快速生长为选育目标,利用群体选育方法对该群体的长牡蛎进行了连续叁代的选育工作,建立了长牡蛎壳宽F1,F2,F3代选育系,同时分别评估了各世代选育系的现实遗传力,选择反应等遗传参数。另外,本实验运用微卫星技术,分析了3代壳宽快速生长选育系的遗传变异以及选育对其遗传变异的影响。同时,本实验首次将近红外光谱技术(Near Infrared,NIR)在贝类遗传育种过程,建立了长牡蛎的必须氨基酸分析模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长牡蛎壳宽连续3代选育群体的遗传参数比较长牡蛎第一代选育中,壳宽F1代选育群体的平均选择反应为0.491±0.26,平均现实遗传力为0.330±0.131。第二代选育中,壳宽F2代选育群体的平均选择反应为0.604±0.24,平均现实遗传力为0.396±0.135。第叁代选育中,壳宽F3代选育群体的平均选择反应为0.764±0.27,平均现实遗传力为0.471±0.133。从壳宽性状的选育成效而言,第一代至第叁代选育过程中在提高长牡蛎的壳宽生长速度上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在360日龄,即长成期,每代壳宽平均增长7.95~12.1%。2长牡蛎壳宽选育世代的群体遗传变异分析所有微卫星位点在4个群体中都表现出了较高的多态性,P0,F1,F2和F3代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为16.5、12.2、12.8、10.7;P0,F1,F2和F3代群体多态性信息含量(Pic)的平均数值分别为0.9068、0.8982、0.8836、0.8789;所有群体10个位点的观测杂合度值(Ho)均小于期望杂合度值(He),观测杂合度平均值的大小范围是0.5775~0.6484,期望杂合度范围是0.8897~0.9297;哈迪—温伯格平衡(HWE)结果显示:4个群体在10个位点上有32个群体—位点组合显着偏离HWE平衡(P<0.05),说明人工选育对群体的遗传结构造成了一定的影响;4个群体在10个位点上的Fis值均为正值,平均范围为0.1541~0.2341,表明群体内各位点上的杂合子比例有所下降;各群体间Fst值范围为0.0089~0.0245,遗传分化程度较弱。3长牡蛎肉质必须氨基酸近红外(NIR)定量分析模型的建立构建的长牡蛎必须氨基酸近红外(NIR)分析模型中,校正集与交互验证集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RCal2=0.9545和RCV2=0.9227;两个集的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RMSECal=0.998和RMSECV=1.313;两个集的相对分析误差(RPD)分别为RPDCal=4.34和RPDCV=4.40,结果显示:模型预测值与化学测量值拟合程度高,二者偏差小。由此可表明长牡蛎肉质必需氨基酸NIR模型的预测效果良好,预测精度较高。(本文来源于《上海海洋大学》期刊2016-05-23)
何庆国,王劭雯,李加琦,刘晓[4](2015)在《皱纹盘鲍群体选育第四代成鲍4种多糖裂解酶基因表达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已发表c DNA序列设计引物扩增了2龄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的褐藻酸酶、海带淀粉酶、α-淀粉酶和纤维素酶基因片段并测定其序列,同时用半定量反转录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了它们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表明:以cDNA为模板的PCR产物序列与已发表的相应基因序列一致;以DNA为模板扩增的a-淀粉酶和纤维素酶基因片段分别含438 bp和667 bp的内含子;在纤维素酶基因片段的外显子和内含子区各检测到2个SNP;4种多糖裂解酶基因均主要在消化腺中表达,褐藻酸酶基因的表达最强,其次为纤维素酶,表明在摄食海带的条件下,褐藻酸是成体皱纹盘鲍可利用的最重要多糖类物质之一。本文的结果为进一步开展皱纹盘鲍"97"选育群体在不同发育期、摄食不同藻类及不同培育环境下的多糖水解酶基因表达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期刊2015年11期)
刘晓敏,张洪玉[5](2015)在《野生黄河鲤群体选育及子一代形态学特征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养殖环境条件下,子一代黄河鲤成鱼与野生黄河鲤亲鱼之间在可数性状中,大部分性状都表现出野生亲本的遗传特性,如背鳍条、臀鳍条、侧线鳞、鳃耙等。子一代黄河鲤成鱼在体色与鳞被上个体间有差异,有一定的杂色与不规则鳞被出现,杂色表现率6.52%,不规则鳞被表现率3.37%,基本上都能保持野生黄河鲤的体色。(本文来源于《中国水产》期刊2015年10期)
何杰,吴旭干,龙晓文,刘青,赵恒亮[6](2015)在《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野生和养殖群体选育子一代养殖性能和性腺发育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长江水系大规格中华绒螯蟹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为选育基础群,以降低一龄性早熟率、提前或延后二龄成熟期和提高成蟹规格为主要选育目标,进行中华绒螯蟹良种培育,综合比较野生和养殖群体选育子一代(野选G1,养选G1)的养殖性能和性腺发育情况,结果显示:(1)扣蟹养殖阶段,野选和养选G1的早熟率分别比对照组降低36.89%和15.25%,养选G1早熟率略高于野选G1(P>0.05);野选G1在9—11月平均体重略低于养选G1和对照组,且8—9月野选G1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着低于对照组;野选和养选G1的正常扣蟹产量显着高于对照组,且两选育群体G1早熟蟹的产量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2)成蟹养殖阶段,野选G1的生殖蜕壳时间和性腺发育略晚于对照组,养选G1的生殖蜕壳时间和性腺发育略早于对照组;(3)叁群体中华绒螯蟹在成蟹养殖阶段的早期(3—6月)生长速度接近,6—8月野选G1雄体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明显低于其它两组,8—9月则明显高于其它两群体雄体;野选G1雌体的生长速度仅在6—7月明显低于其它两组,7—9月则反之;(4)野选G1的平均产量显着高于对照组,两选育群体最终成蟹平均规格均高于对照组,仅野选G1雌体成蟹体重显着大于对照组(P<0.05);无论雌体还是雄体,野选和养选G1成蟹平均体重均比对照组大10%以上;两选育群体雄体和雌体的大规格成蟹(雄蟹≥175g,雌蟹≥125g)比例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着(P>0.05)。综上,野选G1具有一龄扣蟹早熟率低、二龄成蟹规格大和性腺成熟时间略有推迟等特点,养选G1具有扣蟹养殖阶段饲料系数低、性腺发育时间提前和成蟹规格大等特点,两群体G1均具有进一步选育的潜力。(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湖沼》期刊2015年04期)
刘招坤[7](2015)在《大黄鱼群体选育世代F_1和F_2生长比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网箱养殖的3—10月龄的大黄鱼群体选育世代F1和F2,进行连续逐月体长和体质量测定,分析比较两个选育世代的养殖生长效果。结果显示,F1和F2体长平均变异系数分别为0.11、0.11,体质量平均变异系数分别为0.33、0.32,两个群体之间的体长和体质量变异系数基本一致,群体内体质量的变异系数大于体长;F1和F2体长相对生长率的平均值分别为0.40%/d和0.37%/d,特定生长率的平均值分别为0.88%/d和0.73%/d,体质量相对生长率的平均值分别为0.47%/d、0.46%/d,特定生长率的平均值分别为2.54%/d和2.19%/d,F1总体增长速度明显快于F2;两个群体均表现为等速生长类型。(本文来源于《水产科学》期刊2015年01期)
扎克尔·沙布拉,沙比提·阿布都热西提,张慧林,刘小林[8](2014)在《不同饲养方式与新疆褐牛伊犁母牛群体选育》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疆褐牛是伊犁地区优秀的乳肉兼用型品种。通过测定新疆伊犁州8县1市的1724头新疆褐牛成年母牛的体高、体长、胸围、管围和体重,研究了伊犁州新疆褐牛群体基本情况,利用生物统计学分析不同饲养管理条件(牧区、农区、城郊)对新疆褐牛母牛体尺体重性状的影响,以期为伊犁地区新疆褐牛品种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家畜生态学报》期刊2014年11期)
孙龙芳,李姣,梁旭方,易提林,李彬[9](2014)在《翘嘴鳜F_3~F_5群体选育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群体选育方法获得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F3、F4和F5子3代,通过与对照组生长性能对比评估翘嘴鳜选育效果。结果表明,选育组F3、F4和F5代的体重、体长、全长和体高均显着高于对照组,体重分别比对照组提高11.51%、17.34%和20.79%。各生长性状间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着水平。选育组3代的体重变异系数分别为18.17%、16.37%和14.86%,体长变异系数分别为11.29%、9.47%和8.12%,均显着低于对照组。F3、F4和F5代的代均选育效应分别为3.8%、4.5%和4.2%,翘嘴鳜的选育效果明显,F3、F4和F5代的生长性能均有了显着性提高,个体的生长速度更加趋于一致。同时,F5代仍具有较大的选育潜力,可继续对其进行选育。(本文来源于《广东农业科学》期刊2014年13期)
黄伟卿,刘招坤,郑升阳,韩坤煌,张艺[10](2014)在《2个大黄鱼群体选育世代F_2生长性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2个选育群体(XY2012-JC-F2和XY2012-XP-F2)和未选育群体(YS2012-F1)的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子代养殖过程中的生长性状进行测量,比较其选育效果。结果显示,拟合4-13月龄选育群体F2代和未经选育F1代体重与体长的关系表明,3个群体间存在差异;2个选育群体在后期生长高于未选育群体;分析其体长和体重参数,10-13月龄XY2012-JC-F2体长现实遗传力为0.228~0.364、体重现实遗传力为0.131~0.243,XY2012-XP-F2体长现实遗传力为0.193~0.265、体重现实遗传力为0.126~0.134;体长和体重的相关系数在0.857~0.981,13月龄的相关系数最大达0.997,说明选育作用明显,应结合家系选择和家系内选择进行。(本文来源于《水生态学杂志》期刊2014年02期)
群体选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改良熊本牡蛎(Crassostrea sikamea)生长性能,以多嵴品系和无嵴品系熊本牡蛎为材料,以壳高为指标,按照10%留种率,采用截头法进行了两个品系的群体选育研究,结果表明:选择反应及现实遗传力随着个体增大而增加,且多嵴品系选择反应略高于无嵴品系。对于多嵴品系而言,幼虫期、稚贝期、养成的选择反应及现实遗传分别为0.33±0.04、0.19±0.02,0.46±0.03、0.26±0.02,0.63±0.11、0.36±0.07;无嵴品系的分别为0.30±0.04、0.17±0.02,0.43±0.03、0.25±0.02,0.58±0.10、0.33±0.06。经过1周年的养成,多嵴品系和无嵴品系的壳高遗传改进量分别为8.41%、7.71%。由此可见,两个品系的现实遗传力相对较高,说明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遗传变异。研究为熊本牡蛎遗传改良及新品系培育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群体选育论文参考文献
[1].王亚威,姜晓东,吴旭干,何杰,刘青.中华绒螯蟹二龄早熟和晚熟群体选育第叁代在扣蟹阶段的养殖性能评价[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6
[2].张跃环,秦艳平,张扬,李军,肖述.熊本牡蛎多嵴和无嵴品系F_1生长性状的群体选育[J].中国水产科学.2016
[3].张荣良.长牡蛎壳宽性状群体选育及氨基酸近红外模型的建立[D].上海海洋大学.2016
[4].何庆国,王劭雯,李加琦,刘晓.皱纹盘鲍群体选育第四代成鲍4种多糖裂解酶基因表达的初步研究[J].海洋科学.2015
[5].刘晓敏,张洪玉.野生黄河鲤群体选育及子一代形态学特征比较[J].中国水产.2015
[6].何杰,吴旭干,龙晓文,刘青,赵恒亮.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野生和养殖群体选育子一代养殖性能和性腺发育的比较[J].海洋与湖沼.2015
[7].刘招坤.大黄鱼群体选育世代F_1和F_2生长比较分析[J].水产科学.2015
[8].扎克尔·沙布拉,沙比提·阿布都热西提,张慧林,刘小林.不同饲养方式与新疆褐牛伊犁母牛群体选育[J].家畜生态学报.2014
[9].孙龙芳,李姣,梁旭方,易提林,李彬.翘嘴鳜F_3~F_5群体选育效果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4
[10].黄伟卿,刘招坤,郑升阳,韩坤煌,张艺.2个大黄鱼群体选育世代F_2生长性状研究[J].水生态学杂志.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