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景观特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智慧场所,特质,校园,景观设计
景观特质论文文献综述
邹小飞[1](2019)在《在校园景观设计中体现智慧场所特质刍议——以武汉大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校园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机构,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发展,已经进入到了非常重要的时期。在校园景观设计中体现智慧场所的特质,对于学校的综合发展、进步,能够产生较大的影响,应坚持在设计的可靠性、可行性方面大幅度的提升,减少传统设计的不足,确保整体上的工作开展朝着正确的路线来完成。值得注意的是,智慧场所特质上的校园景观设计,必须对不同的影响因素,开展科学的应对、处理。(本文来源于《中国文艺家》期刊2019年10期)
倪文峰[2](2019)在《江南园林特质的现代度假酒店景观营造探析——以水月周庄铂尔曼酒店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江南古典园林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其造园手法和审美内涵深深地影响着现代建筑及园林景观的发展。本文从主题立意、空间序列、景观营造、意境提升四个方面,结合水月周庄铂尔曼酒店项目,对如何在现代度假酒店景观营造过程中融入江南园林特质进行了解析探讨。(本文来源于《城市建筑》期刊2019年21期)
王会洁[3](2019)在《整合保护目标下的武汉城市圈传统聚落景观特质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武汉城市圈北接大别山、南邻幕阜山,中囊江汉平原,地跨黄冈、孝感、黄石、咸宁、鄂州、仙桃、潜江、天门等8个大中型城市,面积约为5.8万km~2,是“江西填湖广”等移民线路上重要集散地,有着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聚落的居住环境得到了改善,但与此同时,聚落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也在加剧破坏和衰退。本文以传统聚落的整合保护为目标,从叁个层级构建传统聚落景观特质识别的研究框架,分别是全境景观特征类型识别,传统聚落景观面域区划,以及聚落尺度的景观特质识别。最后针对不同级别分别提出全境景观、面域聚落景观、聚落尺度的保护策略。研究结果可作为支撑跨区域聚落景观保护、管理的基础。全境尺度,对于聚落赖以生存的基底环境,基于ArcGIS平台,将土地覆盖类型、海拔、地形起伏度3种景观特征因子属性数据进行迭加,识别出30种景观特征类型。景观特征类型区划结果为跨区域传统聚落管护和武汉城市圈传统聚落的整合保护提供了研究的基础。在基底环境保护方面,基于ArcGIS平台,用加权迭加工具对土地覆盖类型、海拔、坡向、坡度、地形起伏度等5个因子进行迭加分析,得到武汉城市圈综合景观敏感度分级图,对于不同等级敏感度区域采取相对应的景观保护方法。面域尺度,传统聚落空间布局集聚,与土地覆盖类型、坡度、地形起伏度的相关性明显。采取最小累积阻力模型,以全境分布的76个传统聚落和73个的文物保护单位为样本源,以土地覆盖类型、坡度、地形起伏度为阻力因子进行面域适宜性分析,识别出武汉城市圈的传统聚落景观面域,对面域进行分区,分为面域核心保护区、面域缓冲过渡区、面域边缘控制区。最后,根据面域的连续性、风貌完整性、系统性原则,通过人工判别,识别出聚落景观面域的边界,分别为东北面域、东部面域、东南面域。面域聚落景观保护层面,将传统聚落分布图,全境尺度景观保护分区图和面域分区图进行迭加,进一步划分传统聚落保护的等级,得到科学合理的管理保护体系。聚落尺度的景观特质识别基于案头研究和田野调查,收集整理自然、人文以及审美感知叁个方面的要素资料,先对单个面域的景观特质进行识别,再选取典型个案进行详细的识别描述。最后,先提出面域共有的景观保护策略,再分别对各面域从自然特质保护、人文特质保护、审美感知保护叁个角度讨论聚落尺度的景观特质保护策略。选取的叁个方面涵盖了聚落的物质状态、人们对其的精神感知状态,实现了对聚落的全方位,多角度的保护思考。(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本刊首席时政观察员[4](2019)在《绿色为底色 山水为景观 绿道为脉络 人文为特质 街区为基础 公园城市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升,生态宜居愈将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正在变成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主要任务。4月22日,首届公园城市论坛在成都举行。作为公园城市建设的领跑者,成都公园城市建设模式吸引众多媒体关注报道。正如雄安新区、北京副中心是对中国城市形态的探索一样,成都建设公园城市,(本文来源于《领导决策信息》期刊2019年19期)
苗文慧,黄脘容,王鹏飞[5](2019)在《天湖农村特色产业园的乡村景观特质性整体规划》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发挥景观特质在乡村景观建设的重要作用,也使乡村景观作为提升乡村发展的有力推手。本文以天湖农村特色产业园为例,首先对乡村景观特质进行概述,然后分析了乡村景观特质性在园区中的具体规划设计应用,并结合整体性原理和景观特质的情感交互感知来进行综合探讨。最后分析了园区规划设计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为我国乡村景观的建设提供经验,也为乡村农业景观的发展指明方向。(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吕桂菊[6](2018)在《鲁中山区乡村景观特质、发展模式及规划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乡村作为中国大地最为久远的基本单元,记载了中华大地几千年的变迁史,如今,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美丽乡村及乡村振兴政策引导下,我国乡村建设实践和理论研究如火如荼的展开。当前乡村景观研究中,就研究地理区域看,对于山东地区尤其是山东山区乡村的研究较少;就研究方向看,针对乡村发展模式与规划设计的研究较少,尤其缺少以山区乡村景观特质为基础的景观发展模式和规划设计研究。本研究以鲁中地区西营镇山区乡村为研究对象,以景观生态学理论、景观安全格局理论、空间再生理论、城市意向理论和环境心理学理论等为理论依据,采用田野调查与案头研究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内核与整体研究相结合、特质评价与感知评价相结合等研究方法,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由以下部分组成:(1)基础研究:阐述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研究内容及方法,并对鲁中山区乡村景观进行详细的实地调查。(2)景观特质的确定:通过对鲁中山区乡村的广泛实地调研,结合既有相关研究文献,从乡村的自然生境、居住生活、精神文化、经济生产、格局形态研究鲁中山区乡村景观共性特质。以乡村群为对象研究乡村景观个性特质评价方法,界定鲁中山区乡村景观的个性特质。(3)发展模式的提出:以乡村景观个性特质和共性特质为发展内核,整合相关理论,研究鲁中山区乡村景观发展模式的内容特征、使用人群、实施路线以及五种不同的乡村景观类型。(4)实践研究:以西营镇山区乡村群景观规划设计为实例,将景观特质和发展模式的研究内容运用到实际规划过程中,研究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方法,通过论证和实例研究,检验理论的可行性。主要研究成果:(1)以乡村景观的功能分类为依据,明确了鲁中山区乡村景观的形式、功能、组成、体量、材料和尺度,并提出生态自然性、功能实用性、经济单一性、文化生活性、形式差异性和格局积聚型等多方面的共性特质,是对乡村景观地域特色的补充和完善,为乡村景观的传承创新发展提供理论基础。(2)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并结合鲁中山区乡村景观实际情况,构建了用以界定乡村景观个性特质的评价方法,通过指标的横向和纵向评价比较,发现不同乡村在功能指标上的强弱是不同的,每个乡村都有固属的个性化景观特质。这种特质是乡村景观功能区分的重要依据,也是确定乡村景观发展模式的重要依据,这种方法可用于相似地域的乡村景观特质评价。(3)通过对不同使用群体的感知评价分析比较,发现不同使用群体对乡村的感知结论是不同的,分析结果有利于构建让原住民和新住民都易于识别的乡村标志、节点、巷道和面域,为乡村景观结构规划提供依据。(4)提出鲁中山区乡村群景观的发展模式:以乡村群为宏观发展对象,整合群体优势资源;以乡村个体为微观发展对象,强化个体特色资源,以乡村个性特质和共性特质为发展内核,以形象更新为以形式重点,以乡村感知要素为空间重点,以空间再利用为功能重点,以原住民和新住民为服务对象,以景观个性特质-主体功能-发展模式—规划设计为实施路线,创造具有时代特征又联系历史和未来的多元化乡村景观群落。(5)基于鲁中山区乡村群景观的发展模式提出生态康养型、文化感知型、种植观光型、居住民宿型和艺术表达型五种典型性乡村景观。本研究有以下几方面的创新:(1)界定了鲁中山区乡村景观共性特质,同时,构建了鲁中山区乡村景观个性特征评价的方法,可应用于相似地域乡村景观个性特质的界定,填补鲁中山区乡村景观特质研究的空白。(2)基于景观特质提出多样化的乡村景观群的发展模式、实施路线以及五种典型性乡村景观类型,在乡村规划设计方法上开辟了一个新的路径。(3)以西营镇山区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为实例,将鲁中山区乡村景观特质与模式的研究理论应用于当前的乡村景观建设,对相似地域的乡村规划设计具有一定的示范和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8-12-10)
姚晓洁,吴成才[7](2018)在《皖北地区田中村景观特质分析及其提升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田中村景观特质分析,从而提升乡村景观品质,是皖北地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以皖北地区田中村作为研究对象,选择5个乡村居民点作为实证,采用乡村景观综合评价法对5个乡村进行美景度、敏感度、可达度、相容度、可居度评价分析。结果显示:皖北地区田中村整体景观品质处于较低水平,田中村美景度与可达度评价整体得分低;进而提出植物覆盖度、植被的群落特征、水体的质量、用材的自然化、乡村环境整洁度、交通方式与路况条件七个方面的提升策略,能够有效地提升田中村的乡村景观品质,同时为皖北地区田中村发展建设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安徽建筑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金丽[8](2018)在《徽州传统聚落文化生活景观特质及保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徽州传统聚落景观是古代徽州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通过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出的一种和谐、生态的人居环境,不仅包含独特的自然景观,还包括社会形态、生产生活方式和民风民俗等人文景观。黟县作为徽文化最主要的发源地之一,拥有风景优美的自然环境、沉积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淳朴内敛的乡村风俗,故有“世外桃源、画里乡村”的美誉,自西递、宏村作为皖南古村落的代表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黟县古村落便成为了徽州境内旅游开发的重要人文景观。同时,社会的发展、乡村旅游的开发也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原始的生产生活景观正在慢慢消亡,传统文化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本文将从生活景观的视角,通过相关资料如学术期刊、地方志等文献记载的查阅收集和在实地调研相结合的基础上,展开对黟县古村落文化生活景观特质的形成因素,如自然环境、社会文化形态等的研究,分析当前黟县古村落文化生活景观所面临的问题,梳理出黟县古村落的文化生活景观特质因子,包括民风、民俗、民间信仰和民间艺术,再对四类特质因子进行具体阐述,提出对古村落文化生活景观保护的目标和原则、策略和方法,以期对保护和弘扬优秀的徽州文化,指导整个徽州传统聚落文化生活景观的保护研究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安徽建筑大学》期刊2018-05-01)
李英奇[9](2018)在《花卉特色小镇产业特质与景观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特色小镇是区别于行政区划单元和产业园区且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和一定社区功能的空间平台,当前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在大力支持和鼓励特色小镇的建设与申报,特色小镇建设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的开展。花卉特色小镇是以花卉产业为核心,通过打造花卉景观,发展花卉旅游和商贸产业的新型特色小镇,国家和地方出台了相关政策支持花卉特色小镇的建设。由于我国的花卉特色小镇建设刚刚起步,目前的存在经验不足,产业链不完善,发展周期短等问题,本研究以“花卉”为核心,通过突出花卉景观以及花卉产业,力求达到产业与景观融合发展,激发特色小镇的发展活力,在一定程度上对类似特色小镇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上的借鉴意义。本文以景观生态学、特色小镇景观规划的AVC理论和“3S+3L”理论为基础,以具体研究成果如下:1.了解花卉特色小镇的发展历程、国内外的研究概况,以及我国关于建设特色小镇的相关的政策,并提出自己的研究问题与方法。2.从景观和产业两个方面对花卉特色小镇展开研究。景观方面主要归纳了景观设计的相关要素、花卉景观展现模式和空间表现的类型;产业方面主要对花卉特色小镇的产业特质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国内外典型案例的分析比较,借鉴成功经验,构建适用于花卉特色小城镇的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3.通过理论研究的基础,从景观和产业两方面提出洛南玫瑰小镇建设的开展工作:景观设计层面,先对洛南玫瑰的建设进行了总体的构思,提出总体布局,然后进行专项设计,从道路交通、建筑设计、小品设计、植物配置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划,同时研究了玫瑰文化和当地的地域文化,将文化元素融入到景观设计中,提升了小镇的人文内涵;产业方面,提出了玫瑰产业的创新型发展模式,打造玫瑰产业、商贸服务业和旅游业的综合型产业链条,从玫瑰的规模化种植、产品生产、花卉旅游等方面阐述了玫瑰产业与特色小镇旅游的耦合性,进一步提出了花卉特色小镇的一般规划方法。4.将所构建的方法应用于洛南玫瑰小镇的建设工作中,通过具体的实践来检验理论的可行性,期望在我国对花卉特色小镇的建设提供借鉴和帮助。(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1)
邹小飞[10](2018)在《基于智慧场所特质上的校园景观设计研究——以武汉大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网络和信息科学技术的革新发展,人类起居场所也正在向智慧化转变。校园是各类建筑和景观相对集中的公共场所,其智慧化的发展关系到校园整体的学习效率、管理效率和安全预防等多个方面,更与学校创新型、智慧型的人才培养价值观相吻合。文章以武汉大学为例,在智慧场所特质的基础上探究其校园景观的设计,以期归纳出武汉大学在建设智慧校园过程中对于校园景观设计建设所秉持的价值理念,为其他智慧场所景观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模式的借鉴。(本文来源于《艺术教育》期刊2018年06期)
景观特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江南古典园林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其造园手法和审美内涵深深地影响着现代建筑及园林景观的发展。本文从主题立意、空间序列、景观营造、意境提升四个方面,结合水月周庄铂尔曼酒店项目,对如何在现代度假酒店景观营造过程中融入江南园林特质进行了解析探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景观特质论文参考文献
[1].邹小飞.在校园景观设计中体现智慧场所特质刍议——以武汉大学为例[J].中国文艺家.2019
[2].倪文峰.江南园林特质的现代度假酒店景观营造探析——以水月周庄铂尔曼酒店为例[J].城市建筑.2019
[3].王会洁.整合保护目标下的武汉城市圈传统聚落景观特质识别[D].华中农业大学.2019
[4].本刊首席时政观察员.绿色为底色山水为景观绿道为脉络人文为特质街区为基础公园城市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J].领导决策信息.2019
[5].苗文慧,黄脘容,王鹏飞.天湖农村特色产业园的乡村景观特质性整体规划[J].浙江农业科学.2019
[6].吕桂菊.鲁中山区乡村景观特质、发展模式及规划设计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8
[7].姚晓洁,吴成才.皖北地区田中村景观特质分析及其提升策略研究[J].安徽建筑大学学报.2018
[8].金丽.徽州传统聚落文化生活景观特质及保护研究[D].安徽建筑大学.2018
[9].李英奇.花卉特色小镇产业特质与景观设计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
[10].邹小飞.基于智慧场所特质上的校园景观设计研究——以武汉大学为例[J].艺术教育.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