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遗传机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机理,基因,小麦,拟南芥,细胞质,线粒体,耐热性。
遗传机理论文文献综述
谢冬梅[1](2019)在《道地药材品质形成的遗传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第八届分子生药学暑期研讨会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分子生药学专业委员会2019年学术年会资料汇编》期刊2019-08-24)
[2](2019)在《生菜叶色的遗传和分子机理研究取得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2019年7月,国际刊物《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在线发表了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植物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生菜团队陈炯炯课题组题为"Characterization of four polymorphic genes controlling red leaf color in lettuce that have undergone disruptive selection since domestication"的研究论文,报道了通过正向遗传学的方法克隆到4个调控生菜花青素合成的基因,阐明了生菜叶色的遗传和分子机理,为生菜改良和育种奠定了理论基础。花青素是一种重要的代谢产物,能帮助植物抵抗生物和非生物逆境,它的高抗氧化活性,具有极高的保健功能。生菜(本文来源于《中国蔬菜》期刊2019年08期)
吕政桦,申爱琴,李悦,郭寅川,喻沐阳[3](2019)在《基于遗传优化的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疲劳性能及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疲劳性能评价及优化设计的精准性,通过正交试验设计,分析了不同应力比下水泥掺量、乳化沥青掺量及RAP掺量对混合料疲劳性能的影响规律。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结合遗传算法对材料组成参数进行了优化,并建立了材料掺量与应力水平的相关关系。基于微观形貌测试及元素分析,揭示了冷再生混合料的耐疲劳抗裂机理。研究表明:不同应力比下各材料掺量对疲劳性能影响的显着性存在差异,高应力比下随各材料掺量的增大,混合料的疲劳性能均存在峰值;根据遗传优化结果推荐1.53%水泥掺量、3.56%乳化沥青掺量及78.31%RAP掺量作为最佳配比;在矿料-沥青界面开裂处,Ca/Si比高达78.84%,存在大量C_3S、C_2S等水化产物,界面强度显着提高。(本文来源于《材料导报》期刊2019年16期)
张和云,朱嘉瑜,葛杭悦,陈杨,陈飞[4](2019)在《水稻耐热性遗传调控机理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虽然是喜温作物,但高温热害对水稻的产量潜力发挥具有显着的负面影响。随着全球气温的变暖,水稻热害频繁发生,培育耐热且产量和品质稳定的水稻新品种已成为当前水稻育种的一个重要目标。本文针对水稻耐热性的分子遗传机理,包括耐热性状QTL定位、耐性基因克隆和育种应用进行综述,为后续水稻耐高温分子育种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7期)
白东义,赵若阳,拉希玛,图格琴,王文兴[5](2019)在《马豹点毛色遗传机理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马豹点毛色表型独特,属于马毛色中的白斑表型。虽然在大部分马品种中豹点毛表型并不常见,但其毛色遗传机理非常特殊且较复杂。本文对豹点马毛色的形成机理进行阐释,为马毛色研究和马品种选育提供参考和借鉴。(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刘盼[6](2019)在《小麦穗型发育关键基因Q的分子遗传调控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单位面积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是影响小麦产量的叁个主要因素。小麦穗型直接影响小麦的产量,是一个小麦驯化和选择育种中重要的农艺性状。因此,小麦穗型遗传调控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在玉米和水稻中关于穗发育已经有较深入的研究,但是关于小麦穗发育分子机理的研究还非常有限。Q基因是小麦穗部性状驯化相关的重要基因,然而Q基因是如何调控小麦穗发育的分子机制还不清楚。本论文从小麦miR172基因为切入点,深入研究Q基因的功能调控机制,探究小麦穗型形成的分子遗传调控机理。通过基因预测及miRNA二级结构分析,从普通栽培小麦品种(Triticum aestivum)科农199(KN199)中克隆tae-MIR172前体基因,融合玉米ubiquitin启动子转化KN199小麦,并获得一系列稳定转基因小麦株系。转基因小麦表型分析,表明tae-miR172过表达转基因小麦表现出类似小麦q基因型的speltoid穗型。Real-time PCR分析结果表明:tae-miR172转基因小麦中tae-miR172表达水平明显升高,Q基因表达水平显着降低。通过快速扩增cDNA 5’末端的实验(5’RACE)和烟草瞬时表达分析实验,证明Q是tae-miR172的靶基因之一,并且tae-miR172通过转录后切割的方式抑制Q基因在蛋白水平的积累。亚细胞定位及转录活性分析,结果表明Q蛋白是一个细胞核定位的具有转录抑制活性的转录因子。Q蛋白结构分析,发现Q蛋白含有介导转录抑制活性的乙烯响应元件结合抑制(EAR)基序,其可能参与招募小麦的转录共抑制因子TOPLESS(TaTPL)。转录表达分析,发现Q和TaTPL的转录表达模式相似:主要在旗叶和穗中表达,而且在穗发育早期表达水平最高,随着穗发育的进程表达水平逐渐降低。酵母双杂交实验(Y2H)、双分子荧光互补实验(BiFC)及萤火虫荧光素酶互补实验(LCI)证明,Q与TaTPL转录共抑制子存在直接物理互作。LCI实验证明,Q与TaTPL的物理互作需要Q蛋白的N端非典型EAR motif(LDLNVE),而不是其C端典型EAR基序(LDLDLR);TaTPL蛋白N端的C-terminal to LisH(CTLH)基序介导与Q蛋白的相互作用。通过转录活性分析实验,证明Q蛋白N端的EAR motif是Q蛋白行使其转录抑制活性所必需的。总之,本论文揭示了tae-miR172和TaTPL分别在转录后水平和蛋白活性水平调控小麦驯化基因Q的分子机理,为深入解析小麦穗型的遗传调控网络提供了重要线索。(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9-05-01)
郭佳林[7](2019)在《小麦多子房性状的发育和遗传及异源细胞质对其表达抑制的分子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世界粮食安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小麦虽然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但小麦的杂种优势利用还未能大面积推广应用于生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小麦繁殖系数低、杂交小麦制种成本高。如何提高小麦繁殖系数、提高杂交小麦制种产量、降低制种成本成为杂交小麦走向大规模生产应用的关键问题之一。多子房小麦具有明显的穗粒数优势,如将其应用到杂交小麦的制种中,很有可能会有效地提高杂交小麦繁殖系数、降低制种成本,有效地推动杂交小麦的应用发展,最终使杂交小麦大面积推广应用于生产。本研究依据多子房小麦材料DUOⅡ和异源细胞质小麦材料TeZhiⅠ(TZⅠ)正反交F_1的性状不同,即DUOⅡ为母本时,F_1表现多子房,而TZⅠ为母本时,F_1表现单子房,试验表明异源细胞质对多子房基因的正常表达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为了进一步研究异源细胞质对多子房基因的抑制效应,本研究首先对小麦多子房性状的生长发育、遗传规律以及抑制效应进行了探究,在确定了发育及抑制规律之后从基因组DNA甲基化状态、转录组水平以及蛋白质组水平等多个层面研究了异源细胞质抑制多子房性状的表达,以期揭示异源细胞质抑制多子房基因表达的分子机理,获得如下主要结果及结论:1.采用扫描电镜、体式显微镜和石蜡切片等方法对多子房小麦副雌蕊发育过程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副雌蕊原基起源于位于前生雄蕊和侧生雄蕊之间主雌蕊基部的一个突起。在发育前期,副雌蕊的发育明显滞后于主雌蕊的发育进程。但在露芒期后,副雌蕊发育迅速,在主雌蕊发育成熟的同时也发育为成熟的雌蕊,能够同时受粉结实。此外,副雌蕊形成的种子一般要比主雌蕊形成的种子体积小,并且种子腹沟朝外,与普通小麦相反。通过对多子房小麦不同籽粒的外显率及发芽情况进行统计,结果发现,不论种子来源于副雌蕊或者主雌蕊,植株的多子房外显率都相同。但是,主雌蕊形成的种子的发芽能力一般显着高于副雌蕊形成的种子。2.以DUOⅡ和TZⅠ为亲本进行杂交,并对正反交F_1以及相应的F_2、F_3、BC_1和BC_1F_1世代材料进行多子房性状世代间遗传规律的观察与分析,结果表明DUOⅡ的多子房性状由1对显性单基因控制,同时,异源细胞质能够抑制该基因的表达。此外,异源细胞质仅能抑制杂合多子房基因的表达,而对纯合多子房基因的表达不具抑制作用,使得在异源细胞质背景下,杂合多子房基因植株表现单子房性状,携有纯合多子房基因的植株表现完全的多子房性状,这一特性均可稳定遗传。3.采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方法检测DUOII和TZI正反交F_1的DNA甲基化状态。结果发现,在基因组水平上,DUOII×TZI和TZI×DUOII中均扩增出14584条DNA谱带,每一条带代表了一个可被甲基化酶识别切割的5?-CCGG-3?位点。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从DUOII×TZI的31.10%降低到TZI×DUOII中的30.76%。由于异源细胞质的影响,TZI×DUOII在672个位点(4.61%)发生了胞嘧啶甲基化状态的改变,其中312个位点发生了甲基化作用,360个发生了去甲基化作用,这些位点甲基化状态的改变和细胞质抑制多子房基因的表达相关。4.对DUOII和TZI正反交F_1副雌蕊起始发育关键期(2–6 mm)的幼穗材料进行转录组RNA测序分析。结果发现,在TZI×DUOII中,共鉴定到600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相对于DUOII×TZI上调表达的基因有330个,下调表达的基因270个。对这些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功能注释分析后发现,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主要涉及了4个途径,叶绿体代谢及生物合成、DNA的复制修复、植物激素信号转导以及6-磷酸海藻糖途径。这些生物途径协同作用,共同调控异源细胞质对多子房性状的抑制过程。5.通过调整优化,构建了适合多子房小麦幼穗研究的双向电泳体系,并使用该体系对DUOII和TZI正反交F_1副雌蕊起始发育关键期(2–6 mm)的幼穗材料进行双向电泳-质谱鉴定的蛋白质组分析。结果发现,在TZI×DUOII中,共鉴定到90个差异蛋白质,其中上调表达的18个,下调表达的72个。这些差异蛋白具有明显的功能趋势,主要涉及叶绿体的代谢及合成、细胞核和细胞分裂、植物呼吸、蛋白质代谢以及花发育过程。这些差异蛋白质构成了一个复杂的调控网络,共同调控异源细胞质对多子房性状的抑制过程。此外,对DNA甲基化、转录组和蛋白质组的结果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了异源细胞质抑制多子房基因表达的分子机理,为小麦多子房性状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张强,潘芳芳,蔡晓芸,荀道健,张宁[8](2019)在《拟南芥生态型Zu-0减少主茎分枝的遗传机理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分枝发育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植物地上部的形态结构,在植物的形态建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又与作物的生物量和结实量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作物的重要农艺性状之一.以实验室常用拟南芥生态型Col-0和减少主茎分枝(RSB)的生态型Zu-0为亲本,构建了包含192个株系的重组自交系群体.利用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BSA)检测出与RSB性状连锁的13个分子标记.最终初定位到4个减少主茎分枝的数量性状位点(QTL).qRSBZu-2和qRSBZu-3区域分别含有已知的同时控制开花时间和减少主茎分枝表型的FRI和FLC基因.qRSBZu-1和qRSBZu-4区域尽管含有已知分枝调控基因AGL6和CUC2,但AGL6和CUC2测序结果表明这2个基因在Col-0和Zu-0中没有编码氨基酸的改变,而且AGL6的表达量也没有改变,表明这2个位点还存在着其他基因参与了RSB性状的调控.构建杂合自交家系(HIF)群体,对qRSBZu-1和qRSBZu-4的真实性进行了验证.(本文来源于《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本刊讯[9](2019)在《中科院遗传发育所揭示人类Ⅱ型高赖氨酸血症发病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杨崇林实验室和郭伟翔实验室合作的研究论文发现赖氨酸代谢产物酵母氨酸累积破坏线粒体稳态并影响发育,从而阐明了人类Ⅱ型高赖氨酸血症发病机理。线粒体是细胞内氨基酸降解的重要场所,然而人们对氨基酸代谢异常对线粒体的影响却所知甚少。该团队的研究表明,(本文来源于《首都食品与医药》期刊2019年02期)
叶超楠[10](2019)在《结直肠癌中转运体OSTβ转录抑制的表观遗传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世界上最常见的第叁大癌症,也是世界上癌症致死率位于第四位的癌症。近年来,研究发现,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与胆汁酸密切相关,尤其是其中的次级胆汁酸脱氧胆酸(Deoxycholicacid,DCA)和石胆酸(Lithocholicacid,LCA)能促进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在前期研究中,我们发现,作为结直肠癌中重要的胆汁酸外排转运体,OSTβ(Organic solute transporterβ)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显着下调。本研究旨在从表观遗传学角度说明OSTββ在结直肠癌中表达下调的机理,为进一步理解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提供帮助。方法:首先,本研究采用RT-qPCR和Western blot从mRNA和蛋白两个水平探究OSTβ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之后,在结直肠癌细胞系HCT15和HT29中,我们通过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TSA处理和ChIP实验,探究调控OSTβ表达的机理。最后,采用RT-qPCR,siRNA敲低,ChIP,报告基因实验,我们找到了调控OSTββ表达的组蛋白乙酰转移酶p300。结果:OSTβ表达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相对于癌旁组织有显著下调。通过TSA处理后,在结直肠癌细胞系HCT15和HI29中,OSTβ表达明显上调,ChIP实验进一步证明,表达上调与OSTβ启动子区域的H3K27Ac水平升高相关。通过p300的激动剂、抑制剂和siRNA处理,我们在OSTβ表达水平,报告基因,ChIP等实验中均证明p300能够通过调节启动子区域H3K27Ac水平从而调控OSTβ的表达。结论:在结直肠癌中,p300表达下调,使OSTβ启动子区域的H3K27Ac水平降低,启动子活性下降,最终导致OSTβ表达下调。我们发现的这一条p300调控OSTSβ表达的通路,能够为从表观遗传方面解释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机理提供帮助。(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9-01-01)
遗传机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19年7月,国际刊物《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在线发表了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植物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生菜团队陈炯炯课题组题为"Characterization of four polymorphic genes controlling red leaf color in lettuce that have undergone disruptive selection since domestication"的研究论文,报道了通过正向遗传学的方法克隆到4个调控生菜花青素合成的基因,阐明了生菜叶色的遗传和分子机理,为生菜改良和育种奠定了理论基础。花青素是一种重要的代谢产物,能帮助植物抵抗生物和非生物逆境,它的高抗氧化活性,具有极高的保健功能。生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遗传机理论文参考文献
[1].谢冬梅.道地药材品质形成的遗传机理[C].第八届分子生药学暑期研讨会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分子生药学专业委员会2019年学术年会资料汇编.2019
[2]..生菜叶色的遗传和分子机理研究取得进展[J].中国蔬菜.2019
[3].吕政桦,申爱琴,李悦,郭寅川,喻沐阳.基于遗传优化的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疲劳性能及机理研究[J].材料导报.2019
[4].张和云,朱嘉瑜,葛杭悦,陈杨,陈飞.水稻耐热性遗传调控机理研究进展[J].浙江农业科学.2019
[5].白东义,赵若阳,拉希玛,图格琴,王文兴.马豹点毛色遗传机理研究进展[J].中国畜牧杂志.2019
[6].刘盼.小麦穗型发育关键基因Q的分子遗传调控机理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
[7].郭佳林.小麦多子房性状的发育和遗传及异源细胞质对其表达抑制的分子机理[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8].张强,潘芳芳,蔡晓芸,荀道健,张宁.拟南芥生态型Zu-0减少主茎分枝的遗传机理探究[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9].本刊讯.中科院遗传发育所揭示人类Ⅱ型高赖氨酸血症发病机理[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
[10].叶超楠.结直肠癌中转运体OSTβ转录抑制的表观遗传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