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冲形成网络论文_王传伟,李洪涛

导读:本文包含了脉冲形成网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脉冲,网络,电流,变压器,流管,调制器,传输线。

脉冲形成网络论文文献综述

王传伟,李洪涛[1](2019)在《基于互耦电感的两节准方波脉冲形成网络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小型化紧凑型脉冲源的应用需求,开展了基于互耦电感的两节准方波脉冲形成网络设计技术研究。首先介绍了两节脉冲形成网络互耦电感解耦的条件,并根据常用的叁种脉冲形成网络模型运用拉普拉斯变换推导出了相应的输出脉冲电流表达式,并利用准方波的Prony级数表达式,通过求解非线性方程组获得了准方波脉冲的解析表达式,进一步求解出各网络元件的参数。然后研究了电感耦合系数在电路中的影响,提出了利用互耦电感设计准方波脉冲形成网络的方法。模拟仿真结果表明:基于互耦电感的两节脉冲形成网络可获得输出波形质量较好的准方波脉冲输出。利用互耦电感这一巧妙设计,可以较方便地实现准方波脉冲形成网络的设计。(本文来源于《强激光与粒子束》期刊2019年04期)

王传伟,李洪涛[2](2018)在《准方波脉冲形成网络的理论分析与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微波驱动源、固态调制器等对宽平顶脉冲源的应用需求,开展了基于脉冲形成网络输出准方波的理论研究与分析设计。首先采用Prony算法获得准方波波形的解析表达式,然后基于最佳一致逼近的优化控制思路,列出极点控制方程,采用数值方法求解非线性方程组,获得优化波形参数。在此基础上采用阻抗函数匹配的算法求解出脉冲形成网络的元件参数初始值,根据工程设计的实际情况舍弃部分参数并对个别参数进行优化后,获得最终的元器件参数。通过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地给出了获取长脉宽、低纹波准方波脉冲形成网络的设计方法以及设计准则。该方法可用于设计任意阶低纹波系数的准方波脉冲源,也可用于设计其他输出波形要求的脉冲源。(本文来源于《强激光与粒子束》期刊2018年03期)

朱枫,熊长征[3](2017)在《宽平顶脉冲形成网络放电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脉冲形成网络在雷达、高能电子、医疗和辐照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其研究向着快前沿、宽平顶、低抖动、高电压和高重复频率方向发展。文中分析了宽平顶脉冲形成网络的电路结构及其各项电路参数,通过电路仿真软件对其放电特性进行仿真,分析影响脉冲波形的因素。(本文来源于《物联网技术》期刊2017年05期)

朱亚辉[4](2017)在《紧凑型脉冲形成网络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脉冲功率技术在国民经济和国防技术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在强大的需求牵引下高速发展。由于便携式等实际需要,高功率脉冲功率源正朝着紧凑化和小型化的方向发展,而脉冲形成装置的小型化可以很大程度上实现脉冲功率源的小型化。因此,将对紧凑型脉冲形成网络(Pulse Forming Network,PFN)展开研究,以满足脉冲功率源紧凑化和小型化的需求。首先,利用波过程方法分析了单线型和Blumlein型PFN的工作原理。接着,在考虑互感的情况下利用PSpice软件对linear型、L型和U1型PFN进行电路仿真,同时采用瞬态场路同步协同仿真方法对五种不同连接结构PFN进行叁维建模和仿真,并对其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五种PFN输出波形的上升沿约为45ns,半高宽分别为175ns、170ns、166ns、158ns和154ns,但U1型、U2型和U3型PFN顶部存在较大波动,其最大波动处分别为linear型PFN输出脉冲平顶处的9.8%、13.3%和18.9%。利用瞬态场路同步协同仿真方法对U1型平板PFN的输出波形进行优化设计,仿真结果表明:通过添加屏蔽板和增加第6级网络等效电感值的方式,其顶部最大波动可由21.2%减小为5.3%,优化后的U1型平板PFN的输出波形能满足脉冲功率源的要求。其次,分析元件寄生参数对PFN输出波形质量和能量传递效率的影响。PFN中元件寄生参数包括开关和负载端电感之和L、级间电感电阻RL以及电容器ESL和ESR。为明确各个寄生参数对PFN输出波形质量和能量传递效率的影响,分析过程中采用控制变量法,得到如下结果:引入任何一个寄生参数都会造成PFN放电波形的变化,同时伴随着能量传递效率的降低。输出脉冲波形的上升沿和半高宽主要由L决定,ESL和ESR以及RL占次要因素;RL会造成脉冲波形顶部的顶降和增加主脉冲的拖尾;同时,ESL会造成输出脉冲产生过冲,而ESR和RL则有利于反峰系数的减小。从能量的角度来看,RL是造成能量传递效率降低的最主要因素;ESL和ESR在降低能量传递效率中所占部分较小,是次要因素;L所降低的能量传递效率最小,可忽略不计。最后,设计基于MLCC的linear型、L型、S1型、S2型、U1型和U2型以及U3型PFN。利用瞬态场路同步协同仿真方法对七种PFN进行叁维建模和仿真,并对U1型、U2型和U3型PFN主脉冲内的能量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U3型PFN主脉冲内的能量最大,U2型PFN主脉冲内的能量次之,U1型PFN的最小。加工基于仿真设计的七种PFN,并进行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七种PFN输出波形的顶部电压为13V,为理论电压值的86.7%。同时,级间电感电阻使得linear型、L型、S1型和S2型PFN输出脉冲波形的顶部存在顶降,由于S1型和S2型PFN的级间电感电阻较linear型和L型PFN的大,所以其顶降更严重。另外,对叁种U型PFN主脉冲内的能量进行了计算,其能量大小次序与仿真结果一致。此外,分析了 U2型和U3型PFN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不一致的原因,通过将仿真模型调整为与实验模型一样时,得到的仿真结果基本能预测实验波形。通过对叁种U型PFN主脉冲内能量的仿真分析和实验研究,表明屏蔽板对U1型PFN主脉冲内能量的优化作用要强于损耗造成的削弱作用,初步验证了通过添加屏蔽板来优化U型PFN输出脉冲波形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7-05-01)

李巨,马军,冯莉[5](2016)在《基于脉冲变压器和脉冲形成网络的高压脉冲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满足在高电压状态下对氧化锌陶瓷(ZnO)元件的检测需要,研制了一种基于脉冲变压器和脉冲形成网络(PFN)的,输出电压范围10~80kV可调,波形为近方波的高压脉冲源。根据实际研制过程,分别介绍了高压脉冲源的设计、仿真及系统电路构建。测试了高压脉冲源在标准负载(匹配)和氧化锌陶瓷负载上的输出情况。结果显示:脉冲顶降小于3%,顶部波动小于1.5%,前后沿指标均满足要求。因而,高压脉冲源可以用于氧化锌陶瓷的性能检测。(本文来源于《强激光与粒子束》期刊2016年11期)

朱亚辉,刘庆想,王庆峰[6](2016)在《紧凑型脉冲形成网络的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PSpice软件,在考虑互感的情况下对直线型、L型和U1型结构的脉冲形成网络进行电路仿真,同时采用瞬态场路同步协同仿真方法对5种不同连接结构的脉冲形成网络进行叁维建模和仿真,并对这5种不同连接结构的脉冲形成网络进行实验,实验结果显示:5种不同结构脉冲形成网络的输出波形的上升沿约为45ns;U1,U2型和U3型结构的脉冲形成网络输出脉冲的半高宽分别为166,158和154ns,且其平顶处存在较大波动。将电路和瞬态场路同步协同方法得到的仿真结果和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瞬态场路同步协同仿真方法能很好地模拟脉冲形成网络的工作过程和输出波形,实验中的匹配负载和开关电感都要比仿真中的大,U型结构脉冲形成网络有利于实现脉冲功率源系统结构的紧凑化和小型化。(本文来源于《强激光与粒子束》期刊2016年03期)

王维昌,赵锦成[7](2015)在《脉冲形成网络(PFN)放电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脉冲形成网络(PFN)作为雷达发射机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储能和放电的双重作用,而且在医疗、激光、高能电子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首先从PFN的工作原理出发,分析了其电路结构以及对应的各项参数指标,利用Simulink对其放电特性进行了仿真,得到其放电波形,并分析了影响脉冲方波电流的因素。(本文来源于《现代电子技术》期刊2015年01期)

李志强,杨建华,张建德,张军,洪志强[8](2014)在《固态化脉冲形成网络Marx脉冲发生器》一文中研究指出和传统Marx发生器单级由单一电容组成不同,脉冲形成网络Marx发生器的每一级是以陶瓷电容排列成网络形式组成脉冲形成网络,然后再通过串联迭加的方式实现电压迭加。由于采用了脉冲网络形成线,该型发生器可以产生质量较高的脉冲波形。对该型Marx发生器的充电方式、开关结构、结构布局等进行了研究,设计了两种较为紧凑的实验装置。开展的初步实验研究中,利用脉冲变压器进行充电,利用SF6气体绝缘,10级迭加结构在50Ω水电阻负载上获得了400 kV,100 ns的高压输出;20级结构在50Ω水电阻负载上获得了500 kV,70 ns的高压输出。(本文来源于《强激光与粒子束》期刊2014年06期)

王朋,李名加,康强,谭杰,罗敏[9](2013)在《L型脉冲形成网络的仿真与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L型连接结构对脉冲形成网络输出波形的影响。采用有限积分法,对L型连接结构的脉冲形成网络进行叁维建模和仿真,并将其与直线型连接结构的脉冲形成网络仿真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L型结构的脉冲形成网络前沿与直线型结构基本一致,约为40ns,半高宽为168ns,比直线型小7ns,平顶处较直线型结构有所波动,表现为平顶后段幅度升高。通过对两种连接结构的脉冲形成网络进行高压实验,验证了仿真结果。在脉冲功率驱动源结构紧凑化的工程应用中,L型连接结构的输出波形能基本满足要求。(本文来源于《强激光与粒子束》期刊2013年09期)

马勋,李洪涛[10](2013)在《Blumlein型脉冲形成网络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产生驱动高阻脉冲X光管的快前沿平顶脉冲,开展了级联B线主要组成单元Blumlein型脉冲网络的研究。在网络阻抗和电长度一定时,从Blumlein型脉冲形成网络级数、级电容杂散电感、开关参数和隔离电感4个方面开展了影响输出脉冲前沿、过冲、顶降、反冲和预脉冲因素的研究。研究表明级电容杂散电感和开关导通电阻使输出脉冲严重畸变。实验表明设计的网络阻抗7.8Ω,输出脉宽65.2 ns,前沿18.6 ns,与预期一致。(本文来源于《电子设计工程》期刊2013年07期)

脉冲形成网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微波驱动源、固态调制器等对宽平顶脉冲源的应用需求,开展了基于脉冲形成网络输出准方波的理论研究与分析设计。首先采用Prony算法获得准方波波形的解析表达式,然后基于最佳一致逼近的优化控制思路,列出极点控制方程,采用数值方法求解非线性方程组,获得优化波形参数。在此基础上采用阻抗函数匹配的算法求解出脉冲形成网络的元件参数初始值,根据工程设计的实际情况舍弃部分参数并对个别参数进行优化后,获得最终的元器件参数。通过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地给出了获取长脉宽、低纹波准方波脉冲形成网络的设计方法以及设计准则。该方法可用于设计任意阶低纹波系数的准方波脉冲源,也可用于设计其他输出波形要求的脉冲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脉冲形成网络论文参考文献

[1].王传伟,李洪涛.基于互耦电感的两节准方波脉冲形成网络设计[J].强激光与粒子束.2019

[2].王传伟,李洪涛.准方波脉冲形成网络的理论分析与设计[J].强激光与粒子束.2018

[3].朱枫,熊长征.宽平顶脉冲形成网络放电特性研究[J].物联网技术.2017

[4].朱亚辉.紧凑型脉冲形成网络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7

[5].李巨,马军,冯莉.基于脉冲变压器和脉冲形成网络的高压脉冲源[J].强激光与粒子束.2016

[6].朱亚辉,刘庆想,王庆峰.紧凑型脉冲形成网络的优化设计[J].强激光与粒子束.2016

[7].王维昌,赵锦成.脉冲形成网络(PFN)放电特性研究[J].现代电子技术.2015

[8].李志强,杨建华,张建德,张军,洪志强.固态化脉冲形成网络Marx脉冲发生器[J].强激光与粒子束.2014

[9].王朋,李名加,康强,谭杰,罗敏.L型脉冲形成网络的仿真与实验研究[J].强激光与粒子束.2013

[10].马勋,李洪涛.Blumlein型脉冲形成网络设计[J].电子设计工程.2013

论文知识图

无电感陶瓷电容器组成的脉冲形成网脉冲形成网络输出电压波形6列L-C脉冲形成网络输出波形低阻抗Blumlein型脉冲形成网络...Blumlein脉冲形成网络产生的输...

标签:;  ;  ;  ;  ;  ;  ;  

脉冲形成网络论文_王传伟,李洪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