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工质论文_彭丽,武卫东,吴俊,汪力

导读:本文包含了液体工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液体,离子,工质,射流,水下,系数,燃气。

液体工质论文文献综述

彭丽,武卫东,吴俊,汪力[1](2019)在《基于K-K方程的CO_2-离子液体吸收制冷工质对相平衡特性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Krichevsky–Kasarnovsky(K-K)方程,首先通过将实验测得的溶解度数据与K-K方程相关联,得到不同温度下CO_2的亨利常数和无限稀释偏摩尔体积,然后运用改进的K-K(MKK)方程计算了温度为293.15~333.15 K及压力为0~5.0 MPa内CO_2在离子液体[emim][FAP]、[bmim][FAP]和[hmim][FAP]中的溶解度。结果表明:降低温度和升高压力都有助于提高CO_2的溶解度;同族离子液体阳离子的烷基链长度越长,CO_2的溶解度越大;当压力为5 MPa及温度为293.15 K时,CO_2在离子液体[hmim][FAP]中的溶解度值达到最大值为0.764 1;在相同条件下,CO_2在以上3种离子液体中的亨利常数与CO_2的溶解度大小次序相反,表明亨利常数越小,溶解度越大。由MKK方程计算得到的CO_2在3种离子液体中的溶解度值与实验值之间的总相对偏差绝对平均值分别为1.55%、2.09%和2.73%,表明MKK方程能以较好的精度预测CO_2在所研究离子液体中的溶解度。(本文来源于《高校化学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张垚,朱山杉,王晓坡,孙艳军[2](2019)在《采用R1234ze(E)/离子液体工质对的吸收式制冷循环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传统吸收式制冷工质对H_2O/LiBr和NH_3/H_2O等存在的问题,且含离子液体的工质对是一类有潜力的新型吸收式制冷工质对,选取烯烃类制冷剂R1234ze(E)与3种离子液体[Bmim][PF_6]、[Hmim][PF_6]和[Omim][PF_6]组成的工质对在单效吸收式制冷循环中的性能展开了研究。首先,运用NRTL活度系数模型关联了3种工质对的相平衡数据,建立了相关的热力学模型;其次,通过建立的热力学模型分析了不同发生温度、蒸发温度和冷凝温度时工质对的循环倍率、稀溶液与浓溶液的浓度差、系统性能系数以及■效率等的变化规律;最后,通过与文献中的R1234ze(E)以及其他离子液体(包括[Hmim][Tf_2N]、[Omim][BF_4]、[Hmim][BF_4]和[Emim][BF_4]等)组成的工质对在吸收式制冷循环中的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冷凝温度为30℃时,3种工质对的性能在发生温度70℃时达到最大值,循环的■效率在65℃时达到最大,且工质对R1234ze(E)/[Omim][PF_6]的性能系数最大,可达到0.21,其■效率为0.089;R1234ze(E)/[Hmim][Tf_2N]系统性能最优,R1234ze(E)/[Emim][BF_4]的性能最低。研究结果可为后续新型制冷工质对在吸收制冷循环中的实际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来源于《西安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张芳芳,陈更,郑飞飞,张波,吴学红[3](2019)在《离子液体工质对吸收制冷循环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了近年来离子液体吸收制冷工质对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离子液体工质对的种类、离子液体工质对热物性的测量及离子液体工质对的理论吸收制冷循环性能。(本文来源于《现代化工》期刊2019年02期)

赵宗昌,苏成睿,张晓冬[4](2018)在《离子液体基工质对的吸收制冷循环性能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对以离子液体1-乙基-3-甲基咪唑磷酸二乙酯[Emim][DEP]为吸收剂的二元工质对[Emim][DEP]+H2O和以[Emim][DEP]+Li Br为吸收剂的叁元工质对Li Br+[Emim][DEP]+H2O的吸收制冷循环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用于评价这种新型的工质对的制冷性能。实验结果表明,二元工质对[Emim][DEP]+H2O具有吸收制冷性能,但与Li Br+H2O工质对相比,其制冷系数较低。当发生温度为90℃、循环水温度为30℃、蒸发温度在10~15℃时,制冷系数仅为0.16~0.28。主要原因是[Emim][DEP]+H2O工质对具有较高的黏度和较低的热导率,导致吸收器降膜吸收传热系数较低,吸收器吸收水蒸气的能力不足。为了强化其制冷效果,在[Emim][DEP]+H2O工质溶液中加入少量Li Br水溶液,构成叁元工质对Li Br+[Emim][DEP]+H2O。实验结果表明,叁元工质对Li Br+[Emim][DEP]+H2O的制冷性能优于二元工质对[Emim[DEP]+H2O,在上述蒸发温度范围内,制冷系数能够达到0.17~0.34,并且制冷温度更低。(本文来源于《化工进展》期刊2018年07期)

苏成睿[5](2017)在《离子液体新型工质对吸收制冷性能实验及其强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吸收式制冷机和热泵装置是一种废热回收节能设备,能够利用低温位热能进行驱动,产生冷量或将低温位热能转化为可以直接利用的中高温位热能。吸收式热泵性能好坏与所选用的工质对溶液有着密切关系。当前广泛使用的传统工质对在性能上还存在很多缺陷。H2O-LiBr工质对有良好的吸收能力,但对金属存在十分严重的腐蚀,且在工作过程中易产生结晶造成装置设备的堵塞。NH3-H2O工质对环境友好,但也有着可燃可爆和有毒有害的缺点,这使其在使用上存在很大的风险。所以,开发一种继承传统工质对优点,改良其缺点的新型工质对,对于吸收式制冷和热泵技术的提高和改进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离子液体拥有液程宽、蒸汽压低、不易挥发、吸收能力较强等热力学性质,不腐蚀设备,且没有结晶的可能性,是较为理想的热泵工质。但也存在粘度较高,导热系数较低等缺点。本实验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在实验室内自行搭建了吸收式制冷/热泵装置,检验了装置的真空气密性。校正了装置的压力与温度。合成了离子液体1-乙基3-甲基咪唑磷酸二乙酯[EMIM][DEP],制备了二元工质溶液[EMIM][DEP](1)+H2O(2),并以此为为基液配制了碳纳米管CNT纳米流体工质对[EMIM][DEP](1)+H2O(2)+CNT用于吸收式制冷实验。(2)在不同的冷却水温度与发生温度工况下,分别进行吸收式制冷实验,并对不同工况下的制冷系数和总传热系数进行计算。实验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在冷却水温度一定时,发生温度越高,吸收器的总传热系数与制冷系数值越大。发生温度一定时,所测范围内,冷却水温度越低,吸收器的总传热系数与制冷系数值越大。(3)为了进一步增强吸收效果,向纳米流体二元体系中添加溴化锂溶液,组成叁元工质对体系Li Br+[EMIM][DEP]+H2O+CNT,进行了吸收制冷性能强化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在相同条件下,叁元体系的制冷能力明显强于原离子液体二元体系,叁元体系的制冷系数与总传热系数大于二元体系。(4)采用静态法测定了叁元体系Li Br+[EMIM][DEP]+H2O的饱和蒸气压,发现加入溴化锂之后,叁元体系的饱和蒸气压降低,有利于吸收的进行。溴化锂含量越高,体系饱和蒸气压越低。(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7-06-01)

黄彩凤[6](2017)在《环形回路中液体工质热压转换效应定量测量及传热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电子器件越来越向紧凑高效的方向发展,相应地对高热流密度散热技术提出了更高的需求。最近几年,一种高强度新型传热技术被发现并获得应用,而关于该高强度传热现象的传热机理尚不明确,根据对其实验研究的初步结果,推测该高强度传热方式是利用热压转换进行传热的,即边界突然的热能输入会引起工质内部产生强烈的压力波,压力波在工质中以声速传播,并将能量迅速地传递给工质。为了验证该猜测,本文搭建了超短脉冲加热实验台,对其产生机理展开了探索研究。本文以密闭环形回路中液体工质R134a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与数值计算相结合的方式对其进行研究。在实验研究方面,搭建了大功率单脉冲加热实验台,实现了对液体工质中热压转换效应的定量测量,实验件是充满工质R134a的环形回路,通过大功率脉冲电源发射脉冲宽度为300μs的方形电压信号,脉冲电源最大可发射40V,通过高频LabVIEW控制程序对压力和温度信号进行同步控制和采集,采样频率高达20 kHz。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大功率脉冲电源对实验件进行加热,会诱发产生剧烈的压力波,该压力波传递速度与声速接近;随着加热功率的提升,工质内部产生的压力波波幅值越大;通过变换充液率、工质初始温度等条件,发现热压转换效率均低于1%,且在饱和液体线附近热压转换效率最高。将来通过改进实验系统有望实现更高强度的热压转换效应和相应的测量。在数值计算方面,本文采用实验室内部软件SpinHeat对二维环形回路中液体工质R134a内热压转换效应和过热液体中热压转换产生的活塞效应进行了数值计算,研究发现:活塞效应不仅存在于临界点附近的流体中,而且也存在于过热液体中。由于过热液体具有较大的热膨胀系数和较小的等温压缩率,所以,在加热边界处的热边界层内产生压力波,能量以压力波为载体在流体与左右边界之间传递,使系统快速实现热平衡;通过计算发现,活塞效应当量热导率是纯导热时的3倍多;通过改变计算的初始相对过热比,发现在一定范围内,活塞效应强度与工质初始过热程度呈正相关,即在小温差加热范围内,活塞效应强度随着相对过热比的增大而增强,并且在较长的距离内,活塞效应也可以起到强化传热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期刊2017-05-01)

胡志涛[7](2017)在《多股贴壁燃气射流与液体工质相互作用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针对全淹没水下枪炮发射过程中存在的膛压过高和初速过低等实际问题,提出了一种高效发射的新方法,即:将弹后燃烧室内的部分燃气引导到弹前沿身管壁面沟槽喷出,实时排开弹前水柱。以此为工程背景,开展了多股贴壁燃气射流在圆柱型充液室中与液体工质相互作用特性的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侧重分析了喷孔面积、喷孔形状、喷孔个数和喷射压力变化对射流场特征参数分布规律的影响,力图揭示多股贴壁燃气射流协同排水减阻的机理。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圆形燃气射流和矩形燃气射流扩展特性的对比分析针对单股圆形燃气射流和矩形燃气射流在圆柱型充液室中的扩展过程,建立了燃气射流在液体工质中扩展的非稳态数理模型,并进行了数值模拟。获得了圆形射流场和矩形射流场中的两相组分、静压、静温和速度的时空分布规律以及涡旋的演化特性。结果表明:相同喷射压力和喷孔面积条件下,矩形射流由于存在高度尖锐的边角而引起角落不稳定性,强化了气液间湍流掺混,弱化了射流的轴向湍动能,使得在整个射流扩展过程中,矩形射流头部轴向位移均小于圆形射流。同时,矩形燃气射流在受限液体工质中扩展,依然遵循矩形射流的轴向转换机制。(2)多股贴壁燃气射流在圆柱型充液室中扩展特性的实验研究设计并搭建了多股贴壁燃气射流在圆柱型充液室中扩展的实验平台,采用数字高速录像系统对多股Taylor空腔的形成和演化过程进行拍摄记录,并通过合理设计实验光路,获得了多角度观测结果。重点观测并分析了喷孔面积、喷孔形状、喷射压力及喷孔个数变化对多股贴壁燃气射流扩展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多股贴壁燃气射流在圆柱型充液室中扩展时,射流轴向扩展速度大于径向扩展速度,且射流间干涉作用强烈,随着时间推移,多股射流逐渐靠拢并实现汇聚,射流头部逐渐脱离充液室壁面向中部偏移。喷孔面积越大,射流入口湍动能越大,射流扩展后期底部间隙越小;喷孔形状由矩形变为半圆形,射流轴向扩展更加迅速,但湍流掺混强度弱于矩形射流场;增大喷射压力,射流动能增大,多股贴壁燃气射流轴向扩展到达充液室顶部的时间越短;在喷射压力和总气体流量相同的条件下,增大喷孔个数,多股贴壁燃气射流中的单股射流能量变小,Taylor空腔的轴向扩展速度变慢,射流扩展到达充液室顶部的时间变长。(3)气液两相流场叁维非稳态数理模型及典型工况分析在实验的基础上,从多相流体力学理论出发,建立了多股贴壁燃气射流与液体工质相互作用的叁维非稳态数学物理模型,并针对典型工况,开展了四股贴壁燃气射流扩展过程以及气液相互作用特性的数值模拟,获得了气液两相湍流场特征参数的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四股贴壁燃气射流在液体工质中扩展时,由于喷孔出口处静压远高于周围环境压力,在喷嘴近场形成膨胀波和压缩波结构,燃气射流经过膨胀波和压缩波,流场压力、温度和速度波动剧烈。同时,相对的两股贴壁燃气射流所在轴向平面上无量纲流向速度在近壁面区域存在时空自相似性,而相邻的两股贴壁燃气射流所在轴向平面上无量纲流向速度在近壁面区域仅具有时间自相似性。(4)喷射参数变化对四股贴壁燃气射流扩展特性影响的数值研究在实验研究基础上,针对喷孔面积、喷孔形状和喷射压力等参数变化对四股贴壁燃气射流扩展特性的影响展开了数值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的喷射压力条件下,喷孔面积越大,射流动量越大,相同时刻圆柱型充液室内形成的Taylor空腔体积越大,射流对充液室内水柱的排除效果越好。喷孔形状由半圆形变为矩形,由于矩形射流角落不稳定性的存在,强化了气液间的湍流掺混作用,使得射流能量耗散更加迅速,流场温度、速度沿轴向和径向衰减也更加迅速;随着矩形喷孔宽高比增大,射流角落不稳定性增强,射流径向湍动能增大,使得喷嘴近场截面上燃气组分分数更大,燃气射流对喷嘴近场截面的排水效果更好。喷射压力越大,射流入口湍动能越大,射流沿轴向和径向扩展速度也越快,使得相同时刻圆柱型充液室内形成的Taylor空腔体积越大,其排开身管内水柱的效果越好。(5)多股贴壁燃气射流与液体工质相互作用特性的数值研究在四股贴壁燃气射流实验及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了 4-8股贴壁燃气射流与液体工质相互作用特性的数值研究,着重分析了多个Taylor空腔的耦合效应以及喷孔个数、喷孔面积和喷孔形状变化对射流场特征参数分布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喷射压力和总气体流量相同的条件下,多股贴壁燃气射流扩展初期阶段,六股和八股射流工况下单股射流的湍动能比四股射流工况要小,燃气射流形成的单个Taylor空腔体积较小,液体工质对喷嘴附近流场的阻滞作用显着,使得喷嘴近场不能像四股射流场一样在射流扩展初期就形成完整的膨胀波和压缩波结构,其形成时间滞后于四股射流。另外,分析可知,多股贴壁燃气射流场中气液湍流掺混和射流汇聚效应的强弱主要由单股射流入口湍动能和射流间干涉耦合效应决定,对比发现六股贴壁燃气射流的湍流掺混效应和汇聚效果比四股射流和八股射流更明显,使得六股射流的协同排水效果更好。(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期刊2017-04-01)

王瑛,李静,王克良,李琳,连明磊[8](2016)在《含离子液体工质对的吸收式制冷循环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选择两种强亲水性离子液体1-乙基-3-甲基咪唑磷酸二乙酯盐[Emim]DEP和1,3-二甲基咪唑磷酸二甲酯盐[Mmim]DMP为吸收剂.对于H_2O-[Emim]DEP体系和H_2O-[Mmim]DMP体系作为新型工质对应用到吸收式制冷循环中的性能系数和循环倍率进行了计算,同传统吸收式循环工质对H_2O-LiBr体系进行比较,两个体系均具有较高的性能系数,H_2O-[Mmin]DMP体系更加具有成为高效吸收式工质对的潜力.最后分析了发生温度、蒸发温度和吸收温度等因素对循环性能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5期)

周良梁,余永刚,刘东尧,莽珊珊[9](2016)在《水下火炮气幕式发射过程中燃气射流与液体工质相互作用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水下火炮气幕式发射过程中燃气射流与液体工质相互作用的特性,设计了可视化模拟实验装置,采用高速录像系统记录了圆柱形充液室中弹丸运动及气体与液体相互作用的过程特性,得到了弹丸速度与气幕轴向扩展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对比不同喷射参数条件下实验结果可以发现:弹丸运动速度随着喷射压力的增加而增加;气幕减阻性能随着斜面喷孔尺寸增大得到提升,弹丸运动速度随之增大。在实验基础上,建立了弹丸运动条件下多股燃气射流在液体介质中扩展的叁维非稳态数学模型。针对实验工况进行数值模拟,模拟结果中多股燃气射流扩展过程与实验结果一致;对比二者气幕顶部轴向扩展位移值,可以发现计算结果与实测值吻合较好。弹丸运动条件下气幕生成的数值模型的建立,为水下火炮发射过程中身管内气幕生成及减阻机理分析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兵工学报》期刊2016年08期)

赵延成[10](2016)在《离子液体工质溶液[EMIM][DEP]/H_2O吸收制冷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吸收式制冷和热泵一种应用越来越广泛的制冷和供暖装置,热泵的工质溶液性质决定了热泵性能的优劣。现如今,广泛应用的热泵的工质溶液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局限性。例如溴化锂水溶液吸收性能好,价格低廉。但是也存在易结晶、腐蚀性强的缺点。氨水工质对环境无污染。但存在危险性较高,有毒且易燃易爆。因此,寻找一种吸收性能好、无毒无污染且不结晶的新型热泵工质对是热泵技术发展的重点。离子液体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的新型溶剂,其吸收性能良好、不结晶、无腐蚀性的特性弥补了传统工质对的不足。本文以1-乙基-3-甲基咪唑磷酸二乙酯[EMIM][DEP]的水溶液为吸收制冷循环的工质溶液,对其制冷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主要工作如下:首先,搭建吸收制冷实验装置,合成离子液体[EMIM][DEP],并按照比例配成离子液体溶液,将离子液体加入到实验装置,对实验装置进行温度压力等方面的调试。其次,通过分别改变再生温度、蒸发温度、冷却水温度等参数,分多组进行实验,并计算相应的COPc值和总传热系数K,探究操作条件对制冷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吸收式制冷的性能系数COPc随再生温度升高而降低,随着冷却水温的降低而升高,而吸收器的总传热系数K随着再生温度和蒸发温度升高而升高,随着冷却水温度升高而降低。最后,通过添加多壁碳纳米管,强化吸收制冷效果,根据实验数据计算COPc和吸收器总传热系数,并与未加纳米粒子之前的工况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添加多壁碳纳米管能够显着提高吸收式制冷的性能系数COPc和总传热系数K。(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6-06-06)

液体工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传统吸收式制冷工质对H_2O/LiBr和NH_3/H_2O等存在的问题,且含离子液体的工质对是一类有潜力的新型吸收式制冷工质对,选取烯烃类制冷剂R1234ze(E)与3种离子液体[Bmim][PF_6]、[Hmim][PF_6]和[Omim][PF_6]组成的工质对在单效吸收式制冷循环中的性能展开了研究。首先,运用NRTL活度系数模型关联了3种工质对的相平衡数据,建立了相关的热力学模型;其次,通过建立的热力学模型分析了不同发生温度、蒸发温度和冷凝温度时工质对的循环倍率、稀溶液与浓溶液的浓度差、系统性能系数以及■效率等的变化规律;最后,通过与文献中的R1234ze(E)以及其他离子液体(包括[Hmim][Tf_2N]、[Omim][BF_4]、[Hmim][BF_4]和[Emim][BF_4]等)组成的工质对在吸收式制冷循环中的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冷凝温度为30℃时,3种工质对的性能在发生温度70℃时达到最大值,循环的■效率在65℃时达到最大,且工质对R1234ze(E)/[Omim][PF_6]的性能系数最大,可达到0.21,其■效率为0.089;R1234ze(E)/[Hmim][Tf_2N]系统性能最优,R1234ze(E)/[Emim][BF_4]的性能最低。研究结果可为后续新型制冷工质对在吸收制冷循环中的实际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液体工质论文参考文献

[1].彭丽,武卫东,吴俊,汪力.基于K-K方程的CO_2-离子液体吸收制冷工质对相平衡特性预测[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19

[2].张垚,朱山杉,王晓坡,孙艳军.采用R1234ze(E)/离子液体工质对的吸收式制冷循环性能分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9

[3].张芳芳,陈更,郑飞飞,张波,吴学红.离子液体工质对吸收制冷循环研究进展[J].现代化工.2019

[4].赵宗昌,苏成睿,张晓冬.离子液体基工质对的吸收制冷循环性能实验研究[J].化工进展.2018

[5].苏成睿.离子液体新型工质对吸收制冷性能实验及其强化[D].大连理工大学.2017

[6].黄彩凤.环形回路中液体工质热压转换效应定量测量及传热过程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7

[7].胡志涛.多股贴壁燃气射流与液体工质相互作用特性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7

[8].王瑛,李静,王克良,李琳,连明磊.含离子液体工质对的吸收式制冷循环特性分析[J].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9].周良梁,余永刚,刘东尧,莽珊珊.水下火炮气幕式发射过程中燃气射流与液体工质相互作用特性研究[J].兵工学报.2016

[10].赵延成.离子液体工质溶液[EMIM][DEP]/H_2O吸收制冷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

论文知识图

振荡热管示意图热管工作原理图烧结式微热管内壁吸液芯结构液体工质对润湿高度的影响不同液体工质的雾化特性曲线液体工质电热化学炮膛内压力分布

标签:;  ;  ;  ;  ;  ;  ;  

液体工质论文_彭丽,武卫东,吴俊,汪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