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邦德国论文-陈湘球

联邦德国论文-陈湘球

导读:本文包含了联邦德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符腾堡,燃气公司,燃气工业,奥西波夫

联邦德国论文文献综述

陈湘球[1](2019)在《联邦德国燃烧的激情》一文中研究指出苏联天然气要来了,尽管德国的两大燃气公司并没有达成共识,代表德国北方市场的鲁尔和代表巴伐利亚的拜仁,这样一对开始并不齐心的组合与苏联之间的天然气谈判必然不会是一个简单的故事。席勒(1966年—1972年任德国经济部长)安排他的能源专家兰茨克调查德国的市场需求,以便确定与苏联谈判时需要提供的天然气消耗量,兰茨克认为巴伐利亚将是苏联天然气(本文来源于《能源》期刊2019年11期)

张翔,段沁[2](2019)在《环境保护作为“国家目标”——《联邦德国基本法》第20a条的学理及其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1994年德国通过修宪,在其《基本法》中增加了第20a条,将环境保护规定为与"共和"、"民主"、"法治"等并列的"国家目标条款"。德国《基本法》坚持了人本主义立场,并吸纳了"生态中心主义"的观念,以"国家目标"的规范类型对环保做了原则性强化。德国《基本法》虽然并未接受"环境基本权"模式,但"国家目标"模式仍然补强了现代国家的正当性基础,课予国家持续地推进环保的客观法义务,拓展了"风险预防"等国家任务。通过宪法委托、裁量基准、法律解释、基本权利限制、国家权力配置等整合手段,德国在整个法律体系中落实了环境保护的规范实效。德国环保入宪的相关学理,对我国2018年修宪后"环境宪法"的学理建构有明显的启发意义。在我国宪法现有条款下,宪法学与环境法学的协力可以为我国环境保护的落实提供充分的规范支持。(本文来源于《政治与法律》期刊2019年10期)

岳伟[3](2019)在《联邦德国“68运动”与高校管理体制变革——以西柏林自由大学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向后工业社会转型的进程中,由于年青一代价值观的变迁、"教育灾难"的日益深重以及新左派的崛起和推动,教授独揽大权的传统高校管理体制成为引发西柏林自由大学学生抗议、进而造成联邦德国"68运动"兴起的主要因素之一。在"68运动"期间,为了彻底废除教授对学校事务的控制权,进一步推进国家在民主化的道路上继续前进,西柏林自由大学等高校的左派学生不仅创办了"对立大学",还要求将校内不同群体的对等共决制度以立法的形式固定下来。"68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助教等弱势群体在高校中的地位,促进了联邦德国的高校由"教授大学"向"群体大学"的转变。但与此同时,由于其激进的斗争目标和手段难以在高校内获得广大师生的支持,这场运动未能从根本上改变教授在高校管理体制中的核心地位。(本文来源于《世界历史》期刊2019年04期)

伊娃-玛利亚·森,韦昊昱[4](2019)在《乌尔姆设计学院:20世纪50至60年代联邦德国工业设计的训练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乌尔姆设计学院的英语名称为"Ulm School of Design",其德语名称为"hochschule für gestaltung ulm"或简称"hfg",它是20世纪具有国际影响和声誉的、最为重要的设计学院之一,仅次于在魏玛和德绍的包豪斯学院。(图1)这两个学院都是短命的,从1919年到1933年包豪斯学院共办学14年,乌尔姆设计学院则从1953年到1968年共办学15年。(本文来源于《装饰》期刊2019年07期)

张旭[5](2019)在《1970-1990联邦德国新环境运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德国对环境的重视由来已久,最早的环境运动可以追溯到德意志第二帝国时期。1970年之前联邦德国的环境运动,以保守主义为倾向,突破甚小,主要针对具体环境问题,没有明确的生态理论指导。二战后,联邦德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也使得联邦德国的社会结构和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第叁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发重要,受过良好教育的新中间阶层也开始崛起。物质上的满足使得新中间阶层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自我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带来了严重的能源危机和生态危机,生态主义理论开始在联邦德国得到传播和认可。在生态主义的指导下,一场新环境运动势不可挡。20世纪70年代初期,联邦德国民众就意识到了生态环境对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大量的民众参与到“反汽车导向城市规划”运动中,要求城市建设应更多考虑生态层面。70年代中后期环境运动蓬勃发展,绿党也在此时开始成立,联邦德国的环境运动转向了体制内的发展模式。80年代“切尔诺贝利”事件的爆发,推动联邦德国反核能运动走向高潮,绿党在此时发展壮大,联邦德国的政坛开始绿化,联邦德国的新环境运动也完全走向了体制内的发展模式。新环境运动的发展给德国带来非常重要的影响,生态理念贯穿了德国的政坛、法律、经济以及外交,德国成为了环境强国。(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管彤[6](2019)在《联邦德国新妇女运动研究(1970-1990)》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伴随着资本主义制度民主化进程的加快,联邦德国社会暴露出众多社会问题,整个社会都处于反抗、变革的状态。而作为占社会人口一半的妇女来说,她们的问题始终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引发了妇女群体强烈的不满,联邦德国新妇女运动迫在眉睫。20世纪五六十年代联邦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妇女就业机会相对增多,生活质量也普遍提高,但依然面临家庭和事业的双重压力。而联邦德国妇女生活中面临的问题在波伏娃、弗里丹等人的女性主义理论中找到了答案,这也唤醒了妇女沉睡已久的自我意识。与此同时,美法等国妇女运动轰轰烈烈的开展,以及“68运动”中反抗资本主义制度民主化的虚伪,抗议法西斯主义抬头和反对战争暴力的活动和精神为联邦德国妇女提供了经验和动力,联邦德国新妇女运动就此拉开帷幕。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联邦德国新妇女运动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期主要是反对《刑法》第218条堕胎条款运动的斗争,此次争取堕胎合法化的运动参与组织众多,群众基础强大,活动形式多样,且带有激进色彩。之后,由于争取堕胎合法化运动的结果不尽人意,很多妇女参与妇女运动的热情减弱,妇女运动由此进入平缓斗争期,也被称为“妇女项目运动”阶段。该运动以各地妇女小组为基础,坚持自治原则,开展解决妇女实际生活问题的项目,促进妇女解放和发展,并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妇女内部民主、平等、互帮互助的女性文化。联邦德国新妇女运动不再强求政治权利的获得,而是注重解决妇女私人领域的问题,妇女运动中提出“私人的,即政治的”口号,意在打破私人和公共领域的界限,将妇女问题上升到理论和政治层面,引起社会和政府的重视。妇女运动号召妇女群体团结合作反抗“男权社会”的压迫,推翻社会性别等级制度,建立男女平等的和谐社会。联邦德国新妇女运动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对妇女自我意识的提高,生活状况的改善以及政治参与积极性的高涨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它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妇女堕胎依旧困难,就业结构不合理等,主要原因在于联邦德国保守的政治氛围一时难以改变,传统的性别伦理价值根深蒂固以及妇女运动经验的缺乏。虽然联邦德国新妇女运动的成就不够显着,但它为后来的妇女运动提供了经验。妇女问题是长期存在的,妇女运动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关于妇女解放和发展,未来还在继续。(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王军[7](2019)在《联邦德国的“小党”:类型、特征与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联邦议院内外大量"小党"的存在,是德国这个"政党国家"政治万花筒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在德国政党政治中发挥着两大"人民党"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在二者之间充当着特殊的筹码作用,是德国政党体制和政党政治的稳定平衡器;另一方面,其发展壮大和力量消长,又使德国政党体制出现极化和碎片化趋势。长期以来,两大"人民党"在处理一系列国内外重大社会政治经济问题上所表现出来的无能以及由此而导致的二者选举业绩的日渐衰微,为各"小党"腾出了借以填补的特殊政治真空。联邦议院内"小党"数量的不断增加以及各"小党"选举业绩的稳定发展,使得两大"人民党"长期主导的德国政党政治面临考验。(本文来源于《德国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文世芳[8](2019)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对联邦德国发展经验的借鉴》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初期,在探索大国崛起、民族复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中国高度重视国际经验借鉴。联邦德国发展经验是中国学习借鉴的主要内容之一,重点借鉴其作为大国从困境中重新崛起的经验和探索建立社会市场经济的经验。这两方面经验对中国作出和实施改革开放决策,探索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体制,深化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起到了重要的启发和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广东党史与文献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洪天富[9](2019)在《联邦德国文坛上的一支生力军——刍议俄罗斯裔犹太作家的创作》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期以来,我们囿于传统的思维模式,只注重对德国本土的作家的创作的研究,而忽视对非德国的作家的创作的译介。本文旨在结合联邦德国的文化从同质—单一的文化走向异质的多元文化主义的过程,对在联邦德国异军突起的俄罗斯犹太作家的创作作一简要的介绍,以期引起同行们的注意。列宁在《论国家》的讲演中指出,为了用科学眼光观察这个问题,最可靠、最必需、最重要(本文来源于《当代外国文学》期刊2019年01期)

俞新天[10](2018)在《营造国家统一的国际环境——联邦德国推动统一的政策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德国统一是二战后分裂国家实现和平统一的成功典型。西德积极主动营造国家统一的国际环境,为其成功的重要经验。西德正确处理与东德的特殊关系,培育两德寻求统一的民意,以此影响国际社会;抓住国际体系变化的契机,把自身从冷战焦点变为东西方缓和的枢纽,获得两个超级大国的赞同;以融入欧洲整合、变为"欧洲的德国"博得地区国家对德国统一的认同;以不忘历史教训、保障边界现状,平息邻国的疑虑和反对。德国的举措发人深思,值得借鉴。(本文来源于《台海研究》期刊2018年04期)

联邦德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994年德国通过修宪,在其《基本法》中增加了第20a条,将环境保护规定为与"共和"、"民主"、"法治"等并列的"国家目标条款"。德国《基本法》坚持了人本主义立场,并吸纳了"生态中心主义"的观念,以"国家目标"的规范类型对环保做了原则性强化。德国《基本法》虽然并未接受"环境基本权"模式,但"国家目标"模式仍然补强了现代国家的正当性基础,课予国家持续地推进环保的客观法义务,拓展了"风险预防"等国家任务。通过宪法委托、裁量基准、法律解释、基本权利限制、国家权力配置等整合手段,德国在整个法律体系中落实了环境保护的规范实效。德国环保入宪的相关学理,对我国2018年修宪后"环境宪法"的学理建构有明显的启发意义。在我国宪法现有条款下,宪法学与环境法学的协力可以为我国环境保护的落实提供充分的规范支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联邦德国论文参考文献

[1].陈湘球.联邦德国燃烧的激情[J].能源.2019

[2].张翔,段沁.环境保护作为“国家目标”——《联邦德国基本法》第20a条的学理及其启示[J].政治与法律.2019

[3].岳伟.联邦德国“68运动”与高校管理体制变革——以西柏林自由大学为中心[J].世界历史.2019

[4].伊娃-玛利亚·森,韦昊昱.乌尔姆设计学院:20世纪50至60年代联邦德国工业设计的训练中心[J].装饰.2019

[5].张旭.1970-1990联邦德国新环境运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

[6].管彤.联邦德国新妇女运动研究(1970-1990)[D].华中师范大学.2019

[7].王军.联邦德国的“小党”:类型、特征与功能[J].德国研究.2019

[8].文世芳.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对联邦德国发展经验的借鉴[J].广东党史与文献研究.2019

[9].洪天富.联邦德国文坛上的一支生力军——刍议俄罗斯裔犹太作家的创作[J].当代外国文学.2019

[10].俞新天.营造国家统一的国际环境——联邦德国推动统一的政策探索[J].台海研究.2018

标签:;  ;  ;  ;  

联邦德国论文-陈湘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