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差示热分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合金,高温,粉末,凝固点,络合物,温度,玻璃体。
差示热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郑亮,刘玉峰,刘杨,王悦,张轶波[1](2019)在《高温合金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的影响因素研究:合金状态和升/降温速率》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固溶强化型镍基高温合金(625合金)进行升、降温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试验,研究了同一合金不同状态(粉末态、热等静压态和铸态)以及升/降温速率(5~10℃/min)对相变温度的影响。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电子探针(EPMA)对不同状态625合金的微观组织和元素分布进行表征。结果表明:(1)铸态比粉末态合金的枝晶间距大2个数量级,而热等静压态合金为无枝晶偏析的细等轴晶结构。(2)升/降温速率对DSC曲线中加热时开始熔化温度(等于固溶强化型合金的初熔温度)和冷却时开始凝固温度(偏离基线的拐点)无影响,但对合金加热时熔化结束、冷却时大量凝固析出温度(峰位)和终凝温度(拐点)有明显影响。采用加热、冷却曲线相应相变温度平均值的方法可减少DSC试验和样品条件的影响,获得相对固定且更具可比性的合金相变温度。(3)合金状态对初熔温度和DSC加热曲线固相线附近的圆弧段有明显影响。根据DSC加热曲线固相线附近的圆弧大小可以判断合金的偏析倾向,弱偏析倾向的粉末态和热等静压态625合金DSC加热曲线固相线附近拐点尖锐,表现为合金开始熔化温度(偏离基线的拐点)与名义固相线温度(切线交点)差异很小,分别仅为5和6℃;偏析倾向较大的铸态625合金的DSC加热曲线中固相线附近为较大圆弧,开始熔化温度与名义固相线温度差异可达52℃。铸态625合金的初熔温度比热等静压态和粉末态分别低45和40℃,在实际热处理和热等静压等热工艺参数选择时应注意圆弧段较大的合金降低初熔温度的影响。在所有DSC冷却曲线中,由于完全熔化重新凝固消除了合金原始显微组织特征,不同状态625合金固相线附近曲线形态相似,均为较大的圆弧。(本文来源于《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期刊2019年06期)
郑亮,刘玉峰,Gorley,Michael,J,Hong,Zuliang,Day,Sarah[2](2019)在《高温合金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的影响因素:粉末粒度和显微组织》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固溶强化型625镍基高温合金粉末进行升、降温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试验,研究了不同粉末粒度(<37,45~53,75~105,105~150,150~355μm)对相变温度的影响。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电子探针(EPMA)和同步辐射X射线衍射(SXRD)对625合金粉末的形貌、元素分布和相组成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不同粒径PM625粉末均为树枝晶结构,枝晶间距在2~10μm范围,元素Ni和Cr倾向分布于枝晶干,Mo和Nb偏析于枝晶间。不同粒度的PM625粉末中均仅存在基体γ相。PM625粉末DSC加热曲线固相线附近区域拐点尖锐,表现为合金开始熔化温度(偏离基线的拐点)与名义固相线温度(切线交点)差异很小,不同粒度间的差异仅为2~5℃。合金完全熔化后重新冷却的过程中原始粉末的低偏析特性消失,冷却曲线固相线区域圆弧较大,名义固相线和终凝温度差较大,为53~65℃。DSC试验升温过程中不同粒径粉末的固、液相线以及初熔温度最大差异分别为3, 2和2℃,降温过程不同粒径粉末固、液相线温度差分别为6和2℃。0~355μm粉末粒径范围内,粒径对固溶强化型PM625高温合金粉末相变温度无明显影响。(本文来源于《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期刊2019年05期)
左右宇,徐焕翔[3](2018)在《差示扫描量热分析在高分子材料成分鉴别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差示扫描量热法是最常用的热分析技术,具有测试方法简单、测量快速、准确性高、重复性好等优点,无论是在高分子材料、金属材料还是石油化工领域都具有广泛的应用。该文通过几个案例的分析,详细探讨了差示扫描量热分析在高分子材料成分鉴别中的应用。(本文来源于《电子质量》期刊2018年06期)
郑亮,许文勇,刘娜,刘杨,李周[4](2018)在《高温合金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的影响因素研究:升降温速率和取样部位》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定向凝固DZ22镍基高温合金在5~40℃/min不同速率下进行升、降温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试验,通过线性外推和取平均值的方法确定合金近平衡态的相变温度。对不同取样部位的DZ22合金进行10℃/min下的升、降温DSC曲线的测定。结果表明,(1)DSC试验中的升、降温速率对DZ22合金的相变温度测试结果包括液相线、MC碳化物、固相线、共晶γ′和次生γ′均产生明显影响,其中加热曲线随着升、降温速率的升高向高温方向偏移,冷却曲线则向低温方向偏移,峰的高度随着升、降温速率的升高而增大,但升、降温曲线对应相变温度点平均值趋于一致,接近合金的平衡相变温度。除液相线外,采用升、降温曲线外推法获得的平衡态相变温度存在一定的差异,而取升、降温曲线对应的相变温度平均值较为固定,是确定合金近平衡相变温度的有效方法。(2)取样部位对DSC加热曲线低温段中的γ+γ′共晶和固相线温度产生明显影响,因显微偏析导致的组织差异造成同炉定向凝固试棒的底端和顶端的共晶γ+γ′和固相线温度分别相差17和20℃,而对曲线高温段的液相线和MC碳化物溶解温度影响不大;不同取样部位的合金加热完全熔化后组织趋于一致,再次凝固冷却过程中相变温度也趋于一致,因此DSC冷却曲线基本重合,取样部位对DSC冷却曲线无明显影响。(本文来源于《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期刊2018年02期)
郑昌伟,周波,曹金祥,王鑫,邹平国[5](2018)在《差示扫描量热分析法测定风机叶片玻璃化转变温度的数学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风机叶片是大型风力发电机组的关键核心部件之一,其承受着包括自重在内的各种外力,以玻璃钢为主要材料的大型风机叶片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是其力学稳定性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对当前普遍采用的差示扫描量热分析法测定玻璃化转变温度建立数学模型,对叶片试样的实际升温过程的条件进行判断及设定,借助数学方法对试样各部位的物理变化中的热量变化进行计算。由计算结果分析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曲线上各段变化的物理意义,指出在数学模型中选取DSC曲线上的起始点对应的温度认定为叶片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比其他点更加准确,这可以作为读取叶片玻璃化转变温度的参考。(本文来源于《内燃机与配件》期刊2018年02期)
赵彩霞,李京亚,李锦春[6](2017)在《基于差示扫描量热分析和流变探究环氧大豆油增韧环氧树脂的固化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聚醚胺D230为固化剂,研究了不同环氧大豆油含量(占双酚A型环氧树脂E-44的5%,10%,15%)增韧环氧树脂固化体系的反应动力学理论及流变行为。通过升温非模型中的KAS法对环氧树脂固化体系的差示扫描量热分析数据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固化动力学参数随体系环氧大豆油含量和升温速率的变化规律,并发现该反应由初期的无催化转向自催化反应,最后阶段则由化学控制转为扩散控制。通过旋转流变仪对环氧树脂固化过程进行流变分析,升温流变结果表明,体系中含有的环氧大豆油含量越多,凝胶点出现的时间越早;等温流变结果则表明,温度越高,凝胶点出现的时间越早;同时流变分析也表明,反应后期由于体系黏度过大,反应会由化学控制转变为扩散控制。通过计算,可得出环氧大豆油质量占环氧树脂10%的固化体系凝胶活化能为54.75kJ/mol。(本文来源于《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17年02期)
丁兆娟,吕延延,张艳玲,吴爱芹,刘爱芹[7](2017)在《差示扫描量热分析法测定硬脂酸的凝固点》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法测定硬脂酸凝固点的影响因素,对比DSC法与手工法(按GB/T 9104—2008《工业硬脂酸试验方法》进行)测定硬脂酸凝固点的异同。结果表明:DSC法测定硬脂酸凝固点的优化试验条件为样品用量10 mg,氮气流速20 m L·min~(-1),熔化温度70℃,冷却速率5℃·min~(-1);与手工法测定硬脂酸凝固点相比,DSC法操作简便、快速,试样用量小,测试精密度高和重复性好。(本文来源于《橡胶科技》期刊2017年01期)
那仁格日乐,包黎红,包富泉,特古斯,那存乌日图[8](2014)在《热重与差示扫描量热分析法联用研究钙、镁、锌配合物的热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得到金属配合物的热性质,对化学反应法研究制备的氨基酸镁、钙、锌金属配合物(C_(10)H_20NCO_3-)进行了差示扫描量热(DSC)和热重差热(TGA-DTA)联用分析,得到了3种金属配合物的TGA-DTA和DSC曲线,并获取其金属配合物的非晶态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结晶态的融解焓、吸热以及失重质量等。另外,对配合物进行了元素分析,金相显微镜分析等表征。研究表明,氨基酸钙配合物容易形成非晶态(玻璃态);氨基酸镁配合物容易形成晶态与非晶态的混合态,经过加热冷却处理后可以形成玻璃态;氨基酸锌配合物容易形成结晶态。(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2期)
王昉,涂强,李意,王维[9](2012)在《差示扫描量热分析法测定米力农药物的纯度》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差示扫描量热(DSC)法,测定了米力农药物的纯度,计算和分析了不同质量的药物试样以及试样在不同升温速率下,其纯度值的差异,并与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的测定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两种方法结果相差0.03%,基本一致;药物试样精密度测定结果平均值为99.957%,RSD为0.01%;测定不同质量的药物试样,其纯度值最大相差0.077%;不同升温速率下,药物试样的纯度值最大相差0.186%。DSC方法可以用作为测定药品纯度的补充方法。(本文来源于《化学世界》期刊2012年06期)
涂强,王昉,顾敏芬,李意[10](2011)在《米力农药物纯度的差示扫描量热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所研究的药物为米力农(milrinone)又名米利酮,分子式:C_(12)H_9N_3O,分子量:211.22,化学名2-甲基-6-氧-1,6-二氢(3,4'-双吡啶)-5-甲腈,是一种非洋地黄强心苷、非儿茶酚类的正性肌力药物,它能选择性地抑制心肌细胞内的磷酸二酯酶Ⅲ,改变细胞内外钙离子的运转,增强心肌收缩力,在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和扩血管等方面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临床上用于常规治疗无效的严重心衰患者的短期治疗,对改善重度充血性心力衰竭诸多症状有显着疗效。(本文来源于《“国际化学年在中国”——中国化学会第叁届全国热分析动力学与热动力学学术会议暨江苏省第叁届热分析技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1-10-20)
差示热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固溶强化型625镍基高温合金粉末进行升、降温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试验,研究了不同粉末粒度(<37,45~53,75~105,105~150,150~355μm)对相变温度的影响。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电子探针(EPMA)和同步辐射X射线衍射(SXRD)对625合金粉末的形貌、元素分布和相组成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不同粒径PM625粉末均为树枝晶结构,枝晶间距在2~10μm范围,元素Ni和Cr倾向分布于枝晶干,Mo和Nb偏析于枝晶间。不同粒度的PM625粉末中均仅存在基体γ相。PM625粉末DSC加热曲线固相线附近区域拐点尖锐,表现为合金开始熔化温度(偏离基线的拐点)与名义固相线温度(切线交点)差异很小,不同粒度间的差异仅为2~5℃。合金完全熔化后重新冷却的过程中原始粉末的低偏析特性消失,冷却曲线固相线区域圆弧较大,名义固相线和终凝温度差较大,为53~65℃。DSC试验升温过程中不同粒径粉末的固、液相线以及初熔温度最大差异分别为3, 2和2℃,降温过程不同粒径粉末固、液相线温度差分别为6和2℃。0~355μm粉末粒径范围内,粒径对固溶强化型PM625高温合金粉末相变温度无明显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差示热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1].郑亮,刘玉峰,刘杨,王悦,张轶波.高温合金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的影响因素研究:合金状态和升/降温速率[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9
[2].郑亮,刘玉峰,Gorley,Michael,J,Hong,Zuliang,Day,Sarah.高温合金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的影响因素:粉末粒度和显微组织[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9
[3].左右宇,徐焕翔.差示扫描量热分析在高分子材料成分鉴别中的应用[J].电子质量.2018
[4].郑亮,许文勇,刘娜,刘杨,李周.高温合金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的影响因素研究:升降温速率和取样部位[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8
[5].郑昌伟,周波,曹金祥,王鑫,邹平国.差示扫描量热分析法测定风机叶片玻璃化转变温度的数学模型[J].内燃机与配件.2018
[6].赵彩霞,李京亚,李锦春.基于差示扫描量热分析和流变探究环氧大豆油增韧环氧树脂的固化过程[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7
[7].丁兆娟,吕延延,张艳玲,吴爱芹,刘爱芹.差示扫描量热分析法测定硬脂酸的凝固点[J].橡胶科技.2017
[8].那仁格日乐,包黎红,包富泉,特古斯,那存乌日图.热重与差示扫描量热分析法联用研究钙、镁、锌配合物的热性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9].王昉,涂强,李意,王维.差示扫描量热分析法测定米力农药物的纯度[J].化学世界.2012
[10].涂强,王昉,顾敏芬,李意.米力农药物纯度的差示扫描量热分析[C].“国际化学年在中国”——中国化学会第叁届全国热分析动力学与热动力学学术会议暨江苏省第叁届热分析技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